房屋出租信息周口市:如何从一本书读出10本乃至50本书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56:02

题注:本文作者,时风,高中时曾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大学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试点班,后到IBM、新加坡某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现供职于上海某管理咨询公司,和长辈、爱人以及一子一女居住在上海。时风文理兼通,学习效率极高,且既会读书,又会为人处事,故特邀他将自己的宝贵经验记录下来,谨供参考。



为什么要读书?

书是文化的载体,任何文化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文化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离开“人”来谈。特别是我们东方文化,首先是谈“做人”。

所谓读书明理。读书是手段,明理是目的。明什么理?就是要明白做人的道理啊!

我们中国人称所有“读书的人”为“学生”,为什么呢?学生的意思就是告诉我们:学会生活;学会今后过上幸福美满的好生活。学是手段,好的生活是目的。

详细的说,明什么理?就是要明白:一个人如何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道理呀!

所以我们不要读死书,不要把手段当成目的。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所以我们更不能不读书,书记录了前人生活的经验,做人的道理。是达到目的有益的手段。

所以我们要读好书,能真正帮助我们做人、明理的书。


怎样的“好书”才能从中读出10本乃至50本书来?

首先,要经过时间检验的,而不是一时一地的畅销,应该是很长时间大家广泛传诵并受益的。

其次,要往圣前贤们用自己的人生来实证过的。就是先哲们依于书中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有大量成功实例的。也就是先哲们依于书中的道理,真正走出一条幸福美满的人生之路的。

我们一般称这样的好书为“经典”。“经”是“常、不变”的意思,即指“为人处世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是做人的纲要。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的“经”也是一样的意思。而“典”,是指重要文献,常道、准则的意思。千万不要提到“经典”就以为这些是老掉牙的古董,已经不合时宜。其实,经典里所讲述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亘古不易的人情世故,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人生的明灯,做人的大道啊!

经典一般都是文言文,开始学习时会觉得有点拗口、有点晦涩,可以先看一些解释经典的书籍。其中解释得比较精彩的书有南怀瑾先生著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说》《历史的经验》等。

当然,慢慢能看懂文言文以后就更有味道,为人处事中的受益更多。


为什么能从一本书读出10本乃至50本书来?

为什么能从一本书里读出10本乃至50本书来呢?因为,对于一本真正的经典好书,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读出来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从中学习到的内容和领悟也是不同的。甚至在遇到每一件不同的事情,对于经典中的一句话都会有不同感悟。

听上去好像有点玄妙,其实道理不复杂:正是因为经典告诉我们的是“千百年来为人处事不变的大道理”,是“亘古不易的人性和人情世故的大原则”,所以当这些道理和原则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和实际问题时,就会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似乎现在和过去有所不同,但如果真正了解了历史,就会发现并没有什么不同。宇宙也没有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太多不同,它永远是这样的太阳,这样的月亮,这样的人情,这样的人心,只是人们当下的观念和感受不同,映射出思想和情感上不同的形态。正所谓“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

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宰相赵普有名典故:“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往往就会被这个故事的表相束缚,成为教条和盲目。其实,这个典故有几层意思:

第一,显示赵普的谦逊,学问不多,仅通半部论语;

第二,显示《论语》的伟大,其内容可以有助于安治天下;

第三,我们还要看到,赵普是在结合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政治头脑,军事才能,理财专长,法律见识等各方面的智慧和阅历,“灵活运用”论语中的原则和道理,来治理国家。

那么,怎样从一本书读出10本乃至50本书来?

我们已经在赵普的典故里得到启示:学习经典要和生活阅历相结合。

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实践,来运用经典中道理、原则;然后又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来加深、加宽对经典的理解;形成良性循环互动,更好的来指导我们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甚至要把经典中的原理和历史事件相互佐证,把这些原理放到历史的经验里去检验。其实,“历史”也就是前人的生活实践。我们聪明地利用前人的生活实践来帮助我们深入学习经典,来把握自己当下的生活。

所以,“学习经典要和生活阅历相结合”进一步论证了我们一开始讲的:“任何文化都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任何文化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离开人来谈。”因为经典就是我们文化的精髓所在!

那么,如何把经典“灵活运用”于纷杂的现实生活?从三个方面讲。

第一,要勤于学习

虽然不提倡死读书,但是勤奋的精神不能少!肚子里至少要能背出几部经典。这是为人处事的准绳,灵活运用的基础。古人“韦编三绝”、“悬梁刺股”的故事时刻激励我们,告诉我们:背诵经典,是学习经典,运用经典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同时,背诵经典也锻炼了我们的记忆力,培养了我们的恒心毅力,言谈行文也多了一分文采。真是一举多得。

当我们羡慕苏秦佩六国相印叱咤风云时,当我们赞叹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时,千万不要忘记他们年轻时刻苦学习背诵经典的身影啊!

那么,有哪些经典值得我们背诵呢?我们从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三个支柱中来推荐:

儒家:《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

佛家:《佛遗教三经》《劝发菩提心文》《金刚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

道家:《道德经》《孙子兵法》(兵家可以看作道家的分支)。

第二,要勇于实践,学以致用

在打好基础背出几部经典的前提下,要勇于在社会生活用实践自己的所学。刚开始一定会不大顺利,容易犯教条主义的毛病,但是慢慢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就会生出真正的智慧,言谈处事都会用几份巧力。所谓“熟能生巧”。

如果没有身体力行的实践,所背出来的经典中的原理就不会真正属于自己,只能做个满腹经纶的书架子,无法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就是告诉我们要在学了之后“行”!

在打好基础背出几部经典的前提下,七分用、三分学。

第三,要抓住关键,持经达变

有了实践经验以后,在摸爬滚打、吃苦耐劳时,要吃值得吃的苦。就是要在不停的变化的时间、空间的现实生活中,把握住任何问题、任何事情的关键。

什么是“关键”?就是变动中不变的东西。就像转动的圆盘,圆心是不动的。只有把握住了圆心,就不太会随着圆周变动,又能把握圆周变动。不变的就是“常”,就是“经”呀。所以经典中的原则就是纷杂变化的事物背后不变的关键。

能灵活运用,就能抓住不变的,来适应变化,掌握变化!

用上述的方法学习经典,就算一本书中看不出10本书的内容,但是对人生的帮助大概比看10本一般书大一点吧。

在社会中有了阅历的人,看书时不仅学习文字上表面的意思,更会看字里行间隐含的内容。有时文字上的意思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司马迁会说《史记》是“藏之名山,留于后人”。他是写给真正能把一本书中看出10本书的人看的。

看一本书就像看一件事,既要看事情本身的经过,又要看事情背后的潜规则;既要看事情发生的小环境,又要看事情所处的天时地利;既要看事情人物的性情,又要看作者的性格……

看一个人就像看一本书,既要听他说的话,更要听他没说的话——弦外之音,往往才是心里话。

一个人真正会看书,也真正会处事。因为一件事就是一本完整的书。能真正读懂一件事,也能真正读懂天下事!

看一本书就像看一个人,要看他说的话,也要看他做的事;要看一时一地,也要一身行藏;要看他本人,也要看周围的亲人朋友……

看一个人就像看一本书,要听他说的话,更要听他没说的话——弦外之音,往往是心里话……

一个人真正会看书,也真正会识人。因为一个人就是一本完整的书。能真正读懂一个人,也能真正读懂天下人!

听一位老师说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情趣,那五湖四海的山光水色,都可尽入心中;能够看破眼前的人情世故,那古往今来的所有英雄豪杰,都会为我等理解而任我等效法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