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渝北区天来大酒店:明代南京饮食漫谈 - 历史研究 - 龙腾国学论坛 国学网站|国学经典|古籍|民国书籍|学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56:09
明代南京饮食漫谈 “筵不尚华”是明初社会饮食的特点,一方面是国力尚弱,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另一方面,贫苦出身的朱元璋严禁一切奢华,身为矩范。登上帝位后的朱元璋仍崇尚俭朴,饮食不过“常供”,也就是家常菜肴,并无珍馐美馔。御膳只日进二膳,每膳必有一道豆腐,以示不敢奢侈。马皇后也以俭朴自持,有时亲自“主馈”,掌管宫内饮食。
    朱元璋甚至对饮食器皿的使用都作出详细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使用不同材质的饮食器具,不得逾越:“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金,馀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银,酒盏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银,馀皆磁、漆。木器不许用硃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庶民,酒注锡,酒盏银,馀用磁、漆。”① 宫廷如此,仕宦富贵人家亦然。明初视鹅为奢侈之物,有“御史毋食鹅”以示清廉之说。建文朝刑部给事中黄钺,曾用菜粥招待朝廷使者。兵部给事中蒋性中宴请地方长官周忱,菜不过五样。布政司参政张楚城请人吃饭,席间只有一肉,外加腌菜一道。王恕巡抚云南时,每天所食,不过猪肉一斤,豆腐两块,蔬菜一把。顾东江丁艰回家,状元出身的钱福来访,留其吃饭,只不过杀一鸡,买鱼肉三四样而已。
    饮食简朴的同时,也不讲究什么排场。顾起元记:“南都正统中延客,止当日早,令一童子至各家邀云‘请吃饭’。至巳时,则客已毕集矣。如六人、八人,止用大八仙棹一张,殽止四大盘,四隅四小菜,不设果,酒用二大杯轮饮,棹中置一大碗,注水涤杯,更斟送次客,曰‘汕碗’,午后散席。”②
    明中叶之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的商业化色彩越来越浓,社会各阶层都程度不同的出现了“锱铢共竞”的风气,弃本逐末,竞相逐利。传统的道德观念、人伦纲常,明显受到冲击。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大大刺激,去朴从艳,竞相奢侈,成为有消费能力的社会阶层的共同趋向。
    宫廷的饮食风气率先开始转变。宫中仍然保留着吃豆腐的习惯,但豆腐已不再是黄豆制成,而是以百鸟脑酿成,一盘费鸟近千只,奢侈至极。所谓“上行下效”,正德年间,一位大臣设宴款待钱宁,一席花费竟达千金。万历时首辅张居正奉旨归葬,沿途接待,每餐水陆已过百样,他居然还感到没有下箸处。③
    上述几例或许极端,但正德以后,富贵人家设宴之排场,肴果品种之丰盛,烹调技艺之讲究,饮食器皿之精美,皆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何良俊记载:“余小时见人家请客,只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惟大宾或新亲过门,则添虾蟹蚬蛤三四物,亦岁中不一二次也。今寻常燕会,动辄必用十肴,且水陆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请赵循斋,杀鹅三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文,闻殽品计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④若说何良俊是因深感奢侈而记的话,其他明人则有一般性的描述:“缙绅之家,或宴官长,一席之间水陆珍馐,多至数十品。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若十余品则是寻常之会矣。”⑤此时,士大夫如果打算设宴,一般事先要准备数日,酒、果需是远方珍异,铺满几案,才能发出请柬,否则会被人视为“鄙吝”。至于饮食器具,金银也不再被视为珍贵之物,而是崇尚玉器,朝廷制度早已成为一纸空文。
    与一般富贵之家一味摆阔不同,文人才士更注重烹饪的技艺、食物的色香味意形以及品尝时的风雅。冒襄在回忆爱妾董小宛时写道:“火肉久者无油,有松柏之味。风鱼久者如火肉,有麂鹿之味。醉蛤如桃花,醉鲟骨如白玉,油鲳如鲟鱼,虾松如龙须,烘兔稣雉如饼饵,可以笼食。菌脯如鸡堫,腐汤如牛乳。姬细考之食谱,四方之郇厨中,一种偶异,即加访求,而又以慧巧变化为之,莫不异妙。”董小宛做“冬春水盐诸菜,能使黄者如蜡,碧者如苔。浦藕笋蕨,鲜花野菜,枸蒿蓉菊之类,无不采入食品,芳旨盈席”,所做甜食,如“取五月桃汁、西瓜汁一瓤一丝,洒尽,以文火煎至七八分,始搅细糖炼。桃膏如大红琥珀,瓜膏可比金丝内糖。”⑥精致的饮食无疑是雅士情趣艺术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如果说董小宛表现出的还是高超的烹饪技艺的话,以明代中后期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南都繁会图卷》反映出的市场之繁荣,商贸范围之广阔,委实令人惊叹。在图卷上,与饮食相关的店铺招牌、幌子有“南北果品”、“人参发兑”、“鹿茸膏”、“发兑官燕”、“福广海味”、“应时细点名糕”,以及林立的酒肆等等。而参考文献,图卷所描绘出的内容尚难以具体反映出明代南京的饮食生活,以下分而述之。
果蔬时鲜
    就果蔬时鲜而言,因移植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达,许多异地特产都能出现在市场上。名士张岱自称清谗,喜食方物,他吃过北京的苹婆果、黄儠、马牙松;山东的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的福桔、福桔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的青根、丰城脯;山西的天花菜;苏州的带骨鲍螺、山楂丁、山楂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的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的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楂糖;杭州的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的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的香狸、樱桃、虎栗;嵊县的蕨粉、细榧、龙游糖,临海的枕头瓜;台州的瓦楞蚶、江瑶柱;浦江的火肉;东阳的南枣;山阴的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里河鰦。⑦所举各地土产竟达58种之多。
    值得一提的水果是西瓜。虽然西瓜传入中国的时间,说法不一。不过明代,西瓜已成为相当大众化的瓜果,上自禁地,下至乡圃,广为种植。明孝陵所产陵园西瓜更因其品质出众而享誉金陵。
    南京所产果品堪称美味者,还有:姚坊门枣,长可二寸许,味甘于蜜,果实脆而松;湖池所产之藕,巨如壮夫之臂,但甘脆无渣滓,即使江南所产之藕,形味也尽居其下;大板红菱,入口如冰雪,不待咀嚼而化;灵谷寺所产樱桃,个儿大,色烂若红靺褐,味道甘美,核小,而外形则像勾鼻桃;灵谷寺又产鸭脚子(白果),实糯味甘,用火煨烤,色青碧如琉璃,香味冠绝,为深秋佐茶佳品。⑧
    各地所产蔬菜均有一些地方美味。就南京而言,曾有“板桥萝卜善桥葱”之说。但在明代此二处所产萝卜、葱,已不为人所重。代之而起的是春初的水芹,夏半的蕹菜,秋中的茭白,初冬的白菜。⑨
    中国各地大多有腌制蔬菜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存在,一方面是受季节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人生活节俭的反映。明代不只是北京人,南京人也有家家腌制大白菜的习俗⑩,而杭州则腌黄矮菜,苏州用箭干菜,宁波用雪里蕻,后两者流传下来的则是梅干菜。今天南京人早已不再腌制白菜,不过雪里蕻等腌菜却仍是餐桌上的家常菜。
    至于淡水鱼,明代更是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数为人工养殖的产品,对此还有记载养鱼经验的《养鱼经》传世。人工养殖有“鱼池”(相当于鱼塘)与“鱼断”(选择一段河流,两端用竹篱或细网拦断)等法,一些城市的城壕里,也用同样的方法养鱼,供给官员食用。养殖最多的则是鲢鱼、鳙鱼。顾起元载,鲢鱼,头大而身微,鳞细,肉颇腻,“江南人家塘池中多种之,岁可长尺许,俗曰此‘家鱼’也,有青白两种,大者头多腴,为上味”。⑾此处顾氏将鲢、鳙混为一种,不过南京人的习惯即是如此,将鳙鱼俗称“花鲢”。
    明代南京市场上的淡水鱼品种与今日相差无几,有鲥鱼、刀鱼、河豚、鲤鱼、白鱼、鲈鱼、鳊鱼、鳜鱼、乌鱼、鲟鱼、鮰鱼、鲫鱼、黄鳝、鳗鱼等等。其中被视为珍物的首推鲥鱼,产于四月,鱼游江底,最惜其鳞,挂网即随水而上,出水则死。其鳞如银,纤明可爱,女工以为花样。次为河豚,形丑而性易怒。捕捞者以五色彩缕系钩沉于水下数十丈下,河豚见彩缕,争相而上,而钩挂其皮,河豚则怒翻转,肚皮向上浮出水面,捕捞者手拾扔于船中。河豚之剧毒人所共知,而明人总结出:燕尾者、独眼者、不熟者、鱼子未经盐腌者,鱼血未洗净者等食之皆能杀人。换而言之,除此之外可以安全食用。即便中毒,明人也自有解毒之法:芦笋或橄榄,甘蔗,或生吃鸭蛋。所以明人食河肫有如食肉,绝无忌惮。刀鰶鱼类似鲥鱼,也为南京水产珍味。此外玄武湖的鲫鱼,鱼脊黑而厚,腹下鳞尤坚,大者可达二三斤,同为水产珍品。⑿
面点小吃
    南方人虽不以面作主食,却以此作点心,并且花样品种繁多。宋代流传金陵有“七妙”:齑可照面(形容其清),饭可打擦台(形容其软滑),馄饨汤可注研(形容其汤之清与稀),湿面可穿结带(形容其筋抖),饼可映字(形容其皮之薄),醋可作劝盏(形容其味之美,犹如酒香),寒具(馓子)嚼着惊动十里人(形容其脆劲)。所谓的金陵七妙,在明代南京依然盛行,如果加上城南僧人所制的起面饼,堪称“八绝”。
    不过,当时市坊间卖的最多、最受欢迎的莫过于馄饨汤与寒具。从“馄饨汤”的称呼来看,显然是“喝”的,也就是南京俗称的“小馄饨”或“安庆馄饨”,并非苏南“馄饨”(南京俗称“猫耳饺”),可见南京人对喝馄饨的喜爱由来已久。
    南京的风味小吃全国闻名,明代亦是如此,具有代表性的有:元宵,夫子庙的元宵,自明代以来一直名冠全国,一方面元宵摊担比比皆是,另一方面元宵的花色品种丰富。仅小元宵的品种就有十多种,如桂花酒酿小元宵、赤豆小元宵、莲子藕粉小元宵等等;瓜子,南京瓜子在炒货中尤为出众,它选用上等黑瓜子加盐干炒,直炒得粒粒中间朝外膨胀,放到桌上能够旋转,吃时先在嘴里润一润,然后轻轻一嗑,一豁两瓣,嘴嚼其肉,鲜香微咸,越吃越有味,欲罢不能……据说这种盐炒的加工方法为明代南京人首先发明;五香豆,原称“状元豆”,源于夫子庙贡院附近,因讨口彩“吃了状元豆,好中状元郎”所以极受士子欢迎;董糖,据传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其夫冒辟疆所创,《崇川咫闻录》说“董糖系冒巢民妾董小宛所造,未归巢民时,以此糖自秦淮寄巢民,故至今号秦淮董糖”;茶糕,南京人夏季早晨喝茶或午后喝茶时进食的点心,明代南京很流行食茶糕:大街小巷皆有敲竹板叫卖的茶糕担。
    既然谈明代南京的饮食,就不能不提鸭和素菜。
    南京地处吴头楚尾,水网密布,自古就有食鸭的历史,宋代已有“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称。及至明代,南京食鸭的风气更盛,烤鸭成为南京各王府和酒楼中的名菜。甚至还出现了全鸭席,其中包括煨鸭块、套鸭、八宝鸭、炒鸭肝、鸭四件、鸭羹和鸭血汤等80多个品种。明成祖迁都北京,制作烤鸭的技艺也被带去,以至于时人误以为烤鸭出自北京。
    南京最为著名的食鸭方法无疑是板鸭,其历史据说可以上溯至六朝。《后湖志》转引梁吴均《齐春秋》说,齐军渡江,兵至玄武湖西北,梁军固守台城与齐军对峙。文帝遣人送米三千石,鸭千头。城内民众炊米煮鸭,送上前线,梁军荷叶裹饭佐以鸭肉饱食一战,大败齐军。因很多鸭子捆扎堆压在一起送上前线,士兵将成捆的鸭子打开,以水煮食,便称这种美味方便的鸭子为“板鸭”。
    这则旧说不大经得起推敲。细究之,似为荷叶裹鸭,米粉蒸鸭之先。倒是另一则传说来的实在:南京板鸭始于南京南郊之湖熟。五六百年前,有回民兄弟二人从北方流落至此,以打野鸭烧制销售为生。有时鸭子打多了难以卖完,便腌制起来保存,这样便有了板鸭和盐水鸭两种制法。此说虽平淡无奇,但可信度颇高。
    南朝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著名文《戒酒肉文》提倡素食。当时建康城内外,不论是宫廷、寺院或是民间,均食素成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无疑推动了南京素菜的发展。
    说起南京素菜馆的历史,还得说到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为了给自己找一块龙蜕之处,曾亲率刘基、徐达、汤和等精通数术的重臣遍寻吉壤,结果众人一致选定钟山南麓独龙阜(即今明孝陵所在地)。不过,这里已有规模宏大的南朝名刹开善寺,并且葬有济公和尚的原型,名僧宝志。但皇帝的旨意还是迫使僧众迁至今紫霞湖南,不久,朱元璋觉得古刹距陵寝太近,不利于风水,再次下旨将古寺迁至10里外今日灵谷寺之址。出于安抚之情,朱元璋以巨资扩建庙宇,赐名“大灵谷寺”,并亲书“天下第一禅林”。
    皇帝这番大动作,灵谷寺的香火自然旺盛,据说当时僧众多达千余人,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禅林”。为解决这么多僧人的饮食问题,寺内专建有“积香厨”,而“积香厨”制作的素菜非常考究,有“鲜香味美,清爽适口,镂目裁云,色彩悦目”之美誉,远近闻名。拜佛游玩的香客中不乏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品尝素菜之后,留下不少“喜飧香积伊蒲馔”、“入寺寻幽载酒行”之类的诗文雅句。一般香客见此更欲尝试,但灵谷寺的僧人实在无法全部招待,于是有人出谋划策,建议以“积香厨”为基础,开一爿素菜馆,公开向游客出售素食。僧人们几经商量后,以“深松居”为名,开起了素菜馆,这就是南京首家专营素菜、素面菜馆的来历。
    深松居素菜的成功,促使南京城内先后开起了多家素菜馆,而赫赫有名的绿柳居素菜馆的开张,已是清末的事了,距南京首家素菜馆的开办已达500余年。
    当以南京为枢纽的江南地区达官显贵,缙绅士子食不厌精、纵情享乐的同时,经济的发展果实并没有被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分享,社会底层及边远地区的民众正在为生存温饱而挣扎,甚至较之明初愈加贫困。浓厚的商业化气息将大明帝国妆扮得光鲜陆离,掩盖住了矛盾四伏、即将倾圮的危机。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政权正在崛起,躁动和不安也于脆弱的黄土高原开始酝酿,商品经济的勃兴果真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么?(程思远)
①《明史》卷六八《舆服志四》。
②(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七《南都旧日宴集》。
③(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汰侈》。
④(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三四《正俗一》。
⑤(明)叶梦珠:《阅世编》卷九《宴会》。
⑥(明)冒 襄:《影梅庵忆语》。
⑦(明)张 岱:《陶庵梦忆》卷四《方物》。
⑧(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珍物》。
⑨(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珍物》。
⑩ 同上。⑾(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九《鱼品》。
⑿(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