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新西亚大酒店地址:话题作文---“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范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2:32

话题作文---“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范文1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曹文轩认为,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以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是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东方有一轮红日,你的祖父看到的时候会感动,你的父亲一样会感动,而你,你的子子孙孙,每当看到这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都会被它感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最经典的场面,就是安德烈公爵躺在战场上,他受了重伤,万念俱灰,祖国、民族以及他的爱情都已破碎,他觉得活下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这个时候,是什么东西拯救了他?什么东西使他又获得了生存的勇气?既不是什么伟大的思想,也不是什么崇高的精神,而是俄罗斯的天空,俄罗斯的森林、草原以及河流。这就是美的力量。因此,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

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曹文轩的这种看法。

请以“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二、优秀作文与典型问题作文点评

1、以思想串连美丽

汨罗是美的,不只因为它波光粼粼,更因它回响过屈子的悲歌;乌江是美的,不只因为它蜿蜒千里,更因它濯洗过霸王的银枪;赤壁是美的,也不只因为它的兀自峥嵘,草木繁密,更因它倾听过东坡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开笔文思恣肆开阔,文词华丽典雅,主旨半含半露,很抢眼但是很模式——要是评卷老师看多了这种开头再看这篇,也许就会审美疲劳。)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山川秀美,不胜枚举。奇山异石,良木嘉草固有着自身(的)自然美,然而这种美是平面的、静止的,(:年纪太小,所以童言无忌,敢说大自然的美是平面的、静止的。大自然的美是立体的、变化的,或说是不变中有变化的——所谓沧海桑田是也。)任其斗转星移,自生自灭,到头什么也留不下。(以上语言很好地糅合了文言,但认识不到位。若真如作者所言,自然美到头什么也没留下,那如何理解《三国演义》开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惟有一文人骚客,倒骑毛驴,纵酒狂歌,漫步于此,觉得铺天盖地都是诗意的倩影,遂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乃至后人俱传诵之,(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

(:本段作者的思维稍有偏差,他强调人文的力量是对的,但贬低自然之美值得商榷。自古江山亦要文人捧,但自古江山也捧文人——没有钟灵毓秀,哪来地灵人杰?自然之美,造化之神,艺术只有“师神奇师造化”的份,所以才有“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说法。实际上,古今中外,无论多么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的美,都源于大自然的启发——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必如此。“江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正唱出文人与英雄人物在钟灵毓秀的大自然和历史面前的无限感伤与无奈。)

这便是思想的力量。它能让本来静止的图画流动起来,让本来单调的声音交响起来,让本来独立的美丽串连起来,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这一段写得好!)

就拿黄州赤壁来说。(这句很不好!文气变软!)有资料称,苏轼前去凭吊的赤壁并非当年吴魏激战的赤壁,而是一不知名的小土丘。也就是说,(这里宜用推测语气,而不能下断语。)苏大文豪的以赤壁为引线的一词两赋都抒错了情,言错了志,变成毫无根据的无因之言。而且,据说此赤壁比之货真价实的赤壁,在形象上猥琐了千百倍,(:“猥琐”用得好。)根本毫无气势可言,更别提什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了。可是,谁又在乎呢?赤壁在哪儿,美不美、配不配其实已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苏轼的旷达,豪放犹在,苏轼的平和、随性犹在,一副伟大的思想放在小丘上,小丘亦成岱宗;一颗伟大的心脏融入一条小溪,小溪亦成长江。所以,赤壁的美,赤壁的壮,非只因着其貌,更重要的,它有了一条伟大的血脉。(:这个小片断写得真精彩!)

记得还在一本书中读到其作者抨击余秋雨“情感过剩”,说“看到一块牌坊便洋洋几万言,不是好文章”。我为他而悲哀。牌坊固不美,可秋雨先生却写出了中国女性绵延的苦痛,这牌坊也美了;道士塔固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国文化流失的惋恨,这残塔也美了;古城堡不美,可他却写出了中世纪骑士文化的雄壮,这古堡也美了。走在中华文化朝圣路上的秋雨先生,无疑有着一副伟大而深刻的思想,他以思想为脚,以杆笔为路,走过中东沸腾的战火,走过埃及古老的眺望,走过西欧冰冷的石柱,走进所有读者心里。他所观之景也都大多残破不堪,毫无美感可言,(瞎说。没有“废墟之美”吗?有一首诗就叫《废墟》:人哪/当你终于懂得欣赏废墟之美/时间开始倒流/向着饱满而葱郁的往昔)但他却串连起一副以良知责任为红线的美丽道路。

景美不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思想、责任与良知。它美得深沉、震撼,因为它闪耀着智慧的串连美丽的光芒。(豹尾。)

点评: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思想的力量大于美的力量”。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思维的深度,使这篇文章不同凡响,诗意的语言让文章很耐读,这是考试作文很难做到的,得益于平时,“功夫在诗外”。终评59分,理所当然。

文章紧扣“思想的力量”这个核心,进行诗意的挥洒。“作诗一首或撰文一篇,镌之石崖,以和山间明月,空竹幽篁”,“这美景才应着这诗文活了,活在史书里,活在时间里,活在人们代代相传的思想里”。这些都是极美而又极具内涵的句子。

最具张力的应该还是文章的第三节,“这便是思想的力量”既及时对上两节内容进行了总结,又提领下文,思想“为自然美设立起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立体成一种文化,一种思维,代代流传在人们共同的文化血脉里”。这里没有石破天惊,只有水到渠成。在前两节论述“美”与“思想”的关系的基础上,再一次让“思想的力量大于美的力量”这个中心观点明确地呈现在阅卷者面前。

四、五节是例证,第一个论据,与课文有关,第二个论据,是读余秋雨的结果,应该说这些都是习见的,但在作者的笔下,这些都有了浓郁的个人色彩,读来别具意味。当然,这里也有瑕疵,第一个论据中的“一副”“思想”,“心脏”“融入小溪”,属表述不当,第二个例子的表述也有点绝对化。再就是,结尾比较仓促,匆忙收场(也可能是作文纸没有格子了)。

2、春风又绿江南岸

大漠黄沙,一阵驼铃响出的是苍莽的美;壶口惊天,巨龙黄沙涌起的是雄壮的美;红墙绿瓦,金銮殿庄严中露出的是高贵的美。(“响出”、“涌起”用得好。“露出”用得不好,俗。排比句有气势。)

这样的美在悠悠华夏长河中流淌、沉淀、升华。岁月淘去了一代代人杰英雄,帝王贼寇,磨平了建筑的棱角花纹,散佚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诗词歌文。(这些句子的用词还可再推敲。)唯独这美不曾变味。这样的美,超越了思想达到了久远。

当苏轼面对赤壁的惊涛,写下“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他想必被赤壁绝伦的气势所感染;当乐天看着江南的小桥流水时,不禁吟出“日出江花红似火”时,他想必被江南的温柔所沉醉。这绝妙的千古名句,正是在美景的熏染下得来的啊!这样的美,何止于超越了思想,它甚至于产生了孕育了思想!(这个同学概括能力强,几行文字就写了两个例子。而且最后一句很有见地!)

孔夫子的儒家思想跨越千古,至今影响着炎黄子孙。但是,没有中华土地的陶冶,没有名山大川的游历,(把“陶冶”改成“滋养”,把“游历”改为“陶冶”。)孔子真能仅凭大脑臆想出精辟的理论思想么?相反,正是不断地游历,不断地周游,扩展了孔子的视野,开阔了孔子的胸襟,其“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临川而 “逝者如斯夫”的之慨。正是华夏的广袤河山造就了(“造就”用得不大好。)孔子的思想,正是这份华夏的美供养了中华文化的脊梁!这样的美,怎能不超越思想! (这段思想很好,但用词捉襟见肘,怎一个俗字了得!)正如看到月明星稀便会思乡怀人,看到杜鹃哀啼桂影斑驳便会愁起心中,看到杨柳青葱便会不舍别离。一代代的人,跨跃时空,面对同样的景致,都会感同身受。这便是美的力量,它勾起你心中最柔软处的情感。(从苏东坡、孔子,写到一般人。很好很好!)

人们追求美的历程甚至超越了追求思想。(程按:是这样啊!)昏聩无能的君主尚且对美人怜惜不已,上古的猿人尚且具备制造饰物的能力,拥有爱美的观念。这美的历史足以写成一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鸿篇巨著!而思想,是其中的一个篇章。

让我们为曹植诗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美女惊叹;让我们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惊奇;让我们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闲逸情致(?)向往:让我们对“细水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田园风光歆美。因为那是跨越时空的美,是孕育思想的美!(用这个排比句高潮一下,准备收笔,好!)

春风又绿江南岸,美不胜收。这美的力量已将我征服,我又为什么要“还”呢!(看到这里才知标题之妙。)

点评: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但思想的力量也不可忽视,它是强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因而也是美的。特别是在文章的写作中更是如此。作文要有思想,要靠思想的深度取胜,才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才能言之有理、言之成理。因此,写文章要深入思考,使思想的光辉照耀全篇、文章才有了依托、有了灵魂。“这样的美,何止于超越了思想,它甚至产生、孕育了思想。”就是这一思想,如明月朗照,使全篇生辉。文章围绕这一中心生发开来,纵横古今,在文学艺术、名山大川等美的天地里驰骋,较为确切地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美孕育了思想”这一命题,是本文作者经过深入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它紧紧抓住“美于思想”之间的关系展开议论,其中蕴含着“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思考。在写作时,无论是标题还是行文,作者时时注意从古典诗词中撷取美的文句,从自然风光的美到情感思想的美,旁征博引、就近取材、为我所用,增强了文章的美感和思想意蕴。“春风又绿江南岸”,美是跨越时空的,美是永恒的,“美超越了思想,甚至产生孕育了思想”,美的力量怎能不大于思想的力量呢?

作者就是这样完成了思想的表述。

在行文中,“昏聘无能的君主尚且对美人怜惜不已”之类的语言时有出现,这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如果要说美中不足也可算是不足。此外,论述尚能在展开一些,深入一些,思想的力量就更强大了。

这个作者语言能力思维能力更强!特别是思维更缜密,具体表现在文章写苏东坡、孔子和一般人的三个段落安排很见功力——美孕育出艺术家苏东坡,美孕育出思想家孔子,美孕育出一般人敏感而丰富的情怀。三个方面围绕一个中心,但是又各不交叉。结尾更是好得不得了!就冲他那结尾,我得自责:当时我怎么“眼睛没长水”,只给他打58分呢?现在加两分,满分!

当然,要吹其毛求其疵的话,还是老问题:关键段落的主题句(4、5、6段)没写好,毛遂自荐,我建议用类似我的评语中的“美孕育出艺术家苏东坡,美孕育出思想家孔子,美孕育出一般人敏感而丰富的情怀”那样意思的句子。

这篇文章如在主题句方面加加工,不打满分都不行。

3、追寻那万千的美

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它常使我们沉溺而忘记了思考,沉溺在那万千中的美。

稼轩从大漠上走过,看到俊彩飞驰卢马的美;摩洁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美;三毛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坚韧甜蜜爱情的美;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不同的美就是一朵开在人们心中的娇艳的花,开的纷缤和烂漫各有不同。

故问古人故爱花,亦如菊花、又如莲花。不仅爱在花的美,更爱那花给人以精神的释放,能让人在啧啧称赞声中迷恋。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花落英缤纷,很是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丽人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是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幽思无力,那里的花楚楚动人,很是美。多少人能不被花的美所诱惑,这是大自然馈赠人类的礼物,多少时候我们在享受一种美的时候能让人为之沉静,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在无声中感动那种无声的美。

不仅花如此,人亦如此。

让我在静寂之中观赏那样的一幅画:一个纤细柔弱的女人伫立在烟波浩淼的江边,登上望江楼远眺,是她,那个终日凝眸、柔肠愁结的思妇,是易安,还是易安。多少次她送夫千里,多少次她欲说还休,这是一种感情的美,一种痴情真挚的爱情的美,这时的美是思想所不能触及的,是思想的力量所不能言说的。因为那“花自飘零水自流”的黯然伤神的美;“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乡思闲愁的美;“载不动许多愁”的美是思想所不能表现的唯美的,这是源自内心,源自自然之情的美,如今物事(是)人非事事休,怎能不欲语泪先流?

人们喜爱为美的东西书写,但那却只限于文字上的表象的描述,真正的内在所蕴涵的美却是墨水无法浸染的画卷。

斯坦因率领驼铃队伍浩浩荡荡从王圆箓的手中轻易买走了凝聚千万年人类历史结晶的敦煌宝物,临走时他回头看了一眼残阳如血的天边和王道士那丑陋的容貌。数百年后的中国人不得不屈辱的讨要敦煌壁画的胶卷,借以文字叙述那世人垂涎的美。正如余秋雨所说:那样是不够的。真正的精髓是不能源自人类思想加工的啊!

追寻那万千的美,追寻那万千的自然的美,让那无穷的力量覆盖思想捏造,回归自然的美,让人从中感受纯朴的美,不需要任何思想的修饰,还美以无暇的画卷。

点评:

这是一位考生的现场作文,得分58分。

本文的可取之处首先是:用“心”为文,叙事说理有如心泉流淌,流畅自然。

文章开篇点题,总揽全文。接“沉溺在那万千中的美”一句巧妙过渡,作者放纵她那野马脱缰般的思绪,穿越时空隧道,从文学的豪放美写到婉约美,从花儿的自然美写到人文美,从表象的“万千之美”直插到“内在的蕴涵之美”,使读者一路“游”来,颇有“迷花倚石,流连忘返”之感。末段总结全篇,再次扣题,全文浑然一体,结构谨严。

其次,善用特写镜头也是本文的另一成功之处。

本文先落笔于“那万千之美”,说古道今,排比铺陈,给人一种大场面式的粗犷美,继而穿插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李易安思夫的情景,一个是斯坦因掠走敦煌壁画的场面 ——又给人一种细节式的细腻美。这样,全文就显得点面结合、疏密有致且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了。

另外,有的用典出现了错误(比如第二段“我们从大漠上走过,看到的是折戟沉沙的美”中,“折戟沉沙”出自杜牧的《赤壁》,原诗为“折戢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与风沙茫茫的“大漠”毫无关系。

第三、严格地说,标题《追寻那万千的美》中“美”的内涵和外延界定似乎也有些含糊,读者也许会问:它指的是自然美?人文美,还是包含思想美在内的“万千”之美呢?

综上所述,本文评五十四五分较为适中(百分制的90分左右)。

4、美之诠释(标题有些板。)

思想不老,但惟美永恒。

思想之力量在于铭记,美之力量在于激发;尊贵的思想是伟人遗留的珍宝,而美之诠释,则是把一个凡人变成伟人的桥梁!悠悠岁月,历史告诉我们思想固然重要,而有时眼前转瞬即逝的绝美却让我们知道美有比思想更强的力量。(起。简洁。值得提倡。)

你可曾留意过白纸上如生的动态,你可曾倾听过画笔沙沙渲染的声响?一个清瘦的老人倾尽了悠悠六十余载,只为给国人,给世人以美之感召。吴冠中,仿佛一个挥笔即梦的神使,焕发着美的力量。

《我负丹青》即吴老自传于2004年7月出版,在这部字画合一的力著中,丝毫没有时下风靡的所谓“理念阐示”,有的,只是国粹飘仙般的古朴与老人平实淡雅的记叙。“一天的劳作可以换取安眠的夜,一生的劳动可以换取安乐的死。”简单的文字,不简单的人生!

“六十岁月,年华匆匆;路重重,丹青新作越旧踪,回首苍茫人生,画里惟辨春秋痕。”吴老只是个画师,一个美的翻译者,他用毕生的作画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从而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量!(:承。)

(从应试作文来说,这里可能需要更明显一些的过渡句子。)

这依然是一个艺术的使者,一个用纸与笔奏响乐章的技师。不同的,是她以更为惊世骇俗的方式向世界上的所有人展现了真美的力量。

曾经有人冠张纯如以“美女作家”的称谓,的确,目(眉)清目秀的她早已是美国文坛的才女。可后来没有人再这样称呼她了,因为人们已明白,“美女”这个词汇远远不足以配匹她超越常人的深沉与划时代的贡献。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于是,这个弱女子孤身一个杠起了一面战旗,正式向人类对历史的背叛宣战。此时,笔纸如刀剑,直捣邪恶的心窝,刺进黑暗的历史;此时,笔纸如哀乐,揭开华夏的剧痛,奏响民族的恨曲。终于,她不堪这重负,这全人类的痛楚,于是,她选择了:自行离去。

纯如,出自论语《八佾篇》:“乐其可知也,从之;翕如也,可也;纯如也,如也;绎如也,以成。”意是美好和谐。如今纯如已逝,她所留下的,远超越了历史与思想的范筹(畴)。她的谢幕,诠释了人性之美,凄美、绝美……纯如之美,值得世界永远品味。(:转。)

(两个例子选得好。而且写出了不同点。张纯如的素材积累的好。)

美的力量,在于可以激发思想,而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本身,这便是美的力量大于思想之力量的原因。屈平曰:“分(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呜呼!世人皆有此内美也!所以,我们便要努力挖掘他人之美,诠释自身之美,这样,才能更尽美之力量!(:合的不很理想。)

点评:

这是一篇颇见平时积累与感悟之功的上乘之作。

初读此文,我们即被小作者匠心独运的选材,功底扎实的叙说,巧妙新颖的立意而折服。“美的力量大于思想的力量”这一话题,对于很少涉猎美学、哲学领域,不尚理性思辩的中学生而言,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小作者立意的高明之处在于,把抽象的理念具象化,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以吴冠中、张纯如两个鲜活的事例,用饱醮感情的笔墨,艺术地诠释了文学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人生之美,远远“超越了历史与思想的范畴”值得人们“永远品味”的道理,给人眼前一亮之感。

其次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是一个地道的文学爱好者,心中拥有一个多数同龄人很少有的语文大世界,故而行文很有语文味。古今文坛的经典实例,小作者似乎早已存储于胸,了然于心。动笔时,驾轻就塾,信手拈来,娴熟自如,概括甚简,文笔老练,处处彰显文化底蕴,足见小作者对于文坛、文人、文化是多么地关注,惟有时时见之,思之,方能常常有所得。譬如,在考证美女作家张纯如的名字出处时,作者引用了《论语•八佾》中孔子告诉鲁国太师关于音乐见解的一段话,从命名的角度探讨人生与美的渊源。原文如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大意是说,音乐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时,听众闻钟声而精神一振,接着八音齐奏,和谐纯如,音节明晰,绎绎不绝,这便完成了。又如文章结尾在阐释要挖掘人内在的美好品质时,引用了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中的诗句。此两处典出生僻,非平日用心积累与感悟不能奏其成。虽引述有出入,但平日文化之功不可小觑。

章法上,总分总的结构,开合自如,一气呵成。就全文整个看来,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