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书面思想汇报:网络语言与古代隐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19:31:42

网络语言与古代隐语

李未熟

BH=彪悍,HD=厚道,BT=变态,BC=白痴,BRB=马上回来,3166=沙扬那拉(再见),稀饭=喜欢,藕爱泥=我爱你,4242=是啊是啊,1414=意思意思……

电子网络文化中长大的一代,创造了许多网络语言,为他们上辈的人们所诟病。我的学生们在跟我网络聊天的时候,也使用大量网 络语言。比如,“偶下了,老师一定要注意身体哈。白白”。那个“白白”,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我也一下蒙了头。几秒钟之后,我终于明白,网络里关于再见的词,大都从英语里来,也就见怪不怪了。

大学生跟风,幼稚,但我的年轻同事们,个个研究生毕业,年龄也逼近而立了,他们跟我网聊中,也有大量网络语言。看来这来势,还真不小。

一种新的交流工具出现,就会短时间随之出现“非主流”,这似乎是一种规律。往远说,人们结绳记事是主流,那么捡个石头在墙上画个白印,就是非主流了;最初电传新闻消息,顺叙是主流,倒叙就是非主流了;寻呼机出现,因为要人工转呼,打哑谜的不在少数,这隐语就是非主流了;网络刚刚出现,聊天软件里还没有出现喜怒哀乐的图像时,标点符号组合成各种表情,就是交流思想工具的非主流了;现在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文字图像相当丰富,怕父母和他人识破,乱码文字又成非主流了。

我这年过半百的人,在非公开场合,也学会并且乐意使用网语,不是别的,有时它特别省事特别快,两个字母就代表一个难写的汉字词语,我当然乐意。人同此心,孩子们在网上想说快,打字又不快,想说私语又怕他人识破,想暧昧又不便直言,写成英语或者网络语言,到底可以曲线救国。这种表达,也有一份淋漓的快感。

据我目前所知,网络语言常见的是汉语拼音缩写、英文缩写、汉字谐音和阿拉伯数字谐音。如汉语拼音缩写,BH=彪悍,HD=厚道,BT=变态,BC=白痴。还有一些骂人的话此处略;英文缩写如BRB=马上回来;音译如拜拜=白白,3166=沙扬那拉(再见);中文谐音如稀饭=喜欢,藕爱泥=我爱你;数字谐音如4242=是啊是啊,1414=意思意思;来自港台的方言如拍砖(批评打击);其他图案,如足球,意思为滚开。

这些自创的网络语言技术含量并不高,可见是一个小圈子为了交流便捷而创造出来的。

今天看新闻,指出青少年中流行一种“隐语现象”,似乎把网络语言又推向了极端。比如在网上斗地主,网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认不得的。既不是日文,也不像千年前西夏的文字,当然更不是地道的中文,而是繁体中文、抽象符号、英文、日文杂在一起。据说现在网上出现了这种文字的转换软件,那就是批量生产,成心不让人认得。媒体称这种文字为非主流文字。

我要申明:反对在公开场合使用非主流文字。

网络时代有网语,非网络时代,人们也独创自己的语言。古人不便言明或者因文化水平言而不明的时候,也用隐语,与今天自创网语是一个理。

明武宗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有反心,他把派住江西他自己势力范围内的几任巡抚一个个撵走。后来来了一位有刚骨的孙燧,宁王如法炮制,孙燧不但不走,还修武库,转移武器,防止宁王谋反。有一天宁王派人送给孙巡抚四碟果蔬:红枣、梨子、生姜、芥菜,孙燧笑纳,吃过之后仍没要走的意思。其实孙燧是个聪明人,早识破机关,那四碟果蔬按顺序排列,是四字隐语:早离疆界!孙燧最终以生命为代价换取了宁王的覆灭,是个男儿。

古代有个不识字的少妇,丈夫出外多年,她思念呢。写信,画了满纸的圈,大的小的,圈内有圈,圈圈相交,破圈,连续不断的圈,她是在表达刻骨的相思啊。后来有文人翻译成一首小令: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小圈儿是我,大圈儿是你:大圈儿在外,小圈儿在里;双圈儿是盼团圆,破圈儿是伤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思念,一路圈儿圈到底。

撇开文人的加工不说,仅凭这满纸圆圈的隐语,丈夫读到,肯定不会认为是天书的。沉默就是我的心语,低头默写在心上,假如你真是有情,就会读出这无言的诗行。

高玉宝当年写半夜鸡叫,大量文字也是抽象图画。我小时候给父亲写信,请他过年时带一个蒸饭的“炊璧”回家,我不会写,就是画的一个圆,上面点上许多眼。过年时父亲果然带回,记得是块陶土烧的。

网络语言正泥沙俱下,时间会作汰洗,不必谈虎色变。而且,孩子们的语言,并未泛滥到影响主流文字。我教的大学生们,无论写论文还是考试,从来没有出现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些可能还会成为日后的主流文字,正如当年传送新闻消息,因为电报时常中断而不得已形成的倒金字塔结构,今人已经奉为圭臬了。

总体而言,我不反对网语,同时也不是主张网语泛滥,特此再次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