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双庙镇雪上打架: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咨询与矫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2:56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咨询与矫治

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一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妨碍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统计15%-----20%的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倾向,特别是中高阶段的学生,心智有了一定的发展,其逆反心理障碍尤其严重。因此,教师必须探究学生逆反心理的解决方法,争取主动权。帮助学生解除内心的苦恼,指导他们自我纠正逆反心理,培养自我监控、评定和调整的新能力。
一、逆反心里的概念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一定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并由此导致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如有的人为了自尊,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并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即带有比较强的抵触情绪。
学生逆反也称‘‘对抗’’或‘‘抗拒’’,是指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与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如有的小学生对老师和家长的要求总是加以拒绝和对抗,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对家长的话,他也总是唱“反调”或故意顶撞。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持有的一种心态,当他们的信念、经验思维习惯与眼前事件、情境要求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与常理相背离的情绪、行为。表现为“不受教”、“不听话”、“好顶牛”、“对着干”,以此来显示自己的“非凡”、“成熟”,再也不是“小乖乖了”。有时他们明明犯有过失,教师耐心、苦心教育,但他们软硬不吃、置若罔闻,并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让教师、家长恼火又没辙,十分尴尬。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学生的身心发生巨的变化,他们自认为自己长大了,是个“大人”了,他们时时处处表现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当他们与老师、父母的想法不一致时,就会发生冲突,学生变的不耐烦,我行我素,“顶撞”、“对立”、“反抗”、“拒服”等行为发生。这时老师和家长要冷静,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学生自我矫治“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可以说是他们独立意识发展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逆反行为应一分为二,因为当他们的逆反行为表现为对错误东西的反抗和否定,对丑恶现象进行抗争时,他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品行;但当他们表现为不遵守法规、纪律和无理取闹时,就变成了一种侵害他人、有损社会安宁的消极、不良品行。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由于家长过于苛刻或反复唠叨,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其表现为,与父母意愿背道而驰,不听父母的摆布,父母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
(二)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期望值过高,并把他们每天的时间安排了各种学习活动,双休日、节假日也要去提高班上数学课、英语课等。有的家长逼学生学弹琴,这些与学生周末想独自活动或处理个人的事情相矛盾,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他们逃离学习班或毁坏琴弦,以此来表示对老师和父母安排的不满。
(三)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因好奇心使他们偶尔发生过失行为之后,教师在全班严厉地批评。父母责骂、殴打。使学生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并产生逆反心理,凡是禁止他们不该做的事,他反而去尝试;不让其参加的娱乐活动,他反而去接触,如痴迷电子游戏机、交异性朋友、喝酒、吸烟、甚至参与赌博等。
(四)有的学生因性格异常或发生了心理疾病,如执拗、怪癖、暴躁、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只要稍不随意,他们就会产生一种人格型逆反,并加以吵闹、打骂、对抗等方式表示对侵犯他的人的不满。
(五)教师和家长的榜样作用不好,如教师言教失误,家长身教差矣,学生会产生失衡逆反,任凭教师、家长如何说教,学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你说你的,我行我的”,表现为我行我素。
三、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
(一)感应性
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存在着相互感应的力量,具有逆反心理的小学生所产生的感应作用,对先进层来说是一种逆向拉力,对后进生来说是转化的阻力,它影响着两头,具有感应特性。
(二)可变性
小学生的观点、信念尚未完全形成,且极不稳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迁和教育的作用而变化。比如说,当学生对某老师在处理某一问题时有成见,他可能就会对这位老师形成认知偏差,产生抵触情绪;但在与这位老师多次接触之后,又会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而改变看法,说不定会“化敌为友”,心理相容。
(三)盲目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探求欲望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但自控能力差,他们好动,好问。但由于心理的发展与其认知的水平不相适应,思维常会产生断层,处于一种“有劲无处使”的心理状态。他们这种幼稚的心理一旦滋生逆反因素,就表现得相当任性,遇事无论行与否,只要想干,就会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四)破坏性
小学生精力充沛,心里总有一种急于表现自己的燥动感,有的学生总是想方设法对老师“挑刺”,给其它同学“找碴”,甚至于故意捣乱,作业不完成,纪律不遵守,这种心理状态对班集体的建设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极为有害。
四、小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剖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使然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而有益的补充。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繁多,其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适用性、及时性和补偿性,其方式方法具有灵活多样性,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将会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书摊刊物、电影院中播放的某些电影,乃至于小学生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中都夹进了色情暴力,这些都给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小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他们常常模仿电影电视或生活中的人物,而这些人物的个性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差异,与在校所接受的教育相左,形成反差,而滋生逆反心理。
2、家庭使然
家庭教育主要指学生父母及家族中年长者对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可为学生素质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教育还可对来自社会的种种影响起到“过滤”作用,通过合理的抵制与积极地吸收影响学生的成长。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家长的知识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上。比如说:同样是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受到他人欺负,有的家长要求子女去告诉教师,也有的要求子女“以牙还牙”,还有的家长会主动上阵,去教育“欺人”的孩子,以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说法……另外,家长的一些诸如抽烟、赌博这类的陋习对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3、学校使然
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替代也是不容忽视的优势。
(1)教师影响使然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斯霞说过:“要使学生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有专家研究表明:40%的学生把教师作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富于幻想、善于模仿,很难想象一个办事拖拉、不拘小节的老师能够教出办事严谨的学生来。而当教师的教育与自己本身的行为相左时,学生自然难以接受教师的教诲,形成逆反心理。“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劳动的直观示范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因先天遗传和后天教育影响,学生个体间总存在着差异。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正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但在教育教学中总有一些教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与智力水平上的差异,而试图以统一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学生,对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还课以一定量的惩罚,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厌恶感,因而事事与你作对。有些教师不学无术,缺乏教育方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既无新鲜感,又无针对性,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吸引力,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产生一种腻味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将逐渐失去权威性,进而与之对立,产生逆反心理。
(2)教育思想使然。
我国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致使教育内容轻重失调。“应试教育”使学生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日益加剧,教师为了那“闹人”的考分,采用“题海战术”,不惜加班加点,学校成了固定模式的“育人机器”。这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自觉、生动活泼参与学习活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思想教育的忽视,使师生间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强制性的学习,反而使个别学生形成了“你要我学,我偏不好好学”的错误思想认识,甚至于有的学生故意与老师搞对台戏,以图一时的快意。
(二)学生自身原因
 1、独立意识发展的影响
在小学低中年级学生对家长和老师心存依赖,到了高年级一些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期,他们的身心开始发生变化,个子突然窜高,不再缠着父母,他们要求独立、要求自由、要求老师和父母理解和重视,一旦这样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反感和怨恨成人仍把自己当“小孩”,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好奇心驱使
有些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对于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以至于产生你越不让我知道,我偏要知道的“禁果逆反”心理。如对于被禁止、批判的电影、文学作品,反而怀着极大兴趣去观看,“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的禁令也对学生不起作用。
3、认知偏差的影响
尽管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上有了很大的飞跃,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还很不成熟,加之经验不足,不懂得用历史和辨证的眼光看问题,认知的偏差度较大,看问题容易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常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父母指点、提醒、督促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把公开与老师对抗视为有本事,进而产生与老师、父母对立的逆反行为。
4、过分强调自我
小学高年级学生独立意识、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喜欢对所见所闻持批判的态度,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控制。有的学生过分强调自我,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他们往往爱提出一些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即使明知看法不对也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不受别人思想所左右,以当“反对派”、“死硬到底”的逆反行为来表现自我。
5、学生自身心理的不成熟
小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虚荣、自傲及个人中心主义都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这类现象在班级两头学生的身上体现得尤其突出。优等生平时在班级中大多唱主角,是教师的“宠儿”,他们听到的是教师的表扬声,看到的是同学尊崇和羡慕的眼光,以致于经不起一点挫折,一旦有老师或学生指出其短处就心理难以相容,对立情绪陡然而生;也有的学生自恃成绩好,思维敏捷,在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得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如果有同学稍有超过自己,就显得极不高兴,与之形成对抗。
五、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治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要根据其成因区别对待,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增强自我调控意识。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尤其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要有爱心、耐心、宽容心,要讲究教育和批评的艺术。要努力增强自我调控意识,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真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理问题要公正、公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威信,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为避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育者必须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威信,待人处事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多做贡献,廉洁奉公,身教重于言教,造就"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应,避免"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现象发生。
 (二)教师要理智、冷静处理问题
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我们必须加以理智处理,不能简单粗暴对待。譬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时,我们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丢了面子、失了威信就大动肝火,这只能导致师生冲突加剧,教学秩序失控。此时教师必须理智、冷静,不妨大度一点说:“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学习,我们课后再谈。”课后教师要心平气和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学生一般都会心悦诚服。教师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我们教育者要做爱的使者,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千万不能冷落,相反要倾注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到老师确实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重视、关心、爱护他们,从而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纠正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移情疏导
人们的情绪和情感总是相互感染的。教学活动既是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要力求以自己健康愉悦的情感与言行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动机与需要。要尊重与信任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内化活动才能实现,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要相信学生都是有求知欲并乐于助学的人。要理解与支持学生。理解学生由于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自卑与自责心理。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的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在受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轻视。理解学生现实的愿望,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现自己特长的愿望等。对待学生要守信,要宽宏、忍耐。
(四)情境熏陶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增进师生间的沟通,有助于教师不断地调整与校正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
(五)形象感染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的困难的任务。”教师承担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教师工作有很强的示范性。因此教师必须持“以教人者教已”的态度,学而不厌,为人师表,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陶行知)。古人云:“见贤思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一个知识广博、业务熟练的教师自然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六)家校结合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受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两个不同的场所,两者对学生的教育观点必须一致。比如一些学生从小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处处受到家长的偏爱与庇护,养成了高傲、自私和心胸狭窄的性格,进入学校后,更显得固执已见。听不得劝告与批评。我们不但要加以细心教育的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还要有意识地讲一些有关骄横而贻误终身的事例,更重要的是要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家校结合,求得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做好学生的工作。
(七)要善于批评
对有逆反心理的学生的错误言行要宽容,但绝不能迁就。批评一定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首先,要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限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即使在他责备学生时,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熄灭。其次,批评要注意场合和方式,不要在办公室当着其他教师的面大声训斥学生,也不要在班上点名批评,给学生留点面子,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会积极配合老师纠正错误的。再次,批评要抓住重点,抓住相对来说最严重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以引起他们的震动,促使他们醒悟。
然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学生身上,学生自身地调适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追求自由、独立,并不一定要通过反叛老师、家长才能做到。况且,逆反也并非是一种独立自主的表现,而只是一种狭隘、偏激、非理性的表现,不能证明你的独立。固然,有时家长、老师难免言辞过激,方法也欠妥,但他们大多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作为学生、晚辈应该体谅他们的一片心。其次,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广博自己的见闻,丰富自己的思想,要教会他们多方面地看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不要因“逆耳”而否定了老师、家长的“忠言”。一般而言,逆反心理是一种不良心理。“心病还需心药医”,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对症下药,用“心”去加以帮助、引导,相信“迷路”的学生一定会走出心灵的误区,成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好学生。
总之,我们教师要要实事求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以真诚之心努力消除和化解学生的逆反心理,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保证学生能健康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