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恋的图片:来不及说我爱你——乱世红颜王玉玲的世纪情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1:42:45
   一直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正的爱情,只是爱到深处便往往产生悲凉之意。因为,当一段至柔至美至善的爱情故事摆在你面前时,你却总是发现越是最真的爱越是最悲的结局......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看到了一张历经岁月洗礼的照片,相片上的女子五官端正,气质优雅,宁静的眼神像一缕悠长的月光,整个轮廓洋溢出唐诗宋词般的意蕴和我们这个时代女性所缺失的风骨与魅力。

         

王玉玲                               张灵甫

    这位美人叫王玉玲,出生名门望族。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对于美丽女子发自真心的全部祝福,就是希望她能够拥有与自己的美貌相匹配的爱情与幸福。然而,现实总是与愿望背道而驰。王玉玲生活的时代是上世纪风雨飘摇的战争岁月,那个年代任何一位中国人的命运都毫无定数,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与国家、民族、政党、社会、团体的兴衰连成一体,或奋斗成功、或杀身成仁;或顺流存活,或逆流亡故。因而,人间的悲喜剧常常交错上演。

    1945年,抗战胜利之时,十七岁的王玉玲认识了决定她一生命运的人——国民党74军(抗战后改成74师)中将军长张灵甫。一次不期的邂逅,这位战功赫赫的中将军长疯狂地爱上了比他小25岁的名门千金王玉玲,在一浪高过一浪的爱情攻势下,王玉玲迅速举手投降,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张灵甫走到一起,从此和如琴瑟、情比孟梁。那一刻,这位佳人可曾想到,今后的命运会残酷至无言。

    若要读懂美人,必定首先知晓她身边的男人。

    作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中国人,对于张灵甫这个名字一定耳熟能详。他的存在与一个叫孟良崮的地名紧紧相连,因为那儿曾爆发过一场震古烁今的战役——孟良崮战役。这场战役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张灵甫74师的国共内战历史上的经典战例,是历经重重磨砺胜利的天枰终于向共产党倾斜的关键性战役,是国民党一个狂妄的中将挑战共产党的一位元帅、一名大将以及十九名上将,最后被后者全歼的战役。无论是历史书籍还是影视作品,都让人感觉到这场战役的一号主角张灵甫是一个骄横自满、凶残霸道、冥顽不化,最终自取灭亡的人,他还残忍杀害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在读到王玉玲是张灵甫之妻时,笔者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么美丽的女子怎么会嫁给一个毫无人性的土匪?!还是这个土匪真有可爱之处?!

    然而历史,它最美的样子居然是它原来的样子,只是很多时候被岁月的沙尘掩盖了。厚厚的尘埃,埋藏了后人难以见到也难以想象的瞬间,我们知道的历史往往改变了原来的模样,甚至面目全非。但是,历史就是历史,百转千回之后终究海会露出沙层,向我们展现它穿透时空的原样,让我们触摸到从前那个时代跳动的脉搏,感受逝者丰富真实的精神世界,体会那曾经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杀。

    其实,张灵甫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是非成败往返交织,他无疑是那一段还未真正参透的历史中沉淀出来的最耀眼的明星。王玉玲一不小心嫁给了一位历史人物,便注定自己将独自承载一段爱恨情仇。

    张灵甫,生于1903年,身材伟岸、英俊儒雅,从小酷爱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后考入北大历史系。在参加数次学生运动后,他感到当时之中国,起而行事的军人比坐而论道的文人会更有作为。中国人的文人酷爱指点江山,但江山被指点后破碎依然。因而,张灵甫在上了不到两年的大学后投笔从戎,秘密考入黄埔军校,实现了由进步学生向职业军人的转变。

    多年军旅生涯,让他博学多才。他通晓经史,尤精兵法。平时战闲休整,或向下属讲述用兵韬略,或游历山川临池泼墨。张灵甫的书法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他师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被于右任称为“奇才”,他的字举重若轻、刚柔相济、温润俊秀。孟良崮一役战至最后,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其笔力亦无丝毫慌乱,甚至不带一丝怨愤,满纸从容,让人感觉不是溃败身亡而是慷慨赴死。若非四十四岁沙场殒命,就书法而言,必成一代大家。

    张灵甫一生最辉煌、最光辉的时刻是在八年抗战时期,那时的中国积贫积弱之至,除了精神一无所有。正直英年的他在军长王耀武将军的带领下南征北战,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保卫战、上高会战、湘西会战等中国抗日战场三分之二的会战。在万家岭战役中,他带领将士与日寇血战五天五夜,配合主力部队全歼日本一个师团,取得“万家岭大捷”。从那时起,他的部队被誉为“抗日铁军”,被日本人称为“支那第一恐怖军”,他的事迹被田汉写成话剧,在民众中广为传颂。张灵甫在战场上身先士卒,九死一生,数次负伤不离前线,据说全身上下除左腋下没有一处没有伤痕。万家岭一役,他左膝被打中,蒋介石派专机送他到香港治疗,本来还有一个月就可痊愈,但他从报纸上看到“战时军人原则上不能到国外养伤”的消息,不顾医院院长的阻拦立刻启程回国,留下终身残疾。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因屡立战功荣升为74军军长,也就在此时,他碰到了一生至爱王玉玲。两人虽年龄相差甚远,却十分投缘,张灵甫对王玉玲极尽宠爱。婚后,在南京,他们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最美好的时光,只是幸福如昙花一现,何其短暂。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张灵甫又走向战场。只是这次,他不再是“民族英雄”,而是“人民公敌”。

    内战之初,张灵甫连战连捷。1947年5月,解放军得到国民党绝密情报,张灵甫的74师孤军深入,被华东野战军九个纵队团团包围在孟良崮之上。孟良崮是一个山区,重型火炮上不去,山上只有石头,无法修筑工事。张灵甫希望以自己的74师3万人拖住陈粟大军27万人,然后可以让其他国民党军队实施反包围,这本是一个很好的计策。但是,天真的张灵甫以为他的国民党友军会全力赶来,在这一点上他反而没有粟裕将军看得清楚。战后,粟裕将军说把全部赌注押在“国民党友军不会倾力救援”之上,事实证明他是对的。派系斗争、各自为阵、互不相助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不治之症,也让腐朽的国民党政权丧失了锦绣河山。

    孤立无援的张灵甫在激战了四天四夜以后,知道大限将至,既不投降也不突围,誓与孟良崮共存亡。说真话,有时真的不相信在国民党队伍中,也会有如此“纯粹”之人!

    在那个幽暗的山洞里,张灵甫向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痛诉国民党种种弊端。最后,他展开笔纸,给妻子写下绝笔:“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我与仁杰战之最后,以一弹饮绝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五月十六日孟良崮”

    遗书虽不到百字,但仍能看出作者坚定的政治信仰、纯粹的职业精神和士大夫般的愚忠。仅从文学方面来看,这是我迄今所见写得最好的绝笔之一。寥寥数语,忠恕孝悌尽在其中。能够与之相比的唯有林觉民的《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决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阴间一鬼......”

    至于张灵甫到底是怎么死的,有的说自杀,有的说被炸死,有的说俘后被杀。这里笔者忍不住想说几句。张灵甫怎么死的对于历史来说并不重要,但对于胜者来说却意义非常。深受成王败寇思想影响的中国人,骨子里非常愿意敌人是死于自己手中而非“饮绝成仁”,历来的胜者不仅要从身体上消灭敌人更需要从灵魂上剿灭敌人,因而总是让很多本可以和平相处的阶层处在你死我活的对立面。失败者不知反省,胜利者失之宽容。其实,且不说他真的是自杀,就算他不是自杀而是阵亡,承认他自杀又有什么不可呢?作为胜利者,为什么不能给失败者留下一点尊严。 

    命运总是很残忍,似乎每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军人背后,总会有一位美丽痴情的红颜,又总是源于红颜的一生守望,而加重了失败者的悲情。

    失去丈夫的王玉玲从此将告别幸福,开始了她60多年的寡居生涯。丈夫死后半年,王玉玲才真正得到消息,她不相信也不敢相信丈夫会忽然离去。两年后,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的王玉玲,带着母亲和儿子去了台湾。那时的台湾一片混乱,张灵甫生前乐善好施,没有给她留下什么积蓄,加上王玉玲拒绝领取抚恤金,除了一个月可以领到的几十斤大米外,什么都没有。到了这个时候,王玉玲才明白名门闺秀、大家千金、将军遗孀都无法给她带来安定的生活,能够帮助自己的只有一双手。

    为了生存,王玉玲将儿子托付给母亲,只身前往美国,边读书边打工。为了挣钱养家她坚持打两份工,那时的她最大的梦想就是每天能够多睡一会儿。在异国他乡奋斗是艰难的,生活的孤苦与心灵的孤独接踵而来。在台湾,蒋先生忘记了要照顾张灵甫家人的诺言,好强的王玉玲也从未去找过他;在大陆,在那个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混乱年代,张灵甫的父亲、弟弟、前妻的女儿相继自杀。每当王玉玲感到撑不下去的时候,总是把丈夫的照片拿出来,紧贴在胸口,告诉自己一定要活下去。上帝终于伸出了双手,王玉玲经过苦读顺利毕业,然后将母亲和儿子接到身边。后来,王玉玲在美国一家航空公司工作直至退休。

    时间是最好的医生,可以忘却蚀骨的疼痛,可以淡漠铭心的怨仇。几十年过去了,从漩涡中走来的王玉玲淡去了美丽的容颜,却增添了岁月的风韵,她更加通达、宽容与透彻。1973年,周恩来总理四处打听得知她在美国的消息,多次派人邀请她回国,王玉玲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踏上归家之路。周总理与邓大姐热情接待了王玉玲,周总理在席间说了一句话:“张将军是一个优秀的将才,我是他的老师,却没有把他争取过来。”周总理的话给了王玉玲很大的安慰,她感觉到曾经你死我活筑起的坚冰总会有打破的一天。

    时光荏苒,又过了二十年,大陆的改革开放掀起了另一个高潮。1995年,王玉玲再次来到上海。当时,粟裕将军的儿子希望能约王玉玲一起吃饭,但又害怕挑起王玉玲的伤心事。此时的王玉玲已不再是当年那个19岁的少妇,洞穿世事沧桑的她浑身上下散发着从容与淡定。她对来邀请她的人说:为什么不去呢?往事已成为历史,我能去恨谁呢?谁叫我的丈夫是一名职业军人?!

    又过了十年,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王玉龄托人辗转寻回夫君遗骨,安葬于上海浦东玫瑰墓园。遗骨装殓后,王玉玲在纯白玉晶石上刻下了她无法忘却的世纪情殇:“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玫瑰墓园总经理时泰明先生说,“如今战争烟云散去,那段历史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了博物馆和教科书,但仍然活着的,唯有忠诚与爱情。”

    说的真好!60多年过去了,已是耄耋之年的王玉龄还在深深怀念自己的丈夫。虽然相守只有短暂三年,但这份恩情让她一生没有再嫁。曾有很多人向她表达爱慕之意,其中有国民党高官、有美国议员、有商贾巨富,但她一直浸润在夫君的爱河里,载沉载浮60多年,始终无法上岸。

    笔者曾以为死亡会让一切复归于零,其实不然。在王玉玲的眼里,死亡也许只是另一种存在方式,甚至是一种“生的睡眠”,它会在某个清晨醒来,以灵魂与精神的方式伴随生者一生。

    伴随王玉玲的除了爱还有平静。人们常说,当一个人唯有放弃所有的恩怨情仇,才会获得最终的平静,王玉玲做到了。她不仅能坦然面对凤凰卫视的镜头,而且能坚强走到孟良崮“击毙张灵甫之处”(这几个字刻在一块巨大的石头上)凭吊自己的先生。不得不佩服这位心胸宽广的乱世红颜,张灵甫没有爱错人,娶到王玉玲是他人生中最灿烂、最经典的一战。

    在这里,笔者又不得不多说几句。为什么孟良崮一定要写“击毙张灵甫之处”,为什么不能写“张灵甫阵亡之处”、“张灵甫殒命之处”或者“张灵甫自杀之处”,是不是“击毙”两字更能贬低对手。如果你的对手不堪一击,胜利有何意义,而当你的对手本身就出类拔萃时,这种战胜才有价值。

    据说,日本很多旅游团队到中国来点名要看孟良崮。说真话,我绝不相信他们是来缅怀解放军的丰功伟绩的。他们参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看看当年在日本人心中中国最富盛名的民族英雄,其最终的下场。这种古老而深刻的疼痛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刺穿中华民族的脊背,让我们的心颤抖不已。

    纵观历史,整个世界史是一部对外扩张史,而中国历史则是不间断的内战史。我们可可以辄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相互鏖战,却从未对内战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过于注重战争的输赢,过于在意自己的好恶,却从来没有重视过被战争践踏的人性。从古至今,周而复始。任何一场战争,从开战的那一刻起,就没有赢家。

    内战与内耗是中华民族的顽疾,但愿不是不治之症!

    已经在上海定居的王玉玲,面对媒体的采访说出了很多想说而又从未说出的话。有人问她恨不恨张灵甫,他只顾自己去死,不顾她和刚刚出生的儿子?王玉玲说她从未恨过他,因为他有自己的职责。又有人问她如何看待孟良崮战役,她轻轻地说:山上没有粮食也没有水,最后只能喝自己的尿,机枪打热了不能用,只能把马尿和马血浇上去冷却,说是只要撑一天援军就会来,打了四天四夜友军还不到,这仗打得可真绝望。

    后来,当记者问到她和张灵甫的爱情时,王玉玲时而出现少女般的微笑,时而热泪盈眶。6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记得和丈夫的一点一滴,记得和丈夫说过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她说她今生最后悔的事就是在丈夫最危难的时刻没能和他在一起,她痛恨自己年轻时为什么那么吝惜,从没有对丈夫说一句“我爱你”,后来想说,却再也没有机会了!爱情,总是在悲情的时候体现别样的伟大。

    当记者问到如何看待大陆拍的有关张灵甫的电影和电视剧时,王玉玲的回答令人感叹:我不反对拍《红日》这样的电视剧或电影,但是希望能够尊重历史和事实。

    在这里,笔者又忍不住要多说几句了。对于中国历史题材或者战争题材的影视剧,总的来说越拍越好,但依然虚空,不够客观,既无法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又无法面对历史的拷问。对于与我们信仰不一样的人物或者我们认为是敌人的人物,我们可以用批判去诠释,甚至可以用适当的贬低来展现,但是绝不能恶意扭曲。一个人的政治信仰在很多时候与他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并无直接关系。

    另外,我对影视剧中“顺应历史潮流”观点不敢苟同。什么是历史潮流,什么人又看得清历史潮流。我对这所谓的历史潮流的理解不过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是吗?看看历史,其精彩之处就在于对潮流的不同认识和作为。作为后人,我们既为曹操的雄才大略倾倒,同时也为刘备的坚韧不拔、孙权的足智多谋鼓掌。如果所有的英雄都“顺应历史潮流”,哪来“武圣人”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万世《出师表》,哪来万军丛中“曲有误、周郎顾”风流千古的赤壁大战。

    历史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困惑与疑团,让人迷茫而无奈。张灵甫,身处黑暗腐朽、江河日下的国民党队伍,明知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仍能带领士兵冲锋陷阵,实属不易。他作为一介书生,投笔从戎、为国效力,在花天酒地、腐败丛生的环境中洁身自好,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杀敌,最后“兴起于军旅,而死于行伍”。

    作为一个政治家可能为生存放弃信仰,而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却绝不会因生命放弃信仰。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那个时代一群职业军人的悲剧。凤凰卫视《历史的误解与真相》认为,张灵甫是一个“值得人们去深深怀念的人”。

    而,作为王玉玲,一个悲剧军人的妻子,自己的丈夫身背“民族英雄”和“人民公敌”两块牌子,国民党认为他是“民国第一烈士”,共产党认为他是“顽固的匪首”,无论是褒赞还是贬损,她都能淡却其政治上的意义,而把他作为一个标准的男人,深深地去爱、去想、去思念、去谅解,这样的女性实在是难能可贵。

    60多年,对于历史来说还太短,甚至谈不上历史。“民族英雄”与“人民公敌”到底那一块牌子能最后靠在张灵甫身上,就要看哪一种称号能够被老百姓认可并在心中长久保留了。

    这些天来,我总在想是什么原因让王玉玲女士此生只爱一人,也许下面的一段话给出了最终答案。

    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期间,张灵甫将军(请允许我从现在开始永远地称他为张将军)接受了一名外国记者的访问。

    记者问:“张将军,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吗?”
    张将军说:“一定会!”
    记者又问:“抗战胜利后,将军你第一件事想做什么?”
    张将军说:“那时候,我已经死了”。
    ............

  看看表,已是清明前夜,举一杯薄酒、剪一豆烛光,愿张灵甫将军在天之灵能够安宁,愿王玉玲女士能够福寿安康、松柏不老,愿他们阴阳两隔的世纪爱情能够岁岁长青!

    轻轻,搁笔。

                                                          2011年4月4 日凌晨3点40于家中梧桐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