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痒女性用什么药:杜家和主讲:[第五十二章]:习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9:07:43
杜家和主讲[第五十章]——摄生http://www.hljnews.cn 2011-07-11 来源:老年日报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语译】人不是活就是死。人长寿的情形占十分之三;夭亡的情形占十分之三;活得好好的却动不动就面临死亡的危险的情形又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贪得无厌地追求奢侈的生活。曾经听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山间行走不会受到犀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斗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犀牛用不上它的角,猛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这是什么缘故?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是不会陷入面临死亡的境地的。

    【解说】

    有一点我们首先要说明。在我们现在的语言环境中,“出生入死”一词用来赞扬人为了追求理想,为了正义的事业而英勇无畏,而其本义,也就是《老子》本章中的“出生入死”,指的是人离开了生路就进入了死路,王弼在《道德真经注》中给出的解释是“出生地,入死地。”

    对于人来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可能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而死亡则是人必然的结局。对于这个问题,海德格尔进行了冷静的思考,他说人是“走向死亡的存在”。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则进行了颇具“狂欢”色彩的表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认真地对待人生,不应该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生活,要把握住当下,提高生活的质量。

    老子提到了“生生之厚”,也就是过分注重养生,其结果是由生地进入死地。人都希望长寿,长寿的前提条件是身体健康,为此适当地进补是应该的。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明白,那就是多补无益,而乱补则有害,很多人在这方面都有过教训,吃出来的病未必都可以吃回去。

    得道之人如何对待生,也就是如何摄生呢?老子说,要进入到无死地的境界。形象化地说就是“兕(读“四”音,雌犀牛)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什么都伤害不到他。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什么都别去伤害。什么是敌人?一般来说就是被你伤害过的人,或者是其自认为受到过你的伤害的人。最容易树敌同时也最容易为自己带来被加害的可能性的事情就是争和抢。通过争和抢可能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但由于得罪了别人,你越成功,别人越希望看到你的失败,所以这不是真正的成功,也不会为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顺其自然,不刻意去强求,才会有快乐,才是善于摄生的明智之举,最终的结果则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是争和抢所达不到的。

杜家和主讲:[第五十一章]玄德http://www.hljnews.cn 2011-08-05 来源:老年日报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语译】道创造万物,德养育万物,物质赋予万物以形态,具体的器物使万物得以成形。所以万物都尊崇道并且重视德。道之所以受到尊崇,德之所以受到重视,原因在于它们从不对万物干涉支配,而任其自然。所以说,道创造万物,德养育万物,使万物得以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爱养和保护万物。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居功,滋长万物而不自视为其主宰,这才是最高层面的德。

    【解说】在《三国志》中,陈寿是这样评价刘备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同“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如果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比较公允的话,刘备就对得起他的字:玄德。

    玄德,是道的蓄积到了最高层面的结果。道的蓄积进入了最高的层面为什么称为玄德呢?“玄”在《老子》的第一章中就有解释:“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也就是说,“玄”是“无”和“有”的统称,蓄积了一定的程度,“有”和“无”就达到了统一。多年前有一部电视剧《大雪无痕》,其名字留给人的印象很深,因为这四个字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白雪皑皑,大地银装素裹,一切杂乱的色彩都除却了,世界变得干净而圣洁,雪量丰沛的“有”与干净的“无”实现了统一,这就是“玄”。

    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得道之人具有宽广的襟怀,不会居功自傲。正如法国大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的宽广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六尺巷”的故事我们应该不会陌生,据人归纳有八种版本之多,明朝郑板桥、林翰、郭朴、舒芬,以及清朝张英、张廷玉、曾国藩、何绍基都有可能是真正的主人公。无论主人公是谁,讲的都是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某位官员的家人与邻居为修建房屋的问题发生了纠纷,写信请求在外地的官员出面干预,这位官员于是写了封回信,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此信后,果真礼让三尺,邻居见此,也让三尺。结果两家之间由此和睦相处,相让的几尺地倒成了友好的通道。其实,人和人之间就是应该有礼有节,互相帮助、理解、包容,大家都在一个大环境下生活,气氛融洽了,心情也就会随之愉快。而这就需要人有宽广的襟怀,需要对“玄德”有所理解。
杜家和主讲[第五十二章]:习常http://www.hljnews.cn 2011-08-01 来源:老年日报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得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语译】天下一切事物的开端就是道,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掌握了万事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事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还必须坚守作为万事万物的根本的道,这样就会终身没有忧患。堵塞住耳目口鼻等感官欲念的门户,就会终身不遭祸患;如果相反,开启了耳目口鼻等感官欲念的门户,就终身不可救药了。体察细微,就会明智;守住柔弱,就会强大。所以说,我们必须要摒除各种欲望。不为自己招来祸患,这才是顺应常道。

    【解说】既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话。若果说“其”是万事万物的话,“所以”指的则是道,“其然”和“其所以然”的关系,也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和万事万物的关系。做到了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则会消除人生中的隐患。

    “家有千金无非一日三餐,屋有百间无非放床一张。”如果我们懂得了房舍的功用是遮风挡雨,是用来休息的,就不会因为没住上大的房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别墅而无端地平添烦恼。钱是什么?钱就是货币。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解说,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和流通的。明白了金钱的“所以然”,我们就不会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疯狂地追逐金钱,为人生带来忧患。

    我们知道,人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欲望,这就是人欲。中国古代的道家、儒家、法家等,都注重研究人欲,因为人是欲望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看,生命就是欲望的延续,欲望也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重要力量。欲望寻求满足,但很难被绝对地满足,因为每当人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之后,新的欲望就会产生。叔本华曾经发现:“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作人的欲求的最后目标来哄骗我们。从欲望到满足又到新的欲望是一个不停的过程。”如何对待人的欲望?“存天理,灭人欲”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老子的主张是要克制欲望,特别是不能任由人的感官需求无限度地膨胀。无限度地满足人无限度膨胀的感官需求,人生就会忧患重重,个中原因就是《老子》第十二章中所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好东西吃得多了,人就会发胖,甚而招来疾患。纵情于声色犬马,就会消磨掉人的进取心,很多君王就是因此而失掉江山的,商纣王、隋炀帝就是如此。

    抑制人的欲望,会为人带来痛苦,对社会的发展也很不利;放纵人的欲望,会让人的心灵不知归处,会破坏社会的秩序。抑制与放纵之间是克制,这其中的“度”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

求慕羽传说 第五十二章的内容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是不是高中和初中都有?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 求红楼梦里第五回中的判词和对应的十二钗 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在哪里? 你们觉得广州市第五十二中学怎么样?-? 据说上海市第五十二中学在N年前是重点? 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五十二军军史》全文 红楼梦里第五回作者通过副册里的画和词的描述,它们都暗示金陵十二钗(一一对应的吧) 金陵十二钗和十二星座 八年级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的总结 谁有林尔耀先生主讲的《车尔尼849》VCD教程愿意和我分享一下? 《新交法》第五十二条的规定,怎样适用于“丁”字路口 谁学七年级的语文? (周周练十二.第五单元"中") 在《红楼梦》第五回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各判词指的各是谁? 从南湖一分校到第五十二中学乘什么车? 从南湖一分校到第五十二中学乘什么车? 《红楼梦》第五回暗寓金陵十二钗的诗分别指谁?依据是? 大连市新生路47号——第五十二中学在什么位置? 谁知道济南市第五十二中学的地址?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金陵十二钗分别指的是谁?(根据第五回“红楼梦”文回答) 金陵十二钗分别指的是谁?(根据第五回“红楼梦”正文回答) 谭浩强中央电视台主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