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project萌娘百科:易缄》——长篇释解《易经》连载(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09:59


  
  第二技:全方位释爻
  
  一、探微爻之源与本
  二、从天地之数知阳九阴六
  三、爻的相关概念
  四、不明暗爻,如何通《易》?
  
  一、探微爻之源与本
  释解阴阳后,我们接着释爻,研《易》如果对爻不通,也是参不下去的。爻是《易》卦的最基本附号,也是《易》卦的最小单位,对爻的细致、充分、全面的研究对于释《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爻,音yáo。《易》有六十四卦,每卦由六爻构成,爻是卦的最基本符号。乾卦另有用九爻,坤卦另有用六爻,有爻而无位。关于用九与用六我们将在乾坤两卦时细述。
  “爻”,现代词语当中几乎已经看不到他的踪迹了,现在基本上成了《易》之专用字,这个字的确切意义极少有人提及,就如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但细胞到底是怎么回事,却无人谈及一样。《易》之最基本构成单位都被忽略掉了,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忽略的。也正因为对爻之未甚解,所以才有了各种各样的妄断与臆想。
  
  图一,从字形上看,这个字非一成不变的,而是有发展的,最初甲骨文时是两个“叉”,而到了金文时变成了三个叉和两个叉并用,两个叉与我们现在的爻字是完全一样的。
  爻,《说文》交也。象易六爻头交也。
  以金文爻字为例,我们这样来看,两边分别代表卦之上卦之四、五、六爻与下卦之一、三、五爻,这样相应的爻之间就有了关系,即上下两卦分开看,则其上、中、下三个爻是对应的。交则有相交、媾和、交错之意,相交者志同之阳爻或阴爻;媾和者,相喜相掠等阴阳相对爻;交错者,不论阴阳皆志不同也。
  爻分阴阳,因此阴阳间的各种复杂关系在爻上是最直接体现,如弃、附、畜、轼、避等。而强调头交,则有先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打算之意。如果仅用“交”,极易误导成阴阳相交即交配,因此用头交也是深思熟虑后的表达。因此“交”,先有了解、沟通、陈述、观察、思考,再有发展而出的各种爻间关系。
  爻,《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小尔雅》爻,俱也。《广韵》爻,共也,合也。
  我们由此知道爻的意思是共与合,六个爻不论阴阳如何,不论其之间的关系如何,共同合成了一个又一个卦。六十四卦如六十四个家庭,而六十四卦一起构成了一个国。
  《正韵》易,爻法之谓坤。按易系辞今文作效。
  
  按《正韵》的记载,“爻”字的前身是“坤”字,即用坤来表示爻,是后来《系辞》给改的,那就再看看坤是什么意思。
  
  
  图二,看着坤的篆体字,基本上明白了为什么以前是用坤,因为坤是六画,和卦是六爻一样的,因此一直用坤。后来用爻而不用坤,概因坤之六画不交,而爻之六画是相交的,这样更贴切一些,也算是一种进步。天地交而有万物,万物交而有发展,交显然与不交要强得多。
  可是说了半天,似乎这些证据也没太说明白爻到底是什么,和我们平常理解的也差不了太多,只是更有依据和更完善了一些而已,爻到底是什么?上下拆开形成两个叉才能真正明白,因为拆开后就有了阴阳,回归到了本质,爻所表示的真正意义只能用壮观来形容。
  图三,是段注中对乂的解释,我们将《说文》对乂的释解也一并奉上。
  乂,《说文》按乂,古文五,二五天地之数。会意。凡从爻之字,皆错杂意。
  段誉裁《说文解字注》:乂,古文五如此,小篆益之以二耳,古文象阴阳午贯之形。毛诗,七月鸣鵙(jú)。王隶云当为五月,正写古文五与七相似。毛诗,七月鸣鵙(jú)。
  这里出现了午贯一词,不太明白,因此又查了一下:
  午贯:十字形交差之形
  综合上面所有的材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爻是两个乂构成的,乂代表的是五,上面一个乂代表天,下面一个乂代表地,两个乂放在一起指的是天数五与地数五之间的全部变化都在其中了,而这些变化的直接执行者正是卦之爻,爻者,天地变化之极数也。
  我们终于将爻之最微之处探了出来,爻分阴阳,看看《易》里的爻究竟是如何表示阴阳的。
  
  图四:《易之》卦由六爻构成,长的一横代表阳,称为九,短的两横代表阴,称为六。
  







31dc

作者:bjcyx7777_777提交日期:2010-05-05 00:07:00  《易缄》——长篇释解《易经》连载(六):第二技:全方位释爻之二
  
  二、从天地之数有阳九阴六
  阳九阴六,为什么不是阳三阴四或是阳五阴六?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不是随意给安上的,可是对于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史上提及的也极少,貌似就该是这样的。但历史上总有个别的人例外,总有个别人和我们一样愿意真正去研究,历史把邵子赐给了我们,正是因为他的研究,我们真正明白了阳九阴六如何而来。研《易》不读邵子书,恐难得真知。
  邵子在《观物外篇》开篇“《河图》天地全数第一”里的开篇两段,直接就讲了阳九阴六,同时这两段话是对最古老而复杂的“太衍筮法”的入门基础。如果没有邵子,也许我们永远也解不开这阳九阴六的谜。了解一下,对掌握爻的深意有帮助。太及至两仪,两仪至天地四象的变化原理我们将在《第三技:元亨利贞的分子结构》里细讲,本小节只讲天地四象,此为先天八卦的最早取象。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错是天的全部本体。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错是地的全部本体。这样的文字直译是会让人更加的迷糊,因此也只能浓墨施之而瀑山水。
  邵雍《观物外篇》: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天数五,天数五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太极至两仪至天地四象的变化过程当中,天、日、月、星、辰数五,一得壹为天,因此为奇数,而其动的阴阳动静则是功用,天相当于舞台,日月星辰相当于演员,而其种种表演灯光道具等都就相当于各种功用。
  地数五,道理同天数五,地、水、火、土、石数五,一得贰为地,因此为偶数,加在一起正好十个。这十个数是所有数字变化的基础。天是从一变成四,地也是一变成四。
  四者有体也,指的是天地四象皆有体。
  而其一者无体也,指的是天和地是舞台,提供表演场所,故其功用为大,以用为本体为末,故言其无体。无有体都是相对而言的,也就是两仪和四象相比较的结果。
  是谓有无之极也。这就是所说无极和有极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舞台无极限,八象有极限。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接下来就在天、地四象里比较,天四象,辰之最弱,故不用,只用计时。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石之至刚而故不生故不用。不用之一,以况道也,就是地法天而行。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体四而用三,就是对应天地人三才的实际情况。
  邵雍《观物外篇》:《易》有真数,三而已。叁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易》有真数,三而已。真,元,最初,起始这意。两仪三步完成,第一步为一得壹,第二步为一得贰,此是两仪之体,之功分别为动与静,而其结果则是个成了天地。计算一下,一得壹为第一步,一得贰为第二步,成天地为第三步,故数三,这是数的起点与发展步骤,一二三。
  叁天者,三三而九。其数一得壹可以理解成天,但无一得贰,有阳无阴故无用,因此说此数一虽是天,但确是无用的天,也就是无用的数。接下来一得贰之后,再走一步,真正意义的天这由三步成而,天地有了阴阳对应。如果想象成向上长,一步为一米,则三米为三米。故阳数三,一共三步而成。乾象天,是由三个阳构成,因此乘三而得九。
  两地者,倍三而六。两地者,指的是地是由两步完成的,比天少了一步,就是太极至一等一的一步,一得二是由一得一而生。如果想象成向上长,则是一步为一米,两步为两米。故阴数二。坤为地象地,是由三个阴爻构成,因此乘三而和六。
  
  见图五,阴比阳少了一个过程,因此按过程数计算,阴二加一就是阳三,这样直观一些,就是把阴加的那一步填在阴中间段的部分里,就变成阳了。
  邵雍《观物外篇》:叁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叁天两地这样得出来的数字天九地六,并不是真正的天地之数,真正的天地之数是天数是一、三、五、七、九,地数二、四、六、八、十。因为乾三阳象天、坤三断象地,所以是拟天地之数而来,乾卦三阳里只有一个阳爻是按天地之数来的,数三;而坤三断也只有一个阴爻是从天地之数来的,数二。而三个爻加在一起的数,是倍三而出的,并非真正按天地发展而生出来的数。
  我用一个简单的方式来说一下,第一段讲的是虽然天地各分别有四象合称为天地八象,而天之四象用的为三象即为日、月、星;地之四象有用的也是三象为水、火、土。阳为三步而成所以数三,阴而两步而成所以数二,则日月星三阳共为天之用故数九,水火土三阴共为地之用所以数六。这里的阳九而阴六是指的为方便比较天和地而出的数,不是本体真正之数,本体之数是天地之正数需按天一地二天三地四这样一直至天九地十。
  



作者:bjcyx7777_777提交日期:2010-05-05 00:09:00  《易缄》——长篇释解《易经》连载(七):第二技:全方位释爻之三
  
  本小段落下来,接上篇(六)见图六,直观的表现一下上面说的这段话,阳九阴六我们弄清楚了,原来是这么来的,真是意义深刻。爻指的是天地间所有变化,而阳九与阴六则代表了阳与阴发展而来的步骤并天地比拟的用法之数,博大也。
  
  三、爻的相关概念
  这部分内容就简单的多了,我也只是把常见的关系概念给说了一下,更多爻间关系我们将在卦中详述。爻与阴阳是分不开的,没有阴阳就没有爻,同样没有爻之分为阴阳,阴阳也在无法在卦中直白的表现出来了。
  爻位:每个爻于卦中的具全位置,卦由六爻构成,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一、二、三、四、五、上爻,上爻也有人习惯叫顶爻。而乾卦和坤卦各多了一个用爻,乾为用九,坤为用六。用九与用六事实存在,我在释解乾坤两卦时细述。
  刚位:爻之初、三、五谓之阳位,在天分阴阳,地天分刚柔,有些人喜欢用阳位来表述。
  柔位:爻之二、四、上谓之柔位,有些人喜欢用阴位表述。
  得正:也叫得位,阴爻得柔位,阳爻得刚位,六十四卦里全正的卦只有一个:第六十三卦既济卦。
  不正,阴爻得刚位,阳爻得柔位,六十四卦里六爻皆不正的卦也只有一个:第六十四卦未济卦。
  乘,相邻的上爻对下爻,初爻无乘,其他爻皆有,如三爻乘于二爻。
  承,相邻的下爻对上爻,上爻无承,其他爻皆有,如四爻承于五爻。
  正应,初爻与四爻分别为上下卦之初爻,二爻与五爻分别为上下卦之中爻,三和六分别为上下卦之顶爻。三组对应关系阴阳相异则为正应,也叫有应。为同性爻则为不应或叫无应。
  往:通用是向上,如下卦向上,如初位升二位,个别时候也有向下,但少。
  来:向下,与往对应,个别时候也用于向上。不仅在卦内,在卦与卦的变化推演中,往与来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往来是来对的,总之一个方向如果为往,则反方向则为来。
  复:与往对应,但复更明确,是回到原来的爻位与卦位。
  获、掠:不正应的情况下据为己有,如初六与九四正应,但其上爻为九二,则初六往九四处,则九二可获、掠其为己用。
  附:多为阴附阳,亦有阳附阴。
  尊位:五爻,也叫王位、君位,并非所有五爻都是君位,需视各卦情况而定,各爻都有可有是,暗爻也有可能成为王,君、帝、王在各卦译解时是一个意思,于此强调一下。
  得中:二位与五位,上下两卦的中爻所在。
  变:阴变阳、阳变阴。
  其他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如“归”等爻位关系,用的极少,在后面细解各卦时会提到。我们拿乾卦和坤卦做个试验,看看各爻的具体情况。坤卦排序与乾相反,一正一反,即阴长阳消,阴消阴长,这个对应关系十分重要,于此只是为了看着方便,所以用了一样的排序即自下而上的排列。
  
  参图七,先说乾卦:
  1、 乾卦自下而上分别是初九至上九;
  2、 初九阳爻刚位得正,与九四不应,承于九二;
  3、 九二阳爻柔位不正得下卦中,与九五不应,乘于初九,承于九三;
  4、 九三阳爻刚位得正,与上九不应,乘于九二,承于九四。;
  5、 九四阳爻柔位不正,与初九不应,乘于九三,承于九五。;
  6、 九五阳爻则位得正得中得尊,与九二无应,乘于九四,承于上九;
  7、 上九阳爻柔位不不正,与九三无应,乘于九五。
  再说说坤卦,坤卦与乾卦是阴消阳长,本身应是倒着排,于此是为了看着方便些:
  1、 坤卦自下而上分别上初六至上六;
  2、 初六阴爻刚位不正,与六四不应,承于六二;
  3、 六二阴爻柔位得正得下卦中,与六五不应,乘于初六,承于六三;
  4、 六三阴爻阳位不正,与上六不应,乘于六二,承于六四;
  5、 六四阴爻柔位得正,与初六不应,乘于六三,承于六五;
  6、 六五阴爻刚位不正得中得尊,与六二无应,乘于六四,承于上六;
  7、 上六阴爻柔位得正,与六三不应,乘于六五。
  
  各种爻之间的关系需要十分熟练,这样看卦时才能更加周全,考虑的更加全面,不然容易遗漏,进而对爻辞进行合理译解。解爻辞时如果一味的盯着要解的爻,就爻而论爻很难甚至说根本不可能译解清楚,不要忘了“爻”这个字代表的天地之数的全部变化。一个爻和明卦另一个爻的关系要看清,和暗爻未上卦的爻的关系也要看清,这样才能完整与全面。
  综观明爻是解卦的基础,也是入门环节里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在上下经之前几卦的变化中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卦序越向后发展,则其作用越轻,爻与爻之间的非正应关系随着卦序发展开始复杂起来,当暗爻开始出现时,就更为复杂。可以说明爻是基础,暗爻是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