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天下楼盘:陕西商州丧葬习俗整理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1:03:06
陕西商州丧葬习俗整理资料

    对于商州,读者也许并不熟悉,但是我提到一个作家,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那就是贾平凹,他是商州丹凤人,写过一系列关于商州的故事。其中有一部叫做《怀念狼》,它的第二十七章有如下一段叙述:

这天夜里,山下并没有来人,我们不知道老道士的尸体是按一般人那么盛进棺木入土为安呢还是道教有道教的规矩,另有安葬法,便坐在庙里等着。整整几个钟头,我哼起了在半路上听来的孝歌,舅舅听着听着也跟着我一起哼唱:

“(一个)为人在世(噢)有个什么好?,

说一声(那个)死了就(哇)死了,

(那个)亲戚朋友都不(哇)知道(哎)。  (按照常规,此处应有鼓乐声)

亲戚朋友知道了,

亡人已到了奈何桥。

阴间不跟阳间桥一样,

七寸的宽来万丈高,

大风吹得摇摇摆,

小风吹得摆摆摇,

两头都是铜钉钉,

中间抹的花油胶,

有福亡人桥上过,

无福亡人打下桥

早上的过桥桥还在,

晚上的过桥桥抽了,

亡者回头把手招,

断了阳间路一条。”

我们越唱越感到凄凉,泪水就哗哗地流下来。

(注:笔者为了还原这首《奈何桥》原本的唱调,在贾平凹引用此歌的前三句加了括号内的一些助语词,以协调唱词。下面各句大致相仿。)

上面所引的一段名为《奈何桥》的孝歌在商州各个农村的丧葬仪式上一直广被传唱,它音调极为粗犷雄浑,悲凄的歌声在大山里的村落间回荡,听者无不潸然泪下。可是在近年来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下,商州的丧葬文化也被悄然改变。传统的丧葬仪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简化,尤其是城市里专业的“哭丧”队伍被请进孝家,一些职业的“乐队”代替了原本的孝歌守灵,导致整个丧事缺乏了应有的气氛和人情味。所幸的是,在广大农村,传统的丧葬仪式依然存在,使得亲人能够通过为亡者办理后事,表达缅怀悲伤之情,以尽最后的孝道,这也为保全传统孝文化提供了机会。笔者下面将对商州的丧葬仪式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入殓

丧葬的第一环节。一般情况下,有重病老人的家庭都准备有香、纸、烛、裱,以待时需。在病人咽气的时候要焚香烧纸,称为“落气”。“落气”后,孝子就要迅速把发布死讯给亡者的亲戚朋友,然后由本村德高望重者(一般为男性)协助死者家属清洗死者身体,并穿上“寿衣”,等待入殓。在入殓之前,死者会被转移下床,躺在门板上,尸体冷却后用白布遮盖。

入殓仪式由本族年长者主持,孝子跪于灵柩前,此时本族(或者本村,因为有些家族人数少)任何人都可以对孝子发问,大多是质问孝子对死者生前是否尽了孝道,是否有不合乎道德的行为等等。如果孝子对发问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死者将不会被同意入殓。直到孝子做出真诚的忏悔并承诺补救措施后,入殓仪式才会继续。入殓时孝家的女性亲属都要趴在灵柩上哭丧,孝子则手捧灵牌和灵幛跪在灵前。入殓时会在死者口中放进7颗谷子,象征着死者在阴间丰衣足食。合棺后,孝子将灵牌安放于供桌中央,灵幛插在灵柩旁边,灵前摆放摆放瓜果等祭祀品。孝子守在灵柩旁边和前来吊唁的亲友答礼。

二、开歌路

在商州农村,人们都会把丧事看成整个村子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一切事情要为丧事让路,因为人一生只能死一次,而其他事情都有重来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在死者入殓后的第一夜,同村的每个人都会来吊唁,在表达悲痛的同时,也为开歌路壮些声势,以显死者生前的德行。

死者入殓后第一夜开始唱孝歌,为死者守灵。因为是作为孝歌的第一首,为后面的歌曲打开了一条路子,故称“开歌路”。开歌路一般从孝家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开始,具体在什么方位、什么时辰开始,要经过阴阳先生推算。开歌路时,先在十字路口摆放祭祀品,祭奠亡灵,有召唤死者魂魄回家的意思。焚香烧纸后,锣鼓队(一般有三人,一个鼓手,一个钹手,一个锣手)开始开始唱《开歌路》,每唱完四句,就击鼓鸣钹,音律的特点是鼓点密而有力,像是催人快速前进。开头几句歌词如下:

 

我从孝家门前过

孝家让我开歌路

我帮孝子把魂招

上香已毕先叩首(哎——)    (锣鼓声起)

…………

 

《开歌路》的内容在商州各地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在于两点:一是安慰孝家,二是缅怀亡者。其中穿插各代孝道故事以及遗闻轶事、神话传说等等。均为七字一句(也有少数五字一句),这些歌词基本上每一句或者两都可衍生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可见民间文化丰富的底蕴。开歌路时,死者亲属跪在路上烧纸哭丧,每鸣鼓一次,就后退一步,直到退回孝家。如果路程较远,在正本唱完后,歌者往往会即兴发挥,或互相尊贬,或刺激孝家,或以民间典故互相问答,可谓五花八门皆入唱词。

三、坐夜

坐夜守灵,也称守夜、混夜、闹夜。歌路开完后,就进入漫长的坐夜。同村人要陪同孝家为死者守灵,使孝家不至于冷清,以减少他们悲伤的情绪,也为死者表达最后的关怀。漫漫长夜,用唱孝歌的方式打发时间。

商州的孝歌种类繁多,有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孝故事,包括《王祥卧冰》、《张孝打凤》等,也有民间遗闻轶事,如《赵氏孤儿》、《王宝钏苦守寒窑》,有神话传说,如《七仙女下凡配董永》等等。

孝歌开始一般都唱《奈何桥》,《孟婆汤》,最后一夜凌晨唱《还阳歌》,这遵循亡灵在阴间的行程路线。中间则形式自由,没有固定套路。这些孝歌有完整情节的,一般由鼓手起唱,然后就像接力一样,钹手,锣手依次接唱,一个回合鸣鼓一次。也有对歌,任意歌者起唱,另外的人对唱,起歌者可再回对,这往往成为坐夜中最吸引人、最解睡意的娱乐方式。因为对歌的精彩,往往鼓声大震,坐夜的人们甚至孝子也总会被歌者的睿智和幽默逗笑,大大冲淡了丧葬中悲伤的气氛。对歌有一问一答,有连问连答,也有问答再合唱。比如《对花》:

什么开花天上来?

什么花儿地下埋?

什么花儿三月发?

什么花儿九月开?

什么开花辣又辣?

什么开花往下扎?

什么开花象烧饼?(注:这首歌因为资料遗失,未有对歌)

…………

再比如《十二月花》(截取一段):

 

问:五月里来什么花?

答:五月里来莲花开

合:五月莲花瑶池里

    哪吒正把莲儿摘

…………

四、封大眼

“眼”,就是“孔、洞”的意思。死者入殓时,棺木的盖子并没有钉死,因为有些很远的亲人不能及时赶回来,未能见到亲人最后一面。在死者将要入土为安之前,葬礼主持者要满足亲人一睹死者仪容的愿望,所以要揭开棺木,让他们同死者做最后的告别。然后盖上棺盖,钉死楔子,封住棺木的眼,停于大吉方位等待下葬。相传如果封大眼的时候发现死者口里的谷物发芽了,意味着孝家将会出现能够兴盛整个家族的大人物。

大眼封了之后,孝家会摆下丰盛的宴席酬答帮忙者和送礼者。这些人中间最为优待的是丧夫。就是那些抬棺木送死者下葬的劳力。也称“用力的”。丧夫共16人,他们被安排在两桌上席(就是贵宾席),好酒好肉伺候。丧夫席的肉是有讲究的,一般为筷子长、拇指厚的红烧大肉,每人都必须吃一块肉,喝八盅酒。农村人性情豪放,丧夫席上最流行的是酒肉比赛,谁能吃能喝往往会博得最热烈的掌声。

五、出殡

出殡、出丧,俗称上山。酒足饭饱之后,就到出殡的时候了。出殡路线由阴阳先生事先测好,一旦选定路线,不管天晴下雨,遇河搭桥,遇坡驾梯,绝不回头。

出殡的开始叫“起椁”,由丧夫头子带领,他站在棺木上喊口号,指挥丧夫行进。我有次目睹了出殡仪式,只见丧夫骑在棺材上,一口酒喷下去,大吼一声“起啊”,随之16声“起啊”震耳欲聋。棺木抬起的同时,鞭炮唢呐齐鸣。送葬的队伍由孝子带领,跟在棺椁后面前进,因为丧夫大多喝得半醉,所以出殡的队伍别有一番情趣。丧夫头子喊着口号,丧夫抬着棺木进三步退两步,再进七步退四步,依此循环,中途休息时棺木不能落地,要用两条长板凳支撑着,称为“架马”。整个出殡过程,吹唢呐的乐师不能停歇,必须一口气吹到目的地,这也见得民间艺人的高超水平。按照规定,出殡时吹的乐曲为《长流水》,表达了亲人希望逝者能够流芳百世的愿望。

到达坟茔之后放下棺木叫做“落椁”,落椁意味着死者终于入土为安,这又变成值得庆祝的好事。所以落椁的时候演奏的是较为欢快的乐曲。

六、上山七

于出殡同时,阴阳先生会在孝家设好法坛,为亡灵超度,称为做“上山七”,小七为7天,大七为49天。

做“上山七”需要另外一个乐队,人数有7到10人不等,法坛设于孝家堂屋正中央,坛上供奉二十四孝图,由阴阳先生念经超度。每一轮念完之后,要用滴了白公鸡血的酒祭奠亡灵,若遇到有些姓氏的亡灵有“惑”(一种幽灵之类的东西),他们可能会回到家里来,阴阳先生会在午夜时分在孝家房中撒上一层灶灰,据说能显示“惑”的脚印,而且死者是什么生肖,显示的就是相应动物的脚印。

 

“上山七”的最后一天,孝家会把供奉给死者的“灵屋”、“金银山”(现在还有电视机、电冰箱,甚至电话手机等)以及冥币,还有剩余的香裱等全部焚烧。之后将死者灵位供于“神龛”,灵位从右向左成阶梯状按辈分依次降低(只有嫡长子才有权在神龛享受供奉),比如笔者家族陈氏,从右向左依次为“忠”字辈、“义”字辈、“承”字辈、“贤”字辈、“德”字辈。

 

“上山七”做完之后,经过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孝家对死者尽了最后的孝道,也基本上走出了丧失亲人的悲痛,开始了正常的生活。但三年守孝期间是不能贴春联的,神龛“香火”上“天地君亲师位”的“天”和“亲”字要用白纸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