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瑟·戴恩谁演:《時事報告》:科學分析和看待當前社會心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5:00:03
2011年09月01日 15:07:33 來源: 《時事報告》


□ 嘉 賓:蘇海南 辛 鳴 建新 王俊秀
主持人:習 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心態發生了積極的變化。但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焦慮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體性怨恨等不健康的社會心態。社會心態呈現出復雜多元的形態,給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培育和引導社會心態,成為新課題。
社會心態是社會狀態的反映。只有真正重視和搞好社會建設,並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目標才可能實現,人民生活才會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復雜多元的社會心態是社會轉型在人心中留下的烙印
主持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心態發生了哪些變化?怎樣評價當前社會心態?

蘇海南: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人保部勞動工資研究所研究員
蘇海南:較之改革開放前以及改革開放初期,現在整個社會心態的狀況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認為,主要有六個變化:
首先,社會心態由單一變成多元;其次,由比較靜態變成動態;第三,由原來那種非黑即白,很極端、很絕對的心態變得比較模糊和混沌不清;第四,由相對僵化凝固,變成比較普遍的焦慮不安;第五,由被動接受,黨和政府宣傳什麼就聽什麼,發展到現在,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都有一種主動宣泄的需求和表現;第六,由原來的包容性很差、很弱,到現在的包容性寬松很多。
怎樣評價當前的社會心態呢?我認為有三個並存:第一,好心態和壞心態並存,即正常心態和不正常的心態並存。第二,整體比較常態和局部的變態並存,整體上看,社會心態還在可控范圍內,但有些局部的變態比較嚴重,社會負面影響也較大。第三,危機和機遇並存,現在的社會心態如果不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正面化解和引導,可能會引發很大的問題;同時,引導得好,將有利于社會心態整體向好發展。總的來看,社會心態處于發展變化期、矛盾多發期、轉型關鍵期。因此,高度重視社會心態的問題,研究相應的對策,非常重要。
辛鳴:我認為,不能對目前的社會心態評估太低,社會心態是社會狀態的反映。社會狀態是什麼?中國社會正在變化轉型過程中,從相對封閉走向全面開放,從比較保守走向現代文明,在這過程中,社會心態也相應跟進。從大趨勢上看,我們的社會變化是往好的狀態走,那我們的社會心態也應該是好的社會心態,怎麼還會出現不好的心態呢?關鍵就是社會在轉型過程中出現過和出現了問題。社會的轉型發展其實在曲折徘徊、蹣跚前進,其中有可能走岔路、彎路。當我們發現時,會或快或慢地糾錯改正過來。這些過程在社會心態上的反映是明顯的,因為我們每走一步,都會在人的心裏留下烙印,都需要人的心態對它進行適應和磨合。中國目前社會心態的復雜性以及背後我們感受到的痛苦狀況,恰恰反映了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曲折徘徊。
當我們看到這一點,就會更加有信心了。不是說中國老百姓的心態就徹底壞了,而是說社會發展的客觀狀態在民眾心中留下了印跡,形成目前這種心態。隨著時間的流逝,心中的痕跡自然會慢慢撫平,而代之以與健康社會狀態相適應的健康社會心態。
張建新:現在的社會心態好像很難加以統一地描述,如果非得用一個詞描述的話,那就是“多元”。
心理學研究顯示,人們存在“向前看”和“向後看”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會影響人們當下的心態和行為。過去中國老百姓生活在幾千年的“超穩定”社會之中,習慣了“向後看”,比如曾經廣泛開展的“憶苦思甜”運動,就是典型,所以老百姓的心態總體上是“平和”的,有時甚至過于保守。而改革開放後,老百姓開始懂得“向前看”了,國家發展前景如何?我個人未來的生活可有保障?確定性如何?這些對未來的預期更多地影響到他們的心態。不掌握資源的群體若看不到希望,甚至失去希望,他們就可能要發聲、抗爭、鬧事,從而社會出現不穩定。最近英國出現的街頭騷亂,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另外,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與人之間常常會有“向上比”和“向下比”的動機。比如,現在很多被界定為中產階級的成員在接受調查時,不承認自己已達到中產階級水平,反而覺得自己在社會上是弱勢群體,這就是一種“向上比”造成的結果。當他們跟擁有更多社會資源的有錢人和有權人比較時,看到和想到的是大房子,好車子,出入穿金戴銀、前呼後擁,所以產生心理落差,感覺自己是弱者、窮人。“中產階級”有了比較穩定的生活來源,擁有一定的知識,但不一定有錢有權,這樣“向上比”的結果,就產生出所謂的弱者心態。這樣的心態一出來,自然也會生出“不公平感”,產生諸多怨言和消極情緒。
主持人:當前社會心態存在哪些問題?呈現出什麼樣的新特點?
王俊秀:從改革開放到現在,中國社會最主要的變化實際上就是把利益分配的舊機制打破了。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因工作、生活、前程、財富,往往表現出一種焦慮不安、浮躁不定、緊張不已的焦慮症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競爭加劇,焦慮不再是“弱勢群體”的專利,逐漸成為一種普遍心態。而且,社會心態中不公平感增強,弱勢心理在社會各階層滋生蔓延,不同社會階層、群體都存在著特定的壓力感,社會誠信缺失帶來的心態變化不容樂觀,社會“群體性怨恨”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些都是新的特點。

辛鳴:中共中央黨校教授
辛鳴:我對目前社會心態的基本判定是“可理解但不應該”,“要理解但講不清”。為什麼有種不應該的感覺,又有種講不清楚的感覺呢?其實是因為這個社會狀態本身就沒有講清楚。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是大趨勢、大方向,這本身一點錯也沒有。只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詞從字面上講很通順,但真正體現在社會運行上,不是“市場經濟”前面加上“社會主義”這四個字那麼簡單,畢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之間存在根本制度層面、基本運行方式、乃至核心價值觀上如何協調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講社會形態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之一就是社會心態。我們固然可以指責老百姓這個社會心態不應該,可以恨鐵不成鋼,但再恨鐵不成鋼,也要記住:鐵匠鋪裏只能打出鐵來,不可能打出鋼來。社會狀態是這樣的,你要求社會心態一清二白、一馬平川、一派昌明,不太可能。
蘇海南:產生當前社會心態的主要原因,首先來源于經濟上的不公平感。經濟上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不合理,當然會導致不公平感,甚至于仇富、炫富。計劃經濟時期,大家都是同一個級別,同一個待遇,一看工齡就知道你拿多少錢,平均主義“大鍋飯”,雖然窮但基本沒有差別;而現在大家已經相互不清楚收入有多少,特別是我們國家東中西部地區、城鄉、行業、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拉開了,所以大家有比較強烈的經濟上的不公平感。
其次,來源于社會上的不公平感。比如城鄉分割的管理體制導致的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在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不公平;公有單位編制內外身份不同導致的待遇不同;腐敗分子權錢交易,少數官員目中無人、欺壓百姓;還有人們常說的“官二代”、“壟二代”、“農二代”等社會階層固化;其中,80代、90代出生的農民工進城後,發現城裏同樣年齡的孩子吃香喝辣,特別是上學、就業、職位升遷等機遇概率比農村的孩子要高那麼多,這種不公平感自然就會產生。
第三,文化上的迷茫空虛感。主要是缺乏主流價值觀,不知道哪個方向是對的,哪個方向是錯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沒有建立健全,且遠未深入人心,大家都搞不清楚到底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在這種文化空虛迷茫的情況下,焦慮浮躁、抱怨冷漠、“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態就必然產生和蔓延。
第四,政治上的失望感和無助感。部分人在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得不到及時幫助,找不到有效暢通的渠道來表達,因此有失望感、不信任感、無助感。近年來,一些地方強拆民居,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缺失,政府管理上一些信息、政策不公開、不透明等,當然會使部分人產生不信任感,甚至仇官恨官,只要是官方說的一概不相信,先罵了再說。
所以,從以上四方面找原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會出現焦慮浮躁、抱怨冷漠、仇富恨官、群體性怨恨等社會心態了。
辛鳴:中國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很快,這30多年幾乎走過了西方社會上百年甚至幾百年的發展歷程,但是這麼快的發展速度相當于在中國社會進行了“兩個壓縮”。
第一是發展時間的壓縮,把西方社會幾百年的發展歷史壓縮在30多年內。人家幾百年的自然發展,社會心態在較長的時間跨度上自然養成、自然磨合、自然適應。而我們只有30多年的時間,速成的社會、速成的心態,怎麼適應,怎麼調試?各種矛盾、衝突不可避免地擠壓到一塊兒。
第二是發展空間的壓縮。市場經濟說到底是對資本的認可,讓資本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發揮作用,但是資本在社會經濟中發揮作用是有代價的,馬克思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西方社會搞資本主義怎麼搞?在資本發育的前期有很大一塊兒是利用海外殖民地來進行原始積累的,所以在西方社會內部矛盾並不算很大,因為他們把很多的罪惡轉移到國外了。可是當中國搞市場經濟的時候,我們發現給資本留有的發展空間太有限了,客觀上導致了把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矛盾壓縮在國內。
這兩個壓縮是目前中國社會的客觀現實。任何行動、任何行為都會在人的心裏面留下影子,這些印跡的存在,導致現在社會心態的錯綜復雜。
王俊秀:社會心態是經濟社會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結果。歸根到底,社會心態出現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濟社會結構的失衡,它使人們缺乏一種應對社會變革、生活變化的從容心態,強化了對未來前景的不安全感。
首先是社會壓力加大與社會支持不夠。物價上漲、就業難、房價高、看病難等問題困擾著相當數量的民眾。近來CPI不斷上漲,大家普遍感受是錢不夠花,原來可以維持的家庭財政平衡現在打破了,而收入卻沒有增加,所以,有很多負面的評價和情緒出現了。在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單位社會已趨終結,僅僅依靠以家庭為核心的社會難以支撐每個人的生活壓力。
其次是社會的信任困境。現在社會信任程度不斷降低,最近兩個熱點事件很突出的都是圍繞信任的問題,一個是紅十字會,因為郭美美炫富,引發一場對紅十字會空前的質疑。再一個就是藥家鑫殺人事件,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降低到了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以前開車撞人了逃跑逃避責任,現在更甚,成了殺人犯。淘寶網之所以火,就是解決了網上交易付款信任的問題,中國社會怎麼解決信任問題尤其關鍵,還待破解。
辛鳴:除了社會狀態決定社會心態這一根本原因外,一個社會的社會心態還取決于這個社會精英群體的心態與作為。從理論上講,精英群體對社會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問題是中國社會的精英群體在社會心態形成方面,有沒有起到應有的積極正面的導向作用,我們需要冷峻檢視。
大致來說,人類社會的精英群體有三類:政治精英、經濟精英、知識精英。政治精英是一個社會中掌握公共權力的群體,就中國社會來說應該是黨政幹部。我們不能說現在黨政幹部的狀態不好,我們的黨政幹部總體來說是好的。但問題是當社會上出現了這麼多黨員幹部的腐敗現象,老百姓仇官的情緒大面積蔓延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承認,一些政治精英的行為不僅不能給老百姓起到示范導向的作用,還讓老百姓不服氣。我們有很多官員,一心只想升遷,為什麼有很多的虛假政績,背後其實就是心態問題。
再看經濟精英。我們不得不承認,目前很多的經濟精英在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是利用了一種不正當的手段獲得了財富,這導致他們心裏是不坦蕩、不自信的。現在很多有錢人紛紛移民國外,還拿這個來壓政府,說再不給我們提供好的發展環境我們就都跑了。如果我們默許和容忍他們以這樣的行為在中國社會積累財富的話,中國經濟發展是沒有真正前途的。這些經濟精英的行為,讓老百姓如何信任,如何讓心態平和?所以仇富絕不是普通民眾的心理異常,而是有著觸目驚心的客觀事實支持。
按道理,知識精英應該好一些吧,知識精英是社會的良心,但是很不幸的是,這良心現在好像也有些壞了。看看網絡上對教授、專家的批評,真讓人難受。但這不能完全怪老百姓,得捫心自問專家教授們究竟幹了些什麼?知識精英變成了誰有權聽誰的,誰給錢替誰說話,誰有勢力依附誰,你讓老百姓怎麼想?
這樣的狀況下,如何讓社會群體從精英身上學習吸取一些好東西?精英如何能起到示范作用?有人說靠中產階層。確實,目前中國社會心態中體現最充分的是中產階層的社會心態。為什麼?因為精英群體的心態不願意輕易暴露,都藏在心裏面。當然是藏不住的,心態會體現在行為中,他們的一舉一動會告訴大家心態是什麼。而廣大社會普通群體的心態在現代社會這種信息傳播的狀態下,是不容易表現出來的。第一,這個群體裏面有很多人不具有新聞話語權;第二,他們也不具有上網的閒暇條件。所以,最底層社會群眾的社會心態是什麼?同樣體現在他們的行動中。比如說,實在不願意忍受了就鋌而走險自殘或殘他。現在,真正在社會各種資訊平臺上反映出來的社會心態主要是中產階層的心態。
但事實是,中產階級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雖然很重要,其社會心態在整個社會中卻是無足輕重的,因為中產階級的心態是一個社會最保守的心態。更重要的是,在目前中國社會,中產階層更多的還只是一個概念,不僅實實在在屬于這一階層的群體本來就很少,而且自認為歸屬于這一階層的群體更加少。
張建新: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
張建新:剛才辛教授說到三種精英階層,我認為,精英階層和普通老百姓之間的互動也很關鍵,主要是社會流動性的互動,即下面階層的人向上層移動,成為精英階層一員,或者相反。當今中國社會的流動性不能說不大,流動機會之多也是空前的。但相對于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講,相對流動比例則顯得非常不足。因而造成人們產生“向上走”的渠道被堵塞、不流暢的感覺,從而出現機會不公平、不均等的心態,這會令許多普通人失望、甚至絕望。
辛鳴:造成目前中國這種社會心態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導引。蘇老師剛才點到了缺少信仰,信仰就是社會核心價值觀要解決的問題。固然在社會狀態講不清楚的時候,社會價值觀是很難形成的。但是,再難形成我們也得想方設法形成,如果形不成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話,社會心態是要出問題的,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混亂時,這個社會心態最為可怕。
張建新:不論是在精英階層、還是普通老百姓中,真是缺乏社會的核心理念。理性社會中,一個行動要有一種理念引導,一種制度的設計也一定要有一個理論的引導,而不僅僅是幾句動人的口號。我們過去經常會有“四化”、“小康”這樣一些目標,但這些目標更多的還是經濟層面,社會方面有什麼樣的目標呢?現在提出和諧社會,那麼和諧社會究竟是什麼樣一種情景?怎樣讓人相信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性發展的歷史必然?這些描述實際上都並不很清楚。精英階層本來應該做這個事情,但是因為利益的纏繞,沒有辦法做自己獨立的思考。這兩塊兒也是當前社會心態迷茫、缺失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蘇海南:前面分析社會心態存在問題有經濟、社會、文化、政治幾方面的根源,所以要培育和引導社會心態,還得從這些方面入手。
1.經濟層面,就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調整社會分配關係。如果“十二五”期間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加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這肯定有利于淡化仇富的心態,有利于老百姓心態平衡,也有利于今後經濟精英按照正常合法合規的渠道賺錢。
2.社會層面,要進一步消除社會不合理不公平的弊端,重點是抓好社會保障體係的建設,如果社會保障體係真正實現應保盡保,社會心態肯定會有一個很好的經濟基礎來托底,大家的那種不安全感就會大大降低;同時,要繼續抓好就業,如果大家有活兒幹,有飯吃,就不會出現中東那種情況,包括英國最近鬧事,也基本上是失業、半失業、移民的孩子在那兒鬧。還有就是要繼續打破社會層面的二元結構,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讓貧窮家庭和低收入階層二代、三代有人能夠上升到社會的中上層。
3.文化層面,一是要從娃娃抓起,幼兒園、小學得搞出有針對性的、淺顯易懂的、小孩兒能夠聽得進、記得住的培養好品德的教育材料,持之以恒抓下去;二是要抓精英共識的形成,核心價值觀一定是上口、好記、入耳、入腦、入心的東西,不要太復雜,首先要為精英們所認可和接受,進而能夠逐步推廣到廣大人民群眾中。
4.政治層面,可以由淺到深,首先公開“三公經費”這個事要抓到底,同時進一步抓好反腐倡廉;還有就是人事制度、幹部制度的改革,一些部門這幾年一直推行競聘上崗,效果不錯,是騾子是馬拉出去溜溜,將真正有能力的幹部選拔出來。
上述這些方面是基礎性的,這些問題不解決,單純的想引導社會心態朝正確方向發展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所以要切實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辛鳴:第一,社會心態建設的功夫在心態之外。引導也好,建設也好,不要就心態做心態,心態背後是社會存在。如果我們把社會存在的問題給解決好了,心態問題自然就水到渠成。社會存在要解決的問題很多,我就講兩點:一是讓老百姓有恒產,有恒產才會有恒心。為什麼現在一些老百姓傾向于鋌而走險,或者說特別偏激,因為他鋌而走險的成本太小,他已經無所謂了。有恒產就是要解決物質利益的問題,我們要在充分實現和保障人民群眾利益方面下大工夫。二是讓老百姓有希望,通過有序、有效的階層流動,讓他有改變階層身份地位的可能,並且讓他感到這希望是有很廣泛的涉及面和很現實的樣板。千萬不能鼓吹甚至縱容階層固化,這樣的社會不可能和諧。
第二,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還要旗幟鮮明講清楚什麼是健康正確的心態,什麼是不健康、不正確的心態,同時對不健康心態的荒謬性進行深入的剖析並廣而告之。比如說前段時間日本地震了,中國卻鬧“鹽荒”,實在不應該,但是我們又不能過于指責老百姓。對于大多數買十袋八袋鹽的老百姓來說,那是很無奈的舉措,因為面對不可預期、也超出他們控制的社會風險,他能怎麼辦?只能買點兒鹽。如果我們把這種心態背後的荒謬性清楚地講出來,告訴大家其實好的心態更能保護我們,大家當然會棄劣選優了。
第三,心態問題最終還要落到“心”上去,全社會要有一個“養心”的過程。追逐利益是人的本能,人不可能否認本能,但是不能放縱本能。中國近30多年的發展,是建立在讓人的欲望自由勃發的基礎上,包括追逐權力,追逐財富。激發本能沒錯,但是本能激發出來要有引導,並且能升華。哲學上說,人最大的敵人在哪兒?不在于對手而在于自己,在于自己的心。管不住自己的心就管不住自己的行為。在全社會形成一種養心的氛圍,我感覺很重要。“養心”首先要知道心該往哪兒放,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就是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面放,這樣就與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結合起來了。
第四,社會心態的培育是慢工夫。中國有句成語叫“洗心革面”,其實“洗心”與“革面”是兩件不同的事情。一夜之間可能“革面”,但一夜之間絕對做不到“洗心”。社會環境的營造本來就是一個慢工夫,社會心態的培育更是一個慢之又慢的工夫,相當于在頭腦中施工,在心靈深處搞建設,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我們把社會環境營造好了,並輔之以科學的引導,健康的社會心態就會慢慢地在我們的社會中滋長並形成氣候。

王俊秀: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社會心態藍皮書》主編
王俊秀:社會心態是社會現實中人的一種反映,所以要引導人們的心態,首先要改變社會現實。一是治本,要從制度層面解決問題;另外一個是表面的,比如說關注這些負面的情緒,輿論引導怎麼看待這些問題。像挪威的恐怖事件,他們的處理確實讓人看到成熟社會的反應,沒有說改了廢除死刑的法律來判他死刑,主流價值觀不能因為一次偶然事件而破壞。當然,有些不良的心態實際上也存在,在局部會有,比如說拜金主義、追求虛榮,但這些不是整個社會的主流,是可以引導的,但是整個治本之策在制度層面。
張建新:研究證明,不管是人還是動物,都是趨利避害的。所以,我們在宣傳引導的時候,既要辯明是與非,又要明確利和害。要宣傳是非明確後,好人一定會得到好報,壞人一定要得到惡報,而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果並非遙不可及,它就在你我身邊,因此,要大力宣傳法律規章的執行力和道德輿論的影響力。
主持人:謝謝大家深入係統的分析。今年3月,“社會心態”被歷史性地寫入“十二五”規劃。黨和政府把“弘揚科學精神,加強人文關懷,注重心理疏導,培育奮發進取、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社會心態”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納入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政方針中。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社會心態會越來越理性平和,人民生活將更加幸福、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