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狼心佛晓全集: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共同富裕:重庆兼顾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19:47
香港《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纪硕鸣共同富裕:重庆兼顾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日期:2011-6-27 15:06:21  来源:重庆日报 编辑:罗杰


  

    相比沿海地区的共同富裕“两步走”模式,重庆正在探索“一步走”,而且兼顾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

  重庆日报: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是不是分配制度也非改不可了?

  纪硕鸣: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是邓小平提出的。目前,社会上对共同富裕的理解还有些偏差,有人认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整个社会共同富裕,最终会变成“劫富济贫”,或者是搞平均主义。

  这种观点其实误读了共同富裕这个概念。最起码,重庆市委、市政府不是这么在思考。近年来,重庆经济取得高位增长,实际上就是正在把蛋糕做大,然后把做大的那部分尽量朝后富者倾斜。

  重庆日报:有人批评,在改革过程中,重庆政府这只手力度过大,不符合“大社会小政府”的发展方向。您怎么看?

  纪硕鸣: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果政府不参与,很难达到目标,或者说,最后会变成两极分化。

  譬如,两个人竞争一个项目,强的一方得到了就能吃饱吃好,而弱的那一方失去了可能就有生存困难。那么,谁来帮助生存有困难的这个人呢?那就是政府,它要提供更多的公共平台。其实,这种做法全世界都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在香港也是这样。

  重庆日报:按照邓小平的设想,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它地区、其他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对于重庆而言,实现共同富裕该怎么走?

  纪硕鸣:重庆的发展模式和沿海不一样,它的改革进程相对滞后,所以,它可以吸取沿海地区的一些经验教训。重庆在发展过程当中比较多的关注民生,其实就是把“两步走”变成“一步走”。

  另外,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概念,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上的,还代表着精神层面的。为什么重庆一边强调经济发展,一边强调红色文化,就是这个道理。重庆走向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重庆吸取了沿海地区30多年改革开放经验后的一种高明做法。

  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际上也是在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重庆日报:重庆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在这种二元结构框架下,该如何解决城乡差别?

  纪硕鸣:城乡差距扩大,的确是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从这几天到重庆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我认为重庆农村可以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下功夫。沿海地区农村发展,农村群众致富主要就是依靠多种经营。

  但是,我不认为农村发展就一定要发展工业。发展工业要看各自地区的基础和条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重庆有这么多大山资源,关键是要使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接轨,在发展多种经营的情况下,能够让农民的产品尽快进入市场。重庆有很多农副产品都是无污染的,是比较独特的,那么这个独特性要在包装上、宣传上进一步体现,我相信可以进一步提高它的价值。

  另外,政府也可以做点事情,比如对农民的医疗、住房等给予一定补助。目前,城里人有住房公积金,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对农民给予类似的补助?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际上也是在缩小城乡差距。

  如果没有政府这只手,重庆发展的速度不会这么快;不过,在另外一些场合,政府之手可以逐渐退出

  重庆日报:重庆提出,“做蛋糕”很重要,但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在分好蛋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如何发挥呢?

  纪硕鸣:的确如此。比如,重庆现在搞的公租房,就是在“做蛋糕”。但是,公租房试验成功与否,关键不在于公租房怎么建,而在于“分蛋糕”时会分得怎样。沿海地区也曾搞过类似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但效果不明显。问题的关键不在建房上,而是在分配上。我认为,在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中,可以适当减少“政府之手”,可以通过融入社会力量,让分配更加公开、透明、民主化。

  我一直想建议,重庆是不是可以强化“民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当然,这是个具有两面性的问题———如果没有政府这只手,重庆发展的速度不会这么快,对老百姓关怀的落实可能也不会这么有效;不过,在另外一些场合,政府之手可以逐渐退出。比如说,在留守儿童学校,重庆政府就引入了社会力量。台湾顶新集团有一个基金,重庆政府把它引入进来,让非政府组织提供他们参与类似学校管理的经验,并且提供资助。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使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能够有机结合起来。

  重庆日报:为什么您特别希望重庆这样做呢?

  纪硕鸣:第一,重庆不像发达地区,它的财力还有限;第二,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需要关注更多领域,政府的精力有限。比如说,现在重庆正在进行“大下访”,通过政府的力量来解决上访问题。而在香港,很多上访问题都是属于行业性问题,都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的行业协会来解决矛盾,然后政府通过一些法规和制度把问题规范。这样一来,政府就能腾出更多的力量来解决发展的问题,也可以使社会更加和谐。

  民生投入同样能拉动经济增长。当前重庆谈改善投资环境,其实是强调对大环境的改善

  重庆日报:社会上有声音认为,民生改善是政府的纯投入,它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对此,您怎么看?

  纪硕鸣:重庆提出,改善民生并非只是单纯的投资,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我认可这一观点。

  什么叫改善投资环境?原来我们主要强调厂房建设和配套,或者政府服务好,你要办证可以办得很快,企业碰到什么问题政府都会帮你解决等。

  当前重庆谈改善投资环境,其实是强调对大环境的改善。我记得早前吴邦国委员长到重庆考察时,他见到了郭台铭,就问郭,“你在沿海有很多投资,而且产品大部分出口,为什么要跑到内陆投资?”郭台铭讲了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重庆搞公租房,外来工也可以申请公租房,这就减轻了企业的负担;第二,重庆让农民工的子女得到与城市小孩同等的教育,而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成为“新市民”,享受城里人的各种福利待遇,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工后顾之忧,减少了农民工的流动性,从而提高了企业生产力的稳定性;第三,重庆“打黑”净化了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净化后对企业发展就有利,有帮助。

  因此,不难看出,重庆政府种种用于改善民生的投资,虽然开支较大,但是另一方面也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自然也就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专家介绍:

  纪硕鸣,1954年生于上海。曾任大学教师,现定居香港,为《亚洲周刊》资深特派员。连续五次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新闻报道奖。2009年荣获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年度最佳记者大奖。著有《智慧的身影》、《马英九走出崎岖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