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工作的工匠精神: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海燕》教案+反思+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20:45

浙江省初中语文优质课《海燕》教案+反思+点评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林彬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海燕。

1、引入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重读《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说明:明示阅读的角度。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2、假如提供3种背景音乐——快乐的、优伤的、激昂的,选择最适合本课的。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说明:在音乐中走进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

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

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说明:从环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围,让学生明确写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海燕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溶入课文。]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

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说明:对课文的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前提。这里将重点揣摩“高傲”一词。讨论明确“高傲”,,写出了海燕的藐视一切、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特点。作者要反复地强化海燕这一高傲、勇敢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所以不惜反复出现4次]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⑤把自己想像成海燕,齐读直接写海燕的内容。

[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3、解读其他海鸟

①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

②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

③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

[说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朗读与揣摩二法。例:同样是飞和叫。这里却用了“飞窜”和“呻吟”。“窜”是乱逃、乱跳的意思,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海鸥的惊恐;“呻吟”写出了海鸭的痛苦与无助。同时明确对比的写法,衬托海燕的勇敢无畏]

4、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

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说明:从鸟到人,从阅读到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5、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说明: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习惯。同时再一次感染学生,在朗诵声中再次反刍所感悟的内容。]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探讨: 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我们今天学习《海燕》应该学习什么?

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坚实厚重,以凌厉和富有血性方式,融入社会变革洪流之中,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说明:目的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有时间,齐读最后三节。

 

附:

《海燕》一课的简要说明

选择这一篇课文后,我一直在思考着这两个问题:现代人要不要学习、怎样学习明显带有时代烙印的经典作品?语文课怎样才能突出语文味?

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曾经感染了一代人,作者的革命激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契合的。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那种对“暴风雨”的渴望,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豪情,很多时候已被海鸥的呻吟、海鸭的胆怯和企鹅的笨拙给替代了。可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这就有了学它的必要。当下,对这一课的教学大部分从背景入手,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语文课的语文味,这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体现:

①以读来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声音来触摸这个伟大的灵魂,努力寻求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准确表达文本的感情。

②注意引导学生揣摩字词。在言语实践中发展言语,是这堂课努力遵循的,应该说这是良好语感能力养成的重要途径。

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虽说拓展能展现课堂的广度,但细读文本,充分感受文本的魅力,更有利于积极阅读的形成。

④强调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有学生的阅读体验作基础,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思想作对话,努力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也许有人质疑立意过高,但我还是认为“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海燕》课后反思

林彬

虽然只得了二等奖,也未引起大家的关注,但我认为《海燕》这一课还是准确地表达了我对当下教学这一文章的一点思考。即:对这一课的教学从背景入手,这似乎是对原作的尊重,但从现实来看,凭空增添了距离感,反而让大多数学生逃离。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但在比赛前,我一直很痛苦地思考着一个问题:讲不讲背景知识、象征意义?不讲,大家会不会认同,这毕竟是比赛,甚至打心里我觉得对不起高尔基;要讲,只有45分钟,根本没法安排好。最后用了“课后阅读材料”的方式,才勉强把这个问题解决,但这也像有的老师说的“大煞风景”了。确实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是戴着镣铐又想跳得美些。

王特评价说“与学生的融入度不够”,我认为说得准确而中肯的。也许当下的社会意识形态大环境使然,即便是不讲背景,文章与学生还是有距离的,我觉得这班学生对这文章实在不太感兴趣,所以一开始找“写环境的句子”就出现了困难。这在我的感觉里是不难的呀。一开始整个节奏就慢了下来,在解读文章时,学生的回答与我的提问一直有偏离的现象存在,即便是我一再明确地纠正,也不能拉回来,好像他们是一辆凭着惯前行的火车。例如“哪些词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则一直回答的是哪些句子,而且都喜欢读一遍,再阐自释自己的看法,本来这也无所谓,可问题是只有45分钟,我后面的内容就来不及了,后面的应是这堂课精彩之处,应该掀起高潮的,我只好匆匆而过。我知道学生原本可以表现得更好的,是我没有给予他们充分地表现的机会,因为时间来不及了,这也让我失去了原有的从容与大气。因为我自认为原本的优势是:擅长激发学生,善于与学生作真诚地沟通。按理我是长于调控课堂气氛的呀。这真让我郁闷。

一堂课还是不宜将内容安排得太多,课堂上还是应该悠着点。这是这堂课我最大的感慨。

《海燕》点评

      从周

听了林彬老师《海燕》一文的教学,眼前为之一亮,原来经典还可以有这样的教法。撇开当时的时代背景,《海燕》依然给人们以激励,这才是真正永恒的经典。那么像鲁迅一类的经典作品也完全可以卸掉重负,轻装上阵,真让人有由律诗到绝句般地轻松。当然作为经典,背景知识还是应该告诉学生的,让学生对作品有更逼近原意的了解,但它可以是不作为教学的重心了,脱去了政治外衣的经典,让我们看到了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那么,该如何上好这些文质兼美的经典呢?

我觉得一篇篇的经典有如一座座精彩纷呈的高山,让人叹为观止,孔子如泰山,李白如敬亭山,张晓风如拉拉山……每一座山都有每一座山的特点,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去鉴赏这一座座的山,发出由衷地惊叹与欢呼。如果进一步能感到“此山即我”,“我即此山”,那就是找到了真正的共鸣与知音,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了。可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喜欢带着科学、冷静的眼光去看山,比如: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学生被这些劈头盖脸地问题给弄懵了,哪还有时间与心情发出“这棵树真美呀!”的感叹。

看看金圣叹先生的评点吧!他对《子鱼论战》的总评是:“笔快,却如剪快相似,愈剪愈疾,愈疾愈剪。胸中无数关隔噎  之病,读此文,便一时顿消。”接下来分句点评时,他不厌其烦说:“快,快!妙,妙!更有何说。”共说了七遍。这是多么痛快淋漓地鉴赏。

《海燕》是一部雄浑磅礴的交响曲,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才可与之匹配。高尔基是一名高明的指挥家,左手指挥着感情,右手指挥着节奏,他是有层次的、波澜壮阔地将乐曲推向巅峰。

起笔就不凡,感觉那旋律翩然来临,山鸣谷应,直逼我心。“狂风卷集着乌云”,这是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图景。接下来“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更是描绘了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背景,本以为这是极限,是顶峰,谁知还有“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切都到了白热化的状态,箭在弦上,蓄势待发;水将决堤,势不可挡,至此,文章戛然而止。可以想象,离弦之箭,决堤之水,将以怎样的雄浑之势,进发。海燕正是在这样逐层推进的恢宏背景下,完成了它鲜明、饱满的艺术形象。尤其是最后一段,高尔基的节奏把握得真是松弛有度,游刃有余:第12节(气高句短)——13节(气低句长)——14节(气高句短)——15节(气低句长)——16节(最强音),正是有了这样的回环往复、层层铺垫,才使海燕最后喊出的口号不是声嘶力竭的,而是余音绕梁、饱满高亢、激情迸发的。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把握这首诗,我觉得教学中两件事必不可少:一是众多意象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看懂这首诗。二是这首诗内在的节奏与气势,可以让我们窥见海燕饱满矫健的艺术形象和作者高超的驾驭文字的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