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灵猎杀:郭润祥:也谈“80后从来没有喝过合格牛奶”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19:03:18

郭润祥:也谈“80后从来没有喝过合格牛奶”的问题
郭润祥

 

郭润祥:也谈“80后从来没有喝过合格牛奶”的问题  
这几年是中国奶制品行业的多事之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给整个中国奶制品行业以重创,内地居民纷纷到香港、日本等地购买奶粉,以至于香港奶粉断档。整个奶制品行业,信誉扫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奶制品行业新标准的出台在国内又掀起了轩然大波。  
按道理说,国家标准应当每隔几年修订一次,每次修订,标准应当提高一步,向国际先进标准看齐。可是最近出台的牛奶新标准却反其道而行之,各项指标不进反退:每百克蛋白质含量,表示牛奶的营养状况,当然是越高越好;每毫升的菌落数,表示每百克细菌的数量,当然是越低越好,这两个指标关系到食用人群的健康。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新标准每百克蛋白质含量比国家旧标准降低5.1%,每毫升菌落数增加300%。更不用说与国际先进标准相比了。广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曾任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的王丁棉先生讲:“很少的蛋白质,那么高的细菌,那还不如喝开水。消费者钱花了,得不到应有的营养回报,还损害健康”。也有人戏谑“80后从来没有喝过合格牛奶”  
   
具体标准见下表:  
   

 


标准  

蛋白质含量(克/百克)  

菌落数(万个/毫升)  


国家新标准  

2.85  

200  


国家旧标准  

2.95  

50  


欧盟标准  

3.0  

10  
   
这一标准被广州市奶业协会会长王丁棉批评为全球最差的标准。也有人说这是25年来最低的牛奶标准,除此之外还有牛奶、酸奶的食品添加剂问题。  
造成牛奶质量标准的降低的原因,据媒体报道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披露主要原因是:  
“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  
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蛋白质含量不稳定。  
  据农业部调查,2007年和2008年夏季,北方一些省份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和90%;某乳品企业6月份西北、中南、东北等三个区收购生乳蛋白质含量低于2.95克/100克的比例分别达75.8%、33.8%和24.9%。  
另外小规模散养,往往就在房前屋后,卫生环境不是那么好,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生鲜乳菌落总数更容易升高”。  
这些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都是管理问题,与国家的政策有直接的关系。因此那达木德先生讲:“扩大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是提高生乳质量的重要途径,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比如成立奶业合作社------” 那达木德先生确实讲得不错,国外大型奶牛场奶牛数量超过一万头的不在少数。但是我们要问:为什么我国我国奶牛行业达不到规模养殖?原因何在?  
鄙人可以算是一个老奶民了,仅改革开放前从1963年到1968年就喝六年多的时间,当时牛奶零售好像0.20元一瓶,订奶0.18元一瓶。口感与现在完全不同,一打开瓶盖,就能闻到一股淡淡的牛奶清香,煮牛奶时,厨房里能闻到奶香。喝奶时感觉比现在的奶有闻道,也比现在的奶稠。煮完奶上面有一层奶皮。现在的奶呢,完全没有奶味,喝起来就象喝水一样,淡淡的。  
1965年,学校组织学生到南口农场劳动,(当时这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每个学期都有,因为当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有幸参观了奶牛场并了解了奶牛的饲养过程。好大的奶牛场啊,厂房足有一百多米长,这样的车间好像有四个。共有近一千头奶牛。厂长告诉我们:“除了远郊区县,北京近郊就有北郊、南郊、西郊、东郊、团河、巨山、红星-------等农场,都有奶牛饲养场。该厂的规模不算大的。今后几年奶牛场将有大的发展,争取让北京居民都喝上牛奶。”  
我们还关心奶牛吃什么,场长告诉我们,奶牛吃苜蓿或玉米发酵饲料。“什么叫发酵饲料啊?”场长告诉我们,一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走出挤奶车间,不远处,我们发现前面玉米地里,农场工人正在收割玉米。奇怪,玉米还是青绿色,玉米棒子刚刚成型,还没成熟,怎么就收割了呢?这不是浪费吗?针对这些疑惑,场长告诉我们:“这些玉米就是发酵饲料的原料。将这些青玉米粉碎,送入发酵池,经过发酵,就成为发酵饲料了。在饲料中还要加入钙粉,一定的维生素和豆饼,才能保证奶牛饲料的营养。奶牛饲料合格了,才能产出合格的牛奶。”场长还告诉我们:“你们知道吗,一头奶牛就价值一万多元”。  
我想,目前情况下,奶牛饲料能达到上世纪60年代水平的,恐怕屈指可数吧?因为成本太高了。成本高——价格高——百姓收入水平低——产品销路低——市场盈利少。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会容许高成本低价格长期维持的,因为企业是盈利的机器。不赚钱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再者,我们上世纪80年代在农林口全面推广农村承包经营责任制(小岗村的大包干),大搞“国退民进”,不少国营奶牛场解体。这是导致奶牛饲养规模过小的直接原因。正如内蒙古奶业协会秘书长那达木德所讲的:“小规模散养比例较高,超过70%;100头以上规模,不到30%。”  
由于达不到奶牛饲养的规模经济,尽管我们有一流的人才、技术(国际主义战士阳早,美国康奈尔大学农牧专业;寒春,美国最早的核弹研究者。半个世纪,他们艰苦卓绝的工作,对中国奶牛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大大缩短了中国与国际奶业的技术差距,搞出了不少国际先进水平的奶业机械)但面对中国奶业的小农经济式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再先进的奶业机械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无独有偶,6月29日新浪网报道:“我国地沟油生产已经进入集中化、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是上述三化的基础)目前生产的地沟油已达到现有检测手段无法检测的地步且已经进入部分超市”  
五十几年之前,毛主席就讲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的前提是农业合作化。这一条已经作为“极左”,被彻底颠覆了。但是地沟油的生产为何能够做到合作化、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呢?  
至于牛奶蛋白质含量低的原因就是“小规模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经常是自家种什么,就给奶牛吃什么,蛋白质含量不稳定”。也就是牛奶饲料不达标的问题。如前所述,奶牛企业将追求企业效益作为首选,是不会考虑民众利益的。他们的首选,就是降低牛奶的质量标准。一般来说,除了给首长的特供牛奶,奶牛有福分能够吃上苜蓿和青储饲料,大众牛奶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至于牛奶中的三聚氰胺、影响健康的添加剂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一切以以利润为中心的奶业企业,是绝对不会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这也就是80后很难喝上合格牛奶的原因。同样靠小规模的私营奶业也是绝对难以保证民众的乳制品安全的。  
“民以食为天”,面对食品业接连不断的毒奶粉、彩色馒头、地沟油以及转基因食品,中国奶业你将路向何方?  
                
郭润祥  
            2011.6.26  
     


关键字: 民生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   一键转发到:

 

 

   
乌有之乡新浪微博地址:http://weibo.com/wyzxwyzx 手机便捷浏览乌有之乡:http://wap.wyzxsx.com http://3g.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