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难防造句:強國之希望是教育---中國社會拷問「寒門難出貴子」現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34:55
中國社會拷問「寒門難出貴子」現象

  2011-08-21 04:40  新華網
又將是一年開學時。經歷過十二年「寒窗」苦讀的一批莘莘學子將懷揣夢想走進大學殿堂,但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也明白,夢想與現實的天塹不是用十多年的苦讀就能勾連的,人脈和社會地位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樑。

29歲的女博士生小宋今年剛從南開大學畢業,希望能在北京安家落戶的她幾經周折終於在北京獲得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但她卻高興不起來。英語八級、 若干篇專業論文、相貌姣好……這些都沒有成為她找到工作的「法寶」,最終起「制勝」作用的仍是她父親的關係,這讓她感到有點受挫。

「比起很多現在工作還沒有著落的同學來說,我的情況還算好的,他們有的因為不願意放棄專業只能回家任教,有的為了在大城市落戶只能選擇與專業毫無關係的工作,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小宋有些憤慨也有些不好意思,「沒想到,我也成了『拼爹』一族。」

「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中國,高考題目對寒門學生越來越不利,而在激烈競爭但教育資源又不盡平衡的考試社會,從幼升 小、小升初、中考直至高考,還有各種培訓班、考證等,都需要金錢去填平。因此相較而言,那些寒門出身、尤其是農村孩子進入大學,尤其是優質大學似乎也越來 越困難。

一位自稱在經濟特區教書的中學教師linyang222近日在微博上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條微博引起熱議。新浪微博特別進行了「當今中國寒門是否難出貴子」的調查,已有一萬多人參與討論,結果顯示逾7成網友和那位老師的感嘆相同。

「我們小時候讀書,成績好和家庭條件基本成反比。而現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養外,父母都舍得花錢讀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在起跑線上,寒門學子已經輸了。」這位老師在博客上說。

「我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在合肥一家高檔會所裡給人做美容的21歲農村姑娘劉成文告訴記者。

家住肥東縣大戶鎮唐井村的劉成文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很好,「考上重點大學」——「到大城市找到好工作」——「接父母來繁華都市過好日子」一直是她奮鬥目標。父母對她的期望也很高,這從給她起的名字就能看出來。

但這些計劃卻因市裡的重點中學需要繳納高額贊助費而擱置。最終,成績還不錯的她只能選擇在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學讀書,「高考語文試題中有一些聯繫實際的拓展題,我根本聞所未聞;英語就更不用說了,學校聽力設備差老師發音不準」。
「我要為弟弟將來娶媳婦出力。與其做失敗的投資,不如早點從學校出來賺錢貼補家用。」劉成文說。

一項統計顯示,近兩年來,中國城鄉大學生的比例不斷擴大,農村大學生佔比不到20%。而在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佔30%以上。

苦讀之路已經艱難,就業更是「漫長成才道路」的最後一個台階。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通過「高考」從基層選拔大量人才進入高校,在接受數年的免費高等教育後,他們被統一分配至各級政府、工廠等國營機構。高考以其淘汰率高,難度大而成為許多中國人人生中的重要經歷,同時這也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無數中國農村子弟正是通過高考進入城市,實現農業人口到城市人口身份的轉換。

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逐漸失去了當年「天之驕子」的光環,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們正面臨殘酷的就業競爭。

許多像劉成文這樣的「90後」農村子弟,雖然同樣背負著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厚重期望,卻已經沒有他們大學裡的鄉村前輩們幸運。調查顯示,隨著中國高考的擴招,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機會雖然增多,但上好大學的機會少了,進而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也相對少了。

中國一位教育專家對媒體表示,家庭相對富裕的城市孩子,能夠上較好的大學,獲得更大教育回報,而家庭貧寒的農村孩子,則只能上一般大學,獲得較低的教育回報。「這種現象傷害的不僅是學生,更是農村家庭的教育希望。」這位專家說。

「現在沒有『關係』根本不好意思出去找工作了。」即將研究生畢業的重慶一所大學的茹和對記者說。

即使是憑藉自己的本事考上了湖南省公務員的農村小夥子向軍,談起自己的經歷,也坦承「我的例子不代表大多數和我一樣背景的人,只能說我是『幸運兒』」。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教授周孝正認為,不能充分就業的大學生、尤其是家庭經濟條件艱苦的群體極易可能淪為新的社會底層,這群人掌握資源少,通過自己努力很難實現理想,因此難以突破社會階層固化。

新生代市場監測機構曾對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成都5個城市進行民意調查,顯示58.8%的被訪者認為社會底層群體向上流動的機會不多。

「一個健康的社會階層應該是可以流動的,而目前的情況有可能造成階層流動的固化,易形成階層鴻溝,使更多的人成為社會新底層,不利於社會穩定。」周孝正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發展室主任李煒曾認為,對於「寒門難出貴子」的現象也要理性看待。仍處於「二元」結構的中國,每年都有數千萬的農民從土地上脫離出來,成為工人、個體戶、小商人等,這種規模宏大的社會流動,是中國經濟和生命力之所在。

也有網民認為,「寒門」能夠培養人的韌性,不靠父母、只靠自己的獨立人格和打拚精神更容易取得最終的成功,雖然期間肯定會經歷挫折。

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的賴凱就是一位出生在湖北省一個偏僻小城的「寒門學子」,靠著自己刻苦努力和謙遜為人,他不僅在電子工程信息的學業上一路領先、成績驕人,而且無論在實習單位、工作單位都表現出很強的處事應對能力。

「初中開始就離家住校讀書,高中、大學期間都要在假期打工掙錢,貼補學費。這些經歷是我人生難得的財富。面對工作中多變的壓力,我應該比很多人有更強的心理承受力。」賴凱說。

他告訴記者,他在中科大的許多同學家庭並不富裕,甚至有的來自小山村,很多人仍然相信知識、學業能夠改變命運。

「『寒門』和『貴子』之間也許很難畫等號,但在任何時候不能放棄對知識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對自己人格的完善和培養。」周孝正說。

社會學家建議,中國目前亟待加快統籌城鄉發展,實現教育制度公平公正,摒棄特權思想,深化分配製度改革,讓財富更多地向底層人民傾斜,給「寒門」學子以機會,莫讓「寒窗苦」真的變成了「寒門苦」,這才是解決公眾對「寒門難出貴子」憂慮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