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人与文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57:41
 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简单结构组成的,人字是相互支撑,是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这就给人与人之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的本质就在于人自身,人从感觉实体上升为思维实体,人的本身最高本性及其生存的目的,是在于意志、思维与情感之中形成的人的感觉、知觉、意识等精神实体,即人的自然本性。人是一个凭着感觉认知世界的感觉主体,才逐渐地形成了人的核心内容即人的自我。人就是从生到死这么一个过程,人生最美好的,就在于体验过程,而不必在乎结果。在人生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顺利,还是坎坷,无论是甜蜜,还是劳苦,都是一道道风景,你都得走过、穿过、度过,好过你得过,难过你也得过,关键就在于会过;只要你努力,去创造人生过程中最美好的东西,你就没有白过,就没有枉费和虚度人生。
  人活着就是享受活着的过程;人生有两个维度,一是享受过程,另一个是追求结果,过程是重点,是一个个量变,是寻求可以扭转的质变,结果是勾勒人生过程的记号。因此,文学引导人自我完善、诚实守信、诚恳待人,使道德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人可以相互影响,优缺点也会相互转化,使人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才能得到提高,才能让人领悟生命的奥秘,寻找心态和谐的真谛,这是属于人的精神领地。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不满足于现状,从而导致了人类的更强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从而使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维系文学艺术内在人性和人的地位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并在价值层面关注和张扬人的价值和独立,在那个特定时期无疑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理论突破,从而一方面为以后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另一方面也有力地支持了当时的文学创作更好地描写和剖析人性。
  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的不满足本性就是人不满足于现状,例如人都喜欢听表扬的话,不愿意听批评的话,人类的进化史也间接的证明了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从社会历史文化的演化来看,人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在物质生活的需求、心理、感情、审美意识等方面积累了共同的因素,并保留至今天。共同的人性也是社会现实关系的组成部分,人并不只生活在阶级关系中,还有伦理、道德、宗教等对人性共同形态的描写,可以从真实的、历史的、道德的要求进行评价。
  把描写人和人性作为文学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把张扬人道主义精神作为文学的基本要求,不但牢固确立了文学的基础,也为文学主体性观点的提出和对于文学审美本质的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为文艺学研究的整体推进和突破创新清理出了必要的空间,是新时期文艺理论的一个重大收获,以人为本就是要体现人的品德和人格、尊严和良知,是人养成的个性习惯在社会环境、生活周围与人产生的利害关系等复杂而又简单的不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从而把握自己,大胆地去实践,致使人愈有才能有见识,愈有修养有教养,人也就愈文明,愈能调动人的思想和行为向正确方向引导。
  一个好的作家作品中会吸收、融铸多元的文化传统,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是以积极健康的思想,以高尚的情操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文学即学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文学是一种人文的意识形态,通过用文字记载着心灵的声音,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使人有深刻艺术内涵和独特的韵味,是人的思想发展的融合,诠释不同语言和塑造大脑,并产生不同文化、感知。让自己的观察能力、有新颖的想象、富于哲理意味和寓意深长,文学的要旨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墨,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文学既然以人为对象,当然非以人性为基础不可,离开人性,不但很难引起人的兴趣,而且也是人所无法理解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所产生的伟大作品之所以能为全人类所爱好,其原因就是由于有普遍人性作为共同基础。比如说人理想和人道主义精神,就应该是其世界观中对创作其决定作用的部分。再者就是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性、人情、自由等等;不仅逐渐活跃在艺术家的笔底,而且成为文学理论界探讨的重要方向。
  毫无疑问,从思想的深邃到艺术的创新,文学作品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必须是独特的深深扎根于社会变革与民族精神搏动的深处,才有希望竖立起一座座文学史上的丰碑。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的精神。反之,如果作家主体意识僵化,缺失个体的独立精神,缺失个体心灵的自由,作家们的主体精神,要么是极端禁锢,要么是极端放纵,两种倾向,其源一也。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徘徊于时代、政治之外,既反感现代都市文明,又对人生爱美倾心,由此形成文学主体认知上的表达,有效地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统文化实行了现代性转化,表现出集古典理想与现代文化于一体的文学审美理想,以艺术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文学审美定位。
  文学应当“以人为本”、以人道主义精神为灵魂的观念,即强调文学“必须从人出发,必须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反对将人的描写作为“工具”和“手段”,而是将人看成“文学的目的所在”;生命的健康向上与人性的优美自然,在形式上,文学审美的形式感,要求和谐恰当,充分体现出人生的美与文学的美与“以人为本”和谐。肯定共同人性、普遍人性的存在;文学的表达与思考,贯穿于社会、时代、人生、民族等诸多层面,充分显示出作家以自我主体能动精神沟通文学本体层面的审美自觉,和以文化改变现实人生的审美救赎。
  文学是探究人文精神的深层理论基础,使人走向现实生活世界,文学抒发的思想情感,直接根源于现实生活。洞察现实人的生存体验,关注人、尊重人、塑造人,为人类发展实践提供人文精神、核心的文化理念、合理方式和观察方法。对人性关系的认识逐步走向辩证,这就丰富了人们对“人”的本质和人性内涵的理解,不断深化对于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理论观点,为新时期文学创作描写和表现人性做好了理论准备,从根本上是基于对人及其本质人性、存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把握和时代诠释,是具有根本性和建设性的。文学对人思想起着引导作用,对社会和谐起着滋润作用,对人的进步起着催化作用,文学是提高人的素质,是指导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思想应对。文学文化在不断碰撞、交融和互补中产生变异,显示出文学文化的鲜活生命力,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