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可以吃辣条吗早期:《高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31:02

《高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

课题组

一、研究的缘由

1、 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要求

(1)    教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是教育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学无止境——未来的挑战》等报告,提出人类的智慧和财富深深蕴藏在每个人的潜能中,必须终生学习加以挖掘;学习是开发人类潜能和财富的关键途径,是人类迈向21世纪的一把钥匙,提出人类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也是终身教育的四大课题,又提出建立“无边界教育制度(学习制度)”等。《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着眼于未来的大目标并从各国的实际出发,视野开阔,深刻,又注意可行性,许多内容如关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育的突出地位,教育的四大支柱,终身教育等具有开创性和指导意义。

(2)    贴近生活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3.67亿,他们是未来必然的主人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出了重大部署,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纲

课题组组长:胡菊芳(执笔)

成员:王秋萍、朱军、何建祖、梁湘、陈懿东、路春蕾、黄桂华、宋洁莲、姚建新

领性文件。根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强调,

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德育生活化及其理论基础

(1)    生活教育运动及其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他认为,教育应体现生活、生长和发展的价值,教育要直接参与儿童的生长过程。教育本身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育应成为促进美好生活的积极手段,并通过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来塑造或重建人的生活,教育就是人的生活重建的过程。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生活即教育”意味着有生活即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需要教育,教育必须作用于人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意味着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多次把生活教育阐述为“生活的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来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他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站在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和站在教育的角度看生活,是两种不同的视界。其共同点是围绕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解决教育本身面临的问题。领略杜威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最突出、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基础教育必须把握住教育与生活的互动关系,发挥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

(2)    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是德育生活化的科学依据。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就是在社会环境中认识、适应、利用、改造着社会,逐渐实现人的社会化的,并且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对自然、对社会的再认识、再改造而认识了自我和完善了自我。教育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学会做人,这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更是德育的终极目标。而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觉能动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更要强调。只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使主体在活动中获得生命体验,促进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完善发展。

(3)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德育生活化的借鉴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课程的“一体化”、“人本化”和“情感化”。以人的发展为本,以生活天地为活教材,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使人成为人而非理性工具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只有创造真诚相处、互相理解、彼此尊重的自由和谐的心理环境,才能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圆满的发展,逐步实现其全部潜能。

3、 德育生活化的现实意义

本课题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思想实践探索研究的分课题,也是“规划”提出的教育改革实验项目,所以立足于学校的德育实践研究。原先提出的人文化生活教育,我们感到无论从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与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生活教育的基础上,我们着眼于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现状,让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德育教育的模式,引导学生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自我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目前,德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原因是,许多学校往往把上级的一些带有评估性质的任务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而较少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和社会要求看学校的德育工作。从某种角度上看,学校德育有时所关注的仅仅是工作本身,而不是学生本身的成长。学校道德教育较少地关注青少年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更多地受外在功利的制约,于是,导致极具生命活力的道德活动蜕变为对规范与守则的盲目遵从与机械的行为操练。德育过于注重形式,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不太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比较强调灌输,强调的是形式的新颖,而不去了解受教育者的看法和感受。久而久之,学校德育开始走样了。同时,德育过分强调即时效果。在德育的过程中,有的内容确实需要灌输;但是,单靠灌输肯定是不行的。那些“你们应该怎么样”、“你们必须怎么样”,只是让学生追赶德育的终点,不让他们感悟教育的真谛,在强烈、明显的德育目的下,学生成了一群被不时驱赶的羊。

(1)对本校德育改革的意义。

我校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就是要使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要根植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学生的生活世界服务,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第一德育目的不仅要使个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还要帮助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因此德育要为人的生活,为人的生命发展服务。第二德育内容生活化,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即德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与学生日常生活、自主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等紧密相联,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第三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即德育方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让学生在各种具体的生活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和亲身体验,逐渐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道德信仰。大量事实证明,学生获得了切身体验的东西,才能入脑入心,珍藏永久,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导引作用。因此,学校德育最有效的途径是——有效地组织道德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情境,促发学生对道德的切身体验。如果导引学生参与生活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其道德体验效果更佳。

我们在实验课题过程中较多的是从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设计、安排、组织和实施德育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体验活动、参与管理等实践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实现自我教育。

(2)对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人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认同。德育生活化,必然要求德育模式从时间和空间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

德育生活化意味着每一个老师应该学会从身边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内容。德育并不是离现实很远,相反,它就是生活本身。要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容让和坚持。

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德育重新散发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育人魅力,现实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立足社会生活,以现实生活世界建构道德教育大厦才是德育产生实效的基础。大量成功中小学生的实例表明,那些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父母,对生活有深刻体验的学生,对学习往往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感悟,其学习动力强,效率和质量高,学习过程轻松愉快。道德教育必须从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乐趣,使德育生活化正是实现生活教育的突破口。

(3)对同类学校进行德育研究的意义。

我校是一所上海市现代化寄宿制高中,这样类型的学校在上海有十几所。我们的“德育生活化”研究对于同类学校的德育工作将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期待着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能在其他学校得到推广和应用。

、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1、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德育生活化的诸多理念。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科研课题《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实验研究》,由重庆市育才中学经过4年的研究与实践,于2001年6月结题,此研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教育引导生活;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创造,在创造中生活。这些生活教育的主张给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启迪。

2、道德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

    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提出构建高中德育生活化模式,制订出符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德育生活化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三、实验的过程

(一)、实验研究目标

通过学习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生活教育的思想与理论,奠定实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学校的教育需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德育生活化教育,探索高中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  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习研究高中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杜威的“教育即生活”等思想观点。同时研究这些思想和理论在新的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下的拓展和深化的发展意义。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高中德育生活化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德育生活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德育生活化的理论框架。

2、构建高中学生“生活教育”的德育模式。

根据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社会生活的评判力等实际,建立适合高中学生德育生活化三个系列:学校生活系列、家庭生活系列和社会生活系列。健全德育生活化管理体系。构建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同时,按照不同的年级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进行分层教育。

3、研究高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从关注学生个体生存与发展的角度,突出德育的“生活”特性,体现德育方法的实践性,德育途径的开放性。

4、改善学生的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让学生生活于其间,也“浸润”于其间,让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德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5、建立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德育生活化的教育评价应发挥其激励和引领作用,所以重视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研究。通过实行德育生活学分制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重视在生活中体验和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评价的主体来看,主张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结合。从评价的内容来看,德育生活化更注重以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态度的发展、社会性规则的形成等作为衡量的主要内容,给予不断的激励和鼓舞。从评价的过程来看,更希望让学生在自己的过程性成长中作纵向比较,以不断地得到自我认可,确定新的发展目标。提炼出德育生活化的几种实践操作模式。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

1、  确立课题:(200210月—20035月)

根据德育生活化时代要求和现实的意义,学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经过与学校教研室、区德育科研室有关专家共同商榷,确立了本课题。同时建立研究小组,研究、学习教育学、管理学有关理论,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马斯洛、罗杰斯有关人本主义思想、主体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结合学校实际,设计课题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2、  制定研究计划:(20035月—20039月)

围绕课题,对课题的理论框架、实践基础、目标、方法、途径、成果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研究,并再次邀请区德研室的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指导,研究确定实施德育生活化教育实践研究的活动计划。确立研究小组,建立了以分管德育领导和政教处为领导小组,团学联、年级组长、班主任为组员的研究小组,并根据这一总课题,确立多项子课题(略,参考班主任课题)。

3、第一轮实施:(200310月—20046月)

(1)    进行德育生活化基础理论研究。

确立了语文老师梁湘、何建祖为理论研究小组,并得到特级教师缪仁贤老师的精心指导,共同着力研究课题的基础理论以及新形势下的发展。生活教育及其思想是德育生活化的理论基础。人的社会化理论和主体性理论是德育生活化的科学依据。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今天我们的德育生活化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柱。同时,我们进一步研究在新的德育生活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复杂性、反复性、多元性以及高中学生思想、情感、心理还处于不稳定、道德行为、社会判断能力还不成熟的特点下,对今天的生活教育给予了新的诠释和发展,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经历为出发点和归宿,进行高中学生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探索和研究。

(2)收集资料,筛选整理,总结经验。

(3)建立和完善德育生活化三个系列活动,包括了学校生活系列、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系列。

根据学校发展规划和创建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要求和培养学生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工作自强、生活自理的需要,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起适合培养奉贤中学新人的德育生活系列活动。由分管学校德育的校长、学校科研室、政教处共同规划和设置德育生活化的三大模块。

(4)初步建立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为了深入贯彻“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构建切合学校实际的学生主体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落实对学生的基础性发展性评价,构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进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展,特制定《奉贤中学学生基础性发展性综合学分制方案》。比较详细制订了评价的依据、性质、原则、评估细则、功能,并通过班主任的培训和学习,初步实施奉贤中学学生的评价制度。

4、中期阶段小结:(20047月—20049月)

(1)初步完成课题的基础理论研究。

(2)完成对生活教育三个系列活动的设置研究。

5、第二轮实施:(200410月—20055月)

(1)调整课题研究计划,完善生活教育活动的设置。

(2)邀请市区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加强对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3)继续进行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研究。

6、撰写课题报告:(20056月—20059月)

(1)全面总结整个实施计划,撰写课题报告。

(2)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提高和发挥生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3)形成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方案。

四、实验过程中的有关说明

原来课题的“人文化生活教育实践与研究”之所以修改为“高中德育生活化实践研究”课题,其原因是:我们认为人文化生活教育的课题似乎宽广了些,且按照我们的研究实力,不能进到更深的层次来研究。根据学校教育的实际需要,也根据当前德育生活化时代发展的要求,经过与专家一起研究决定,以德育生活化的实践研究作为学校德育研究的突破口。这样修改的理由除了上述这一点外,还是基于两个课题的理论基础基本一致,共同研究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态度、道德判断力、社会规则的接受性与学生的生活的紧密性,都希望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更好的体验生命中的经历。采用德育生活化课题更能贴近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他们需要作为一个现代的人所必须的各种生活的经验,他们希望自己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避免当前德育实践中存在的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的形式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因此,德育生活化的研究,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五、实验的主要成果:

(一)树立了德育生活化的新理念。

学校一贯注重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的生活成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参与管理、走向社会的体验中接受生活的教育,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为此,我们在实施“规划”中,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的新理念:

1、学校德育要面向学生经历过的生活世界、现实的生活世界、可能的生活世界和未来的社会生活世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德育宝贵时机蕴藏在学生经历的经验和教训中,蕴藏在学生现实的生活需要、生活态度、生活遭遇、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中,蕴藏在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和价值追求中。

3、学生的生活世界是重要德育资源,也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开掘学生道德品质生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

4、向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生活、自我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内化道德规范价值,提高生存质量,攀登理想生活的机会和“支架”,让学生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5、构建生活课堂,渗透生活教育,把学科教学生活化和德育活动生活化与信息技术整合起来,形成以生活为基点的当代德育的模式。

(二)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上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主体发展性德育转变,变“一刀切”为“多层次”,让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教育的载体,让学生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融于生活,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参与活动、走进社会, 通过“会自主、善合作、勤体验、求发展”的自我生活教育过程,最终使学生形成“贤、诚、实、信、进”的健全人格。

贤:奉贤、奉献——敬崇人才、重用人才、培养人才、奉献人才。

诚:忠诚、老实——忠诚祖国、忠诚人民、为人老实、心地坦荡。

实:务实、求真——学习扎实、工作踏实、生活朴实、追求真理。

信:正直、守信——信仰坚定、正直谦虚、言而有信、行而有规。

进:进取、创新——乐观向上、不断进取、勇于开拓、善于创新。

分年级(分层次)目标:

(1)高一年级:目标为自我管理,行为规范、自主自律;活动有入学仪式、校史教育、宿舍生活教育、十六岁身份证颁发仪式等。

(2)高二年级:目标为人格自尊、自我发展,自理自强;活动有专题法制教育、社会实践考察、“花季少女”教育等。

(3)高三年级:目标为追求理想、热爱生命、自我完善;活动有18岁成人仪式、升学和就业教育、毕业典礼等。

(三)构建德育生活化三个活动系列。

学校在坚持依托军政训练、班(团)会、午会、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常规教育的同时,构建“生活教育”的德育模式,形成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德育生活化系列,积极创设学生生活化的活动,丰富德育载体,提高德育实效性。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素养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拓宽学校的德育视野,促进师生的情操陶冶,塑造师生的美好心灵。

1、学校生活系列

(1)完善传统节庆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

学校坚持一年一度的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四大传统节庆活动,从节庆主题的拟定、内容的安排、到活动项目的策划、招标项目的组织等,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安排,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个性和特长,锻炼和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和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读书节——以“求知  成才”为主题,系列活动形式多样:主题班(团)会评比、校园“我最喜爱读的十本书”评选、好书一句话点评、书评征文赛、班级辩论赛、创意演诗会、创意小剧场、疯狂英语、时事论坛、英语小品表演等,还邀请赵丽宏、王晓玉、程乃珊等著名作家开设文学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情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纵论人生历程,感悟生活体验;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葛建雄讲授“历史与人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宋渭澄讲授“学习与人生”,研讨未来人生,激发求知信念。开展诚信格言的征集,举办诚信小故事演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技节——以“实践  创新”为主题,学习探索和研究相结合,兴趣性与知识性相结合,实际应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学生认真听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所作的“纳米技术”、清华大学教授蒋国华讲授的“21世纪科技与未来发展”等高新科技系列讲座,激发了探究创新兴趣,丰富了高科技知识,培养了科学精神,增强了为国振兴努力学习的责任感。同时,积极参与生活中的小百科知识竞赛,举行高空落蛋、纸桥承重等科技小创造、小发明比赛,成立了学生创造发明俱乐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艺术节——以“真、善、美”为主题,成立了校舞蹈团、合唱团、表演剧组,参加市、区级比赛,曾获市重点高中合唱比赛一、二等奖,市中学生戏剧、小品表演一、二等奖,通过师生摄影展、插花比赛、盆景花卉展、花卉寄语、师生书画展、宿舍文化建设文娱晚会等,展示学校艺术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教育成果,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意识和表演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促进了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

体育节——以“运动,让青春更美丽”为主题,通过组织开幕式(班级入场式表演和大型团体操表演),班级乒乓赛、篮球赛、师生足球赛、田径比赛、广播操比赛、体育知识竞赛等,并采用现场颁发奖牌的仪式激发学生积极拼搏、为班争光的意识,进一步普及校园群体活动,提高师生身心素质,弘扬校园体育文化,展示师生精神风貌,充分体现市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特色。

(2)创设崇德、和谐、求真、创新的校园文化情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四有”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载体。近几年,我们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组织班主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确立进一步提升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科研课题,并且在实践中通过各班提出班级口号、设计班徽、创设艺术角、绿化角、文化墙等形式,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已凸现出校园文化建设在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中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校以后,进一步探索实践,研究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对师生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潜移默化的内化功能。我们创设了崇德、和谐、求真、创新的校园文化意境。由学生和教师一起征集的源自中国古文化释义的楼、道、河名古朴隽永,意味深长;每幢楼独特的文化主题、校园墙壁文化之科普展板设计让同学们能够在课间休闲娱乐的同时得到心灵、思维上的启迪;展现九十年浓郁学校文化底蕴的校史资源让参观校史陈列室、聆听校史报告的学生心灵感触。具有90年办学深厚文化底蕴的校史室建成并定期开放,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组织师生开展为新校楼、路、河、湖、桥命名的活动。提出了“躬行楼”、“莫闲楼”、“敬时路”、“仁行路”、“清源河”、“觉浅湖”、“奉贤桥”、“继贤桥”等富有激励、警示和美育作用的名字,语文老师王永坤自己编写了校园文化校本教材,体现“人人都是校园文化建设者,校园处处有文化”的宗旨。

开展高品位的人文教育活动。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走廊立柱和墙壁上,设置“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崇尚科学、畅想未来”的宣传展板,如“世界文化遗产”、“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及中华院士风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科技博物展窗”、“生物博物展窗”、“物理实验乐园”等,与上述楼、路、河、桥等人文景观组成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由学生组织成讲解团,利用中午、放学、班会课等时间,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陶冶人文素养;结合读书节,开展“校园文化知识竞赛”,把渗透在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历史文化、民族精神、科学思想等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里。此外,还邀请区内初中学生看新校,把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学校形象的重要方面来宣传,让将来进入奉贤中学的学生在精神追求、人文素养上有一个高的起点。

重视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学生通过创设班级口号、班徽、艺术角、文化墙等活动,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每年一届的“贝德龙”宿舍文化建设表彰暨主题文艺晚会,通过表彰三“十佳”(宿舍、室长、示范生)和学生才艺展示,引领学生建设文明、健康、丰富的宿舍文化生活。

开展以“爱的心泉”为主题的师生互动活动。每两年一次,全校教师精心准备,登台献演,以声情并茂的演唱、民族风情的歌舞、技艺精湛的器乐演奏等,展现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共奏“爱”的旋律。台上台下师生互动,学生领略教师的风采,教师感受学生的真情,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3)实施“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教育、教学有效进行的主要条件,师生双方的积极关系可以带来积极情感,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从改变教师思想观念着手,倡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努力营造爱生的氛围,构筑良好的师生关系。

2002年学校被上海市心理辅导协会批准为实验校,我校作为第一批心理辅导教材实验校,经常为市、区兄弟学校开设展示课,专职心理老师黄桂华也应邀参加了“上海市心理辅导手册”的教材改编工作,在上海市“心理辅导课程培训班”上为外省市的老师做专题经验介绍,多次为区兄弟学校做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起到一定的辐射作用。

心理辅导课程化。1997年起,我校把心理辅导正式列入课表,在高中三个年级同时开设了心理辅导课,并针对性的选择辅导内容。为了使心理辅导课切实有效,我们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特点,结合学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办学思想,自编教材进行辅导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学科教学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渠道。学校要求学科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学校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途径,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激励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的骨干力量,学校利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为班主任提供各种培训。利用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研讨的机会针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困惑和心理问题,开设“班主任与心理辅导”讲座,进行个案分析,指导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和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成长,自觉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引导学生。重视家访,学校要求班主任对家庭困难、心理偏差、学习困难等学生进行家访,并做好记录,学校将班主任家访的次数和记录列入考评班主任的指标。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的有机整合,提高了班主任工作的实效,为学校德育带来了新局面。

在个别辅导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利用中午时间每天向学生开放,两名心理专职教师轮流值班,做到每次辅导有记录,以便跟踪了解辅导效果。同时还设立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德育心理译站等多种渠道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满足不同学生、家长的需求。

活跃心理社团活动,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以自愿和推荐相结合,在高一建立“心语”心理社团,现有会员120人,活跃在各个班级,给他们进行有关心理辅导技术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引导社团成员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训练等,关注同伴的心灵成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通过开展小组辅导、专题讨论、心理剧表演、心理训练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这些自助、互助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关注同伴的心灵成长,培养了团队精神,“心语”心理社团的心理剧《心灵的拥抱》获上海市第二届心理剧比赛一等奖,学生心理社团也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

(4)长期定期开展学生团校党校活动,坚定信仰,追求理想。

我校的共青团生活教育学校坚持每学年开设共青团基础知识学习班,共产党基础知识学习班,班团干部培训班,邓小平理论学习班等。由学生团员自愿报名,分批分期培训学习。这两年中,先后有13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青团基础知识学习班,有100多名团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基础知识学习班。每年均有20多名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展优秀的团员加入党组织,并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

班团干部培训班除了平时定期培训学习外,还利用暑期学习、交流、考察,讲求实效,让班团干部在学中锻炼,锻炼中学,带领全体学生开展各项活动,不少团委、学生会、班团干部在高中是学生工作积极分子,到大学仍是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后,就能很快成为单位骨干。共青团生活教育学校是学生团员自己的学校,他们会邀请党员教师上党课、作报告,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学习、讨论,开展工作,为许多学生提供了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设计策划、组织管理等综合素质的机会,学到了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步入社会却不可或缺的宝贵经验。

(5)学生社团创设平台,展示个性才艺。

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推进社团的健康发展,活跃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团学联成立了社团部,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完善校园管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指导学生社团的成立和发展,学生立足自主管理、自主活动,有章程有计划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已涌现了文学艺术、科技创造、体育健身等五大门类24个社团活动,如耀华广播电台、海苑电视台、行知报社、扬帆文学社、泛海读书俱乐部、创造发明俱乐部等。学生踊跃参加社团活动,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发展了多方面的潜能、特长,丰富了学习生活,提高了学生编、摄、写、播、小创造、小发明等动手能力。2004年考取北京广播学院的三位学生就是学校电视台、广播台的骨干,还有一位是上海市中学生自编自演小品汇演一等奖获得者。

(6)德育生活化与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整合。

对学生而言,学习是其主要生活之一。因此一方面,我们始终关注人文学科中的德育,例如在政治科目的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生活案例,进行社会热点小调查,举办时政专题演讲,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民生;在历史科目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奉贤、上海的历史和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各自的理想,引导他们体验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美好的人生。第二方面,我们在自然学科及其他科目的教学中,关注在课堂讨论中让学生体验教学民主和相互尊重,在作业和考试中体验诚信、严谨和奋斗,强化学习中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体验。第三方面是课内课外相结合,学校社会相联系,相互渗透、延伸,互为补充推进。例如政治课教学与学农、学工等社会实践考察活动的联系整合,政治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考察,撰写《生活与哲学》、《生活与经济》等政治校本活教材,学生课外调查考察的内容又作为政治课的实例,运用邓小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的基本原理,师生一起研讨分析。语文课教学与社团活动加强联系,读书俱乐部、扬帆文学社的读写实践又可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扩展。理化生课与科技活动、音体美课与艺术体育活动整合等。

2、  家庭生活系列

    通过家庭教育来共同培养我们的下一代,一直是我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加强了家长学校的建设研究,在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教育共识的同时,实践和探索一种畅通父母和孩子心灵通道的家庭教育模式。倡导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在使学生成为学习、学校主人的同时,让学生成为家庭的主人,培养和建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家庭责任感。我们开展了创建和评选学习型家庭活动、我与父母(孩子)有话要说等活动,使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了更进一步的亲密接触和思想交流,从中也使他们的自主管理意识、自律能力、责任心得到培养和提高。

(1)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家访制度,促成家校联动。

家庭生活是学生最启蒙也是贯穿一生的教育力量,凝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力量是学生成长的必要保障。学校通过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家访工作,结合定期邀请专家讲座、召开家长会、电话、e-mail、德育网站等形式融入学生的家庭生活,指导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

(2)亲子活动重温亲情,激发内动力。

父母的信任、关怀和期待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父母孩子间的交流默契却时常大打折扣,学校通过学习型家庭的创建评比活动、开展“我与父母有话要说”、“快乐家庭学习苑”、“我为父母过生日”等亲子活动,以对话、写信、活动等方式,让家长观摩参与,体验学校的办学思想,感受孩子的学习环境。引导家长和孩子互相走近对方的心灵,让学生在和谐的教育活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对父母更加爱戴。“爸爸妈妈对你说”、给父母的一封信以及系列主题班团会中的亲子活动,让浓浓的亲情荡漾在每一个学生的心头,让亲情成为学生自我要求、自我发展的内动力。学校开展了让学生为家庭设计生活开支计划等活动,促进了学生与家长间的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端正了学生的消费观念,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生活的真实一面。加强学生的双休日家庭生活指导。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向家长提出“多一点时间陪孩子”、“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倡议;向孩子提出“我为父母分忧愁”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生活的自理。

(3)完善家长学校,凝聚教育合力。

办好家长学校,定期邀请家庭教育委员会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开设系列家庭教育讲座,邀请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张晓梅为家长开设“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区家庭教育讲师团的倪木军为特殊学生的父母进行咨询与指导等等,来校进行家庭生活教育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密切家校的联系。让父母与孩子相互理解和尊重,建立一种融洽的家庭关系。学校定期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研讨以及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开设网上家长信箱,拓宽家校联系渠道。学校每月开设家长接待日,欢迎学生家长来电、来人以及来访参加班会课。定期开放学校,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走进学校,走进孩子的学校生活,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便于和孩子沟通,增强家庭教育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进行升学与择业指导。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填报高考志愿活动及“理想与抱负“为主题的班会,指导家长与学生正确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摆正个人的前途与社会的发展的关系。家长和学生的升学观和择业观有了明显改善,积极填报外地院校和农林、地质等艰苦行业的志愿。

3、  社会生活系列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竞争的社会,让学生接触了解社会,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接受社会生活生动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努力开展社会生活活动。通过学生在校园、在社会的各类实践活动中的自主选题,合作研究,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学习,学会自主选择,学会自主管理,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1)革命主题教育,继承优良传统。

    每年组织学生参观龙华烈士纪念馆或步行前往光明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并现场组织学生缅怀革命烈士的演讲和入团仪式;与区老干部局密切联系,邀请革命前辈、战斗英雄来校讲课;组织观看有关影视,举办“一二·九”演讲活动;组织学生干部赴南京考察等,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江南文化古镇行活动,提升审美能力。

    悠久的江南文化历史浓浓的江南水乡民族风情,蕴涵着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底蕴,通过组织学生江南文化古镇行(青浦朱家角、甪直、西塘、周庄等)系列社会考察活动,结合开展系列征文、摄影、演讲比赛,让学生感受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体会水乡建筑内隐的丰富人文情结和美感,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探究美、感受体会美的能力。

(3)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

每年的社会实践生活是提高学生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学生去上海健生教育活动基地,进行学农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活动,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开展赴希望小学捐建图书馆、瞻仰烈士陵园、考察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使学农社会生活教育成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农村、学习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

(4)见习居委会活动,参与社区建设,锻炼能力。

每年的寒暑假,建立以学生干部为主的社区活动小组,到各居委会进行见习活动,内容包括学习、宣传、组织开展社区活动。每年评选优秀小组与个人,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社区工作,学生优异的见习活动每年都受到所在居委会的高度评价。

(5)义工志愿服务活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我是社会的主人”,倡导学生走向社会、关注社会,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学校成立了中学生志愿者总队,制定了志愿者章程,长期为孤寡老人、烈军属、聋哑学生等献爱心服务。建立了校史室、科技长廊等学生讲解员队伍参与学校的重大活动。上街宣传、募捐、修车等服务始终是我校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享受学校人助金、学杂费减免的学生还自发组建了校内义工服务队,积极回报社会。社会生活教育学生:懂得付出,懂得责任、懂得回报。

(四)健全德育生活化管理体系。

1、成立团学联,整合教育资源。

搬迁新校后,为了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的发展,发挥我们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在党支部、校长室的支持下,共青团奉贤中学委员会、奉贤中学学生会于2004年9月更名为“奉贤中学团学联”,即“奉贤中学团委学生会联合会”。我们把两套班子合并成一个组织机构,正式成立“团学联”,下设9个职能部(宣传部、组织部、公益部、社团部、文体部、纪检部、生活部、安保部),由团委、学生会的委员担任正副部长,聘请优秀学生担任干事,协助部长工作,从而理顺了各部之间的关系。“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其性质不变,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与学生会联合,优势互补。团学联在党支部、校长室领导下,在德育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增强团结协作的精神及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为提高学生干部综合素质搭建成长的舞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我们修订了《团学联工作管理制度》、《奉贤中学值周班制度》、《学生干部工作守则》、《学生干部考核细则》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团学联工作的开展,以制度建设促进规范化建设,提高团学联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以班主任为骨干的德育队伍建设。

完善年级组长和班主任的选拔、培养、使用、考察、奖励、评优等制度以及规范运作机制。要求年级组长和班主任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实际,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经常通过家访、谈心、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制定年级和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系列年级、班级活动;确立“德育无小事”的观念,作实、作细德育工作。定期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征文活动。每年评选“爱生模范”和“金爱心”教师,进行“优秀班会课”、“班级主题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或展示活动。同时实行全员督导员制度,全体教师参与24督导员工作,在生活、学习、心理和行规等方面关心、指导学生。

3、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值周班制度。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初期,具有相当的自主意识与自主教育能力,有一定的参与学校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经验、经历。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精神世界可以自主的、能动的生成和建构,道德良知可以启发和唤醒。但在生活自立、行为自制、与人合作等方面又有明显的欠缺。针对这些现状,学校充分利用寄宿制高中现代化校园设施条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优势,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完善了体现自主管理的校园值周班制度。

每周对值周班学生进行上岗前的培训,全班学生全员参与,认真学习《奉贤中学值周班制度》、《奉贤中学校园值周管理条例》,值周班班长(暨学生校长助理)全面负责,各岗位设一名组长协助值周班长进行岗位管理,班主任为值周班的辅导员,团学联的指导老师为总辅导员。由纪检部制定各岗位及岗位的人数编制,由值周班班长、团支部书记共同商议,组织安排落实。值周班学生统一着装校服,佩带值周班的岗位标志。加强组织性、纪律性,按时上岗值勤,不迟到、早退,在教室内检查评比时,尊重别人,尽量做到轻声,不影响正常的教育秩序。每位值勤的学生在团学联老师、班主任老师、班长和团支部书记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校区公益性劳动,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自己岗位的工作。通过值周工作,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严格、认真的执行评分标准,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

确立“日检查、周评比、月反馈”制度。各值周小组的组长负责记录每天的检查成绩,周末统计后报团学联纪检部,由纪检部的学生干部把各班一周的常规成绩输入电脑进行计算、统计,最后张榜公布,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各班的常规成绩也纳入学校考核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指标。

在完成一周的值周任务后,值周班长把一周的值周情况向校长反馈,并在下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向全校师生作“值周班点评”,及时发扬先进,同时提出需要改进的方面,充分体现学生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使值周班工作成为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载体。

广大学生在参与管理中,体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能够自我规范,自我监管,自我完善,自主体验,形成思想品德人格的主体性发展。

4、发展宿舍管理特色。 

我们学校把学生宿舍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加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措施,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管理人员与学生的互动,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创造良好的学生宿舍条件,为广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我们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学生宿舍管理工作,早在90年代就在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特别是在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徐虎式的好老师——丁雪君老师的牵头管理下,无论是宿舍的管理方式,还是宿舍文化建设都走在全市的前列,我们始终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龙头,每年都要举行全校性“宿舍文化建设巡礼”活动。搬迁新校后,学校充分利用寄宿制高中现代化校园设施条件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优势,不断在管理方法上寻找新的突破。在总结了十多年来的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管理理念,对学生宿舍管理工作进行了全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创设了寄宿制高中宿舍管理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建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健全了学生楼长、层长、室长三级自主管理网络,在加强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宿舍管理公约,实行自主管理。倡议宿舍生活中的文明礼仪,开展“我爱我家” 宿舍美化活动。出版反映住宿生思想、学习、生活的宿舍专刊《家园》,利用黑板报加强宿舍团结、快乐、文明、安全的宣传。每年举行全校性的宿舍文化建设活动,进行 “三十佳”的表彰,在日常纪律卫生检查、评比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文明宿舍、文明住宿生、文明室长的评选和表彰,使生活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宿舍的文明建设中,融入于对学生的教育之中,为学生营造了温馨家园。

宿舍是学生活动、休息、娱乐的重要天地,学生在宿舍休息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宿舍生活是校园集体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品德培养及相容性、适应性等各种能力锻炼和培养的重要场所。因而学生宿舍管理是学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项服务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和育人的工作。

外省市学生远离父母,为了能使他们安心学习和生活,学校的领导特别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周末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使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实行全员督导制度。学校本着“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实行全员督导员制度。针对寄宿制高中特点,实行教师24小时的值班,在生活、学习、心理、行规等方面关心、指导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了学校有序的教育、教学秩序,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和帮助。

5、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建立家校联动网络,形成教育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委员会的作用,共商学校发展大计,交流教育信息,设立家庭教育论坛,开设德育网站,建立家长开放日制度,重视与外省市学生家长的沟通。2004年度学校被评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教育优秀实验基地,区优秀家庭教育学校。

构建社会教育网络和基地,形成社会化教育合力。如:建立警民共建单位,组织学生到区法院少年法庭进行旁听,到驻奉贤榴炮营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充分利用区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学生开展综合的社会实践教育。

(五)完善学生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在中期报告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奉贤中学发展性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见附页)并在实践中进行操作、运用。一年多来,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在实施的原则与功能的制订和开掘方面有不足,但是,正在不断的推进过程中。

1、贯彻促进学生全面进步的评价原则。

    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潜能、长处及不足,从评价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我们实行这个评价方案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从《奉贤中学学生手册》、《奉贤中学家校联系册》到《奉贤中学学生成长手册》的制订,无不体现着我们对于学生成长的关注,并积极探索着最能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进步、成长的途径和方式。

(1)全员性原则

    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班主任、任课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形成一种交互性活动。我们改变了以往主要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采取了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每学期期中、期末,我们都要进行一次自评、他评的工作,让学生对照《成长记录手册》进行自评,有利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同时也开展学生间的互评工作,在相互评价中能够做到取长补短。另外,班主任、任课教师、指导教师、生活指导教师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形成一种交互性活动,激发评价主体和客体在学生评价中的能动作用。

(2)发展性原则

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表扬学生点滴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主动、全面地和谐发展提供建议和帮助。在评价中,无论是班主任撰写的学生评语,还是指导教师的评价,多用激励、赞扬的语言来评价学生,鼓励学生以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表扬学生的进步,分析和理解学生的不足,为学生发扬成绩,弥补不足,健康快乐地成长提供诚恳的建议和帮助。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每一次的进步,学校创设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良好氛围。

(3)主体性原则

无论是思想品德基础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先让学生自评并充分尊重自我评价结果,然后小组互评、认定,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学生最终要靠自我评价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所以,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的基本手段,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所以,我们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无论是思想品德基础性评价、还是发展性评价,无论是行规成绩还是学习态度、能力等的评价,我们都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通过他人的综合评定,再对照自己的评定,找出其中的差距既内差评价来衡量自己还未达到的方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有利于学生将各种评价目标与标准内化,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教育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地为自己设计自我成长的历程,使评价成为学生自己的事。

2、完善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在前期的评价方案中,我们主要围绕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基础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来实施。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仅此评价,对于一个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的评价是有欠缺的。

在评价的内容上,我们增添了学生在学科方面的能力、态度、意志的评价。在思想品德基础性评价中,增加了诚信、环保、进取精神的评价,并把各种参与学校发展的社团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科技、艺术、体育等各项活动的成果都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发展的成绩给予记录,从而拓展了评价的内容,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在评价的方法上,(1)我们采用多元评价的方法。由学生、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学生的评价包括自评、互评,老师的评价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其他指导教师。除此之外,家长、社会活动中的指导者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力争使每一个与学生有关联的人,如军训教官、学农基地指导老师、公益活动时的各种服务对象等,都作为一个学生在某方面表现的评价者。(2)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基本行为要求的评价:以定量评价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如:“学生思想品德基础性评价学分”中的各项内容,能够定量的,采用了学分评价。对一般性发展目标的评价:以定性评价为主,有简洁的语言描述和记录作为证据,避免给学生简单的下一个等级或分数。如学校制定的“学生成长记录手册”,包括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行规、任课教师和研究性、拓展性指导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和能力、家长对孩子做人、学习的综合评价等,能够定性的,基本运用描述性语言。(3)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将时间分成学期初、学期中、学期终结。将学期初的诊断性评价与学期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期初,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学期中的时候进行一次自评、互评,教师与考评小组一起进行认定,让学生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学期终结的时候,再进行一次,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不断的进步。

3、开掘评价的功能。

(1)促使更多的人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由于全员参与评价,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宿舍生活指导老师、家长、社会以及同学等,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真正体现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比如宿舍生活是一个学生总体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自理自立的评价,除了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之外,还有一部分是依托我们的生活指导老师,他们借助于室长层长、楼长以及自己的检查、评比,全面了解了学生在宿舍生活方面的表现,因而成为关注学生进步的重要一员。

(2)促使更多的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评价不是为了甄别,而是为了增值。重视结果果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我们以半学期为一个单元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评价,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加以纠正。

(3)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两年多的实践中,激励的功能正在凸显出来。许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发展的目标,积极投入到学校开展的各种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积极展现自己的能力、个性特长,力争获得更多的发展,以充分认识、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一周姓同学,思想品德基础成绩刚刚处于及格,因此经常被老师找谈话,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种种不足,可就是缺乏自制力,学业基础成绩也较差,所以成了班级中重点帮教对象。自从实现了综合评价以后,老师、家长、同学鼓励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使他在学校的音乐比赛、体育比赛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优异的发展性学分让许多的同学为之羡慕,自信心重新回到了他的身边。

(4)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是评价的目的。因此,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基础性学分评价不合格的学生,我们充分发挥帮教制度的作用。同时,学校在每一个假期举办学生思想、行规学习班,在学校的层面上通过学习、讨论、案例分析、自我总结评价等进行帮助、提高;对于在发展性评价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思想品德、学科基础性评价优秀的基础上,在评选三好、推荐和选送大学以及选拔出国访问交流等活动中作为推荐的重要依据。正因为有这样的评价功能,即使到了高三最紧张的学习阶段,担任团学联及各种社团工作的高三学生干部仍然兴趣盎然、井然有序地开展着学校工作,发挥着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实践活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目前,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已成为学生认识自我的重要手段,激励了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

(六)德育工作效果

通过《规划》的实施,学生增强了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觉、工作自强、生活自理的意识,提高了“会自主、能合作、勤体验、求发展”的自我生活教育能力,发展了“贤、诚、实、信、进”的健全人格,初步养成了忠诚、诚实、正直、守信、务实、求真、进取、创新的道德品质。先后有3个班被评为市先进集体,9个班被评为区先进集体,11位学生被评为市三好学生,38位学生被评为区三好学生。近200名团员参加了学生党校学习,每年平均有20多名优秀团员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展优秀团员加入党组织,为高校输送了大量优秀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学校每年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爱生模范”和“金爱心老师”。学生仅2003学年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就取得如下丰硕成果:市级竞赛4人次获一等奖,7人次获二等奖,20人次获三等奖和优胜奖。区级竞赛22人次获一等奖,14人次获二等奖,38人次获得三等奖。

学校保持了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十届)、上海市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学校(蝉联3次),获上海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为上海市学习型家庭教育优秀实验基地、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实验学校。

学校教育改革实验成果,先后在《文汇报》、《解放日报》、《奉贤报》、《上海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完成了《高中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课题研究以及11项子课题的研究。

六、讨论和反思

学校德育是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提高学校德育的有效性,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政治历史任务。虽然课题做了阶段性总结,但课题实践还没有完全结束,还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我们将进一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构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的德育体系。

2、着力建设针对而有效的三年德育系列课程。

3、继续完善学生自主管理二级轮流值周制度。

4、深化德育生活化和学科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实践。

5、加强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6、继续探索学生心理自助模式。

7、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8、继续完善学生主体发展性德育评价体系。

七、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4年2月26日

《杜威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陶行知全集》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

“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 冯建军 《教育研究》2002/5

“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 刘慧、朱小蔓《教育研究》2001/9

“中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创新” 詹万生《教育研究》2003/1

“以生活为基点的德育解读” 梁钊华《思想政治教育》2004/3

“素质教育大参考” 《班主任之友》2004/8、9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

《教育参考》 2004/2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 田建国《思想政治教育参考》2004/5

《学校德育新视野》 王家齐、高永平、何纪明

八、主要附件

1、德育生活化教育的各项子课题

(1)《学校配合培养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忍受、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2)《家校配合培养中学生心理忍受、抗挫折能力的研究》

(3)《单亲家庭学生研究》

(4)《家庭教育中奖励与惩罚两种教育手段的比较研究》

(5)《家长会的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的研究》

(6)《高中学生亲子关系现状与对策研究》

(7)《班级管理中学生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实践研究》

(8)《学生不同阶段自主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

(9)《学生自理意识与良好习惯的培养》

(10)《班级文化建设与学生主体发展的实践研究》

(11)《优化班级管理  发展学生素质的实践与研究》

2、生活教育的活动方案集

3、生活教育的工作经验集

《家庭生活教育指导教案》 《创建学习型家庭经验集》

4、生活教育学生作品集

(1)    学校生活教育

《宿舍生活教育集》  《值周日子》  《创文明校园 做文明学生》

《国旗下的演讲》  《诚信 道德格言》  《我的社团生活》 《家园》 《足迹》 《爱的教育---心目中的好老师》 《科技与创新》

(2)    社会生活教育

《南京社会考察活动集》   《江南文化古镇行》   《哲学与生活》  《经济与生活》  《爱我绿洲  固我长城》  《军营一日》

(3)    家庭生活教育

《我与父母(孩子)有话要说》

5、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案例

6、《奉贤中学学生成长记录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