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之门讲的是什么:唤回作文的生活魂--袁源的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46:55
袁源
近日,捧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黄本荣老师《作文,魂系何方》一文,颇多感慨。尤其读到“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时,更为尴尬。试看如今中高考结束后,报刊上连篇刊载的考场佳作,有多少是真正来自生活的呢?不是项羽自刎,就是昭君出塞。初中孩子稚嫩些,便以花草虫鱼编故事。为什么中学生不喜欢写生活?是谁把生活从学生的作文里挤走了?我不禁陷入沉思。
一、我手能写我心吗?
说教师不注重指导学生写实在生活,抒真实情感,那显然是冤枉的,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还是相当注重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写作内容的;说学生不写生活,那也不是事实,毕竟大多数考试作文的题材也是取自生活的。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热衷、不情愿写生活,认为写现实生活远不及写历史人物或编神话故事来得精彩,还得不到高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教师对作文的审美标准出现了偏差。很多阅卷教师认为写历史人物或进行故事新编的考生,读过不少书,有所谓深厚的文化底蕴,作文也显出一定的文化色彩,应当得高分。而写生活的作文,取材往往千篇一律。如写家庭生活,多半是妈妈雨天送伞,半夜送自己上医院;写社会生活,则集中于上公交车让座,送老人过马路……令阅卷教师大倒胃口。殊不知因为教师对作文内容的喜好发生变化,尤其影响到了考试作文的评分,学生的习作便会趋之若鹜,甚至日常练笔都乐此不疲。因此生活素材被冷落,也就理所当然了。
二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过多强调创新思维训练。一段时间以来,创新作文、个性作文、另类作文等,都看重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而要打破思维定势,对已有定论的历史故事进行新解,或是发挥想象,编造神话、童话故事等,就成为较便捷的途径。诚然,用这类材料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有益处的,但是,引导不正确,学生就会以为直接把这些材料“变形”,替代新鲜的生活,就是有创意,何乐而不为?
三是学生实际的生活和情感不愿也不能写。现在的中学生有什么样的生活?听听他们私下里谈论的话题:明星、网络、漫画书、动画片……但要把这些写进作文,一定被老师嗤之以低幼、庸俗、小家子气。看看他们闲暇时忙碌的事情:开生日派对、相互请客看电影或溜冰、逛书店、打球……可如果写这些,必然会被认为没思想、没意义。还有颇具诱惑性与神秘感的异性话题,更是中学生写作涉猎的禁区,弄不好会留下个不积极、不健康的印象,那作文可算“死”定了。但是,借历史人物或花鸟虫鱼之口,道自己的喜怒哀乐,该不会有麻烦吧,兴许还能赚个高分,这样的材料不用白不用。可是,学生不写生活,久而久之,会是什么结果呢?虚假、造作的文风在不知不觉中滋长了;说两面话、做两面人的习惯养成了,那恐怕就不单是语文教育的悲哀了。
二、在自己的故事里歌唱
中国文学传统里对书写现实生活的倡导始终不乏其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道:“每与人言,必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叶圣陶、夏丏尊先生在1938年合著的《阅读与写作》中提到:“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的材料自会滔滔汩汩地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初中写作的课程目标,也有“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的表述。可见,对于作文写生活,无论是文学家还是语文教育专家们都是有共识的。
那么,什么样的生活素材适合写进作文呢?这似乎是无疑而问了,生活处处可入文,只要留心观察,用心体会,好材料比比皆是。
自己的生活便是最佳的选择,为什么要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呢?为什么要借草木花鸟之口抒自己的情呢?家中的饮食起居、校内的学习活动、读书的酸甜苦辣、成长的困惑思索……少年的情感变化那么丰富,自己就是一本需要解读的书,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歌唱好呢?
身边正经历的纷繁复杂的生活也是令人感慨的。家中老人要抚慰、父母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购新房、换电器、走亲戚、和朋友相聚……社会上劳动者的辛劳、务工人员的艰难、人与人之间自觉的互助以及和谐的共处、环境保护、文明行车……这一切都是上好的作文材料,只是我们总熟视无睹罢了。
时代的发展也应该成为作文表现的内容。国际局势的变化、传媒炒作的热点、公众关心的事件、文化发展的动向……无论作为叙事的材料或背景,还是作为议论的事实论据,都是很有价值的,完全应当成为中学生可以也愿意选择的材料。
三、当感动无需学会时
每看到青年教师的作文课以“引导学生学会感动”为教学目标时,心中就不免产生一丝不安,甚至伤感。“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常发现年幼的孩子会为一只小狗的腿受了伤而泪流满面,会缠着父母要来一角钱然后绕道送给乞丐……可长大都成了中学生了,为什么感动却需要“学”而“会”了?原来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现状心存不满,对父母的关爱理解有偏差,对社会生活的变化更是不闻不问。因为没有“打动”自己的生活内容,作文向他处求材料,也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以语文的方式让学生面对生活,审视生活,体悟生活,就应当是作文教学不遗余力要奉行的了。正如黄老师文中所说:“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没有在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它们的情趣和意义;不是生活不够丰富,而是不会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它们的动人之美;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我们做老师的没有手把手地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本领。”那么,如何带领学生“感悟生活的真谛,体验生活的真情”呢?首先应向课文学习,端正态度。《背影》、《老王》等是以最寻常的生活、最普通的人物为内容写就的作品,今天还能深深打动我们的心,所以,不是写生活题材就必然大众化,没个性,而在于自己对生活有没有一份独特的感悟。其次应走进现实,寻觅写作源泉。开展多种多样的访谈活动,让学生主动切实地体察生活。
总之,让学生的作文充满对生活的感动和感悟,应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