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当了一个小县令:西安绿领巾,包头红校服:中国学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8:14

西安绿领巾,包头红校服:中国学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扒一扒中国学校的花样教育

蒋成博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改革改了很多年,一直没有出现多少惊人成效,在我们这些60后出生的一代人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与40多年前我们上学时相比,除了花样特别多以外,其他方面,不仅好不到哪里,反而存在很多退化的迹象。

近年,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在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等口号鼓励下,喜欢上了标新立异,结果玩出了不少新花样。最近发生的两大震惊全国的学校奇闻,就是其中“独树一帜”的典范,我们不妨议上一议。

第一大奇闻,是西安的绿领巾事件。10月18日爆料,西安一小学为了“激励”学生,突发奇想,责令成绩差的学生戴绿领巾,让成绩好学生戴红领巾,以示区别。

第二大奇闻,是包头的红校服事件。10月26日爆料,包头一中学给优秀生穿红校服,普通学生穿蓝或白校服。红校服背面,印有白色“包24中优秀生”的大字,下面还有“翔锐房地产”的字样。学校是想用红、白、蓝三色服区分学生等级,以此“激励”学生。

对这两大奇闻,我不知道现代中国的教育家们怎么想,更不明白那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怎么想。但我知道,在2500年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教育学家孔子告诉过我们“因材施教”,我还知道中国古代刑罚花样之多,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

据说中国古代的各类酷刑加起来不下3000种。而那些花样百出的残酷刑罚,都是文人墨客们坐在书斋里“苦思冥想”出来的。相比之下,现代中国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或者再加上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教育家们”,要逊色多了。

孔子的“因材施教”,自然早已被国人扔进了垃圾箱,古代名目繁多的刑罚,倒是不断被今人推陈出新,变着法子玩了起来。

不信的话,诸位可以拿最近发生的绿领巾和红校服事件,与古代类似的“教育方式”做个简单比较,之后,你就会发现,现代中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多么令人震惊。

我们且不说古代谋朝某代是如何根据肤色将人分为“优良中差”几个等级的。就拿所谓的“良民”和“犯人”来说吧,古代的“良民”,肌肤毫发无损,如果犯了罪,成了“犯人”,就得遭受皮肉之苦,尤其要在脸上刻字,做个“犯人”特有的标记。所以,在古代,看看一个人的脸面,就知道他是“良民”还是“犯人”了。

西安戴绿领巾的做法,想必是受古代在“犯人”脸上刺字启发而逐步衍生出的,由此观之,出此创意的学校领导和老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而包头穿红校服的做法,又是师法古代那种做法的呢?笔者以为,他们的做法,与古代囚犯、百姓和官员分别穿囚服、民服与官服的做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民服和官服自有其不同讲究,本文暂不赘述,今天我们单说囚服。囚服,一律是白色服装,背后印上一个带圈的黑色大“囚”字,非常扎眼。

另外,包头学校的做法,可能还参考了中国民俗中红白喜事等习俗,红色代表喜庆,白色代表吊丧。至于蓝色嘛,想必是参考了古代七品芝麻官以下官职官服的色彩,加以创新后而来。

白居易《琵琶行》诗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白居易穿的“青衫”,接近现在的蓝色,司马是从九品官职,比正九品还小,在唐朝是最低的官职,属于一个闲职。看来,学校用蓝色,真是带有贬低学生的意味。

比较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不论是西安的绿领巾,还是包头的红校服,都给我们一种现代文明新创举的非常感受,其法,比古代的做法,要文明的多了。

他们的做法,文明在哪里呢?

其一,他们既没有责令学生们戴红帽或绿帽,也没有在学生们的脸上刺上“优生”或“差生”字样。这难道不比古代文明的多了吗?

其二,他们虽然责令本校的学生们分别穿上红、白、蓝三色服装,仅仅只在“优生”的红校服背面,印上几个白色“包24中优秀生”大字,下面只不过有“翔锐房地产”字样。但是,并没有在其他颜色的校服上印上“差生”字样。这样一比,他们的做法,实在比古代文明多了。

可惜的很,西安的绿领巾也好,包头的红校服也罢,无一例外,都遭到了网络爆料和紧急叫停的结局。

那么,如此文明的举措,为何先被大家爆料,接着又被上级部门叫停了呢?

有人说学校的做法是对学生的歧视或侮辱,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人说学校的做法是侵犯学生的人权,无视学生的基本权利;有人说“红校服的性质比绿领巾更为恶劣,集媚权、媚钱、奴性、斯文扫地于一身!”如此等等,众说纷纭。

说来说去,西安绿领巾和包头红校服的“文明“举措,竟然变得极不文明了,而且不得不再次返回到猪脑袋里躲藏了起来。这,对于拥有如此奇思妙想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来说,真是莫大的不公。他们的内心,可能禁不住还要愤愤不平地追问:如此绝妙的创举,哪能说行就行,说停就停了呢?照此下去,中国的学校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中国的学校到底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呢?!我不知道,我想,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朋友们去讨论吧,你们最有发言权。我只希望,像这样的新花样,越少越好,最好不要再出现第三例,那才是中国学生的福气,中国教育的庆幸。

2011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