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事记录:创造互联网的30个瞬间[02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36:58

尽管互联网历史短暂且发展迅速,但它有着自己明晰的历史,而这些历史都将决定互联网的未来该沿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创造互联网的30个精彩瞬间都彰显了一种内在的精神,一种“为繁荣而自由”的精神。文/蒋德嵩

  1980年:病毒肆虐

  1980年10月27日,ARPANET网由于感染病毒而彻底瘫痪。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过电脑病毒的记载。最初在Xerox Palo Alto研究中心工作的约翰·肖奇(John Shoch)和乔恩·海普(Jon Hupp)设计了一个短小的程序,用来自动搜寻闲置的处理器,从而提高电脑的利用率。没想到这个程序居然还具有设计以外的惊人功能:它可以入侵联网电脑, 从而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这个小小的程序,就是我们今天如雷贯耳的“蠕虫”病毒的前身。

  当时有位工程师这样描写它:“我们无法阻止它。从来就没有一条‘蠕虫’有它那样坚硬的‘脑袋’和它那么长的‘尾巴’。它在时刻不停 地扩充它自己。它简直就是噬菌体的翻版——无论它遇到什么,它都能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一部分……,那样的蠕虫在理论上是不该出现的,但现在的事实是它确实存 在,而且根据我们现在的理解,它是无法消灭的。网络的末日就要到了!”

  这个绝望的论调在今天看来有点夸大,但在当时,“蠕虫”病毒的确曾让专家们大为头疼。它给人们敲响了第一声警钟,网络安全问题被提 了出来,并且日益受到重视。之后在1988年11月1日,新版的“蠕虫”病毒再次侵入了互联网上60000台中的6000台主机。针对这次病毒事故,美国 国防部高级研究规划署(DARPA)甚至成立了电脑快速反应小组CERT(Comput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

  当年海明威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写下了著名的《战地钟声》。在扉页上他引用了约翰·堂恩的诗作《丧钟为谁而鸣》。如果略做修改,这 首诗可以很好地描述电脑病毒带给Internet的广泛影响:“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终端都是那广袤网络的一部分。如果病毒吞噬掉一个终端, Internet就少了一点;如果一个节点,如果你朋友或你自己的网站被吞噬,也是如此。任何系统的崩溃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网络之中。所以别去打 听警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1982年:“太阳”升起

  没错儿,是那个把TCP/IP编写进了UNIX之中而无意中彻底改变互联网发展方向的比尔·乔伊(Bill Joy)创建了SUN公司。1982年,比尔·乔伊、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和安迪·贝托尔斯海姆(Andy Bechtolsheim)四人,在被称为“大号汽车修配房”的地方创建了SUN公司。事实上,SUN公司的名字并不是“太阳”的意思,而是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缩写。

  SUN公司最大的特点便是早就认识到网络的作用,不仅公司的名称突出了网络的特点,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便提出“网络就是计算 机”(The Network is the Computer)的概念。SUN公司成立后着力于开发新的机种——工作站。工作站的处理能力远远大于一般的个人机,工作站同个人机联接于网络使用可以实 现分散处理,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取代原先以大型机为核心的集中处理,而所花的费用则要便宜得多。因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个用小机器取代大机器的潮流,使得 立足于大型机的IBM失去昔日的光辉,创造了一个小公司打败大公司的奇迹。

  SUN公司还开发出被誉为网络世纪入场券的技术——Java,这是一种跨平台的编程工具,它的特点就是“一次编写,到处运行”。 1998年7月,SUN公司正式宣布了一套基于Java的软件组件规范,称为Jini。实际上,Jini的研究工作并不比Java开始得晚。SUN公司的 创始人之一、Jini的发明者比尔·乔伊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没有Jini,Java仅仅是一种能在各种平台上运行的语言;而有了Jini,Java 就变成了一个网络系统。”

  如果说Web把Internet变成一个巨大的磁盘驱动器(可从中取得各种信息),那么Java则把Internet变成巨大的处 理器(用Java调用各种应用)。人们很快会不再需要很大的内存和硬盘来运行软件包,也不需要使自己升级到新版本的软件上。Java使计算机应用进入新的 时代,硬件和软件都将发生根本变化。

  SUN公司对未来的憧憬是,只有处理器和较少内存的任何一种设备都能够与网络上的其他设备交互操作。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网络计算的全新境界,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分布式计算的思想。

  1983年:黑客战胜官僚

  1982年是Internet历史上的转折点,当时的ARPANET网正在准备正式转换成TCP/IP系统。但是,当时没有人敢确定美国政府是否赞成该计划,因为TCP/IP此时正面临着劲敌OSI的威胁。

  早在数年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简称ISO)开始开发网络互联参考模型,称为OSI模型或开放系统网络互联模型。他们希望能将OSI用于计算机,能像空 气那样无处不在。于是TCP/IP和OSI的争端开始了。

  站在OSI一方的,是地位高高在上的官僚们。他们总是居高临下地,甚至是轻蔑地俯视着一切。一名当年的TCP/IP支持者回忆说: “他们认为,TCP/IP和互联网只是一种学术玩具。”支持TCP/IP一方则认为, OSI的设计划分过细、过于复杂。最关键的是OSI仅仅是项设计而已,从来没有被投入到日常的使用中。

  为改进TCP/IP而不懈努力的人应该首推文特·瑟夫。他经常参加OSI的会议,并在会议上大声疾呼,痛陈使用OSI的弊端。经过 文特·瑟夫等人的奋力抗争,美国国防部终于宣布选择TCP/IP作为国防用计算机的规范协议。这无疑是对坚持OSI的官僚们的有力回击。有人这样形容文特 ·瑟夫的功劳:互联网络的魅力在于使用的交流规范十分简单,而文特·瑟夫的魔力在于美言煽诱,软硬兼施,最终让用户采用这种规范。

  1983年1月1日,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日子,ARPANET网正式转换成TCP/IP协议的网络。安装了TCP/IP之后,网络就 可延伸到任何地方,数据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从一个网络转送到另一个网络里。文特·瑟夫说:“现在是‘海阔天空’,任它遨游了。”不过,这时的TCP/IP 并没有就此成为全球性的标准网络协议。

  官僚的力量是强大的,1988年,ISO制定出了开放系统网络互联标准,而美国政府也立即采用了这个与TCP/IP敌对的OSI协议作为它的官方标准,欧洲各国也规定了OSI标准,似乎人人都认为只有OSI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要是他们成功了,Internet的历史就将彻底改写,幸而UNIX改变了这一切。UNIX是1969年由AT&T公司贝尔实验室开发 的,深受人们的喜爱。程序员们喜欢UNIX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大约在1981年,SUN公司的创始人、UNIX计算机黑客比尔·乔伊取得了阿帕网络的资 助,把TCP/IP编写进了UNIX之中。

  1982年,第一批SUN牌计算机安装了完全以TCP/IP为操作规范的UNIX系统。这一软件在互联网发展史上写下关键一笔。SUN公司把网络软件作为机器的一部分安装在它所出售的计算机内而不单独收费,上网人数骤然增多。

  此后,以TCP/IP为基础的互联网长势旺盛。欧洲的大学里也兴起了使用TCP/IP的地下运动。这个事件推动了事态的发展,为 TCP/IP和OSI之争分出了胜负。TCP/IP已无所不在,那么多人依赖于它,以致要想遏止它的势头用别的标准来替代它是不可能的。凭借无声而凶猛的 冲击,TCP/IP战胜了官方颁布的OSI标准。OSI终于在大众的力量面前败退。

  1984年:.com

  1984年,Internet上正式引入域名服务器(Domain Name Server,简称为DNS),提供我们如今已经很熟悉的域名系统如.net、.com、.gov等。域名其实就是网络上某台计算机的人性化的名称, DNS就是专门用于IP地址和对应域名之间的转换。有了它,人们可以通过域名查找入网单位的网络地址。而在此之前,人们要访问网络上特定的计算机,必须记 住由IP协议规定的四组枯燥的数字。

  DNS服务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变革,使人们轻松访问浩瀚的Internet成为可能,也给Internet的迅 速发展留下广袤的空间。由于好域名的稀有性,以及注册国际域名的自由性,同时随着企业的产品、商标在网络宣传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简短而有意义的域名作为 一种网络资源而变得越来越珍贵,稀有域名争夺日趋激烈,域名注册逐渐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今天,这个原理看似简单的服务系统已经在各个国家的道德、法律、市 场经济等领域里掀起了许多的波澜,成为Internet的文化之一。

  1984年:新明星Cisco

  从网络诞生之日起,有一个一直与之密不可分的名字:思科系统公司(Cisco Systems, Inc.)。1984年12月,思科系统公司在美国成立。

  1986年,思科系统公司的第一台多协议路由器面市,1993年,世界上出现一个有1000台思科路由器连成的互联网络,思科系统公司 也从此进入了一个迅猛发展的时期。如今思科系统公司已成为公认的全球网络互联解决方案的领先厂商,其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公司、大学、企业 和政府部门建立互联网的基础,用户遍及电信、金融、服务、零售等行业以及政府部门和教育机构等。

  同时,思科系统公司也是建立网络的中坚力量,目前互联网上近80%的信息流量经由思科系统公司的产品传递,它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网络领导者。

  在今天这个以网络为业务核心推动力的新经济时代,政府、组织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领先的网络技术和设备,更需要正确建立和充分应 用智能网络环境的成功经验和策略咨询。思科互联网商业解决方案事业部(IBSG)积极与用户分享思科应用智能网的成功经验。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 中,已有280多家企业的总裁和首席信息官分享了思科经验。美国《商业周刊》对此评论说,由于思科处在网络经济的核心,它比任何其他公司都更适合于领导和 推动全球经济企业发展向网络模式转型。

  1986年:NSFnet建立

  上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大批科学家呼吁实现全美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共享,以改进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抵御欧洲和日本先进教 育以及科技进步的挑战和竞争。8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为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共享他们非常昂贵的四台计算机主机,希望各大学、研究所的计算机与这四台巨型计算机联接起来。最初 NSF曾试图使用DARPANet作NSFNET的通信干线,但由于DARPANet的军用性质,并且受控于政府机构,这个决策没有成功。于是他们决定自 己出资,利用ARPANET发展出来的TCP/IP通信协议,建立名为NSFNET的广域网。

  1986年,NSFNET创建了。NSF成为促进Internet发展的主要角色,作为军事用途的ARPANET网则开始逐渐退出舞台。

  1986年NSF投资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依利诺斯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建立五个超级计算中心,并通过 56Kb/s的通信线路连接形成NSFNET的雏形。由于NSF的鼓励和资助,很多大学、政府资助甚至私营的研究机构纷纷把自己的局域网并入NSFNET 中,从1986年至1991年,NSFNET的子网从100个迅速增加到3000多个。NSFNET的正式营运,以及实现与其他已有和新建网络的连接开始 真正成为Internet的基础。

  Internet在80年代的扩张不单带来量的改变,同时亦带来某些质的变化。由于多种学术团体、企业研究机构,甚至个人用户的进 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于纯计算机专业人员。新的使用者发觉计算机相互间的通信对他们来讲更有吸引力。于是,他们逐步把Internet当作 一种交流与通信的工具,而不仅仅只是共享NSF巨型计算机的运算能力。

进入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实上已成为一个“网际网”:各个子网分别负责自己的架设和运作费用,而这些子网又通过 NSFNET互联起来。NSFNET连接全美上千万台计算机,拥有几千万用户,是Internet最主要的成员网。随着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拓展和扩散,美 洲以外的网络也逐渐接入NSFNET主干或其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