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蒙诺索夫俄罗斯语法:[第04期·广州史记篇]三元宫 浮浮沉沉,尘事阅尽 忧忧戚戚,道气常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25:03
2005-09-15 14:28: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三元宫里面,你可以真正感受到什么叫“大隐隐于市”。


  三元宫历经岁月沧桑,但始终香火不断。


  从信徙留下的纸灰,我们看得出:三元宫从来就没有被人遗忘过。


  变化的是世事,不变的是虔诚。


  三元宫整体建筑分为三重建筑群,对应了道教里面“天、地、水”三元。



  聊天说地
  宗教实用主义
  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想来也是颇有科学道理的。天地即宇宙,水是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象征——对自然的崇拜,是宗教的起源,道教对“三元”的敬畏,即是对大自然的敬畏,这同今天提倡保护大自然、提倡人跟自然和谐相处,原是一种大“道”,各自表述。
  但具体到每一个信徒,可就不管什么自然不自然了。想起以前在老家,邻居家是养猪的,每逢初一十五,便能看到那一家的主妇排办了瓜果供品“拜猪圈”。好奇问之,说是每一个猪圈都有神罩着,能保佑猪避猪瘟、快长肉。我很想问他们拜的是不是猪八戒,终是不敢。
  中国人对神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只要需要,随时随地都能创造出一个神来顶礼膜拜;一旦不需要,也就把那“神”弃如敝屣,完全不顾他的生死。这种始乱终弃的造神能力,是世界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有论者称之为“泛神主义”,我想,不如叫“用神主义”来得更贴切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原本是无神论的佛教,一进入中国,立刻被中国人神化,“法力无边”也被创造性地解释为“神通广大”;而诸子百家时期土生土长、主张“无为而治”的道家,一旦被立为宗教,则立即变得非常“有为”起来,炼丹画符、驱鬼辟邪、消灾祈福无所不“为”,老庄有知,不知作何感想。不管白神黑神,能保佑我的就是好神。对宗教的需求,不是从心灵出发,而是从实用出发,这大概也是中国人对宗教的“科学的、创造性的发挥”。三元宫里供着菩萨像,这么想来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余少镭
  三元宫印象
  和三元宫不解之缘
  
  邂逅三元宫,被看相和卖香的吓跑了
  印象中的名寺古刹都在高高的山上,信徒要跋山涉水才能够到达,而广州有许多寺庙道观都在闹市中,刚来广州的时候,我住在应元路附近,经常和朋友们一起在附近散步,这条开满紫荆花的小路上有好玩的书店,精致的服装店,极具现代气息的家具店,我们一家挨一家地去逛,路过三元宫的时候会被一些看相或者卖香火的人围住,吓得我们赶紧走开了,后来听一个广州的朋友说起,在三元宫许愿很灵验的。
  
  三访三元宫,每次招待不一样
  第一次踏进三元宫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正好赶上南海、花都的道友来这里学习交流,我闭目养神,听道士们诵经说道。第二次我拿了单位的介绍信以及广州市民主协会宗教一处的批文来访,受到了三元宫知客的热情接待,宫内宫外转了一圈,可没想到五点刚过,他低头一看表,“要下班了。”第三次去拜访的时候知客早早准备好我要的材料,并泡好一杯香茶等着我。
  三元宫目击
  建筑非凡,信徒络绎
  三元宫的门票只要一元钱,登上四十余级的宽广台阶,“三元古观,百粤名山”两联苍劲楷书赫然入目,殿堂内外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三元宫整体建筑分为三重建筑群:第一重天井;第二重以三元大殿为中心,道教把天、地、水视为天地宇宙间的三种最重要基本元素,所以对“三元”非常尊崇。宫内的大殿上供奉了三元大帝,所以称为三元宫;第三重分别有天后殿、关帝殿、太上老君殿、吕祖殿。进入头门,古朴雄伟的三元大殿立即呈现。该殿宽、高各13.3米,三元神像——上元天官(赐福)、中元地官(赦罪)、下元水官(解厄)端坐殿堂深处。正殿两侧为鲍仙姑殿,其后是太上老君殿,与老君殿有石桥相连之东侧,是为吕祖殿。由此经客堂前门,可回到主殿前天井中央的拜香亭。天井左为斋堂、祖堂,右为钵堂、抱一草堂,古色古香的藏经阁伸展出大门的西侧。
  三元的传说由来已久,也不止广州才有三元宫,但广州的三元宫是公认历史最悠久、许愿最灵验的,宫内的天井里,宫外的石狮基座上,随处可见散落的硬币。
  历史变迁
  斗转星移,阅尽人间沉浮
  久远的创始期
  三元宫的历史,上溯东晋。元帝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南海郡太守,陈留(今河南开封)人鲍靓,为其女鲍姑(道学理论家、丹阳句容人葛洪之妻)在此兴建修道场所,初名越岗院。鲍姑行医济世,采集草药红脚艾,配以院中井水,制药以灸赘瘤,救人无数。鲍姑仙逝后,人感其医德善功,集资塑像,祀奉院内,是为鲍仙姑殿。鲍姑行医配药用过的井,后人珍存,名为虬龙古井。
  唐时此地曾为悟性寺,延至南汉。几经兴废,至明万历年间,原越岗院终获大修。据屈大均记: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钦天监来穗巡视时云: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冈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集资塑三元像于正殿,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广州久旱。龙门正宗十二世玄嗣、罗浮山冲虚观住持杜阳栋,应穗城官绅特邀前来祈雨,果降甘霖,遂被留为三元宫第一任住持。时杜募化监工,大兴土木,三元宫由此规模宏大壮观,面积达800余井(1井为11.1平方米),成为道观丛林,供应过往道侣衣食,宗教生活也日趋完善。杜又为三元宫购置田产600多亩,即40多万平方米,后被奉为本宫开山祖师。
  
  曲折的经营期
  三元宫的经历很不平凡。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广东巡抚李栖凤捐俸发起重修三元殿及钟鼓楼,平南王尚可喜捐铸大钟一只。此后,经康熙、乾隆、道光至同治的百多年间,历代官绅如总督金弘振、嘉通福、瑞麟,云南储粮道邝士宪及住持杜阳栋、郁教宁、黄宗性等,或捐俸募化,或督工扩建,宫观日趋宏伟,香火日益鼎盛。
  民国以后,三元宫时起时落。龙济光时期(1914~1916年间),三元宫一带列为军事禁区,门庭顿趋冷落。1919年,住持张宗润曾予重修。
  陈济棠治粤期间(1929~1936),因陈信道佛,三元宫又转兴旺。1931年,广州市教育局拟在三元宫设美术学校,虽经陈济棠岳母周旋,仍要将后山的八仙殿、栖霞洞、五老洞拨出。据《国华报》载,经此一难,1936年农历元月十五日即上元诞,参神者仍多达10余万人。
  抗战期间,道侣星散,仅余数人,三元宫再度冷落。日军投降后,三元宫复兴。1946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诞,参拜者如潮涌,连跪拜之地都难插足。是年政府欲在三元宫建忠烈祠。为保道场,住持唐诚静、李信谐发起成立中国道教会,聘政界要人任宫内名誉职事,经活动后,忠烈祠他移。
  镇宫之藏
  原藏颇丰,遗存不多
  宫内各殿,建于康熙年间,反映了清代道教宫观的建筑风貌,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住持梁宗琪将本宫600余亩田产尽数捐出,赞助兴办时敏中学。为此清廷钦赐“保光励学”、“护国佑民”两匾。原字写在黄绢上,两匾由京来穗时,该宫隆重迎接,经刻在巨匾上,恭悬于大殿前。“文化大革命”时两匾俱毁,后一匾于1982年在三元宫开放时另立。
  20世纪50年代,宫内存探花刘世安字四幅,康有为中堂字一幅,居廉牡丹画一幅,沈绵春大中堂竹一幅,竹禅大横披石竹一幅,道藏一套,平南王尚可喜送大钟一口。“文化大革命”后,上述文物已不知所终了。
  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住持黄宗胜重修三元宫,从肇庆得青牛足迹石块,今仍置于吕祖殿前的小池内。唐吴道子绘观音大士真迹(石刻),高1.5米,宽1米,现仍嵌于宫内西侧碑廊的石壁上。鲍姑遗留的虬龙古井,1947年因井内泻泥面积太大而填平,只保留井栏遗迹。1965年因填高地面,井随之湮没。1983重新开掘,虬龙古井再现。1990年9月,老君殿重修竣工,施主送来太上老君青牛之塑像,它将成为未来之文物。
  三元宫轶事
  有人考试祈愿有人失恋应聘
  
  梁冬高考前上三元宫祈愿
  听朋友说,凤凰卫视前著名节目主持人梁冬就经常去三元宫祈祷。我不信,就去网上查资料,果然找到梁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的一段话。那一年他要高考,希望自己能够考上大学,因为当时他的老师说,“你能考上一个大专就不错了。”于是他开始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头悬梁椎刺骨,硬是从全年级一百名追到全年级前五名,然后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后来那个老师还说,考上就好,他以为那是电大,其实广播学院很难考的。那个时候梁冬就相信:“我的祈祷神是可以听得见的。”
  
  失恋竟想到三元宫应聘
  采访三元宫之前,我在网上查资料,竟然在一个名叫“道友之家”的论坛上查到一篇三元宫的招聘启事:广州道教三元宫招道士数名,要求大学学历,男,30岁左右,会讲广州话,未婚者优先,包食宿,有月薪。去采访的时候,看到三元宫的门外也贴有一张招聘启事,正好碰到一名年轻人在应聘,聊天中得知,相恋了5年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他万念俱灰想遁入空门。
  故人已辞,传奇犹新
  
  最早的“三元”记载在哪里?
  释疑:三元信仰源远流长,早在1600多年前东晋时代,干宝的《搜神记》上便载有东海人陈光蕊,生了三个儿子,得道升仙,分管天、地、水三界的记叙。明代苏北鲁南三元信仰非常兴旺,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淮安人谢淳破家扩建三元宫,奠定了三元宫建筑群的基础。
  
  三元是唐僧的骨肉兄弟?
  释疑:《西游记》的作者更是三元的坚定信仰者,书中说唐僧是东海陈光蕊的儿子,这庙里的三元也就是唐僧的骨肉兄弟了。中国道教学院的崔理明道士也曾撰写论文《〈西游记〉中的道教修炼观》。
  
  三元宫是否还有“宝花玩月”的奇观?
  释疑:民间盛传的“宝花玩月”奇观就位于三元宫内。清康熙《通海县志》曾对宫内的一株茶花作了深刻描述即“宫有茶一株,月夜姿妍,花瓣落地,仰而不俯,称宝花玩月”。
  
  三元宫是道观,为什么供有菩萨?
  释疑: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佛教融合,供奉菩萨即是融合的表现之一。
  
  三元宫和香港的道教有什么关系?
  释疑:广州市道教三元宫同香港道教同根同源,在1929年,曾任过广州市道教三元宫主持的麦星阶道长带着三元宫的衣钵、经书,到香港粉岭开创了道教蓬瀛仙馆,广州市道教三元宫是香港道教蓬瀛仙馆名副其实的祖庭。
  
  为什么广州道教协会设在三元宫?
  释疑: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后,广州市道教三元宫成为全国第一批对外恢复开放的道场,同时被国家宗教局定为全国重点开放的宫观,成为广州市第一批公布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街道办事处等外单位长期占用的三元宫终于回到道教徒手里。1982年,广州市道教三元宫重新对外开放,恢复开放初期,三元宫得到信众的资助,三元宫又重修了大殿及院内的雕塑,基本恢复了原貌,三元宫在广州的5间道观中最具有代表性。
  历史悬疑
  一个外地人的三元宫游记
  网友网论
  大年初一,老广州人是一家要去三元宫上香的,我们第一次在广州过年,也跟着朋友们去凑个热闹。三元宫位于越秀山脚下,坐落于应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广州市现存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朋友的姐姐巧就告诉我们,来这里的人如果不是虔诚的道教徒,就是一些和“太岁”有关的人。以前犯过太岁的,要来这里许愿,之后还犯的要再来许愿以示心诚,之后没再犯的要来还愿;感觉正在犯太岁的,则一定要赶来上香许愿和砸太岁;感觉自己正在平平顺顺无干太岁的,还要来谢谢太岁给了自己清净,并许愿自己今年不要犯太岁——哇呜,这样的理由足以把全部的人都包进来哦! 
  进香的人可真多,队伍长长地弯到了解放北。我们一行八人前牵后伴地挤在队伍里挪进了坐落在山坡上的宫门,按老话应该叫山门了。巧在之前就叮嘱我们要用自己的钱给自己买票和请香,关帝、吕祖、太上老君和观音,我们一一许心愿。偏院的廊檐下趴着一个石头龟。和别处的点香火添香油不同,这里响着一片叮叮当当声。原来这里的讲究就是个“砸”字。用硬币砸太岁可以避不利,用硬币砸中石龟的头则可以带来吉利。巧可没有告诉我们这里还需要硬币哦,好在很快被告知变通的做法是将纸币叠成小块去砸,于是欣然效法。还好,第一下就砸中了石龟的头。只是砸不了太岁,因为砸的人太多,太岁牛被一个铁柜锁了起来,铁柜门上赫然写着“由于人多,太岁今天不开放!”“哈哈,太岁也会怕累也居然要休息!”“给人麻烦当然会很累!”我和爸爸笑着打趣。但事实上,太岁还是不得安宁的,因为人们纷纷把钱币砸向了他的铁柜子。   ——摘自六十年代论坛
  作者:追梦人
  三元宫架构
  三元宫的八大职事
  建国初,三元宫有道士24人,均为中老年人,经30余年,原班道士或去世,或还俗,所剩无多,现在的7名道士中,大部分是近几年经北京中国道教专修班培养出来的年轻道人。宫观内设住持、都管、巡照、知客、文书、殿主、都厨等八大职事,按职就班,责任到人。
  住持:三元宫的总负责。
  都管:协助主持处理常住一切大小事务,必要时可代主持执行任务。
  巡照:在道场起检察作用,督促做好治安、防火等安全工作
  知客:负责接待来宾工作。
  库房:分内、外库管理,内库负责管理好宫内的经济收支计划,外库负责采购和仓管。
  文书:负责书信来往,写请示报告及各类报表,开会记录等。
  殿主:对殿内陈列品要严肃整齐、美观,如有善信捐赠物品要报住持或都管商量办理登记手续。
  都厨:负责伙食工作。
  
  三元宫的三代主持
  1、谢宗晖 曾在小北路与人合作开药店,专卖罗浮山药酒和山药,解放后在饮食合作店工作,1982年到三元宫做道士,先后任广州市道教协会第一、第二届会长,第三届顾问。
  2、苏信华 1941年在三元宫入道,拜唐诚静道长为师,1944年5月至1950年在三元宫当道长,1950年至1982年在广州三元扫把厂、广州缆绳建设厂等单位当工人,1982年回到三元宫当道士,先后任广州市道教协会第三届会长、三元宫第三届主持。
  3、吴信达 全真龙门派二十五代传人,曾参加过东江纵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贡献,任三元宫主持至今。
  野史传说
  连神也眷顾三元宫
  三元宫靠近中山纪念堂,在日军轰炸广州的时候,纪念堂一带受到日军的疯狂轰炸,有一枚炸弹就落在了三元宫山门前的榕树上,奇怪的是,炸弹并没有爆炸,轰炸过后,宫内的道士小心翼翼地把炸弹从榕树上取下来,感谢神对三元宫的保佑。
  地铁二号线修到中山纪念堂站的时候,也一度遇到一些奇怪的事情:水泥灌浆灌下去就没了踪影,地铁公司的负责人专程来三元宫进香,二号线才得已顺利完工。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许琨 实习生 汪莹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邹卫
  下期预告
  光孝寺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这里原本是西汉南越王赵氏宅地。三国时,吴国贵族——后来的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所以又称虞苑。虞翻死后,家人赠宅为寺,这里开始成为寺庙。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