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时期的代表诗人:引用 聪明人不跟领导较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3:03

引用 聪明人不跟领导较劲

不错,确实有些领导的水平没你高,专业没你好,能耐没你大,但这些不应该成为你不满或嫉恨的理由。你怎么不看到他付出比你多,工作比你累、责任比你大、吃不了兜着走,有眼泪往肚子里咽呢?

我想,我们应该冷静地纠正自己对领导的认识。

实事求是地说,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多数因为他们要比别人能干一些,干得更辛苦一些,同时也更能承受一些,眼光更远一些。有些人总认为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是由于他们的运气,他们的关系……一句话,他们会“来事”使领导的领导“任人唯亲”才当了官。

各行各业中,人品最好的、业务最精的、头脑最聪明的也许不一定能当上领导,有人一生只能是个专家。有些业务二流、甚至三流的人,反而当了领导,这样的事不是没有,你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普遍现象。不管是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在特殊情况下,登上高位的,多数还是精英或准精英。

觉得领导水平不高,来源于人们某种误解,认为领导在精神上即使不是道德风尚的模范,在业务上也应该是样样皆精、路路通达的“十项全能”,一旦不符合这种标准,就认为是靠关系爬上来的平庸之辈。我觉得,这是把领导太过于理想化,其实领导不是圣人,对其也不宜求全责备。况且,领导的水平,有时恰恰不表现在技术和业务的“硬件”上,而是体现在管理与综合的“软件”中。

论耍大刀,刘备不如关羽;舞长矛,赶不上张飞;决胜千里,运筹帷幄,比不上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遇事只会哭鼻子的平庸之辈,偏偏统领手下的文臣武将,与一代奸雄曹操;江东豪杰孙权,成犄角之势,做了汉中王。

在用人之道,关系协调,任人唯贤,管理差遣等方面,刘备的确无人可比,他手下那些文臣武将,不服不行。这也许就是一些业务二流三流的人,能当领导的原因之一。

遇事不服,逆反,专门与领导作对较劲,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有些事想不通,看不惯,是因为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如果换位思考,很容易一通百通。例如,领导与下属的不同看点:领导经常考虑的是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下属经常考虑的是公司能够为我做些什么。想想看,如果没有告诉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利益如何兑现?弄通这一点,相信你的情绪和干劲就会有所变化。

又比如,自己上班迟到,又不希望领导批评,如果别人也都如此,工作的损失谁来担负?

又比如在发牢骚方面,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卫生间,一般员工总能随时随地找到同盟军,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为快。但是,当领导的就没有你那么自由,更多的时候他还得窝在心里,自我排解。等有一天你也当了领导,才会发现,你的下属,包括原来的盟友,竟然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抱怨。这时候你才知道,原来,领导就是供员工射箭的靶子、编排的目标、发泄的渠道;这时,你才会体会到,为什么当领导的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空发牢骚、借题发挥的议论。

实在说,当领导既是肥缺,又是一个苦差事,是块“豆饼”——上压下挤。比方说,上面要对他整个的工作进程进行考核监管,单位承担的任务指标需要他的检查督促来完成;一遇上裁人缩编,或评奖名额有限,他还得头一个做恶人,本来心里烦的不行,表面上还得装成状态良好。从这些方面看,领导真值得理解同情。

特别有胸怀,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也许你一生只能碰上一两次。如果你自我疏离,觉得和领导接触多一些,怕人说是走上层路线,拍马屁,这就是你自我疏离和反应过敏的问题。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亲近或疏离仕途方面具有反差极强的摇摆性和两面性,遍察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身,许多人是先走仕途,由于自身性情不宜或受谗之徒的挤压,官运不通,才走上孤高自傲、愤世嫉俗之路。倘若官运亨通,像王安石,也是可以做到宰相位置的。千万别学以往文人的迂腐气和寒酸气,既别为了一己私利设法亲近领导,也别因显示清高故意轻视领导。应当把领导当成正常人,过分清高并非英雄豪杰,而是一种自视过高,其中还夹杂着一点点可能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野心。 

自古就有“处对象”“处朋友”之说,我们和领导也在“处”,不过这个正途的“处”少了一个礼尚往来,多了一个理解体恤。“处领导”是智者和勇者的行为,对工作对自己都有利。 

万一碰上一个不理想的领导该怎么办?如果你遇上个好单位却碰上个坏领导怎么办?那就要权衡,要么学会与他周旋,既保持清白,又吸取经验;要么就痛下决心,另觅新途,大路朝天,各走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