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人口:中国资本打造“波罗的海明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21:29
中国资本打造“波罗的海明珠”
来源: 环球财经 作者: 韩洋 发布时间: 2006年10月11日 15:54
',1)">
本刊驻俄罗斯特约记者韩洋
“波罗的海明珠”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绩,最主要原因还是该项目给圣彼得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今年八国集团“圣彼得堡峰会”期间,《环球财经》特约记者曾参观、采访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该项目已于今年3月动工,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2003年7月,“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开始酝酿。根据最初规划,中国国家有关部委只是委托上海在圣彼得堡市搞一个“大卖场”,以适应当地商业设施比较缺乏的现状。后几经周折,由上海实业集团牵头,上实集团、百联集团、锦江国际、绿地集团、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公司等5家国有企业组成联合舰队,共同投资建设“波罗的海明珠”项目。
中国产业群落户决心一下,5家企业共同投资7.5亿元,组建了上海海外联合投资公司,直接负责对该项目的开发。经过前后3年的努力,上海海外联合投资公司已先后完成地价谈判、项目核准、投资签约、项目奠基、项目开工、国际方案征集、整合和新股东引进等一系列工作,现已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多个子项目开发已在积极、有序推进。
上海实业集团执行董事、上海“海外公司”董事长包季鸣告诉《环球财经》特约记者,“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在功能和产业上以旅游、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并涵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办公、会展、宾馆娱乐休闲、餐饮和住宅等产业领域,同时可直接带动工业加工、工程承包、设备材料进出口等,形成庞大的产业群。
根据构想,尽管整个项目由中国企业投资,但将来并非中国人的集聚区,完全看不到任何“中国城”、“唐人街”的痕迹。
由于“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距离八国峰会会址的“康斯坦丁宫”毗邻,且是普尔科沃机场到“康宫”的必经之地,故项目升起的中国国旗和广告牌已经引起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关注。
圣彼得堡市市长马特维延科将“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比作中国投资者递向俄罗斯和欧洲的“名片”,“这是迄今为止圣彼得堡市最大的外资合作项目,堪称俄中双方重大战略性合作项目的新典范”。
在该项目的所有设施中,普通圣彼得堡市民最感兴趣的是住宅。中方项目工程师祝雷在施工现场向记者介绍,首期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将在年底动工,“这个项目已经成为圣市居民的一个兴奋点,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纷纷询问工程进展信息。尤其是居民对中国人将推行的按揭购房感兴趣,因为这在圣彼得堡是前所未有的。”
曾屡遇困境从2003年7月中方提出投资开发设想,到2006年3月中国投资方与圣彼得堡市政府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曾几度濒临“搁浅”。
该项目遭遇的最大困境之一是“市长令”风波。
2005年3月,国际律师团赶赴圣彼得堡,同市政府谈判“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起初,整个谈判的步骤和节奏均是牢牢地在中方律师手中。不料,意外事件发生在了4月下旬。4月22日(星期五)圣彼得堡市政府部门在临下班前突然抛出一纸“市长令”草案,要中方投资者签定“城下之盟”。
根据这份“最后通牒”,上海“海外公司”必须面对十分不利的投资条件,“在一字不改的前提下”选择签或者不签,否则“市长令”就不可能在最后期限的4月26日公布。由于“市长令”是双方签订项目建设用地合同的法律依据,该内容一旦确定,就不可能通过双方谈判的方式进行修改。最终,圣市政府官员在听取国际律师团合情、合法、有理的阐述后,全盘接纳了中方提出的建议稿,中国公司有惊无险地渡过了难关。
造成困境的原因不仅来自俄联邦中央、圣市政府,还有俄颇有市场的“中国威胁论”。
从项目论证伊始,圣彼得堡居民和政界人士就举行抗议示威,抗议这个曾被彼得大帝作为“欧洲化”象征的伟大城市冒出“中国城”。在他们看来,“彼得之城”要是有了“中国城”无疑有损历史光辉及城市未来发展,这个“城中之城”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少麻烦。
“波罗的海明珠”项目附近居民则担心,大量的中国人会携家带口涌入这个城市,这里将会成为中国人的领地,他们按照自己的习俗和规则行事,“唐人街”可能成为黄、赌、毒和其他犯罪现象滋生的地方。甚至有人还说,“只要你开了道小门,中国人就会如潮水般涌入。如果来的是英国人,甚至德国人,我们不会在意。但中国人就另当别论了”。
此外,俄、圣市房地产寡头利用拆迁矛盾也给“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实施制造了不少麻烦。在立项之前和设计过程中,对此项工程持最大敌意的是当地一家游艇协会和属于该协会的700所房屋拆迁。
在阻止中国公司进军圣彼得堡房地产市场和从拆迁中获取更多补偿的利益驱使下,圣市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LenspecSmu”同游艇协会结成“战略同盟”,给中国投资企业制造麻烦。该公司曾经多次出钱、出车,组织不明真相的市民在市政府门口和征地现场抗议示威,抗议“中国大资本地渗透本地,抗议中国人进入该市”。甚至更有人提出“这些吃得少干得多的中国人是要对俄罗斯进行‘人口入侵’”,致使一度无法正常施工。
目前,已经逐渐打消了俄罗斯人一开始对“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开工可能“震荡”俄房地产市场的疑虑,稀释了“中国移民扩张论”的误导,开始以冷静和客观的态度对待此项工程。
“两面”的俄罗斯人应当说,“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距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了。而总结该项目从酝酿到实施全过程,不难看出“国际视野”和“入乡随俗”在其间所发挥的作用。
关于“国际视野”,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来兴曾有过论述。
首先,通过强强联合来组建投资联合体,增强投资主体的综合实力;其次,通过重大战略项目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获取政府支持,降低政治及政策方面的风险;第三,以战略、规划、策划作为旗帜,发现和提升价值,其中包括启动国际方案征集和国际招标程序,使项目凝聚世界智慧,从规划、设计伊始就站到国际的最前沿;第四,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资源,创造和实现价值,组织和集成国内外规划机构和设计公司、建筑公司、设备材料供应商、国际工程总承包企业、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以及国际律师团等;第五,形成区域集成开发的独特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项目谈判中,具有国际视野的“波罗的海明珠”律师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主导律师、上海段和段律师事务所主任龚晓航律师就此总结出的经验是,不仅要熟悉俄《土地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对项目公司组建、项目用地的取得以及项目的建设、开发和运营等做认真研究,从而为中方投资者争取现实和潜在的最大利益。
并且,当遇到中方投资者在用地权利等方面遭到不公正待遇、中方“战略投资人”身份无法得到切实保障时,中方主导律师“理直气壮”、“据理力争”,终于成功地化解了“市长令风波”。应当说,国际律师团队以“法律武器”不间断地与圣彼得堡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对话、沟通和谈判,为中方争取到了最大的投资利益。
至于“入乡随俗”,就是要努力从俄罗斯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俄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治经济形势复杂等因素。包季鸣对记者讲述着这样一段逸事。
当他2004年见圣彼得堡马特维延科市长时,曾引用了普希金题为《10月19日》的诗。期间,他将“波罗的海明珠”所在的“红村”取代了普希金就读的“皇村”,“不管幸福向何处指引,也不顾命运将我抛向何方,其他一切都是异乡,我的母国只有红村。”马特维延科情绪立时激昂起来,当即表示:“我的手机24小时为你们开着。”包季鸣说:“我们深知,中国人在海外拓展业务所碰到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文化差异,也就是相互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因此,我们在与俄罗斯人谈判的时候,做足了功课,经常随口大段地吟诵普希金等人的诗词、名言,还与他们一起唱俄罗斯歌曲,以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来俄罗斯不仅要了解环境,还需认识这里的人。俄罗斯民族以具有“两面性”而闻名于世,让人困惑:当你在任何正式的公共场所遇到俄罗斯人时,他们总是很粗暴和令人不快,然而在处理私人关系时,他们却极度的热情和慷慨。
例如,当“波罗的海明珠”项目遭遇当地舆论争议甚至反对时,中方投资者没有一筹莫展,而是动用高层朋友,通过电视等媒体做说明解释工作,邀请市议员访问上海,以充分沟通,赢得理解和支持。
当然,“波罗的海明珠”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绩,最主要原因还是该项目给圣彼得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马特维延科市长表示,“明珠”项目将为3.5万俄罗斯人提供100万平方米一流的住房,并为圣彼得堡提供1.5万个就业机会,促进市政经济的发展。
提防“潜规则”陷阱目前,“波罗的海明珠”项目进展相当顺利,各种法律和产权关系较为明晰,签署合作文件时制定了充分的风险规避措施。但是,一向乐观、自信的包季鸣也不得不承认,仍然需要认真研究和应对一些潜在风险。
首先,俄联邦中央政府、圣彼得堡市政府和红村区政府官员对“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持积极态度,均希望把该工程建设成为本届政府的“政绩工程”。尽管如此,随着2008年总统选举和市长选举的到来,届时能否保证本届官员的继任者能够继续理解和支持该项目,保证中国海外投资的安全,确实还有待于谋划长远,铸造更加可靠和行之有效的“法律之盾”。
其次,俄罗斯仍旧处于过渡时期的转型经济体制,存在大量“潜规则”。中国企业要想长期在俄发展,除了贯彻“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外,还必须认真研究俄罗斯经济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潜规则”。换句话说,如何正当、切实地融入俄罗斯社会,是保证中国资本与合作项目安全的前提。
最后,中资企业要落实好中央“走出去”战略,必须学会与所在国的资本和人员和谐相处。认真思考如何通过大型的、互利双赢的经济合作项目,真正打消俄罗斯社会中的“中国威胁论”。
文中醒目处1:
“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是由上海五家企业集团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共同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开发区项目。该项目位于圣彼得堡市西南芬兰湾畔的红村区,隔海与芬兰相望,占地面积208公顷、总建筑面积19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3.46亿美元,建设周期约6—8年,是我国目前除石油、天然气项目外在境外最大投资项目。
文中醒目处2:
俄罗斯目前仍旧存在大量“潜规则”。中国企业要想长期在俄发展,除了“互利共赢”外,还必须认真研究俄罗斯经济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