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9出师表:新课程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20:04

新课程政治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高一政治组  周军

在新课程推进的关键时刻,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的把握,我参加了市教育局新课程政治教师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主办方组织了一批新课程的专家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线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领会,尤其是对新教材中选修模块和必修模块的实施心里大致有了个底,对即将开始的新高考模式及应对策略参加培训的老师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下面将培训的主要思想简单罗列。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实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并与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认真研究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和德育工作在当今时代的新特点和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提倡学习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探索德育新途径,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新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同时,以新课程的实验实施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加强教育科研,总结和推出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高中德育的实效性。

三、新课程实施建议

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必修部分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设四个模块,共8个学分,即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思想政治2(政治生活)、思想政治3(文化生活)、思想政治4(生活与哲学)。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共12个学分,设六个课程模块,即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各地各校必须严格执行课程政策,认真落实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创造条件,积极开设选修课程。建议必修课程的学习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各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36学时。全部修完可获8个学分。

在高三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选择开设选修课程。每个模块的教学仍以一学期为单位,每周2学时,共为36学时,一个模块可获2个学分。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参见下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

  年  级 教 学 内 容 学 时

高一 第一学期 A1 经济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2 政治生活 A36

高二 第一学期 A3 文化生活 A36

第二学期 A4 生活与哲学 A36 

高三 第一学期 选修B……  B36/每模块

第二学期 高考复习

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

(1) 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2)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3) 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从而使课程的实施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4) 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5) 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

四、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建议

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及《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基本精神,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评价的基本要求

(1) 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

(2) 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应重视学生参与评价,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如对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效果,都可提供相应的自我评价的机会和要求。

(3) 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并在评价过程中予以指导。

(4) 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学业的完成,需要经历必要的过程;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要在一定的过程中表现。终结性评价应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以保证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5) 采取多种学习评价方式。结业和升学考试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其发展和进步的动态过程。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 主要评价高中学生通过学习是否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情况。

知识掌握。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及其操作规范。既注意评价学生对《课程标准》中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实际理解和运用。

能力发展。评价主要伴随着相应的活动展开,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评价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既要注重对理论观点、原理的运用能力进行考评,又要强调对“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能力进行评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势。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参与各类活动的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所持有的观点。

(2)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可采用开放的教学评价方式,评价要有利于激发教师不断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促使教师做出良好的行为表现,保持对本课程教学工作的热情和信心。

(3)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在教学中对课程标准、新教材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评价意见。

3.评价的主要方式

(1)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考试与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包括结业和升学考试,作为高中学习成绩的重要评价方式,应注重考评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在提供多种题型的同时,倡导综合的、开放的题型。

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主要由学校组织。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如谈话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议、学生自评与互评、个人成长记录等。要通过个人成长记录,如实反映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实践活动、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的成果,如实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以及高中三年来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动态过程。

(2)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采取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评价方式。特别要关注教师是否认同并完成本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而不能简单地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

(3) 对课程和教材的评价,可由各级教研部门深入学校听课调研、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组织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并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五、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学生有个性地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活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课程的实施更需要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学校和政治教师要树立开放的、多元的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努力为学生拓宽学习途径,创造实践条件,增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学校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加大资金投入,配备涉及社会科学、时事政治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文字与音像资源。除完善原有课程资源外,特别要注重开发教师、学生、家长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等方面的人力课程资源,善于发现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聚集各方面积极力量,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2.教师、学生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要努力从课程的执行者发展为课程的开发者、建设者、评价者,努力提高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的能力,逐步建立本校思想政治学科的课程资源库和教研网站。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涵,充分利用教材本身的课程资源。要在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增强实践环节,丰富社会信息。要加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整合,不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而且要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观察分析人生和社会现实问题。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经验、感受、见解、问题、困惑、情感、态度等资源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知活动的水平。

3.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在进行必修和选修课教学的基础上,应根据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需要,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联系当地实际及学生实际,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建设,以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多样发展要求,更好地完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