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乡土记txt:从以色列本土科学家频获诺奖看诺奖的必然与偶然(2011-10-0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6:50:22

诺贝尔奖委员会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or”。因此,他们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而且,即便是未来几年再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不奇怪。 事实印证了杨福家院士的判断。这之后,以色列本土科学家在诺奖舞台上表现可谓突出。以色列科学家的突出表现,与其整体教育环境和科技环境密切相关。自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的教育投入就长期保持在GDP的7.5%左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查报告,2002年,以色列对民用研发资金的投入占GDP的4.3%,该比例超过OECD 国平均2.2%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与之对应,据有关资料,虽然国家不大,但以色列却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希伯来大学排在第102位;特拉维夫大学第114位;以色列理工大学第132位;而在我国内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以色列有1所世界一流大学、2所世界著名大学,其中,希伯来大学位列全球第57位。 在这样的教育与科研环境中,科学家获得诺奖确实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与这样的教育与科研投入对比,我国就黯然失色,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1.76%。这还仅是投入方面的差距,具体在经费的使用有效性上,就差距更大,近年来有关教育经费被乱用,科研经费被挥霍的消息接连不断。由于基本的办学制度与学术管理制度缺失,我国大学早在上

 

这是以色列科学家继2004年两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一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之后,再次获奖,由此计算,在短短八年间,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中东国家,已有4人次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的接连获奖,得益于其重视教育和科学的做法,值得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借鉴与反思。

 

在诺贝尔奖的授奖历史中,犹太裔所占比例并不少,但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奖则是在2004年。虽然此前该国已有人获得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奖项,但其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还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对2004年诺贝尔奖委员会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以色列科学家继2004年两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一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之后,再次获奖,由此计算,在短短八年间,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中东国家,已有4人次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的接连获奖,得益于其重视教育和科学的做法,值得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借鉴与反思。 在诺贝尔奖的授奖历史中,犹太裔所占比例并不少,但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奖则是在2004年。虽然此前该国已有人获得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奖项,但其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还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对2004年以色列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进行了分析。在2005年与我的一次对话中,他告诉我,以色列两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他们以前也有科学家获奖,但不是本土的。美国一个科研小组对此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以色列本土科学家获奖是不是偶然的。于是他们仔细研究以色列的整体科研水平。杨院士的一个朋友也参加了这个研究,他建议查一下免疫学这一个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学科的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在以色列,研究免疫学的科学家几乎都在威茨曼大学(也称威茨曼科学研究所或威茨曼理学院)!这个大学里这一学科所有的13个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是国内的“chairprofess以色列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进行了分析。在2005年与我的一次对话中,他告诉我,以色列两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他们以前也有科学家获奖,但不是本土的。美国一个科研小组对此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以色列本土科学家获奖是不是偶然的。于是他们仔细研究以色列的整体科研水平。杨院士的一个朋友也参加了这个研究,他建议查一下免疫学这一个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学科的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在以色列,研究免疫学的科学家几乎都在威茨曼大学(也称威茨曼科学研究所或威茨曼理学院)!这个大学里这一学科所有的13个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是国内的“chair  professor”。因此,他们有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一件奇怪的事,而且,即便是未来几年再有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也不奇怪。

 

事实印证了杨福家院士的判断。这之后,以色列本土科学家在诺奖舞台上表现可谓突出。以色列科学家的突出表现,与其整体教育环境和科技环境密切相关。自1948年建国后,以色列的教育投入就长期保持在GDP的7.5%左右,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调查报告,2002年,以色列对民用研发资金的投入占GDP的4.3%,该比例超过OECD 国平均2.2%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与之对应,据有关资料,虽然国家不大,但以色列却有多所世界一流大学,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0发布的大学排行榜,希伯来大学排在第102位;特拉维夫大学第114位;以色列理工大学第132位;而在我国内地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以色列有1所世界一流大学、2所世界著名大学,其中,希伯来大学位列全球第57位。

诺贝尔奖委员会5日宣布,以色列科学家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获得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是以色列科学家继2004年两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09年一名女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化学之后,再次获奖,由此计算,在短短八年间,这个只有700万人口的中东国家,已有4人次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的接连获奖,得益于其重视教育和科学的做法,值得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借鉴与反思。 在诺贝尔奖的授奖历史中,犹太裔所占比例并不少,但以色列本土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奖则是在2004年。虽然此前该国已有人获得文学奖、经济学奖和和平奖奖项,但其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还是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曾对2004年以色列两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进行了分析。在2005年与我的一次对话中,他告诉我,以色列两位土生土长的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是第一次,虽然他们以前也有科学家获奖,但不是本土的。美国一个科研小组对此现象很感兴趣,想知道以色列本土科学家获奖是不是偶然的。于是他们仔细研究以色列的整体科研水平。杨院士的一个朋友也参加了这个研究,他建议查一下免疫学这一个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学科的研究情况,结果发现,在以色列,研究免疫学的科学家几乎都在威茨曼大学(也称威茨曼科学研究所或威茨曼理学院)!这个大学里这一学科所有的13个教授都是世界一流的学者,是国内的“chairprofess

 

在这样的教育与科研环境中,科学家获得诺奖确实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与这样的教育与科研投入对比,我国就黯然失色,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的1.76%。这还仅是投入方面的差距,具体在经费的使用有效性上,就差距更大,近年来有关教育经费被乱用,科研经费被挥霍的消息接连不断。由于基本的办学制度与学术管理制度缺失,我国大学早在上世纪末就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但诸多迹象表明,我国大学的办学水平却离世界一流大学越来越远。

 

在今年诺奖颁发期间,由于81岁的科学家屠呦呦此前获得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已经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屠呦呦无缘问鼎,令国人感到遗憾。也有人认为不必灰心,还有机会,同时又开始预测本土科学家可在多少年内获奖。而就是她获得诺奖,从我国的学术研究现实看——从2000年至今,象征中国科研领域原始创新能力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已经八次出现空缺——这只是一种偶然,恐怕在很长时间中也将成为绝唱。显然,这不是我国所期望的学术研究局面,我们更期待的是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让获奖成为一种必然而非偶然。从以色列本土科学家频频获奖可见,只要有健康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诺奖就会不期而至。相对于关心何时获得诺奖,这才是我们更应该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