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菜图片:老龄化实验室: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0:32:02

老龄化实验室:让老人活得更有尊严

本报记者 李斐然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26日   11 版)

    库格林

    老龄化体验服

    突然之间,25岁的王硕觉得自己“变老了”。站在楼梯前,她发现曾经三步并作两步就走下的楼梯,变得像悬崖一样陡峭。明明是大白天,楼道里还开着灯,她眼中的世界却昏暗模糊。最终,这个平时活蹦乱跳的女生,只能紧紧抓住扶手,小心翼翼地挪动。当走完12级台阶,她的后背湿透了。

    王硕并没有穿越到未来,而是穿上了“老龄化体验服”。这套旨在“让年轻人体验老年生活”的衣服,让她预支了50年后的感受。

    “满脑子都在想动画片《飞屋环游记》中老爷爷房子里的电梯,按下按钮‘哔’一下子就下楼了。” 这个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专业的博士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一边抓着扶手往下蹭,一边念叨要有那么个电梯该多好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在生活等方面遭遇的尴尬也逐渐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老龄化实验室,研究人员希望借用技术化的手段,让衰老的生活不再苦涩。

    想想看吧!你老了,可你的世界还是原样,但我们还在用昨天的模式来应对今天的老龄化问题

    如果没人提醒,很难把眼前见到的办公室和“老龄化”扯上关系。在麻省理工学院,这只是有几张桌子的6个房间。在模拟实验室里,研究人员坐在一辆经过改造的红色甲壳虫汽车里,就像在游乐园里玩卡丁车。

    这里来往的也大都是年轻人的面孔。只不过这18位年轻学者满脑子想的,都与老年人有关。这个建立于1999年的实验室试图模拟老年人的感受,通过精密科学设计来提供适合他们生活的产品方案。实验室由美国著名老龄化专家兼白宫顾问约瑟夫·库格林创办。

    来自中国的王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3年的时间。她参与的是实验室最主要的项目——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交通体验。那辆红色甲壳虫不仅可以模拟老年人遇到的各种道路状况,还会收集车主的各种生理数据进行研究。

    挂在办公室玻璃壁墙里面的老龄化体验服是实验室另一个研究主题——智能居家项目的主要工具。据说,因为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在50岁以下,穿上这套衣服可以让他们更直观地体验老年人的感受,从而更好地设计产品。

    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记者詹姆斯·克拉布就体验了一把名为“阿格尼斯”的老龄衣。这身像工作服一样的外套模拟了身体老化后会遇到的各种不便——绑在足部和手部的橡皮胶带可以限制肢体运动,模仿脊柱问题导致的行动不便,而包裹手腕、膝盖和脖子部位的泡沫塑料可以模仿风湿病给人造成的僵硬感,脚下的鞋子其实就是把卡洛驰(Crocs)牌拖鞋磨平了鞋底,让走路感觉更加光滑。这套衣服诞生于2005年,设计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分别是心理学、人类工程学和运动生理学的专家。

    “我深切体会到了年老的负担,每走一步都筋疲力尽。”克拉布感叹说。

    事实上,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这种困境。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全世界65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在2010年是5.23亿人,到2050年将几乎增加两倍,达到15亿人。这意味着全世界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数量很快就将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5岁以下的儿童人口数量。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加入“银色浪潮”的人数将会增多。据美国人口学家詹姆斯·沃佩尔研究,发达国家人口寿命直线增长,在过去170年来,每年增加3个月。2010年《柳叶刀》杂志的调查报告预测说,按照这一趋势,2000年后出生的婴儿中有一半可以活到100岁。

    “想想看吧!你老了,可你的世界还是原样。”老龄化实验室的创办者库格林说,“但我们还在用昨天的模式来应对今天的老龄化问题。”

    我们花了数十亿美元来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久,却没有人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

    当库格林反复说着“老龄化并非弱势群体的困境,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时候,或许生活在缅因州的凯瑟琳·弗洛瑞恩,能比其他人更明白这个意思。

    20年前,她年仅3岁的儿子瑞恩在家门口,被一个84岁的老年痴呆症患者驾车撞倒。瑞恩一度昏迷不醒,所幸最后康复了。

    “我的孩子被老人撞伤了,但那个老人看上去很和善,显然并无恶意,他只是反应变得迟钝,还以为自己撞的是一条狗。”弗洛瑞恩一边织着毛衣一边说。

    这位母亲从此开始了数十年的斗争。她创办了一个非营利组织,通过志愿者、车辆和智能软件系统,每年向全美国的老年人提供5万次廉价的汽车旅行服务。目前,这一服务已经扩展到美国20个城市。

    相比之下,库格林则致力于研发“让老年人开车更加安全”的产品。他认为赋予老年人快乐的关键在于交通便利:“就算我能保证你身体健康,每天三顿饭送到嘴边,但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出不了门,你的生活依然跟坐牢没什么区别。”

    在库格林创立老龄化实验室之前,美国也有不少老龄化研究人员。但他们将其视为医学问题,试图在对抗疾病和延长寿命方面做努力。

    “我们花了数十亿美元来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久,却没有人研究如何让人活得更好,更有尊严。”库格林说。

    老龄化实验室着重研究如何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惬意。据王颖介绍,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重点就叫做“智能居家”——如何让老年人房间智能化,让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居家养老。

    这项研究的成果五花八门,既有方便老人上下楼的特制轨道,也有在浴室安装的防止老人滑倒的设备。其中,销量很好的是一只叫做帕洛的机器小海豹。这个白白胖胖的小家伙可以抱在怀里,并对抚摸和说话产生反应,没人搭理时还会打瞌睡。这款机器小海豹对于老年痴呆症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据王颖介绍,实验室最近还推出了一款项链。它乍看上去跟普通的项链一样,一根细细的银链上挂着一颗圆珠,但是圆珠里还有体温、血压检测装备,可以实时监控老人的身体变化。独自在家的老人一旦身体出现状态,只要轻轻摁一下圆珠就可以报警,项链中含的地理位置信息也会指引救护车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设备售价不高。据说,项链只卖成本价,再加上远程检测服务费用,每年大约100美元。

    这种智能生活的理念已经开始普及。美国俄勒冈大学老龄化技术中心有一个“生活实验室计划”,他们在参与实验的30多名老年人家中安装了监控设备,保证能够实时监测老人的健康状况,而一旦出现问题就马上反馈给医生。

    在参与实验的86岁老太太多萝西·卢瑟福的家里,天花板、家具、电器甚至每个门上都安装了监测她活动速度和频率的感应器。

    “我一点也不担心隐私问题。这些东西只是感应器而已,不是摄像头。”多萝西笑眯眯地对着天花板挥舞着手臂说。

    如果人生最后三分之一的生活可以过得这么带劲,好像死亡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回忆起穿老龄化体验服的经历,王硕表示愿意重新体验,因为那种“突然弯腰驼背走不动”的感觉特别好玩。那么,要是一天24小时都是这种感受呢?

    “那不行,我可不穿了。”这个年轻人连忙说。

    但老龄化已经不可阻挡地向中国走来。目前,中国大陆60岁以上的人口总数约为1.8亿,占总人口的13.3%,其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8.9%。据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教授杜鹏介绍,预计在本世纪40年代末,我国60岁以上老人将超过4亿人,占到总人口的25%以上,进入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这组数据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库格林都忧心忡忡。去年年初,他还专门撰写了《暮色黎明:中国老龄化现状》的文章,和王颖讨论中国老年产业的可能发展途径。

    “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的老龄化服务模式,特别是其中很多都是几十年前设计的,并不一定符合今时今日中国的需要。中国的老龄化问题,需要能够结合公共和私有供应资源、服务资源及技术资源的新组织来解决。”库格林写道。

    但是在中国,像库格林一样的研究人员并不多。正要飞往澳大利亚参加老龄化学术会议的杜鹏坐在候机厅感慨说,这要是在中国创办老龄化学会,能“找到500人就不错了”。但真正研究老龄化的也不过100个人,因为其中还包括研究生理学和生物学的,“他们估计都不认为自己是研究老龄化问题的”。

    相比之下,美国从1935年就开始关注老龄化问题。这个全国总人口3亿左右的国家中,65岁以上老年人有3500多万,研究老龄化问题的也有4000多人。

    除了人手不够,在国内唯一开设了老年学专业的杜鹏教授还在很多生活细节上看到了老龄化隐患。当他出差在南京需要穿过4车道的马路时,发现绿灯时间对于他这位中年人来说已经是“非常紧张”了。

    在他看来,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不难,许多国家在马路上安装一个按钮,如果有老人通过的时候,会自动延长10到20秒的绿灯时间。

    杜鹏还对最近引进的日本老年住宅设计手册印象深刻。“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在住宅方面设计得非常贴心,很多老人生活的细节都照顾到了。”杜鹏举例说,这份住宅设计会保证坐在客厅能够看到厨房,这样可以避免老人在客厅看电视而忘记了厨房里烧着的饭菜。

    在荷兰也有一种叫做“终身社区”类的住宅项目,这个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的社区目前在荷兰已经有几百个。在这里,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相互扶持。

    “应对老龄化需要新思维,新思维应该是从设计师、工程师、产品开发和营销人员到政策决策者,从交通、住房、教育、商务甚至娱乐,都将老年人纳入思维考量的一部分。”库格林说。

    这种贯穿社会思维始终的老龄化态度,让身处异国的王颖不再惧怕变老。这个爱听交响乐的姑娘,每周都要跑到波士顿的老人社区听音乐会。当她坐在剧院聆听柴可夫斯基的交响乐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半以上的听众都是银白色的头发,他们穿着干净体面,显得很有涵养。坐在身边的70岁老人还会美滋滋地告诉她:“60岁那年我还潜到海底去看了泰坦尼克号呢!”

    “我觉得如果人生最后三分之一的生活可以过得这么带劲,好像死亡也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