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斩魔录闽南语在线:我想城里安个家 让农民工安居乐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42:56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7日   17 版)
除了住工棚、集体宿舍,许多农民工住在条件恶劣的出租房里——
“我想城里安个家”(民生视线)
王 炜 王治尹

一些地区作出规定,明确达到一定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可申请保障性住房。图为10月25日,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工地,农民工们正在紧张施工。
胡楚强摄
1  “能有个地方睡觉就行,我们农民工要求最低了”
——农民工大多租住城市的“犄角旮旯”,80%以上是临建房或简易房,位置偏远、建筑密度大、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高
北京,东三环和东四环之间的西大望路,CBD核心区,聚集了诸多地标式的高档商场、公寓和写字楼。来往的人们衣着光鲜,熙熙攘攘。
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到,就在这繁华都市的背后,距离北京最豪华的商业区仅500米,有一个“城中村”。路口的垃圾桶散发着阵阵恶臭,废水和油污将坑坑洼洼的路面浸得湿滑。一米多宽的小路两边均是低矮的平房,挤挤挨挨地住着几十户人家。随处可见油漆斑驳的门板、泥灰剥落的砖墙和玻璃蒙尘的窗户。平房后面是这几十户居民共用的一座公共厕所。
湖北仙桃人刘红艳自2003年来北京打工起就一直住在这里。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孩子,住在一间约20平方米的屋子里。刘红艳说,她家的房子在这里“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了”。房子分成里外两间,外面是厨房,有灶台、水池和一张吃饭用的矮桌;里面是卧室,两张床并排放着,墙角有一个小小的衣柜,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家具。这样的房子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农民工大多住在工地的活动房以外,在城市打工的大多数农民工都选择在离打工地点近的地方租房住。他们所租的房子往往位于城市繁华地带的“犄角旮旯”里,常常是两三个人住着十几平方米甚至更小的屋子。在这种“城中村”里,农民工租住的房子普遍缺乏基本的卫生设施,有些连上下水都没有,他们大多都使用公用的水龙头、洗澡间和厕所。而城市里这些由低收入农民工聚居的“城中村”正在演变为“准贫民窟”。
农民工收入低、工作流动性强,很难有好的住房条件。来自河南安阳的建筑工人陈强告诉记者,现在工作不稳定,也就不可能有稳定的住房。“今天在这里干活,干完了不知道以后会到其他什么地方去,说不定哪天就离开北京了。”因此,他对住房条件没法“挑”。“我们外地来打工的,有个地方能睡觉、冻不着就行呗,我们农民工要求最低了。”他笑着说。
在红庙路口卖烤红薯的河南信阳人张春梅,与丈夫两人租住在朝阳区东八里庄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小平房,都快倒了。”她无奈地告诉记者,“房子破了、裂了,房东都不管,只能自个儿修。”
除了房子条件差,冬天用水也是个问题。“冬天外面水管冻住了,没水用,就得上房东屋里去接,麻烦不说,水用多了房东也不高兴呐。”让她觉得特别委屈的是,以前曾有房东以他们的东西脏乱为由,让他们搬出去。“我们烤红薯的其实东西并不多,就是有些脏乱,人家北京人看不惯,不让你住。我们都搬了好几次家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近所做的有关调查显示,农民工的住房状况普遍较差,他们对住房的满意程度较低。进城务工人员中,有半数左右从事建筑业和制造业,这些人主要居住在工地的工棚和集体宿舍中。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居民楼地下室、经营场所是农民工自己租房的主要居住地,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工购买或租住了条件良好的城镇住房。而在农民工自租的住房中,有80%以上是临建房或简易房,这些房子位置偏远、建筑密度大、安全隐患高。
农民工人均住房面积低,三人以上合住一间住房的情况十分普遍。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恶劣,多数房屋缺少阳光、通风、集中取暖、独立卫生间等条件,阴暗、潮湿,卫生条件差。
2  “谁不想住得安稳些,没条件嘛”
——农民工进城务工长期化、家庭化、年轻化,对住房的需求提升,但房屋租金高企,和家人住在一起是种奢望
在一家足疗店工作的四川姑娘小江今年22岁,在北京打工已经一年多。店里为员工提供了每月只需交200元住宿费的集体宿舍,小江却选择自己花400元钱,在附近租了一间7平方米的小屋子。
“店里的宿舍是老板租的一套三居室,每间卧室住4个人,太挤了,没有自己的空间。”小江说,“我喜欢在家上上网看看书,还是自己住比较方便,也自由。自己的屋子,还能简单布置一下。”
城市变了,农村变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在变。随着进城务工出现长期化、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尤其是在城市环境里长大的二代农民工数量增加,他们定居城市的意愿也在增强,对住房的需求也在变化。
记者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位提供的“鸽子笼”住所,他们宁可自己多花几百块钱,也要在外面租房子住。有的是为了追求相对独立自由的业余空间和生活方式。有的则是因为一家几口都在城里打工,要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家庭流入城市,对出租房的需求大大增加。杭州2008年对农民工的一项研究表明,农民工及其家庭住城郊农民房屋的比重由1995年的9.7%猛增到2008年的37.6%。同期,农民工租住城市居民房屋的比重也从2.2%大幅度上升到7.2%。建设部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超过44%的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其务工的城市租房居住。
然而,要在城里租房并非一件易事。和家人住在一起,对进城打拼的农民工而言,这样简单的要求也是一种奢望。这主要是由于大城市住房的市场租金相对农民工的收入来说仍然偏高。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有超过60%的农民工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大城市和本省的省会城市打工,即使农民工家庭月收入达到3000元,租房也依然困难。
31岁的河南驻马店人蒋奋清,现在住在朝阳区豆各庄一间7平方米的平房里。他18岁就来北京打工,一直在各处租房,13年间住了七八个地方。他告诉记者,每次搬家,大多是因为涨价,有些则是因为拆迁。“谁不想住得安稳些,没条件嘛。”蒋奋清说,“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听说半年以后也要拆迁,到时候再找房搬家呗。”
3  “有宿舍住,条件还挺好,我就能安心工作了”
——鼓励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农民工公寓,列入城市公租房建设目标,统一规划,统一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
来自陕西汉中的19岁小伙子余凯,刚在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找到工作,就住上了园区组织建设的公共租赁房——青年公社。6人一间的屋子,公司每月补贴20元房租,余凯只需交几十元水电费。“我一个月挣1000元,在外面租房至少也要四五百元,离公司还远。有宿舍住,条件还挺好,我就能安心工作了。”余凯说。
类似苏州工业园的例子还很多。近年来,农民工住房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地重视。其中,在工业园区企业打工的农民工,由于工作稳定、居住集中,他们的住房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城市在工业园区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租赁房,企业承租这些公租房再租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并将这些公共租赁房列入城市公租房建设目标,统一规划,统一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
与过去企业直接盖“宿舍”不同,这种模式不需要企业投入建设和运营成本,只要支付相对便宜的租金,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对政府而言,由于园区有稳定的租房需求,很多企业也愿意出一部分钱参与建设,有利于引入社会资金参与公租房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员工宿舍式公租房的模式,应该推广。政策上也将给与相应的鼓励措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于能在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住房问题。既不能靠政府全包,也不能完全让农民工自己租房子,而是应该以企业为主体,通过政策引导,农民工自己解决一部分等方式,统筹解决。
对于更广大的、在城市各处打工的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解决方式。重庆“阳光公寓”就是其中的代表。据了解,位于重庆南岸区的“阳光公寓”是由闲置商品房改造而成的农民工公寓。除了房租便宜,农民工住户还能得到水电气等生活费用补贴。一个三口之家每月房租加水电气总费用仅在百元左右。
“把农民工问题解决好,城乡统筹的核心就突破了。”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让为城市服务了20多年后的大龄农民工再回到农村是不公平的,政府应出资为农民工提供城市医疗、教育、就业、养老和住房福利。因此他表示,重庆公租房将有50%配租给农民工,从而杜绝贫民窟的产生。
专家建议,政府可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鼓励用工量大的企业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为农民工建集体宿舍。在强化企业责任、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同时,政府还要负责制定规则和监督实施,包括制定集体宿舍的最低建设标准等,加强建设和使用监管,确保农民工居住安全。
4  “如果能住公租房,我肯定会申请”
——公租房应取消户籍门槛,向农民工敞开大门。制定“先租后买”政策,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定居
“我又不是北京人,想了也没什么用,跟我没关系。”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保障房时,来自四川绵阳的装修工人陈永贵这样回答道。因为打散工,没有单位为他提供住房,他在望京租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房子,每月2000元的房租,超过他月收入的一半。“如果能让我住公租房,我肯定会申请。”
陈永贵的话反映了当下许多农民工的普遍心态。作为“都市外乡人”,他们不敢奢望被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但是,今年以来一些城市放宽保障房供应对象的范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近日,北京市发布了《关于加强本市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的通知》,规定外省市来京连续稳定工作一定年限、能提供相应证明且在本市无住房的人员可以申请公租房。这是北京公租房首次对外地户籍人员开放,意味着在北京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被纳入住房保障范围。
除北京以外,随着公租房建设规模扩大,数量增加,上海、天津、重庆等城市也开始尝试取消户籍限制,降低公租房门槛,使其面向大多数有稳定工作的无房户,为农民工安居创造了条件。
显然,探索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将是长期过程。除了政府出资建设廉租房或免费公寓、鼓励用工单位投资建设或租用农民工公寓、给农民工租金补助外,还需要思考探索更多方法。
专家建议,租房是农民工在大城市最可行的居住方式,因此,大城市的公共租赁住房应向农民工开放,将农民工住房纳入住房建设规划。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保障性资源在满足本地常住居民的前提下,可对居住满一定年限的农民工提供;公共租赁住房则应完全向有支付条件的农民工开放。
针对农民工租住公共租赁住房,可以制定专门的“先租后买”的住房政策。政府和租房的农民工持有共有产权,锁定房价上涨风险,农民工先期可以租房,按能力逐步购回全部产权,以此激发农民工在城镇购房定居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长期定居。
此外,鉴于大多数农民工目前仍居住在城乡结合部、“城中村”,专家建议,应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农民工聚居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公共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大力度推动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向城外延伸,增加商业配套设施,为农民工的出行和生活提供便利。
让农民工安居乐业(民生·民声)
王 炜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27日   17 版)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要帮助农民工改善住房条件,都有不小的难度,却是应该且必须去探索的
在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多数人的生活都在变得更好,唯独农民工的生活、居住条件似乎从来没有改善过。
20多年前,农民工开始大批进城打工的时候,他们睡在火车站,睡在马路边,居住在脏乱差的城中村里。如今,晚上到首都北京的大街上走走,在环路边的草坪上、人行道上,在西站、南站的候车厅里,甚至在天桥上、桥洞下,依然有一些农民工打着铺盖席地而睡。都市的流光溢彩、繁华热闹,似乎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这样的场景,看了让人不免有些心酸。
我国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两亿人,他们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农民工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永远只是城市的“临时工”和“编外人员”,这样的城市化不能算真正的城市化。
这几年,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让农民工在社保、医疗等方面加快与城镇普通市民接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但在住房问题上却办法不多。居无定所,成为阻碍农民工加快融入城市的一大障碍。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安心,安居才能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工能否在城镇长期有序稳定居住,事关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局。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为城市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对于在城市里已经生活多年,并有愿望留在城市里的农民工而言,由于他们收入较低,工作流动性较强,要在城市里有一个温暖的家,仅靠自身能力并不够,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目前的实践看,正在大规模建设的公共租赁房应当是支持农民工改善住房条件的最好方式。最近,重庆、北京等地出台政策,取消了公租房的户籍门槛,提出只要在城市里有稳定工作且没有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申请公租房。这就为农民工申请公租房扫除了最大障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城市的包容性,还有利于激发农民工的劳动热情和主动精神——即提高生产力,值得叫好,也值得其他城市借鉴。既然能在其他方面给予农民工普通市民的待遇,住房问题上,也应当可以。
公租房向农民工敞开大门后,申请者数量一定会增加不少,公租房的建设数量也要相应增加,管理水平也需要相应提高,甚至还要探索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公租房品种。因此,这也是对城市住房保障能力的一次考验。
同时,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仍然租住在城中村的农民工。这些城中村如果一拆了之,农民工很难再租到这么便宜的房子;如果任由其发展,又有可能变成贫民窟。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既明显改善这些地区的居住环境和面貌,又能继续让农民工租到便宜的房子,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要帮助农民工改善住房条件,都有不小的难度。但看看我们身边的农民工们,他们拿着很低的收入,却几乎承担了城市里最脏最累最辛苦的工作,为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他们理应被当做城市的普通一员看待,理应分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让这些最辛苦的人有一个温暖的家,即便多付出一些,即便要克服更大的困难,也是应该且必须去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