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肥膘肉不白透明: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5:40:31

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书中所引用教育家的精彩语录:
  1、让孩子安静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具备理智的沉静。蒙台梭利则认为:沉静是一种无杂念的、更好的和无阻碍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晰和思考自由的源泉。这种沉静由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净组成,是理解儿童必不可少的条件。
  2、看到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泼泼洒洒也没能提走一桶水;看到孩子一遍又一遍地梳头,好像下定决心要用一年的时间把辫子编好;看到孩子将并非珍贵的瓷器端到另一个房间收拾起来……每当这种时刻,如果不抢过去替他完成,大人就感到痛苦。痛苦的真实根源在于:儿童工作的节奏和成人不同。每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都会有一种节奏,这种节奏是人的一种内在特征,几乎就像一个人的形体。当其他人的活动节奏跟我们相接近,我们就会感到高兴,如果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节奏去适应他人,我们就会感到很痛苦。当我们以迅速有效的行动帮助孩子完成工作的时候,我们就是在用自己的节奏代替了孩子的节奏——我们这样做,只是为了解除自己的痛苦。当儿童以强烈迅速的节奏活动,成人反倒能够原谅孩子带来的混乱与无序——认为那是充满生机的表现。正是在洗澡、穿衣、系鞋带、梳头这些小事情上所发生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人类成长所遇到的最早和最富有戏剧性的斗争——即儿童要*自己的努力求得生长,而成人却在不遗余力地压抑他。——看云读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
  3、在敏感性决定着儿童从一个复杂却又适宜其生长的环境中选择他所必要的东西;内在敏感性使儿童对某些东西产生敏感,对其他东西却漠不关心——就像有一道来源神秘的光线,照在一些东西上,其他东西却处于黑暗当中。在这一特殊时期,这些被照亮的东西,就构成了他的整个世界。他从中汲取,形成特定的能力、品性和素质。——蒙台梭利
  4、蒙台梭利发现:服从不可违背的天性,处于敏感期的儿童内部具有生机勃勃的动力,这一时期的儿童会以一种特别强烈的方式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当环境适合的时候,成长,或者向着高一阶段的发展将变得热切、容易和充满活力。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兴致勃勃、全力以赴。每一次努力的结果都是力量的增加,每一次热忱的付出都迎来更充沛的热情。一股激情接着一股激情,一种征服接着一种征服。生命的火焰熊熊燃烧,却没有耗竭的迹象——儿童就是这样,实现着成长;人就是这样,创造了自己。
  5、苏霍姆林斯基推崇的灵敏的寂静”——能够把少年在你的思路上,引着他们通过一个个阶梯走向认识,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式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这种调子很快引起学生的疲劳),而使用人们之间平常交谈的语调。
  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过度兴奋,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某种麻木状态。
  6、对于智慧的解释和一般流行的解释是一样的,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地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物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力和经验结合而成的产物。——洛克
  7、哭泣是一种不可放任的儿童的过失。
  他们的哭泣有两种,一种是顽梗的、跋扈的,一种是吵闹的、怨诉的。第一种是绝对不容许的,讲道理不行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吝啬鞭打,而且要打到达到目的为止。第二种也是不可孤立的,儿童受到小小的痛苦就爱哭,受了最轻微的一点点伤害就要诉苦与叫喊。我们可以帮助他、安慰他,但绝不可以怜悯他,因为怜悯使他们心理脆弱,受到一点点轻微的伤害就受不住。——洛克
  8、哲学就是一意追求内心的财富,其他东西可能不求而至——即便失去,你也不以为意。——培根
  9、学问不是一种神秘的彼岸言说,它就是在此,是此在的种种生活,如果学术不关心人、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这样的学问有几分真实?有几分真诚?如果在研究中,看不到研究者的语言与思想,看不到研究的情感与心灵,看不到研究者的生活史与风格,这样的研究对于研究者很难说是一种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