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九门洗牌:真实和深刻,谁才是作文的生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6:16
 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要能深刻独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和道理。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二者都能兼备,当然肯定是一篇内容厚实、立意厚重的成功作品,问题在于如果“鱼”(真实)与“熊掌”(深刻)不可兼得,如何来对两者进行取舍和选择?究竟是取“鱼”而舍“熊掌”,还是舍“鱼”而取“熊掌”呢?或者先获“鱼”再猎“熊掌”?这是每一个写作者和教学者不可绕避的作文现实命题。

    一、“深刻”背后的追溯

    从目前作文教学的整体现状审视,日常的作文教学体系基本属于应试教育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的选题命题、过程指导,评价反馈等等策略与方法都带有鲜明浓厚的应试色彩,学生的审题立意,选材谋篇,体式表达,都在应试作文的框架和规则下波澜不惊地运行着。在这套由师生共同构建而又牢不可破的应试作文教学系统下,普遍的价值取向是去真求深,唯深至上,“深刻”被过分拔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学生作其文,深其意,以博取批改者亲睐的目光和慷慨的分数;老师观其深,察其思,以检阅写作者思辨的深浅与为文的境界。个别学生和老师更是固执一端,剑走偏锋,非深不下笔作文,非深不足以为佳。其实,以“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为主要内容的“深刻”“发展等级“评价标准,或许正是学生作文“伪主体、伪事件、伪情感”的客观源头之一。当学生的材料储蓄,思维水平,技巧积淀,难以支撑和展现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的作文格局之时,为了迎合老师“深刻“的口味,讨取诱人的分数,只有勉为其难地故意编造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勾描几个空中楼阁式的人物角色,叫喊几句苍白乏力的空洞口号。于是乎,虚假的事件就此上演,高大的形象因此诞生,空泛的思想从此萌芽。可以说,唯深是判、唯深是写的作文评价和写作观,在一定程度上对“假、大、空”的作文乱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消极作用。

    为了求深,可以杜撰事实,谎话连篇;为了求深,可以掩饰个性,故作高大;为了求深,可以虚情假义,蒙骗老师。勿庸置疑,叙假事,抒假情,表假意的“假打”之风的滋生和泛滥,对学生说假话、做假事、为假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显而易见的。长此以往,不仅文将不文,而且必定人将不人。如果说“深刻”至上对学生的写作影响是现实而可见的,那么它对孩子的个性成长和精神世界的负面辐射则是长远而无形的。在虚假浸染和包裹的写作环境下,作文教学的最终“成果”只能是生产一批批貌似深刻、实则孱弱的假文,造就一个个湮没自我、善于逢迎的“假“人。如果这样,那将是”深刻“的沉痛悲剧,是作文的最大悲哀。

其实,从目前学生的现实状况和思想实际来看,作文也是缺乏根基,深刻不起来的,这正是作家方方之所以不主张中学生作文深刻的原因。她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也不必强作深刻。深刻不是你们这个年龄的事。深刻是需要年龄和阅历垫底的。在经过风风雨雨的人生磨砺后,在反复地跌倒和爬起来后,在领略各式各样的人事后,无论成功与否,深刻都自会从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小小年龄做深刻状,却只给人‘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可笑感。”反观今日之中学生,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坐井观天的狭隘视域,一穷二白的思考体验,何以能有力支撑起深刻写作的底座呢?因为“深刻“的土壤和基石是丰富的阅历,厚重的积累,宽广的眼界,深邃的思考。舍此,人不足以言深,文不可能为深。由此观之,为文深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深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必然会降临的一个“节日”。方方说,如果一味过早“追求深刻制造深沉,全然没有了自己本真的面貌,失去自我比得到深刻的损失要大得多”。

 

    二、“真实”的价值存在

    钱理群在谈及当前作文教学时,曾痛心疾首地指出:“最大的弊端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他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理解和情感,造成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找不到语言表达,不想说的他却能说得出来,甚至可能说得头头是道,但往往是空话、套话、假话。这样一来,语言就不是作为负载自己真实思想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把真实的自己挡在里头,使别人看到的不是自己。”当然,这种伪装和逢迎的写作,除了应试背景下师生共同构筑而又坚不可摧的功利心态使然之外,学生缺乏生活、阅读和思考体验,素材、思想、情感、语言积累严重不足,教师漠视主体存在,扼杀写作自由(定话题,定内容,定立意,定写法等),成人崇尚虚华、社会远离真善的虚假言语习惯和做作矫饰风气也是假文盛行的主客诱因,尤其是老师和公众对写作的捆绑和影响更甚。曹文轩在一篇与中学生谈写作的文章中说:“在写作文这件事上,中国的少年缺少足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权利,你们预先(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被灌注了种种不利于发现自己生活的思想。一套机械的、僵硬的、幼稚的、教条的、程式化的、抹杀个性的写作文的纲领与方式,迫使你们将自己的身体扭转过去背对自己那份熟悉的生活,而睁大了眼睛,根据几条空洞的思想去寻觅一些所谓崇高的、高尚的、伟大的、光辉的人和事。”总之,“假”是当前作文难言的阵痛,“真”是走出迷途的必然选择。与“深刻”相比较,“真实”为什么是第一位的?为什么是文章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呢?我想,当今作文教学之所以要提倡和践行“真实”的写作,其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课标的指引

    现行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不难看出,“真”在课标中是一个反复出现和强调的高频词汇。“真”是学生写作的基本出发点,是教师作文教学的重要指导原则,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考作文评价细则来看,作文之“真”,主要立足于“感情真挚”似乎有些偏颇和缺失。其实文章之“真”除了“感情真挚、真诚”的隐性特征之外,还包括显性可见的材料真实(不杜撰),语言真纯(不藻饰),文章真作(不宿构、不套作、不抄袭)。

   2、名家的寄语

    在作文教学中,一些颇有建树的名师也表达了他们对“真实”写作的观点和看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要求学生说老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乎事理的真实,合乎生活的实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特级教师方仁工也认为:“作文要百分之百的真实,百分之百的本色。”可见,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许多语文大家都主张作文以诚为贵,以真为高。此外,一些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作家也把“真”视为作品的生命和精魂,并且以此作为评判一部作品价值大小、艺术水准高低的主要依据和衡量指标。作家方方说:“我以为中学生写作文,大可不必去编造情节。我一直觉得作文最应该追求的是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感,这些都应该是写作者最基本的训练内容。”她还认为,除了内容和思想情感真实以外,语言文字也应当真纯一些。“不必去堆砌华丽的词藻,不必为显示独特而去寻找怪僻生冷的字词,也不必拼命追求‘推’和‘敲’之间的差异。”“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出来,把自己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自己的真实状态写出来,哪怕文字粗疏一点也没关系,哪怕段落模糊一点也没关系。”鲁迅先生在谈到“白描”手法的运用秘诀时,以“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来加以总结。“有真意”即要讲真话,写文章讲真话,这不能算是秘诀的秘诀,却成为鲁迅写作最实用、最有效的秘诀。另外,以“真”作为评价文章的重要标准,也是文人学士传统的审美取向。顾炎武在《日知录》“文辞欺人“中贬斥谢灵运、王维文辞之伪,而称道屈原、陶潜文辞之真。他说:“汩罗之宗臣(指屈原),言之重,辞之复,心烦意乱,而其词不能以次者,真也。粟里之征士(指陶潜),淡然若忘于世,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心烦意乱”,“不能自止”,正是屈原和陶潜为文时真情真性的自然流露和反映,也是顾炎武非常欣赏和看重的地方,“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对潘岳“失真”二字的评价,也正好抓住了他文章致命的硬伤。

3、“真”人的呼唤

   钱理群先生有言:“对人的培养和对写作的训练是统一的,培养一个人怎样写作,在另一个意义上就是培养一个人怎样做人。”作真文,做真人,就是写作教学的价值追求和育人目标。常言道: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作文和做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渊源,二者相互促进,彼此依存,难以割舍。只有秉承“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的为文之道,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表达,把体验和表达衔接起来,把作文和为人融合起来,才能真正领悟和实现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真谛和理想。被誉为德国教师之母的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知识和本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真实”的写作目的就在于召唤和引领学生写真事,抒真情,发真言,做真人。这既是写作本体价值之彰显,也是做人精神价值所必需。

 

三、探求中的对策

   由以上对“深”的粗浅认识和对“真”的价值探求来看,对于“真实”和“深刻”在写作中的定位及二者关系,我们应当形成“三个一”的共识。

1、转变一种眼光

在一般人看来,以为“真实”就是吟唱风花雪月,描摹山水草木,没有厚重的思想含量,缺乏崇高的精神境界,小气有余,大气不足,而“深刻”则是大题材、宽视野、高立意的象征和代表。其实,这种观点与对“有意思”和“有意义”两种选材观和立意观的片面认识和孤立理解有关。曹文轩先生说:“写东西不一定瞄着‘有意义’,也可瞄着‘有意思’。你尚处在少年时代,这个时代本来就是一个‘有意思’的时代。如果真的把‘有意思’的事完全排斥掉了,那这个人的一生就惨了。他活得太严肃,太死板,太缺乏活气,太没有色彩,也就太累,人生的质量也就不高。”他还说:“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你若心里不踏实,我再告诉你一个理:‘有意思’的事都是‘有意义’的。”因此,学生作文多倾情包容“真实”特质的“有意思”的事,对带有“深刻”特征的“有意义”的事件的过分热恋降降温,“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真实自由写作状态才会呈现,“为生活而写作,为生命而写作,为自我而写作”的生态绿色的“三为”写作观才会形成。

2、实施一条策略

一般而言,“真”由于对学生要求不高,门坎较低,只要养成热爱生活、勤于观察、积极体验、善于积累、以“真”为本、乐于表达的语文写作习惯,当“真“的精神种子破土萌芽、枝繁叶茂之时,“深刻”的幼苗也将会在其滋养和荫庇下生气蓬勃地茁壮成长。道理很简单,没有无数次“真实”写作的锤炼和夯实,“一览众山小”的“深刻”是没有源头和依附的。这种由“真”到“深”的阶梯型、渐进式写作思路和教学策略,其实正与分层级、讲序列、有步骤、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分项到综合的作文教学路径不谋而合。当然,“真“和“深”的具体先后顺序则视情况而有别。若“真”“深”全无,可“真”字当先,“深”随其后;若“真”已见火候,以“真“哺“深”,“深刻“为主;若“深”立于虚,则俯下身子,寻找本真;若求“深”不见“深”,不如顺其自然,弃“深”保“真”。无论哪种模式,“真“都是写作的基点和提升的台阶。由”真“到”深“,以”真“求”深“,这是认识和处理”真“”深“关系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3、增添一步措施

在考试评价中,“深刻”至上,思想为主,“真实”次之,内容为辅的作文评价方法和标准似乎也值得商榷。高考固然具有选拔性质,要真正遴选出那些会思考、有思想、具备一定读写素养和能力的优秀学生作为进一步深造学习的真正人选,但在大多数考生低幼化思想严重,普遍深刻不起来的大环境之下,以“深刻”作为评判作文好坏高低的重要尺度,这是否形同虚设,有违考试的“效度”呢?与其让毫无多大实际选拔价值的“深刻”孤独地站立,还不如虔诚地把“真实”迎纳供奉到“发展等级”的神圣殿堂。因为发诸本性、自然流淌的“真实”总要比矫揉造作、装模作样的“深刻”可亲可爱、可喜可敬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