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运动员职业寿命:南宋白玉蟾《足轩铭卷》、《四言诗帖》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33:42

       南宋白玉蟾《足轩铭卷》、《四言诗帖》等 

     《足轩铭卷》,纸本,手卷,纵32.5cm,横81.5cm,草书,22行,195字。

 

    《足轩铭卷》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宝庆二年(1226年),白玉蟾时年33岁。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释文:
    寄题足轩。奉似吾友周长高士,紫清白玉蟾。一丘一壑志愿足,始缝掖时文史足。不肯桒行礼自足,指此鉴心信知足。老氏宁馨一夔足,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万然后足。有人冷笑招不足,护元气如护手足。拟待登天欠两足,使子果然功行足。为须司命来是足,莫学射王无厌足。羞使瞿昙福慧足,极国阎王伊多足。仙人自合断鳌足,更施所养补未足。如彼江上一犁足,亦如人国兵食足。所谓平生万事足,宝庆丙戌万事足。乃见止□此神足,道无死生无不足,是以此轩名曰足。

 

    白玉蟾(1194-1229),本姓葛,名长庚。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武夷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一日不知所在。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无娶。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有文化修养、多才多艺、技法高超的释道僧人,如隋智永、唐怀素等,他们以其精熟的技巧和殊异的情趣,创造了大量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抒其怀抱,蕴含哲理,具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白玉蟾便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性的道人书法家、画家。学问宏富,道行高深,自然笔法超然不俗,非同凡响。白玉蟾的诗文书画当时就很有名。《宋元诗会》卷57载“四方求诗文者户屦常满”,其弟子留元长《海琼问道集序》云:“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与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常登临赋诗,落笔纪胜。元代隐士黄玠,还专门写过一首诗,赞赏白玉蟾的书法:“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 。据《江西通志》记载,含山县祷应山、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安福县武功山等等,到处都有白玉蟾云游的踪迹。丰城县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影及手书“江右福地,始丰名山”八字。正如虞集在谈到白玉蟾行踪时所说,“江右遗墨尤多”。

    白玉蟾的题壁书法现在已很难见到,但流传至今的遗墨有三件:草书《足轩铭》卷、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草书《天朗气清》诗卷。草书《足轩铭》,纸本手卷。纵32.5cm,横81.5cm。22行,195字。本幅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中有“宝庆丙戌万事足”语,“宝庆丙戌”乃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白玉蟾时年33岁。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如风送云收。为白玉蟾的代表作。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行书《仙庐峰六咏》诗卷乃叙仙人张惊喜之事。自书七言绝句六首,分咏丹光亭、藏丹岩、梯云栈、听鹤台、宣诏石、整衣坛六景。其一云:“仙人不见张惊喜,尚有药炉荒碧苔。”按:仙庐峰在湖南。宋?范致明撰《岳阳风土记》云:“又有宝慈观,乃张真人炼丹飞升之所。弟子葬其衣冠,俗谓之衣冠塜。丹灶遗迹尚在仙庐峰左。石臼二,因岩石为之。”《湖广通志》卷十二《山川志?华容县》:“石门山在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七峰甚高,有晋张惊喜炼丹处。”张惊喜为晋代道士。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据文集记载,他曾到过鼎州(湖南常德)。因此到岳阳完全有可能,但书写年代不详。此卷行笔舒卷自如,有《瘗鹤铭》之韵致。

  至于草书《天朗气清》诗卷的写作年代,已难考知。从传世的三件作品看,白玉蟾尤善行草,评者以为“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受怀素、张旭、黄庭坚影响很明显,笔挟风涛之气,韵度天成,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

   白玉蟾将学仙通于书画,强调 “无心”。如《大道歌》云:“无心之心无有形,无中养就婴儿灵。学仙学到婴儿处,月在寒潭静处明。”观其行书《仙庐峰六咏》卷,用笔稚拙,纯任自然,而灵气满纸,飘飘欲仙。这与他“千古蓬头洗足,一生服气飧霞”、“笑携黎杖倚寒松,现世神仙一拙翁”的人生态度若合符契。白玉蟾作为道教徒,他的草书与他精妙的符书有关系。据载,湖南祁阳县祁山紫清观,旧藏有白玉蟾的符书,“玄妙淳古,莫测其运笔起止之迹。” 史载白玉蟾擤性嗜酒。他常趁酒作草,落笔如风。潘坊《白玉蟾全集?原序》称:“仆顷未识琼山,一日会于鹤林彭君座上,时饮半酣,见其掀髯抵掌,伸纸运墨如风。”迅疾的挥洒,白玉蟾豁达率真的秉性自然会倾泻于纸上。

  白玉蟾的文集中几乎没有论书的文字,但论画诗却有数篇。如《上清集》中《赠赵大虚画竹石》、《赠画鱼者》、《赠郭成务芦雁》和《武夷集》中的《画中众仙歌》等。其中《画中众仙歌》评骘历代书画家,可看着岭南地区较早的书画论著:不兴饮尽孙权酒,正欲画屏笔脱手。一点凝墨状生蝇,剔之不飞心始惊。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莎丘。萧贲深得鹤三昧,胸中不与造化碍。一副素绡如片天,雪翎欲起凌苍烟。……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古人去后无人学,学者往往得皮壳,鬼神却易狗马难。匠世未能窥一斑,见君丹青与水墨,下笔剜出心中画。一发才精百发精,留取后世不死名。

  从最后一句看出,白玉蟾对书画的重视程度。白玉蟾的论画诗,可明显看出受黄庭坚的影响。如他《赠画鱼者》形容画中鱼之生意云:“深恐后夜或雷雨,化作龙飞禹门去。”这与黄庭坚《次韵黄斌老所画横竹》诗:“中安三石使屈蟠,亦恐形全便飞去。” 十分相似。又《赠画鱼者》有“画到妙处手应心,心匠巧甚机智深”的见解,这与黄庭坚“心不知手,手不知心”的作书方法没有二致。白玉蟾曾在《画中众仙歌》中提到黄庭坚:“仁老胸中有雪月,画出梅花更清绝。鲁直嗅之嫌无香,幻出江南烟水乡。”“仁老”即北宋画梅高手华光仲仁,是黄庭坚的方外之交。黄庭坚论画爱用“幻”字,源于佛教万法皆空的思想。白玉蟾也是如此,如《赠郭成务芦雁》云:“世间此画知有无,幻出栖雁三四只。”

  白玉蟾善画竹,并且工画人物。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相传鄂州城隍庙壁林竹是其真迹。尝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已像。白玉蟾的醉心书画,非止游戏翰墨而已,而有资以悟道的考虑,用他的话说,“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心性。”(《赠郭成务芦雁》)白玉蟾的画迹甚多。清人记载其画迹尚有:《修篁映水图》一、《竹实来禽图》一、《紫府真人像》一、《展上公像》一、《纯阳子像》二、《醉道士图》二、《醉仙图》一、《欧阳楚翁云山草堂图》、《墨梅图四》、《西崦梅石图》、《僧梵隆写李龙眠嘉树山庄图》等。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1687-1763)自称梅花取法白玉蟾;而其人物画,评者以为有吴道子风韵。

                                                                                                

 


    白玉蟾《四言诗帖》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24.5厘米,横52.5厘米,全诗凡11行,共50字,款署“玉蟾”。

释文:

    天朗气清,三光洞明。金房曲室,五芝宝生。天云紫盖,来映我形。玉童侍女,为求天灵。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白玉蟾行书《仙庐峰六咏卷》


    《仙庐峰六咏卷》,此卷书法秀逸清朗,别具一格,内容是咏景诗六首。上海博物馆藏。

                                                                                                  

延伸阅读
一代宗师白玉蟾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紫清,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幼丧父,母改嫁白家,遂易姓白。白玉蟾自幼聪敏颖异,7岁能赋诗,9岁能背诵九经,12岁参加童子试。他一生修道,身如浮萍,遍游名山胜迹,充满传奇身世和神秘色彩。白玉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实际创始人,“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精通丹法、雷法。宋宁宗嘉定年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名动朝野的才子。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能诗善赋,工书擅画,著述颇丰,成就卓著,集道主、诗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是海南第一位土产的全才式的名家大师。
  
笃志修道名播天下
  白玉蟾从12岁起跟南宋四祖陈楠(陈泥丸)学道,16岁“专思学仙,毅然就道”,青年时在黎母山一带活动。《琼山县志》载:“尝于在黎母山中遇仙人,授以洞元雷法,养真于松林岭,长游方外,得翠虚陈泥丸之术”。白玉蟾的弟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说:“得太乙刀圭之妙,九鼎金丹之书,长生久视之术,紫霄啸命风霆之文,出有入无、飞升隐显之法”.23岁只身渡海,拜师学道,云游天下。他在《华阳吟》中写道:“一从别却海南船,身逐云飞江浙天。走遍洞天寻隐者,不知费几草鞋钱”。足迹遍布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天台诸山。《琼州府志》说他“时或蓬头跌足,往来麈市;时或青巾野服,浮沉人间”。“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不管是修心、修性、修神,白玉蟾都十分强调一个“忘”字,以作为根本要诀。他说:“忘物、忘我、忘心、忘性、忘神”,就能“神全、性全、心全、我全”。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以内炼为基础,以禅理入道,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练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他创造性地融会三教,自成一派,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嘉定十一年(1218年),宁宗降玉香于江西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观者如堵”,从而名闻天下。后又被邀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竟有“神龙见于天”,钦差“具奏以闻”,宁宗皇帝看到奏折,龙颜大悦,“有旨召见,先生遁而去”。作为宋代道教南宗五祖、内丹理论家,白玉蟾曾立“建宗传法”之所,布道施法,“四方学者,来如牛毛”。他先后收留彭耜、留元长、陈守默、詹继瑞等人为弟子,改变了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一般单传的历史。白玉蟾著作甚多,著有《道德宝章》、《关元秘论》、《观物筌十论》、《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等行世。
  
行吟江南诗人情怀
  白玉蟾自幼聪慧过人,又受到较好的教育,“天下有字之书,无不经目”,少年时代就显露出色的诗才。12岁赴广州应童子科考试,主司命赋《织机》诗,白玉蟾生发想象,不囿俗套,独出机抒:
   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穿梭天外飞。
  这首诗想象大胆,奇特,气势不凡,四座惊为神童。但它并不符合儒教“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主考官员觉得这孩子太狂傲而没有录取他。初试科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使白玉蟾幼小的心灵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他转而愤世嫉俗,改走仙道。在祖父故交陈楠师傅的启蒙点拨下,有灵气而好奇心强的白玉蟾走上了修道求仙的道路。他历经千奇万苦,饱尝世态炎凉,餐风露宿,居天定所,漂泊四方,历游了南宋半壁江山。祖国的大好河山赋予白玉蟾灵感,诗思泉涌,所到之处均留下优美的诗文。在这些诗中,他充分表达了对先辈道侣的追慕和敬仰,对山川壮丽景色的赞美和钟情,其中《景德观枕流诗》写得传神和忘情:
   寒泉泻破青山腹,青山不改寒泉绿。
   幽人一种泉石心,倚溪看此数椽屋。
   窗外飘喷万斛珠,枕边玲珑一片玉。
   山间惊龙啸欲飞,涧底银蝉清可掬。
   敲磐愁惊晓鹭眠,停径坐看昏鸦浴。
   香浮茗雪滋肺腑,响入松涛震崖谷。
   清净取见绝弦琴,广长舌相无生曲。
   客来坐此亦忘机,溪南溪北千竿竹。
  全诗写得清新自然,俊雅飘逸,淡泊超然,体现了白玉蟾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像这样的写景诗在白玉蟾的诗作中随处可见。他“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才华横溢,且行且吟,落笔成章。三教典故信手拈来,山川景致涉笔成趣,清新之中不乏仙韵,自然之中透着道风,别有情趣,独具风格。他的山水诗达到了很高成就,在《全宋诗》中多有记载。其七绝《早春》一诗入选《千家诗》: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诗作清新淡雅,香色俱备,浓淡有致,远近有别,仿佛江南早春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白玉蟾长年浪迹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夜深人静风起霜浓之际,免不了想家,他对遥远的故乡海南有着深沉的怀念和眷恋:
   家在琼崖万里遥,此身来往似孤舟。
   夜来梦趁西风去,目断家山空泪流。
  这大概是历史上,在诗歌文章中为这座海岛流下的第一行眼泪。在白玉蟾众多的诗词歌赋中,有对修道的感悟,有对人生的感慨,有对名山胜境的赞美,有对世事时政的评说,也有对民生忧患的爱国情怀。他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坎坷的人生阅历,高超的写作技巧,酣畅淋漓地发挥自己的文艺术才华,达到了“挥洒文墨,信笔而成”的炉火纯青的境界,向世人展示了一个苦行修道者极为丰富精神世界,秉持了古代文人学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的诗赋在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笔走龙蛇尤妙梅竹
  白玉蟾博学多才,除了道法高深、诗赋出色之外,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宗教家的身份与文人才华的绝妙结合,共同造就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白玉蟾。史载他“博洽儒书,竟禅理,善草书、篆隶,尤妙梅竹。”其弟子留元长说:“真草篆隶,心匠妙明。琴棋书画,间或玩世。所以交者,尽时髦世彦。虽敬慕之者,不可得亲,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白玉蟾的传世书法作品仅存三件。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仙庐峰六咏诗》是白玉蟾的行书作品,分别吟咏庐山的丹光亭、藏丹崖、梯云栈、听鹤台、宣诏石及整衣坛等六处景观。此卷用笔雅拙,纯任自然,而灵气满纸,飘飘欲仙。这与他“千古蓬头赤足,一生服气飧霞”、“笑携黎杖倚寒松,现世神仙一拙翁”的人生态度若合符契。白玉蟾的行书劲逸略纤瘦,笔法飘逸而俊朗,恬淡而冲和,洒脱自如。真正奠定白玉蟾在书法史地位的是他的草书。其弟子彭耜在《海琼玉蟾先生事实》中如此评价:“大字草书,视之若龙蛇飞动,兼善篆隶”。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的《天朗气清帖》,可代表白玉蟾书法的最高成就。此帖神采清虚荡漾,龙翔凤翥,飘然飞动,给人一种高山流水,清泉洗心之感,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寄题足轩》是白玉蟾的行草作品,笔势清劲爽健,如风送云收,“用意超逸,作书有晋人格度”。此作品鉴藏印中有清代乾隆内府诸印,是传世的珍品。白玉蟾一生云游四方,常登临赋诗,落笔记胜,在道教宫观墙壁上的作品有多处,但现存的题壁书法已很难见到。据《江西通志》记载,丰城县始丰山、南昌府白仙岭等名山都有白玉蟾云游的踪迹。丰城县始丰山石壁上还存有白玉蟾手书“江南福地,始丰名山”八字。元代隐士黄玠,专门写过一首诗,赞赏白玉蟾的书法:“仙人白玉蟾,题诗留素壁。笔势来翩翩,矆睒不可测。将飞蛟龙影,或是风雨迹。”书画同源,书法之外,白玉蟾兼擅丹青。白玉蟾善画梅竹,且工画人物。据彭耜《海琼玉蟾先生事实》记载:(白玉蟾)尤妙梅竹,而不轻作。间自写其容,数笔立就,工画者不能及。”相传鄂州城隍壁林竹是其真迹,尝画祖师张平叔、薛道光及自己像。所画人物、梅竹,技法高超,对后代书画颇有影响。被称为“八怪”之首的金农自称梅花取法白玉蟾;而其人物画,评者以为有吴道子风韵。白玉蟾在其诗作中有数篇谈及画论,其中《画中众仙歌》评骘历代书画家,言简意赅,见解独到,可视为岭南地区较早的书画论著。白玉蟾醉心书画,非止游戏翰墨而己,而有资以悟道的考虑,用他的话说,“竹之清虚石坚硬,以此发明真心性。”其绘画作品遗存较多,有《修篁映水图》、《竹实来禽图》、《紫府真人像》、《纯阳子像》、《墨梅图四》等九件。自题诗云:“神府雷庭吏,琼山白玉蟾。本来真面目,水墨写缃缣。”
  
松林修炼结缘儋州
  松林岭,古时称儋耳山,儋州北部主山。《儋县志》载:“山在州东北二十里,高八十丈,旧多松树,顶上园耸,下分八脚,恰如三山聚成。山石皆五色,顶有石室,名博望台,高大可一丈,容人站立,山北有岩名北岩,高不及博望台,面宽大过之。仙人白玉蟾与高僧和靖皆曾修炼于此。乡人刻有神像祀,名‘白衣公’,祷叩殊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谪儋时赋《儋耳山》诗:“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此山钟灵毓秀,郁勃峥嵘,又得仙气名诗,故而明时评为儋州八景之一 ——松林晚翠。
  白玉蟾青年时到松林岭修炼,从而与儋州结下缘份。儋州北部的木棠、松林、光村等地区,民间对“白衣公”的奇人奇事流传甚广,至今尚有年初一祀拜“白衣公”的习俗。《儋县志》还就松林山记载一段奇事:“前明许行人子伟,未第时,读书其中,蒙白衣显佑至发迹。后制为八仙贺寿仪注,以报感德。至今犹演习焉。”许行人是儋州镇大屯村痒生郭岐山的义子许子伟,中举后,先当塾师,后上松林岭白衣公庙苦读三年考中进士,授官行人司行人。从而更坛加了松林岭和“白衣公”的神秘色彩。此后,白衣公庙香火不断,求拜者甚多,民间也有一些村庄设有白衣公庙。据说白玉蟾在儋州留下两首诗,一首是《送春郊行》:“怨风怨雨总皆非,风雨不来春亦归。越乌残啼花影瘦,吴蚕眼老柘荫稀。枝头红绽梅初熟,口角黄干燕学飞,我亦欲归归不得,担头犹挂一蓑衣”。另一首是《山居》:“松竹成林云气深,洞门风冷绿苔阴。落花飞尽春山在,幽鸟声中动客心。”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