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王爷的顶戴:读文学书//读理科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5:03:09

读文学书

  文学的目的何在?如果说只有生活才是我们唯一的老师,我们还需要阅读吗?詹姆斯·乔伊斯告诉我们艺术家通过生活之外对生活再创造来揭示人类的处境。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呈现出的是普遍真理,因为它的形式来自于事物本身。所以,伟大的作品会有意无意地拓宽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读这些著作,我们能够时而心潮澎湃,时而黯然神伤。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自己有限的经验去看待生活,这样的理解远远没有阅读的所获来的深刻。

  文学这种拓宽生活视野的功用是重要的,它同时还能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出谋划策。在孔子的思想中,像“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一直对我们影响到今天。文学与生活之间不是相去甚远,而是启迪生活的那部分生活,文学是使我们相信人类经验基础上的合理的观点和思想,提高了人类的行动能力,扩大了人类的学习领域。 语文应该是文学在课堂学习上的代表课程,我们平时与人交往,言谈举止等生活中基本上都涉及到语文知识,像学习普通话对我们都是影响终身的,普遍话的重要性可以用下面的例子体现出来。

  在速录工作中,语言组织能力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的稿子没有经过高水平的组织,可读性不高,处处都是病句,语言不通,缺少主语或谓语、宾语等等,只能说明速录师是一个水平底下的人,就像一个只有框架的房子,里面乱七八糟,但经过装修之后,能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一个喜欢读文书和著作的人,他的文学修养、素质,谈吐等等,处处都会散发出不凡的风度与气质,对生活的认知与看法也更深刻,为人与出事的风格也会有大家风范,他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统一性也会让人感觉信服。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转的,是墨笔生香,勾勒出清风明月的韵致;梧桐细雨,西窗红烛,我站在文学的门口,窥见那门内流淌的,是令人心旌摇动的浓愁与长情。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已能听到门里的笙箫,门里的叹息,门里的牧笛,门里的美妙,站在文学的门口,我心中摇曳着的思索,已化作一江春水,流入门内的世界。

  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去聆听那些高贵灵魂的歌吟,去驻足观看那隐藏在文字之后的精神之花,去收获一份灿若朝阳的理想与对于崇高的向往。

  当暮色四合时,一灯如豆,一书如帆,送我至文学的门口。那东临碣石的一代枭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即使岁月染白了他的须发,依旧能够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不屈之音,那一份遒劲雄浑的意气,常使我击节而赞。那在乱世里漂泊沉沦的诗性女子,将国家之恨纺成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得哀愁,纵然帘卷西风,人比黄花,也依旧要在绝灭之境,用柔弱的才情,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些铿锵或柔美的词章,溅落在历史的长河里,激荡起遥远的绝响。

  被文学艺术化了的灵魂与生命,在文学的殿堂里凝固永恒。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那轩举的意气已将我深深感染,那盛下了悲欢离合的真情泪滴已将我浸湿,他们以文学的方式存在于历史的视线里,轻易地将我俘获,又用他们高贵灵魂锻造的文字凝滞我的步伐,不肯再做那人间的闲狐兔。

  站在文学的门口,那门里飘散出的生活的哲思,仿佛夜幕上璀璨的群星,将我的生命旅途照亮。

  自嘲“职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他文字里关于生命的思索给予我深深的感动,他的坚忍使我在遭遇崎岖时亦能淡定从容。冰心笔下深邃的大海与圣洁的母爱亦使我在匆匆行走的间隙里驻足体察弥满我生活的爱意。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动容于保尔的钢铁意志,读《鲁滨逊漂流记》,我欣赏生命与自然的契合……

  被文学具体化了的生存形式与生活态度,如细雨,如飞花,浸湿生活铺就诗意的岁月,当我站在文学的门口,暮雨晨风阵阵飞来,让我走得坚强并且诗意。

  站在文学的门口,终究只是欣赏文学别样的乾坤。我知道,终将有一日,我会走进文学的殿堂,用自己手中的笔勾勒出生命别样的风貌。

  还是要多读一点文学书。文学书的阅读有其他书籍不能比的好处。

  一是缓解压力。读一本好书如同在做精神瑜伽,是一种很好的释放,紧张的人可以让选择一些优雅的书让自己舒缓起来,无聊的人可以找一本有趣的书,让自己充实起来。书籍如海,可以各取所需而不竭,因而是一种很好地免费的精神疗法。

  二是提高情商。所谓情商,实际上就是一个人面对外界,其内心的敏感度,以及能否做出比较符合人性的反应。读书可以让人获得更多地敏感度,因为书中的人遇到的事情,是很多人的经验综合,具有典型意义,举一反三的话,既增加你的阅历也增加你的情商,知道什么是不对的,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情才是好的,等等。那为什么说,读文学书更有效呢?因为其他的书,因为侧重的点不同,其普遍的适应性就有一点窄,有的人看了觉得受益匪浅,有的人未必看得下去。好书,一般首先要做到让人读得下去,文学书,尤其连环画、童话、漫画、小说一类的,基本上小学毕业的同志都能糊弄着读下去,如果是武侠小说,也许还能帮助小学辍学的同志补课呢。所以说,文学类的书,作者创作的时候就想着要将一些情感呈现出来,他完全是为着你读书并方便吸收里面的观点而服务的,因此,倘若你看的是一本很好地书,这些很好地富有人性的凝结着前人巨大智慧的情感,就被你拥有了。当你再学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将“马列主义”活学活用到“中国国情”,那你就是天才了,基本上就获得了通过书籍成长的方法。

  三是提高写作水平。现代人,谁不会写点东西呢?谁又能避免写东西呢?乐观地说,写东西是有助于我们的健康的,只要是连篇累牍的搞创作、写报告,基本上自娱自乐式的写作,对人体都是有益的。前些天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一篇文章,就说当瑜伽、远足等等时髦的运动过后,写作将是未来人类最时尚的健身运动。这个文章里还就一些科学家的看法做了简介,说根据科学研究,人在写作时会分泌很多种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东西,能够延年益寿,治疗很多实实在在的疾病。我基本上认同这个说法,写作带来的实际好处非常多,锻炼身体也是其一。

  在不知不觉的写作中,单纯依靠自身的觉悟去提升写作水准,是很困难的,天才也要学,方能致用。读书就是非常好地学习途径,并且我们公认的,多读文学书是提高写作技巧的最佳出路。 

理科

 

  读点自然科学类的书吧!

  自然科学之类书籍读来也颇有兴趣,也会益人。记得我在小学读到的第一部“大部头”书是《十万个为什么》,那里的千千万万个为什么让我开始认识了世界。中学时我理科学得较好,读大学选了理科似乎也与此有关。您若阅读化学,当走入原子微观世界,肉眼看不见的它空间之庞大,电子速度之快,原子核恪守本性,中子的“中庸”,真是妙趣横生,如梦幻世界,让您觉得它那么美丽可人。当您听化学老师讲实验故事,从醇水相溶、油水难溶、缓冲溶液、中和反应、化学平衡、氧化还原等现象中或许能悟出些许人物相通之人生道理。您如阅读了原子核外电子依能量的有序排列、电子得失、化学反应外部条件的作用,是否会得到企业管理中人才作用及选择的启示?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让现代企业向集团化发展过程中的机制建设受到某些启发。我们阅读物理,共同欣赏物受力的分析、光的择折、热的传导、电给人类带来的七彩世界,会感到“物之初,性本善”,物界之美好。大家阅读蓝天,大气由近及远的渐淡,星和月在引力、排斥力平衡之中的友好和平共处,多少像银河众多庞大的群体一样多极共存,多极共融,互补为天。您再阅读大海,鱼水的生存关系,海底植物的生长空间,会觉得人类还有如此多知识应涉猎,或许您还会知道点海啸为何?如果人们早些读一读预防常识,非典和海啸来时是否就不会惊恐,会像“庖丁解牛”一样应付自如,无论是技能还是心理。

  细细品来,读自然科学类书也会修身养性静心。

  我阅读自然科学之类的书籍,总感觉那里很温馨,既没有“赤壁之战”、“楚汉之争”,也没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看不见“古道西风瘦马”、“大风起兮云飞扬”,读不到“满纸荒唐言”之后的“一把辛酸泪”,没有功利、黄毒、恐怖。那里有“横看成岭侧成峰”,有“客舍青青柳色新”,有“相逢何必曾相识”,有比西湖更美的西子,有亘古不变的自然遗产,有平和、自然、道理和给予。雪轻松地下着,夜静静的,妻儿睡得甜甜的,一天劳顿下来,我又拿起化学书籍读起来。碳元素、碳化物、有机物、生命。碳是伟大的。碳之伟大在于它不仅是碳链主体,有机物之脊梁,且能团结氧氢等诸弟兄,手拉手、肩并肩支承着我们的躯体和灵魂。化学反应是那么遵守规则,每一次反应成功都有平和的理由,无欺诈,无霸王条款。读着,读着,我似乎发现那里有自然界孕育人类的伟大之爱。我热泪盈眶。没有碳,哪有我们人类。而碳从来不向人类索取。读了碳,我好像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无为而治。我们应该珍惜这个爱。爱物吧,爱大自然吧,爱自然科学吧,爱自然科学书籍吧。

  当然,在读书特别是阅读自然科学之类书籍时,像“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真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读之读之,突然你会发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觉。

  李时珍读百草,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医学遗产。陈省身大师读数学,终生乐在其中。唐敖庆院士读化学,读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杨利伟读航天,圆了国人千年航天梦。没有实验室里读电脑的人,我们现在也许没有网络世界。有多少默默地潜心读数理化的数理化老师们多年独守,多少个不等式,多少个化学式,他们一次次验算,一次次实验,才有了我们的一代代科学家,才有了我们的“两弹一星”。而我们的数理化老师们很少张扬,当然他们的读书情结就很少被人所知了。

  有人说,二十世纪是物理(化学)时代,二十一世纪是数学(生物)时代,以前我们的祖先是文学、史书时代。此说也许太偏颇或太不妥,对否我不得而知。我常想我们在阅读先祖书写之优秀文学如《岳阳楼记》、《琵琶行》、《陋室铭》、《红楼梦》等,听演周易、说论语、赋离骚、逍遥游、大风歌、出师表,慨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之时,在阅读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的著作的同时,是否也阅读一些自然科学读物,读一读居里夫人、杨振宁、钱学森、李四光等人的相关书籍。语文老师在读书,我们理科老师们是否也多读点书。我也希望科技教育等出版社以立足当代科学前沿,彰显当代科技名家,介绍当代科学思潮,激扬科技创新精神为宗旨,出版令人眼前一亮的科普书籍献给我们的学生、老师及广大读者。我衷心希望《读书周刊》2005年发现理科教师读书新人,推荐自然科学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