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交警大队的官网:四)什么是M2,银行体系的框架与来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33:48
(四)什么是M2,银行体系的框架与来源 [ 陈经 ] 于:2008-12-02 01:05:52
报告中又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5.3万亿元”,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再来看定义。

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

这就是说,所有银行体系认可的“钱”都包括在M2里面了。在银行外面直接可用的钱是M0,M0再加上放在银行里也直接可用的是M1。还有一些钱,不直接可用,但在银行里面放着,想用要经过一两道手续。这些钱需要手续才能变成M1,称为“准货币”,M1加上准货币就是M2。变成M1的障碍只是手续,其它什么问题都没有,数量上不会受影响。我们抓住要点,区分M1与M2,就是看想用时要不要手续。个人的定活期存款,要破定或者从存款机里取现,所以不是M1,是M2。单位的定期存款,也要破定才能用,是M2,活期就直接开支票换东西了,是M1。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股票户头里的钱。从这个定义里看,这钱是存在银行的,不是证券公司自开电子管理系统存钱,中国的证券公司不是银行。不过境外的一些银行账户可以直接炒股,银行也经营证券业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账户曾经可以炒股,去年也取消了)。和中国内地不一样,存钱到储蓄账户里直接就能买股了,不需要“转钱进股票户头”这个动作。卖股的钱,什么也不用做,过两三天就可以直接用了。中国的股票户头里的钱,就要有转进转出的动作才能用。所以,中国证券客户保证金是M2,不是M1。但境外银行里直接炒股的资金可能就得算是M1了,可能都没有“客户保证金”这个统计项。大富豪几十亿的现金户头开通了炒股功能,但从来没用过,算不算保证金?所以没法算。中国A股有多少“存量资金”却是可以统计的,把各证券公司的保证金总数加总就行了。2007年5月A股存量资金突破1万亿,11月就冲到了1.78万亿,所以明显是资金冲进来弄出大涨的。2008年流通股就增加得非常多,是大跌的主要原因。存量资金变动不大,还是1.8万亿的规模,所以股市大跌不是因为钱跑出去。这些存量资金都是M2,不是M1。

可以看出,M2就把银行体系能查清楚的钱全包括进来了。这些钱都是可以统计的,M0是加加减减出来的间接数据,M1-M0就是银行直接算出来的单位活期存款,M2-M1也是放在银行里保管直接算得出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原理上相信,央行报告的M0、M1、M2是可信的。

那么,M2之外,还有没有钱?在银行体系看来,其它的就是“可以换钱的东西”,不是钱了。M2中钱的所有者换来换去,同时某个“东西”的主人换来换去,这就是货币经济学中的一个经济活动。另一种是M2体系内部各分项互相转换,M0变M1,M1变M2。人存钱取钱,活期变定期,转钱去炒股,这会影响各单项的数值,但M2的总数不会变。还有一种活动是“货币创造”与“货币消灭”,这会直接增加或者减少M1。向银行体系借钱,就会增加M1,还钱,就会减少M1。

这样,我们对银行体系运行的框架就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钱从哪出来,会到哪里去不会完全糊涂了。钱是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跑出来的,然后在各分项转来转去,所有者也换来换去,也会没有掉。我们还需要看看银行体系本身是啥。银行体系应该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我们以上所谈的,完全不需要政府出现。象“政府印钞票”这样的话,其实容易让人糊涂。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来看下银行体系要完成什么基本功能。

一个是要印钞,就是把电子钱变成纸钱或者硬币让人家拿走。这个一般是央行来干,但我们也找不到非得在央行干的理由。哪个商业银行出手把这个活接下来也不是问题,香港就是这样。人向“发钞行”借钱取钱,它印100亿纸币给人,完全可以,再流通到社会上。 一个是要M0、M1、M2转来转去,这就是银行的存取、转账、活期定期储蓄功能。其实我觉得定期不是银行体系必须的,这应该算一项理财业务,存活期就不算理财,算过日子。印钞、存取、转账、定活,这些功能应该说比较机械,应该算是银行体系提供的服务,不是银行的本质。古代把金银或者铜钱当货币,钱庄可以保管换成票据方便人携带,但这种原始业务不能叫银行。银行最核心的业务,是进行“货币创造”与“消灭”的信贷功能,这才是银行的本质,要仔细分析。

民间放高利贷的也是信贷,古代钱庄可能也这么干,为什么不是银行?这是因为,这只是存量货币的转移,并没有进行“创造”,信用总量没有扩大。造假币的倒可以算是地下银行。如果古代钱庄把铜钱借出去,又被人存回来,钱庄又借出去,那这是货币创造有银行的样了,但不是央行,因为铜钱的总数钱庄没法增加。如果钱庄把自己的“庄票”借出去,被人当钱花换东西了,又被人存回来,那才算是终极货币创造了,因为“庄票”已经算是新的货币了,这种钱庄也可以算有央行的功能了。

当然银行体系只需要部分银行有货币创造的功能,但这是体系的主体。香港没有央行,但进行货币创造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银行借钱给人,人又把钱存回来,又借出去,来回多次以后,银行有1亿“初始钱”,可以通过不断创造借贷关系,出现几亿的存款与贷款。这就是现代银行体系非常厉害的“乘数效应”,是古代社会比不了的。古代靠借钱发展运营的“单位”少,这种业务慢慢多起来了,银行也就出来了,与信贷互相促进发展。

讨论到现在,别的似乎都比较清楚,就是“初始钱”还是模糊。银行可以帮人存取服务,可以通过信贷进行货币创造,“初始钱”可以是储户的存款。具体分析这个借贷动作,一个公司来借一亿,一般不要现金,就在这公司的活期账户上放上数字。那这理论上可以没有限制,储户来银行存了100亿,银行借出去200亿是可以的,反正是电子数字。但这么干总不太好,没钱还敢借给人一样,所以央行对银行的“贷存比”有一个要求,还不一定是1,可能小于1,有足够余钱才能借。例如外资银行来中国开展业务,就得受央行的监管,要求它们“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宽限期到2011年12月31日。但外资行不能拿自己的本金放贷,得先去吸储一时吸不到太多钱,又着急开展业务,有些就超过100%了。这也说明贷款超过存款理论上是可能的,中国是由于央行的监管才不可能,可能某些外国是超过的,韩国似乎就是如此。

银行的“初始钱”可以说是从储户来的,那储户的钱又从哪来的?我们可以想象,古代人有黄金白银等“原始货币”,银行出来了,就存到银行里了。银行进行货币创造,迈出了关键一步,说我印一个票据,代表在我这个银行取“原始货币”的权利。这个票据进入流通,越印越多,人都忘了兑现了,也没注意票据已经多得超过银行里的“原始货币”了。反正能买到东西,要兑现干什么?再后来,人连票据怎么出来的都糊涂了,只知道能买到东西,反而不愿意用“原始货币”了。这个时候,“原始货币”就退出货币角色,变成“东西”,银行票据反而变成了“钱”。欧洲银行与货币就是这样演变的。国民党到台湾,也是把黄金与美元当“原始货币”,开银行把票据“新台币”做成了可信的货币。所以,到底什么是“钱”,根本还在于人的“信心”。如果人们对国家货币没有信心了,那国家货币就不是钱,黄金如果到时人有信心,就是钱。有些人鼓吹,只有黄金才是“真钱”,理论来源就是这个。但是,“只有黄金才是真钱”是一个循环论证,这相当于说:人们会失去对其它货币的信心只相信黄金,所以,请不要信其它的只信黄金。当人们发现国家货币通货膨胀的时候,这个论调就动听一些,但它的本质就是一个循环论证,逻辑根基不坚实。

那中国银行体系里的“初始钱”是不是这样出来的?建国后真的是一穷二白,黄金外汇非常少,要靠这点“原始货币”发展出现在这几十万亿的M2,很麻烦。可以看出,“原始货币”的本事就是“人们相信能换来东西”,那抓住这个本质就可以了。如果手头有东西,自己印票据保证人们确实能用它换来东西,不就行了?所以,有东西是关键。中国政府那时有军队,能组织生产,自己发行人民币凭空建立银行体系就行了。所以,银行体系有两种,一种是欧洲银行体系这种从黄金等“原始货币”发展来的,美国银行体系应该也算。所以特别重视黄金的功能,当初美元要捆绑黄金才获得世界货币的权利变成“美金”。这些国家的银行体系不依靠政府,政府倒台也没有关系,这些银行有不相信政府信黄金的倾向,各国主要的黄金储备在它们那。一种是中国这种依靠政府,凭空建立起来的银行体系,许多发展中穷国都是这样的。这种银行体系天生就只能靠自己,政府银行是一体的,“初始钱”只能靠政府创造。 对于中国这种银行体系,就不得不谈政府了。

中国政府具体是如何创造“初始钱”的? 可以把改革开放前全当作创造“初始钱”的阶段,因为在80年代才算建立起了现代银行制度。这以前中国只有人民银行一个银行,所有功能全干了。现代银行体系很厉害的“存了再贷”的乘数效应,人民银行也不算用了,因为本来就没有多少存款,贷款也不多。人民银行的核心功能不是信贷,不能算是一个现代银行。我认为人民银行可以算是中国特色的“国家货币构造”机构,这是它的核心功能。它的功能可以简化成,根据物资生产能力印钱,钱印出来全给政府用。具体怎么记账的不清楚,按现在的理解应该算是“央行购买中央政府发行的国债”。刚改革开放时,这笔“初始钱”不多,80年代初GDP也不过是5000亿元左右。如果我们大致估一下的话,现在30万亿的GDP对应45万亿的M2,当时的M2应该只有不到1万亿元的规模。这点钱到现在怎么记账都不是大问题。但这个“初始钱”很宝贵,它还是能换来东西的,人民对它有信心,能用来建立现代银行体系。很多穷国这一步都走不过去,银行体系建起来也不过是纸糊的。

我对银行体系框架的结论是,它的基础是信心,有了信心,可以和实体经济一起越滚越大。没有信心,体系就会缩小,甚至崩溃。最初信心的来源,可以是原始货币或者其它可信货币,也可以完全凭空创造。黄金不过是信心的一种。中国的黄金比印度少得多,但信心要好得多。将来如果世界各国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信心失去,那么重建过程就会从人们对其最有信心的国家开始,而不是从黄金最多的国家开始。

中国从不到1万亿,用30年滚动发展到现在的45万亿M2,具体是一个如何的过程?怎么就增长了这么多倍?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人们可能熟一些,但从银行体系的角度看许多人就不太知道了。这牵涉到“基础货币”等名词 ,我们继续读报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