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大队和中队谁大:《童学书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29:23
丰坊《童学书程》
论用笔
学书必先审于执笔,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先笔后,此口诀也。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拘,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论次第
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
论名言
古人论书者,孙过庭、姜尧章最得其要,今录其尤精者于左:
孙过庭《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常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
姜尧章《书谱》:“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一起一倒,一晦一明,而神奇出焉。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一字之体,率多有变,有起有应,如此起者,当如此应,各有义理。王右军书‘羲之’字、‘当’字、‘得’字、‘深’字、‘慰’字最多,多至数十字,无有同者,而未尝不同也,可谓不逾矩矣。”
论法帖
学书,必多学古人法帖,一点一画皆记其来历,然后下笔无俗字。看帖贵博,尤不可不知。所择如《淳化阁帖》本,乃法帖之祖,其间剩有伪迹混杂,足误来学,况其他乎!《淳化》之后,如《星凤楼》、《二王府》、《宝晋斋》、《雪溪堂》、《绛州》、《潭州》等刻皆好,亦必得宋拓为佳。他若《武陵》、《汝州》、《东书堂》、《宝贤堂》等,俗恶可恶,当一切痛绝,不可滥及。
论墨迹
学古人书,若徒见刻本,终无所得,盖下笔轻重,用墨浅深,勒者皆不能形容于石,徒存梗概而已,故必见古人真迹为妙。晋唐人书邈不可得,宋人变魏、晋之体,不可为法。唯元人差近之,虽所造有浅深,要之异于宋人矣。学王书者,唯赵子昂甚得其法,但太守规矩,且姿媚有余,而古拙不足,故有“插花美女”之评。学者能舍短取长,由是以造晋人之高古,未为不可。
论临摹
临者对临,摹者影写。临书能得其神,摹书得其点画位置。然初学者必先摹而后临,临而不摹,如舍规矩以为方圆;摹而不临,有食糠秕而弃精凿,均之非善学也。
学书次第之图
大楷:八岁至十岁,《中兴颂》、《东方朔碑》、《万安桥记》。
中楷:十一岁至十三岁,《九成宫铭》、《虞恭公碑》、《姚恭公墓志》、《遗教经》。
小楷:十四岁至十六岁,《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乐魏表》、《曹娥表》。
行书:十七、十八岁,《兰亭序》、《开皇帖》;十九、二十岁,《圣教序》、《阴符经》、献之帖。
草书:二十一岁,《急就章》、二十二岁至二十四岁,右军帖;二十五岁,旭、素帖。
篆书:十三岁,《琅琊帖》;十四、十五岁,《绎山碑》;十六、十七岁,《泰山碑》、张有书、周伯琦书、蒋冕书。
古篆:十八岁至二十岁,《石鼓文》;二十一岁至二十三岁,钟鼎《千文》。
八分:二十四岁,《泰山碑铭》、《景君碑》;二十五岁,《鸿都石经》、《费凤碑阴》。
此图所限年数,止为中人设耳,若天资高者,十年之功可了众体。盖书本童子之学,有非儒者明体适用之务,故先贤有丧志之戒,是又当知轻重。
楷书  先大后小
颜鲁公书:《大唐中兴颂》、《东方朔碑》。此二碑当用薄纸钩出,填作墨字,褙成影本,每日习五十字,四年之功,可得七万字,则他日作题匾大字有法。
宋蔡君谟书:《万安桥记》。闽中有石刻,亦可参看。又元溥光、我朝詹孟举大字墨迹有可观,刻者不佳。
欧阳询书:《九成宫铭》、《虞恭公碑》。此二碑钩填如前法,日影百字,三年之功,可得十万字,熟此则八法具备,思过半矣。进而魏、晋,如堂构已成,丹雘何有?詹孟举中楷学欧者亦得其法,宜取墨迹观之。
欧阳询书:《姚恭公墓志》。元宣昭学此碑,甚得其法。
比丘道常书:《佛遗教经》。唐人书结字结八方,少古意,故习《遗教》为渐近于古矣。
王羲之临钟繇《宣示表》。《宣示表》合钟、王之妙,得今古之宜,乃至极无上,通玄神化,天下法帖第一。学者当服膺终身而弗失也。亦须钩填,或日影十纸,或日影十五纸。
钟繇书:《戎路表》、《力命表》。
皆与《宣示》同习。宋克学钟书,伤于姿媚而乏古雅,亦时有俗笔,细小者可观。吾鄞徐兰楷书颇得钟法,惜其以分得名,而掩其楷。分书不见古碑,唯出杜撰,备极诸丑,时乃好之。
王右军书:《乐毅论》、《曹娥碑》。二帖皆有钟法,与《力命表》相出入。
王右军书:《东方朔画像赞》、《黄庭经》;王献之书:《洛神赋十三行》(见《星凤楼帖》)。此三帖渐趋姿媚,唐人之所宗也。
褚遂良书:《度人经》、《阴符经》。此楷书之尤小者,法度具足,而无局促之态,故附于此。然学者能熟钟体,此等小能,皆下风矣。
所以先楷书,欲其定用笔之法;所以先大者,欲其足于气而不局促;所以先颜者,以其端方雄伟,骨肉匀称,施于题匾大字为宜。中楷而后,则当痛扫颜、柳之习,故以欧《九成宫》继之。缘《九成宫》亦方正,然骨已胜肉,脱去俗气。由《九成宫》而敛为《虞恭公》,则于晋人笔法近矣。凡书碑碣及悬轴文字,皆当以欧为法,由《虞恭公》敛为《姚辨》,由《姚辨》敛为《遗教经》,则可进于钟矣。书中有钟繇,犹儒有孔子,学书以欧为门户,以钟为归宿,而王右军、颜鲁公则其羽翼筌蹄也。欲观墨迹,则赵子昂父子,鲜于枢、偈傒斯、黄搢、周伯琦、宣昭、胡长孺、危素、宋克之类皆知笔意。大抵姿媚有余,而古雅不足,学者识破此病,藉此进于古人,斯善学也。唯近世沈度、姜立纲等,俗浊之甚,在所痛绝。
行书  先小后大
王右军书:《兰亭序》,取“定武本”钩填影习,如《宣示》之功。右军《开皇帖》、《蜡本帖》、《霜寒帖》、《官奴帖》、《快雪时晴帖》、《来禽帖》、《安西帖》、《毒热帖》、《自慰帖》、《鲤鱼帖》、《伯熊帖》、《从弟帖》、《此月帖》、《铁轲帖》、《小祥帖》、《敬问帖》、怀仁集《三藏圣教序》、大雅集《兴福寺碑》、集书《阴符经》。右军唯楷书差让于钟,其行书、草书迥绝于千古,如孟子谓金声玉振而集大成,道书谓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圣矣神矣。所以尽掩前人,作则来世。
王大令:《辞中令书》、《海盐帖》、《吴兴帖》、《天宝帖》、《鹅还帖》、《授衣帖》、《礜石帖》、《相过帖》、《比驎帖》、《诸女帖》、《外甥帖》、《岁寒帖》、《卫军帖》、《宽喻帖》、《节过帖》、《夏节帖》、《夏日帖》、《余杭帖》、《子高帖》、《奉别帖》、《得雄帖》、《奉对帖》、《日寒帖》、《富春帖》、《小婢帖》。大令行书本于父,而天真焕发,逸气横生,故能济美当时,齐名百世。
王操之:《先墓帖》、《识好帖》、《中书帖》。
王徽之:《新月帖》。
王涣之:《二嫂帖》。
王凝之:《授衣帖》。
钟繇:《雪寒帖》、《吴人帖》、《常羸帖》。
张翌:《亡舅帖》。
谢安:《中郎帖》、《善护帖》。
谢奕:《秋日帖》。
庾翼:《榻事帖》。
李邕:《缙云帖》、《当涂帖》、《潭永帖》。
学行书以二王为祖宗,而魏、晋为羽翼。王氏四子传其家法,元常而下五人,皆淳古有篆籀笔意。
右军:《罔极帖》。
大令:《中秋帖》、《东问帖》。
王慈:《尊体帖》、《柏酒帖》、《陈赐帖》。
王志:《一日帖》。
颜鲁公:《过埭帖》、《卢八帖》、《裴将军诗》。
柳公权:《辱问帖》。
行书大者,唐以前极少,右数家皆有规矩可法。米元章过于豪放,古意渐泯。王黄华、张圣之遂为恶札之祖,元赵子昂、鲜于枢、巎子山等,乃有可观。
李北海:《岳麓寺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莎罗树碑》、《云麾将军李秀碑》、《法华寺碑》。
唐如大宗虞、欧、褚、薛,行书皆好,但各得一偏,未足为来学一法。唯泰和法本二王,而加以遒劲豪迈,称为书中仙子。元唯陈子翚得其法。
赵子昂:《赤壁赋》。
元自子昂仲穆,鲜、巎之外若邓文原、陈绎曾、陈子翚、盛熙明等,皆得晋人笔意。《赤壁赋》徽州绩溪有木刻,颇精,故附著于此。然学者更须观其墨迹,乃知用笔之意。盖唐、宋以来,得二王之法者,赵公一人而已。
章草  先小后大
皇休明书:《急就章》极淳古,非诸家所能及。
右军:《豹奴帖》、《未眷帖》。
大令书:《诸葛亮传》。
二王乃章草之变,而纵逸可喜。元吴志淳,本朝宋克、宋璲皆能之,而璲用笔刚劲高古,在二人之上。
草书  先小后大
右军:《十七帖》、《逸民帖》、《服食帖》、《诸葛显帖》、《七儿帖》、《谦周帖》、《复领帖》、《峨眉帖》、《虞安吉帖》、《阮生帖》、《大热帖》、《母子帖》、《昨近帖》、《学书帖》、《得书帖》、《安然帖》、《道意帖》、《鹘等帖》、《知同帖》、《迁转帖》、《宅图帖》、《东旋帖》、《县户帖》、《都下帖》、《彦仁帖》、《裹鲊帖》、《月过半帖》、《行禳帖》、《解甲帖》、《大黄帖》、《类书帖》、《转热帖》、《所论帖》、《大醉帖》、《安石帖》、《别纸帖》、《白石枕帖》、《北军帖》、《卞城帖》、《内镇帖》、《广陵帖》、《羊参军帖》、《摧寇帖》、《讲堂帖》、《寒切帖》、《秋月帖》、《谢生帖》、《谢光禄帖》、《狙暑帖》、《月半帖》、《雪候帖》、《清和帖》、《狼毒帖》、《执手帖》、《飞白帖》、《舍子帖》、《中郎女帖》、《采菊帖》、《黄甘帖》、《耳痛帖》、《袁生帖》、《初月帖》。
草书必宗右军,如儒生之必宗孔子。以上诸帖亦须临摹数过,熟记结构使转之法,斯有功。唐唯孙过庭,元唯赵子昂得其法。赵好临《十七帖》,世多传其真迹,得而观之,乃学王之楷梯也。
怀素:《圣母帖》、《自序》、《千文》、《颠书帖》。
怀素去二王不远,书大轴者当以为法。
唐人:《相对帖》、《安道帖》。
张旭:《长风帖》、《二吴帖》、《镇军帖》、《贺八帖》。
彦修:《捣衣帖》。
书横卷小幅,宜守规矩,必法二王。书悬轴大幅,则尚雄逸,旭、素、彦修雄逸之尤者也。元唯巎子山,本朝唯宋仲衍最得其法,以其从二王规矩中来,而化以旭、素之错综,故能度越诸子。近时张东海之学,缠绕无骨,备死蛇结蚓之态;李西涯之行,怒张无体,创缩头长脚之形,时俗趋之,更成画虎,此古法所以益远也。
篆书  先大后小今先后古
李阳冰书:《琅琊山新凿泉题》。
少温篆本不古,唯此碑秀逸有神,可以启发初学。
周穆王书:“吉日癸巳”。
李斯书:《绎山碑》、《泰山碑》。
篆之有三碑,如至圆不能过规,至方不能逾矩,亦当用钩填影习之功,乃有得力处。宋张有书《伯夷颂》,元周伯琦临张有书《严先生祠堂记》,周伯琦书《虞人箴》,甚得其法,予皆摹而梓之矣。数子之外,可法者少,而赵古则、程南云尤俗恶。近时乃有李西涯、乔白岩诸公出,一扫敝习,追踪古人,其篆法之中兴欤!
此小篆之可法者。元蒋冕所书《千文》,字更小而法备,最可爱玩。
史籀书:《石鼓文》。
此大篆也。周公制礼作乐,命史籀变仓颉古文为大篆。而成王搜于歧阳,群臣作诗颂德,因书之石鼓,其字体本之古文,而结笔下圆,已类今篆,故学今篆之后,即当学此。周伯琦盖知之。
曹喜书:《大风歌》、汉宋贤墓前石兽字。
学古篆先从此始,便用笔铦利有力,乃可进于三代。学此之后,可学薛尚功集钟鼎《千文》。
薛尚功书:《周仲丁壶》、《晋姜鼎》、《张仲簠》、《杞公匜》、《孟姜匜》、《伯姬鼎》、《父乙甗》、《寅簋》、《齐侯钟》。
薛子《款识》博矣,而独著此九种者,以其笔法简易高古,可为法故也。学篆所以先今后古者,欲其先易后难。且先明《说文》之篆,而进之古则不差耳。《说文》之书,如徐锴《解字》,周氏《正讹》,赵氏《本义》皆可观,第互有得失。杨恒《六书统》载古篆极博,亦有一二谬处。予尝著《书海溯原》以折衷之。
八分书  先大后小
唐明皇:《泰山碑铭》。
明皇书本不古,以其可发初学,姑录之。宋虞似良有所书韩愈《颂李愿归盘谷序》在吾鄞袁柳庄家。
汉诏赐功臣家字、《蜀都太守何君阁道碑》、《司隶校尉鲁峻碑》、《北海相景君碑》、《荡阴令张迁碑》、《酸枣令刘熊碑》、《堂邑令费凤碑阴》、《溧阳长校官碑》、《执金吾丞武荣碑》、《武氏石室画像》、《淆阮君神祠碑阴》、《鸿都石经》、《耿氏灯铭》、《注水匜铭》。
篆、分之必由大到小,与学楷书同意。分之小者,《匜铭》极精,其铭犹有篆法,盖篆之初变为分也。所以谓之“分”者,蔡琰曰:“存篆八分,入隶二分。”隶即今之楷书也。自欧阳修误以八分为隶,后人皆踵其讹。杜甫云:“大小二篆生八分。”孙过庭云:“钟繇隶奇。”则唐以前因无以分为隶者。由此观之,分、隶之辨明矣。分书以方劲古拙为尚。元人能此者,虞伯生、熊明来、李申伯、吴主一皆得古法,而龚圣予全用篆笔,有《水匜》之遗意,最为可重。本朝无能分书者,沈度、程南云、金湜辈皆肥浊;而徐兰之杜撰,予固已论之矣。唯近时文仲子始以汉碑为准。
卢携《临池诀》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天机懵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系辞》言智者观其彖辞,思过半矣。倘学者覃思于此,钟繇、羲、献,诚可见其心乎!
卫夫人《笔阵图》释读
卫夫人《笔阵图》释读
原文:
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   1。昔秦丞相斯所见周穆王书,七日兴叹,患其无骨  2。蔡尚书邕入鸿都观碣,十旬不返,嗟其出群  3。故知达其源者少,暗于理者多  4。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 5。自非通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  6。今删李斯《笔妙》,更加润色,总七条,并作其形容,列事如左,贻诸子孙,永为模范,庶将来君子,时复览焉  7。
注释:
1、三端:在古代文化中指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辩士的舌端。
银钩:本指书法中的“钩”这种基本笔画,因优美的笔画能表达出婉媚有力,故谓之“银钩”。在本文中指代书法艺术本身,即古代“六艺”中之“书”也。
2、周穆王:西周国王,昭王之子,姓姬名满。
3、鸿都:东汉时的皇家藏书之所。
碣:石碑圆顶者谓之碣,此特指碑碣文字。
十旬:指一百天。
4、达:通达。
达其源:通达文字产生发展的源流。
暗于理:不懂书法的道理。
5、殊:此作副词,有竟然之意。
师古:即师法于古人。
缘情:抒发感情,此理解为凭兴趣。
弃道:背弃书道。
该赡:渊博丰赡,此“该”通于“赅”。
6、通灵感物:指通于神灵,并且能感化他物。
7、更加润色:再加以修饰文字以使其具有光彩。
总:概括、归纳或谓总结。
列事:指陈述事情。
贻:遗留。
庶:希望、但愿。
释文:
古代三端的妙用,没有先于用笔的;而六艺的奥妙,没有重于书法的。昔日秦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感叹了七天之久,不满意他的书法缺乏笔力。蔡邕到鸿都观看碑碣,一百天了还不忍返回,不停的称赞那些超群出众的碑碣,所以知道通达书之源流的少,不懂得书法道理的多。近代以来竟而不师法古人,只凭兴趣背离书道,只记得姓名,有的学识并不渊博丰赡,见识又少,致使没有成就,空费了精神。于是,不是通于神灵,能感化他人的人,便不足以与其谈论此道。现今删改李斯的《笔妙》,再加以修饰的文字使其完整,总括起来有七条,并且予以说明,把对其所作的形容列在左边,遗留于子孙,永为楷模,希望将来的学书者,能有时间看看。
原文:
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 ,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  8。其砚取前涸新石,润涩相兼, 浮津耀墨者  9。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  10。纸取东 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11。凡学书字,先学 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执之  12。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  13。初学先大书,不得 从小  14。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  15。善于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16。一 一 从 其消息而用之  17。
注释:
8、崇山绝仞:指高山最高的地方。
锋齐:锋毫要齐。
腰强:“腰”指笔毫的中部,此即谓笔毫中部要有强 度、有弹力。
9、前涸:通翦涸,指浅黑干涸。
润涩:此为一对反义词,即指润滑和不润滑。
浮津耀墨:浮耀墨汁的光泽。
10、鹿角胶:由鹿角熬制成的胶。
11、东阳鱼卵:一种产于东阳的鱼卵纸,东阳在今天安徽省天长县。
12、真书:魏晋之后对正体的一种称呼,也称作楷 书。
行草书:由称草行,一种比较流动而近于草书的书体。
13、点画:文字点与横竖笔画的总称。
波撇:指磔和掠,即捺和撇。
屈曲:弯曲、曲折。
14、大书:写大的字。
从小:指写小字。
15、鉴:鉴别、鉴赏。
16、筋书:瘦劲有力的书
墨猪:笔画肥而无力的书。
圣:超凡、卓越。
17、消息:奥妙、真谛。
释文:
笔毫要取那高山绝壁中的兔毛,八九月间猎取,笔头要一寸,管长要五寸,锋毫要齐整,锋腰要有强度。砚台要选用浅黑干涸的新石,润滑与滞涩兼顾,能浮耀墨汁的光泽。至于墨要取庐山的松烟、代郡的鹿角胶,要十年以上,强硬如石的作为制造的原料。纸则要取东阳鱼卵纸,柔软滑净的。大凡学写字,先要学执笔之法,如果作真书,要执去笔头二寸一分处;如果是行草,要执去笔头三寸一分处。下笔点画波撇曲折,都要尽一身之力行笔。初学书者先学大字,不得从小字开始。善于鉴赏的不善于写,善于写的不善于鉴赏。善用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少肉者叫它“筋书”,多肉少骨的叫它“墨猪”,多力丰筋的是可取之法,无力无筋的为错误之法。要一一从其间吸取奥妙、体会真谛,并且合理地运用它。
原文:
一, 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
丿,陆断犀象  。
(戈画),百钧弩发。
1,万岁枯滕。
乁,崩浪雷奔。
(横折钩),劲弩筋节。
右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  18。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 执笔远 而急,意 前 笔 后 者胜  19。又有六种用笔:
结构圆备如篆法20;
飘扬洒落如章草21;
凶险可畏如八分22;
窃窕出入如飞白23;
耿介特立如鹤头24;
郁拔纵横如古隶25。
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26。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记27。
注释:
18、笔阵:将书法比作作战行阵。
执笔急:指执笔松。
19、执笔近:指执笔处距离笔毫近。执笔近不能很好
的运腕行笔,执笔不紧,运笔则无力。
20、结构圆备: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完备。
篆法:此为大小篆的总称。
21、飘扬洒落:指章草自由奔放洒脱的笔势。
22、八分:东汉后期的准隶书书体,传自王次仲始,
尽其笔势,舒展波撇,其势凶险可畏。
23、飞白:相传为蔡邕所创之体,此之“窃窕出入”
喻其笔势在那丝丝露白处的入与出,显得娴静优美。
24、耿介:指高耸突兀貌。
25、古隶:指西汉至东汉前期通行的隶书,尚带有篆
书意味,无明显的波挑,无篆书的圆润之态,其笔画尤
显纵横,粗壮朴拙而厚实。
26、心存委曲:谓作书前思考要透彻详细。
27、永 和 四 年,上 虞 制记:此二句为作者写作之
行款,永和即东晋穆帝之年号,上 虞在今天浙江上 虞
县之西。
释文:
横画:要像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高低不同的形状。
侧点: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
撇掠:锋锷能在陆地截断犀角象牙。
戈笔:要像百钧重的弓张箭发。
努笔:要像万岁枯藤一样多节而瘦劲。
背抛法:要像蹦浪雷奔一样徐迟有力。
钧弩势:要有如强弩筋骨一样遒劲。
右边是七条笔阵出入斩斫图。执笔有七种情形。有时候心情紧急而执笔却不紧,有时心情宽松执笔却很紧。如果执笔离笔头近而又不紧,意在笔先就会成功。于是又有六种用笔之法:
结构字体、布置形势完备的如篆法;
笔势飘逸洒脱而又自由奔放的有如章草;
波撇凶险可畏如八分书;
那笔法出入娴静优雅的好比作飞白书;
笔画高耸挺立如鹤头书;
纵横沉凝遒劲的如古隶。
然而还要用心思考,考虑详尽,再作一字,各象其形,这样才有可能臻于妙境,书道也只有在这时才算穷尽。岁在永和四年,上虞 制图并撰文
蔡邕《九势》释读
蔡邕《九势》〔1〕释读
夫书肇于自然〔2〕,自然既立,阴阳生矣〔3〕,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藏头护尾〔5〕,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6〕。故曰:势来不可止〔7〕,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8〕。
凡落笔结字〔9〕,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10〕,无使势背〔11〕。
转笔〔12〕,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13〕。
藏锋〔14〕,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15〕,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6〕。
护尾,画点势尽〔17〕,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18〕。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19〕。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20〕。
横鳞,竖勒之规〔21〕。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22〕。
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蔡邕《九势》〔1〕释读
夫书肇于自然〔2〕,自然既立,阴阳生矣〔3〕,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藏头护尾〔5〕,国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6〕。故曰:势来不可止〔7〕,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8〕。
凡落笔结字〔9〕,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10〕,无使势背〔11〕。
转笔〔12〕,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13〕。
藏锋〔14〕,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15〕,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16〕。
护尾,画点势尽〔17〕,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18〕。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19〕。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20〕。
横鳞,竖勒之规〔21〕。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22〕。
注释:
〔1〕此文见载于《书苑菁华》卷九,题为蔡邕《九势八诀》,把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大部分内容续写在“九势”后。后转载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删去了“八诀”,题为《九势》。此文有认为不能肯定是蔡邕所作的,但更多的人认定文中观点出于蔡邕无疑,后人可能在文字上有增减。近人沈尹默《论书丛稿》指出:“篇中所论均合于篆、隶二体所用的笔法,即使是后人所托,亦必有所根据。”
〔2〕肇:开始,发端,初始《史记·五帝本纪》:“肇十有二州,决川。”自然:指自然界,自然事件。仓颉制文,就是由象形于自然事物而来的。
〔3〕阴阳:古代哲学概念,本义指日照的背向,后遂用以指两种对立的气。古代思想家把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如天、火,暑是阳,地、水,寒是阴)。柳宗元《天说》:“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东汉盛行用阴阳对立统一哲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生成和变化。如王充《论衡·自然》云:“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地合气,即阴阳合气也。书法既象形于自然,就要取法于大自然这种阴阳对立的统一,如虚实、刚柔、动静等,以造成书法形式的出现。
〔4〕形势:指书法之形体和态势,此处着重指态势即笔势。
〔5〕藏头护尾:指书写时点画两头藏锋画中,不露痕迹。为书写点画的重要方法。藏头,笔尖逆落纸上,锋藏而行。护尾,全力收毫,回收锋尖,这样则力入字中,故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样才会产生“肌肤之丽”。
〔6〕肌肤之丽:喻指书法有人的肌肤一样的美感。只有活着而充满生命力的人,才会有肌肤的光润美丽,力是书的灵魂和生命,故云“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7〕势:本指势头、力量的趋向,形势。此指书法的形势、态势。势以力为动因,运笔时采取一定的技法以取得这种势,如“欲下先上,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势一旦形成,就不可以上遏,故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遏:阻止、阻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8〕奇怪:奇异,此指书法形态、形式的多样变化和丰富性。
〔9〕落笔:亦叫起笔,发笔,兴笔,引笔。它是用笔法之一,指书写下笔落纸。结字:指字的点画安排和形势布置,即安排笔画、结构字体。
〔10〕映带:即照应关联,连带。
〔11〕背:背离相冲突,亦可谓之“乖”也。
〔12〕转笔:笔法之一,与折相对而言,一般而言,篆书圆笔多用之,即作书时笔毫左右圆转运行,在点画中行动时,是一线连续又略停顿,使断连之间似可分又不可分,以显出浑然天成之妙。
〔13〕左右回顾:指笔毫停顿处注意连续,因停顿是笔毫左右圆转的停顿,故以“左右回顾”注意连续,这样不使“节目孤露。”节目:本指树木支干交接处的坚硬而纹理纠结不顺部分,此指笔画似断又连处。孤露:孤立的显露。
〔14〕藏锋:并非指中锋,可以用藏头护尾解释。此言“出入之迹”,即言起笔与收笔时的藏锋,起笔若左行,则先向右;至左行到收笔时,又退向右,可谓逆出逆入,将锋藏起,将力注入字中。
〔15〕藏头:此应指藏锋,即中锋。因释云“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电画中行”,若指“藏头护尾”之“藏头”,乃起头也,则不可如此释也。圆笔属纸,指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
〔16〕笔心:为副毫包裹着的长锋,从根至尖,叫作笔心。副毫,笔心外围的短毫或曰侧毫。电画:字的笔画的总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则要求毛笔中锋。
〔17〕护尾:回锋逆收,藏锋画中。势尽:笔势终尽。
〔18〕疾势:快势,迅疾之势也。但此处所指快又非单纯的快,故云:“出于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内。”“啄”如“永”字右边第一画短撇,先是藏锋起笔,再折锋向右下作顿,转锋向左下力行,然后才迅疾锋利撇出。“磔”即波画也,所谓一波三折也。第一折稍短,行笔略快,第二折稍长,放缓行笔;第三折快行笔,近出锋处,一按即收。“趯”如“永”字竖画之出钩处,出钩前是蹲笔,然后才突然而起,有如踢脚之力骤也。
〔19掠笔:即长行的撇,如“广”字,“庆”字左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
〔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这样,故谓制横鳞勒紧。
〔22〕此后一段,《佩文斋书画谱》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势》正文,或系后来编者所加也。
下一撇,写长撇,初为竖笔,行至中途偏向左行;这是笔毫略按,使笔画变粗,然后作收,把紧行的笔毫略略放散,故谓“趱缓”,趱就有散走之意。接着又是紧张收笔,这种笔势,才是趯法;又是紧收笔,故谓之“峻趯”,而在趱峻,峻趯两种笔法中,完成掠笔这长行的撇。
〔20〕涩势:谓克服阻力向前推进。紧駃战行:即紧张不停地战行。駃:不停之意。涩之含义,就是道险阻不畅通,故用紧张不停地战斗以向前推进来说明它。
〔21〕横鳞竖勒:指横、竖两种笔画的笔势。横画不可一味齐平,一滑而过,须如鱼鳞片片,看似平而实不平。竖化画不可一泻直下,须快中有慢,疾中有涩,如勒马缰,于不断放松中又时时勒紧。这样,故谓制横鳞勒紧。
〔22〕此后一段,《佩文斋书画谱》略低于上文后,表明非《九势》正文,或系后来编者所加也。
~~~~~~~~~~~~~~~~~~~~~~~~   8——1  ~~~~~~~~~~~~~~~~~~~~~~~~~~~~
文字
书法中常用农历岁时
一月
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首岁、华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发岁、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正阳、太簇、岁始、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月正、新正、初月、早月、太月、十三月
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婚月、媒月、小草生月、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夹钟、仲钟、仲春、酣春、中春、仲阳、大壮、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晚春、杪春、褉春、三春、香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禊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筍月、五阳月、桃李月、花飞月、小清明、姑洗、桃浪、雩风、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和月、仲月
五月
炎夏、起夏、仲夏、超夏、中夏、暑月、鹑月、始月、星月、皇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皋月、榴月、一阳月、端阳月、吹喜月、蕤宾、鸣蛙、夏五、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六月
溽月、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盛夏、三夏、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七月
初秋、素秋、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
八月
中秋、仲秋、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爽月、桂月、叶月、酉月、柘月、雁来月、秋风月、四阴月、大清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秋高、秋半、中律、橘春、竹小春
九月
菊月、柯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五阴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菊开月、红叶月、三秋、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穷秋、杪秋、深秋、末秋、残秋、凉秋、素秋、秋末、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十月
露月、拾月、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神无月、时雨月、初霜月、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元冬、玄英、应钟、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冬月、隆冬、雪月、寒月、畅月、霜月、复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霜见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暮月、临月、萘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暮节、穷节、暮岁、殷正、清祀、冬素
书法落款常用礼语
□称谓
△长辈:吾师,道长,学长,先生,女士(小姐)
△平辈(或小一辈):兄,弟,仁兄,尊兄,大兄,贤兄(弟),学兄(弟),道兄,道友,学友,方家,先生,小姐,法家(对书画或某一方面有专长之称)
△关系较亲密:学(仁)弟,吾兄(弟)
△老师对学生:学(仁)弟,学(仁)棣,贤契,贤弟同学:学长,学兄,同窗,同砚,同席
□上款客套语或敬词
雅属,雅赏,雅正,雅评,雅鉴,雅教,雅存,珍存,惠存,清鉴,清览,清品,清属,清赏,清正,清及,清教,清玩,鋻可,鉴正,敲正,惠正,赐正,斧正,法正,法鉴,博鉴,尊鉴,肠鉴,法教,博教,大教,大雅,补壁,糊壁,是正,教正,讲正,察正,请正,两正,就正,即正,指正,指疪,鉴之,正之,哂正,笑正,教之,正腕,正举,存念,属粲,一粲,粲正,一笑,笑笑,笑存,笑鉴,属,鉴,玩
□下款客套语或敬词
△书法题款用:敬书,拜书,谨书,顿首,嘱书,醉书,醉笔,漫笔,戏书,节临,书,录,题,笔,写,临,篆
△绘画题款用:敬衵,敬赠,特赠,画祝,写祝,写奉,顿首,题,,并题,戏题,题识,题句,敬识,记,题记,谨记,并题,跋,题跋,拜观,录,并录,赞,自赞,题赞,自嘲,手笔,随笔,戏墨,漫涂,率题,画,写,谨写,敬写
△篆刻边款用:刻作,记,制,治石,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