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难越爱无损百度云: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6-10)-终身学习-中国教育人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46:02
 

教育中的36种心理效应(6-10)

 (2010-07-08 16:01)
  • 标签: -  分类: 与你分享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六“蝴蝶效应”

  在紊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据说,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其他各种因素的掺和,几星期后,竟会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紊乱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影响学生一辈子;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 以学生评语来说,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老师写给学生的评语,犹如一面镜子,学生会深信其真实,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份小小的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检查,也是教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它犹如一面镜子,能照出各自的容貌;它犹如心灵的“超链接”,能让教师、学生、家长的心灵相互沟通;它犹如喜剧小品,让人在喜悦中接受教育;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一位教师在谈到评语时激动地提到一封学生来信,信中写道:“我坐在财贸学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给您写信。还记得吗?您在我本子上批过一句话——‘句子造得很精彩,希望你做人也精彩。’从那时起,我一直努力使自己精彩,尽管我的基础很差,没有考上重点高中,但是我没有放弃努力……”这位老师为这名学生的努力感动,也为当初自己的批语感动。他没有想到自己很随意的一句赞扬,竟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反响!反之,我们也常常看到,学校里的许多大事件(如学生斗殴、打群架),往往是从小事酝酿成的,所以教师要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不要等事件闹大了再来处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加拿大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如果直接提出要求,多伦多居民愿意为癌症学会捐款的比例为46%;而如果分两步提出要求,前一天先请人们佩戴一个宣传纪念章,第二天再请他们捐款,则愿意捐款的人数的百分比几乎增加一倍。 心理学家认为,一下子向别人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人们一般很难接受,而如果逐步提出要求,不断缩小差距,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的过程中已经逐渐适应,意识不到逐渐提高的要求已经大大偏离了自己的初衷。这是因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喜怒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对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给自己造成损失并不大的话,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不仅是对别人,登门槛效应对自己也发生作用。在1984年的日本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和1986年的意大利米兰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矮个子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两次夺冠,令人们大惑不解。十年后,他在自传中解开了这个谜:“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的终点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在这里,山田本一运用的策略可以称为“目标分解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对教师、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是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目标分解法,运用循序渐进原则,则更会奏效。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八“过度理由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这种现象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原因在于,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九“南风效应”(情感效应)

  《读者》刊登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同样,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教师教育学生要讲究方法,你怒对学生拍桌、打椅,甚至体罚,会使你学生的“大衣裹得更紧”;采用和风细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你会轻而易举地让学生“脱掉大衣”,达到你的教育目的,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南风效应案例:有个初三的女学生深深地爱上了她的已婚的男教师而不能自拔,于是写了一封热烈的情书投入了邮箱,过后他又自怨自恨,恐惧万分,怕家长知道责骂,怕同学知道讥讽,怕这位老师从此鄙视她,她因此而感到无地自容,甚至想到死。他想将信从邮箱取出,但已不可能。第二天只好硬着头皮上学。但看看老师的眼光,正常;同学的目光,正常;家长的目光和举动也没有什么异样。她的恐惧感渐渐地减弱了。但依然未免还有些紧张。过了几天,这位男教师借故在班上发了一通牢骚,说现在的邮局真不负责任,常常将我的信件给弄丢了。这位女生听了,一块巨石终于落地了。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

  这位男教师对这件事可以有多种处理方式:它可以将信交给校长,以表明自己的清白;可以交给家长,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这样做,核心是一个“私”字。他也可以找学生来教育一番,但感情这东西,似乎是不能以说教来阻止的。于是这位教师选择了善意的谎言。这是高尚的纯洁无私的爱,处理这件事也可以说是炉火纯青的艺术。

  学生有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形象地说,就会扣上全部的钮扣,整个封闭起来,进行紧张的心理防范。当学生犯了错误的时候,严厉地说:“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在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往往扣好全部钮扣,想好应对措施。教师的语言很难透过他本能的“护身符”,深入其心灵。因此,教育者应从心理的因素研究入手,力图消除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的条件,从而开启学生的心理围城,让他们脱去紧护心灵的外衣,敞开心扉,与教师“心有灵犀一点通”。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十“光环效应”

  拍广告片的为什么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呢?为什么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呢?这就是光环效应的作用。

  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总是能够实事求是的评价一个人,而往往是根据我们对别人已有的了解而对他的其他方面进行推测。如果我们已经获得关于这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好的信息,就更容易认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也都不错,从而对这个人形成良好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而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因此又称晕轮效应。我国的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说的就是一种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评价倾向,是在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一旦变为光圈被夸大,其缺点或优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严重者甚至可以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跟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虽说歌星、影星与广告中的商品质量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光环效应的作用,明星做过广告的商品很显然会比由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拍广告片的商品更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一所学校在高考中“放了卫星”,有关的班主任、任课教师、校长乃至所整个学校都会增辉增色。

  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一个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压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发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销售。一般说来,外貌的魅力很容易导致光环效应。传说杨贵妃死后,一位老太太拾到了杨贵妃的一只鞋子,她把这只鞋子拿到市场上展示,并索要1000文钱让参观者闻一下,愿意出钱的人竟然络绎不绝,这恐怕应该算是光环效应发挥作用的极至了。但即使是在强调个人意识的今天,光环效应也并不因为人们追求个性化的行动而减弱。青少年追星族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很多青少年因为喜欢一个歌星或影星而极力的模仿这位歌星,从服装、发型到说话做事的方式,无一不是竭尽全力模仿。一个有名的歌星的演唱会,票价会炒到几百元甚至千元以上,花上这么多钱所听到的和看到的实际效果并不比电视里的好,但是许多人还是为能亲自感受一下现场听歌星演唱的氛围而情愿付出,而无比自豪。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一方面应该发挥光环效应的作用,打造名校长、名教师,宣传本校的杰出校友,培养尖子生,用以扩大学校的影响,用以激励学生和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在评价教师和学生时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止以偏概全。

  从学生说,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为避免光环效应影响他人对自己或自己对他人的认识,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早地对新的老师、同学做出评价,要尽可能地与老师、同学进行多方面的交往,促进相互间的深入了解。

  第二、及时注意自己是否全面地看待了他人,特别是对有突出优点或缺点的老师与同学。

  第三、在与他人交往时,不要过分在意他人是怎样评价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理解。

  第四、注意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每一件小事,如作业、作文、值日等等,特别要注意处理发好可能会给自己的形象造成较大影响事情。  第五、要敢于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尽可能让他人了解自己的缺点。

  在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某校发生了这样一件令人不快的事。张老师认为自己评个高级教师是不成问题的,大多数教师也都这样认为的。但是,李校长却另有一种看法,他认为,张老师的课上得不怎么样,理由是他听的那次课实在不好。因此,决定暂时放一放。

  其实,张老师的课教得是不错的,李校长来听的那次课,主要是家里有急事,又加上他身体不佳,因此,上课时有些乱。李校长由此就推论出张老师的课教得不好,又进一步推论出张老师不能评为高级教师。

  这是多么荒唐的推论,但是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确实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印象,叫做“光环效应”。这种光环效应,一般产生在对教职工了解不多的情况下,而且渗杂了大量主观的心理因素,因此有一定片面性。这种心理现象的存在,往往使我们难以真正地了解和公正地评价某些教职工,对他们产生不公平的看法。警惕和消除这种光环效应,将会有助于对教职工的正确认知,改善学校的人际关系。作为学校干部,特别是校长,应该怎样防止光环效应的发生呢?心理学界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注意。

  第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学校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的学校领导者,那你首先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博学多识,能力过硬的教师。学校领导者有了博中有专、专博相济的知识素质后,思路就会更加开阔,想问题、评价人就会更加全面。同理,在检查教案,参与备课、听课,与教师研讨教学问题时,就能够看得出、听得出、悟得出道道来,能够及时发现教师的先进经验和优秀品质,反之也能指出他们教学中的缺陷和错误,并进行指导,从而避免了光环效应的管理偏差。

  第二,要改善自己的管理个性,克服性格孤僻、心地狭窄、脾气粗暴、自以为是、动辄训人等不良习惯。要做到这样,就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胸怀宽广,气量宏大。作为领导,顺之话能听,刺耳的话也要听;支持自己的意见能接纳,反对自己的意见也能“消化”;和自己同观点的人,能团结工作,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团结在一道。

  (2)要公平正直,诚恳坦率。领导者对人对事要公正,以实事求是的公平原则对待教职工,不言过其实,力戒大话、空话、假话,对教职工敢于负责。

  (3)不给教职工“穿小鞋”、“秋后算帐”。领导者要有“宰相肚量”,欢迎来自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不同意见,即使有些言辞过激、失之偏颇,也能一笑了之,切不可打击报复。

  (4)要富有理性,善于思考。不拉帮结派,不受“老同学”、“老部下”、“老乡亲”、“老教师”等的左右,不偏听偏信。要全面调查、各方了解。

  第三,要建立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特别是对涉及到人的“教师评价指标”要慎重考虑。在评价教师时,按照指标进行就可减低误差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