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月吴征青田刘基:控制心意感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54:44

控制心意感官
yam sannyasam iti prahur
yogam tam viddhi pandava
na hy asannyasta-sankalpo
yogi bhavati kascana
“弃绝实无异于瑜伽,亦无异于与至尊者联系,因为除非一个人弃绝感官满足的欲望,否则无法成为瑜伽师。”(《博伽梵歌》6.2)
这就是瑜伽修习的真正目的, “瑜伽” 一词的意思是 “联系” 。虽然我们本是至尊主的所属部分,但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我们现已与祂分离,因此不愿意去理解祂,不愿意去谈及我们与祂的关系,甚至以为这种讨论浪费时间。在教堂或Krishna知觉的庙里,我们都谈论神,但一般人对此总无甚兴趣,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之举,或是以灵性进步为名的消闲活动而已。他们相信时间应用于赚取金钱,用于在夜总会或食店中享乐。
由于我们爱感官享乐,所以不受神的吸引,因此有云:沉迷于感官享乐的人都不能成为瑜伽师,意即他们都没资格修习瑜伽。一个人如从事于感官满足的活动,却想坐下来冥想,是不能在任何瑜伽体系中进步的,他所作的只是一场把戏而已,这种矛盾的活动亦无意义。首先,瑜伽的意思是控制感官(yamaniyama),再者,瑜伽有八级:持戒、守意、体位法、冥想、凝神、调息、感官收摄、三摩地。
主在第六章中论述桑克亚瑜伽体系,祂一开始便指出一个人除非弃绝感官满足的欲望,否则无法成为瑜伽师。因此,放纵感官的人并非瑜伽师,瑜伽的要求是贞守,在瑜伽体系中并无性生活可言,性放纵的人不能成为瑜伽师。许多从印度来到美国的所谓瑜伽师这样说:“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有多少性生活就有多少性生活,你只需冥想,我会给你一阙曼陀罗,你给我钱就行了。” 这全是荒谬之谈,根据圣主Krishna的权威训令,人除非弃绝满足感官的欲望,否则不能成为瑜伽师。这是经典中清楚道出的瑜伽修习首要条件。
aruruksor muner yogam
karma karanam ucyate
yogarudhasya tasyaiva
samah karanam ucyate
   “对八肢瑜伽的初阶者来说,工作就是方法;对那些已处于瑜伽境界的人来说,停止一切物质活动就是方法。” (《博伽梵歌》6.3)根据这诗节所言,有些人想到达完美的境界,有些人已到达完美的境界。只要一个人仍未完美,便须从事于许多活动。在欧美,不少瑜伽协会都在修习瑜伽体位法,并摆出不同的坐姿,这或有点帮助,但这只是达至真正层面一个程序,而真正瑜伽体系的完美境界与那些体操活动实有天壤之别。
我们须明白以下这重要的一点:一个有Krishna知觉的人一开始便处于冥想层面,因为他总在铭记Krishna,由于他恒常地侍奉Krishna,所以已停止了一切物质活动。
yada hi nendriyarthesu
na karmasv anusajjate
sarva-sankalpa-san nyasi
yogarudhas tadocyate
   “一个人如弃绝了一切物质欲望,不再为感官享乐而行事,亦不从事果报活动,便可说已晋达瑜伽之境。” (《博伽梵歌》6.4)
这就是真正完美的瑜伽境界,谁到达这境界便是处于瑜伽之内,也表示他已与 “至尊整体” 联合、连接、紧扣。大机器中的小零件如松脱了便没用,但只要它一回到大机器后便能如常运作,并再发挥它的作用,这就是瑜伽的意义──与 “至尊整体” 联合,与整台机器一起作出服务。现在我们都离开了 “至尊整体” ,我们从事的物质果报性活动只是浪费时间,《博伽梵歌》把从事于这种活动的人称为穆达(mudha),即恶徒。尽管一个人或能每天赚千万元,是个显赫的商人,但在《博伽梵歌》中他称为穆达、恶徒,因为他只把时间浪费于进食、睡眠、防卫、交配。
人们不会停下来想想其实自己的努力并不会带来什么,一个赚千百万元的人并不比一个只赚十元的人吃得多,一个赚千百万元的人也不能与千百万个女人相好,他没有能力这样做,他的交配能力与一个只赚十元的人一样,他的进食能力亦与一个只赚十元的人一样,这表示我们的享受能力有限。因此,一个人应想:“我的享受能力跟一个只赚十元的人一样,那我为什么还要工作得那么辛劳去赚千百万元呢?为什么我要浪费我的精力?我应把时间精力用于理解神,这才是生命的目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经济困难,便有足时间去理解Krishna知觉,但倘若他把宝贵的时间浪费,他就是个穆达、恶徒,也是只笨驴。
根据先前诗节所述,一个人如弃绝一切物质欲望,便已晋达瑜伽境界,只要我们完美地处于瑜伽之中,便会感到满足,不再有物质欲望,不再为感官满足而活,也不再从事于果报性的活动。果报性活动就是为感官满足而作的活动,我们赚钱是为满足感官。一个善良的人或会作出善行,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开设医院、学校等等。虽然这是善良活动,但终极来说还是为了感官满足而作的。为什么?比方说,我捐钱给一所学府,我来生便会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学问的人,有了学问,我便有地位,也会有钱,那我会怎样运用我的钱呢?用于满足感官。于是,这些善良的果报性活动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不息。
我们常听到 “更高的生活水平” 一词,它是什么意思?人们都认为美国的生活水平高于印度,但两个国家有的都是进食、睡觉、防卫、交配。当然,美国的食物质量或较佳,但那进食程序是一样的。较高的生活水平指的不是较高的灵性觉悟,而是指较好的进食、睡眠、防卫、交配,这些都是 “建基于感官满足的果报性活动” 。
瑜伽与感官满足或感官活动无关,瑜珈是与至尊者的接触。朱瓦大君为了见神而作出了不少苦行,终于他见到了神,并说:“我亲爱的主,我现在已完全满足,再无所求,也不再需要你给我什么恩泽。” 为什么朱瓦大君不再要求恩泽呢?恩泽又是什么?一般来说,恩泽就是一个王国、漂亮的妻子、美食,诸如此类。但一个人真正与神联合时,便不会再想要这种 “恩泽” ,因为他已完全满足。
事实上,朱瓦大君最初寻找神是为得到他父亲的王国。他的后母不许他坐在父亲的膝上,因为他不是她所出的。那时朱瓦大君才五岁,作为一个剎崔亚 [1],他只觉后母令他屈辱,于是他对自己的母亲说:“妈妈,后母侮辱我,她不许我坐在父亲膝上。”
朱瓦大君哭了起来,他母亲说:“亲爱的孩子,我又能做什么呢?你爸爸爱你的后母多于爱我,我也没有办法。”
朱瓦大君说:“我希望得到爸爸的王国,您告诉我怎样可以得到他的王国吧。”
“亲爱的孩子啊,” 他母亲说:“如果神Krishna保佑你,你就能得到你父亲的王国。”
“那神在那里?” 朱瓦大君问。
“听说祂在森林里,” 他母亲说:“伟大的圣贤都到森林去找祂。”
朱瓦大君听后便向森林走去,并开始了严酷的苦行,最后他见到了神,但见到了神后,他却不再想要父亲的王国。相反,他说:“亲爱的主,我本在寻找一些碎石,现在却发现了名贵的珠宝,我不再想要我父亲的王国了,我现在已完全满足。”
一个人与神有了真正的联系便完全满足,而这满足远远超越物质世界的所谓享受,这就是觉悟神之后的结果,也是完美的瑜伽境界。
  一个人完全从事于为主而作的超然爱心服务时,内心便充满喜悦,也不再活于感官满足或感官活动之中。否则,一个人必从事于感官活动,因为人总不能不活动,要停止所有活动是不可能的,正如先前所述,作为生灵,我们的本质就是作出活动。谚语道:“无聊的心意就是恶魔的工作室。” 要是我们没有Krishna知觉,便会从事于感官满足或果报性的活动;要是一个孩子不受训练或不受教育,便会给惯坏;要是一个人不修习瑜伽,不尝试通过瑜伽程序去控制感官,便会寻求感官满足。当一个人在满足感官时,便无法修习瑜伽。
没有Krishna知觉的人总在从事于自我中心或 “自我延伸” 的自私活动,但有Krishna知觉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为满足Krishna,因此能完全超脱于感官满足。另一方面,一个对Krishna未有觉悟的人必须循机械途径去逃避物质欲望,才能晋升至瑜伽阶梯的顶级。
瑜伽体系好比一道阶梯,某瑜伽师或处于第五级,某瑜伽师或处于第五十级,某瑜伽师或处于第五百级,但目的都当然是要到达最高的一级。虽然这阶梯称为瑜伽体系,但处于第五级的并不等如处于更高层级的。圣主Krishna在《博伽梵歌》中描述过好些瑜伽体系,如业报瑜伽、思辨瑜伽、入定瑜伽、奉爱瑜伽,所有这些体系都与神Krishna相连,就如整道阶梯都与最高的一级相连一样。但这并不是说谁修习瑜伽都处于顶级,只有那些有完全处于Krishna知觉的例外,其他人则处于这瑜伽阶梯的不同层级。
uddhared atmanatmanam
natmanam a vasadayet
atmaiva hy atmano bandhur
atmaiva ripur atmanah
“一个人必须藉自己的心意提升自我,而非令自我低堕。对于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来说,心意既是朋友,亦是敌人。” (《博伽梵歌》6.5)阿玛(Atma)一词指的是身体、心意、灵魂,视乎语境而定。在瑜伽体系中,心意及受条件限制的灵魂尤其重要,因为心意是瑜伽修习的重点。在这里,阿玛指的是心意。修习瑜伽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心意,使之不依恋感官对象。这里强调的是心意必须受训,这样它才能把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从愚昧的困局中拯救出来。
在八肢瑜伽体系中,冥想、凝神等程序是为控制感官。圣主Krishna清楚指出,人必须利用心意提升自我。除非一个人能控制心意,否则,自我并无提升可言。身体好比马车,心意好比车夫,要是你告诉车夫:“请载我到Krishna的庙宇去。” 车夫便会把你送到Krishna的庙宇;但要是你告诉车夫:“请载我到酒吧去。” 他便会把你送到酒吧。车夫的责任是把你送到你想去的地方,如果你控制车夫,他便会送你到你应该去的地方,否则,他便会把你送到任何他喜欢去的地方。你不能控制车夫的话,他便是你的敌人;但如果他听从你的命令,他便是你的朋友。
瑜伽修习是为控制心意,使之成为你的朋友。心意有时是朋友,有时是敌人。我们是至尊者的所属部分,由于祂有无穷独立性,所以我们也有一点有限的独立性,但它受制于心意,因此,心意能带我们到Krishna的庙宇去,也能带我们到夜总会去。
“Krishna知觉运动” 的目的就是要令心意专注于Krishna。心意如稳定便一定是我们的朋友,不会有其他角色。Krishna处于心意之内便有光明,正如太阳一出,黑暗便消失一样。Krishna好比太阳,祂一出现便驱除黑暗。要是我们把心意专注于Krishna,玛亚的黑暗便永远无法进入,而心意专注于Krishna就是瑜伽的完美境界。如果心意有力地专注于至尊者,便不会容许任何无聊的东西潜入,也自然不会低堕。只要心意坚定,车夫便也会坚定,我们便能到达任何我们想去的地方。整个瑜伽体系的目的就是要令心意坚定,令它无法偏离至尊者。
Sa vai manah krsna-padaravindayoh. 我们应把心意专注于Krishna,就如安巴利莎大君与八肢瑜伽大师杜瓦萨.牟尼对阵时那样。由于安巴利莎大君是个居士,所以常要计算怎样运用金钱,他除了是居士外,也是个伟大的国王兼奉献者。另一方面,杜瓦萨.牟尼是个不凡的瑜伽师,他颇疾妒安巴利莎大君,并想:“我是个伟大的瑜伽师,能在太空漫游,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国王,没有什么瑜伽力量,却那么受人敬重,到底是什么原因?我得教训他一下。” 于是杜瓦萨.牟尼便去找安巴利莎大君,并故意引起冲突。由于安巴利莎大君总在铭记Krishna,所以能战胜杜瓦萨.牟尼。最后,纳拉延纳告诉杜瓦萨.牟尼应托庇于安巴利莎大君足下。杜瓦萨.牟尼本是个完美的瑜伽师,他在一年内便走遍物质宇宙,并进入了灵性宇宙,并到达了神的居处外昆塔,且见到人格首神。但他是那么无能为力,须返回地球向安巴利莎大君顶拜。安巴利莎大君只是个普通的国王,但他的伟大条件是总在铭记Krishna,因此他的心意总受控,他也处于最完美的瑜伽境界。我们如把心意专注于心内Krishna的莲花足,便一样能轻易控制心意。只要铭记Krishna,我们便能成为成功的征服者兼境界最高的瑜伽师。
Yoga indriya-samyamah. 瑜伽修习是为控制感官,由于心意高于感官,所以只要控制心意,感官自能受控。舌头或想吃不应吃的食物,但只要心意坚定,它便会说:“不,你不能吃这个,你只能吃供奉过Krishna的祭余。” 这样,不单舌头,其他感官也一样受心意控制。Indriyani parany ahur indriyebhyah param manah. 物质身体包括心意,而身体的活动最终就是感官活动,但心意高于感官,智慧高于心意,灵魂高于智慧。一个人如处于灵性层面,他的智慧、心意、感官便全是灵性的,而Krishna知觉的程序就是要令感官、心意、智慧灵性化。灵魂本高于一切,但由于他在沉睡,所以便把控制权交予浮荡不稳的心意。只要灵魂醒觉,便能再做主人,而那从属的心意便不能再胡乱行事。只要我们在Krishna知觉中醒觉,那么,智慧、心意、感官便不能非理性地活动,却会受灵魂指挥,这就是灵性化及净化的过程。Hrsikena hrsikesa-sevanam bhaktir ucyate. 我们必须以感官侍奉感官之主,至尊主称为瑞施卡莎(Hrsikesa),意即感官的原始控制者,正如国王是国家事务的原本控制者一样,而国民则是 “第二控制者” 。
“奉爱” 意即按瑞施卡莎的意愿灵性地活动,但如何实践呢?由于我们必须通过感官作出活动,因此应把感官灵性化,好让它正确地行事。正如先前所述,坐着静默地冥想是要停止不当的活动,而在Krishna知觉中所作的活动却是超然的。停止不当的活动并非完美之举,我们应作出完美地的活动,并按感官之主瑞施卡莎的意愿而为,否则感官便会再度胡来,我们也会低堕。因此,我们应以感官侍奉Krishna,这样,我们便稳处于Krishna知觉之中。
物质世界中,人总受心意感官影响。事实上,纯洁的灵魂受困于物质世界是因为心意的假我,它想控制物质领域。因此,心意应受锻炼,免受物质领域的浮华吸引,这样,受条件限制的灵魂才能获救。我们不应受感官对象吸引以致低堕,愈受感官对象吸引的人便愈受困于物质世界,而最有效的松绑方法就是把心意长驻于Krishna知觉。《博伽梵歌》第六章第五诗节中 hi 一词强调的就是这点,它的意思是 “必须这样做” 。此外,《宇宙古史》有云:
mana eva manusyanam
karanam bandha-moksayoh
bandhaya visayasangi
muktyai nirvisayam manah
   “于人而言,心意是束缚之源,亦是解脱之源。当心意沉迷于感官对象时便造成束缚,但当心意远离感官对象时便带来解脱。”(《宇宙古史.维施努之部》6.7.28)心意长驻于Krishna知觉便带来最高层次的解脱,这样,它不会有机会留在假象里。我们在Krishna知觉中便如在阳光下,不会受黑暗迷惑。                 
  我们有自由留在黑暗的房间里,或外出享受灿烂的阳光,选择就在我们手里。光明可以驱除黑暗,但黑暗却不能掩盖光明。要是我们在黑暗的房间内,有人拿一盏灯进来,黑暗便马上消失,Krsna surya-sama maya haya andhakara. Krishna就像阳光,玛亚就像黑暗,黑暗怎能存在于阳光中?如果我们常处于阳光里,黑暗便不能干扰我们。整套Krishna知觉的哲学就是:长从事于Krishna知觉的活动,这样便能驱除玛亚,就如光明能驱除黑暗一样。关于这点,《圣典博伽瓦谭》(1.7.4)有此记载:
bhakti-yogena manasi
samyak pranihite 'male
apasyat purusam purnam
mayam ca tad-apasrayam
   “圣贤维亚萨迪瓦在灵性导师纳拉达的训示下,把心意完美地专注于奉献服务(奉爱瑜伽),毫无半点物质念头,这样,维亚萨迪瓦便见到 ‘至尊人格首神’ 及完全受祂控制的外在能量。”
Manasi一词是指心意,一个人因奉爱瑜伽而开悟时,心意便不受任何污染。维亚萨见到 “至尊人格首神” 时,也看到那背景中的玛亚。有光明便有机会出现黑暗,就像向着灯光举手时,手的顶部便在灯光里,但底部却在阴影里。换言之,一面是光明,另一面却是黑暗。当维亚萨迪瓦见到至尊主Krishna时,他也见到祂庇荫下的玛亚──黑暗。
玛亚是什么?在《圣典博伽瓦谭》下一诗节(1.7.5)中有以下解释:
yaya sammohito jiva
atmanam tri-gunatmakam
paro 'pi manute 'nartham
tat-krtam cabhipadyate
   “尽管生灵超然于物质领域三形态,但因受外在能量影响,他们便以为自己是物质产物,于是承受着物质痛苦的业报。” 假象能量暂时蒙蔽了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但谁是受条件限制的灵魂?他们虽然有限,却有Krishna一样的光芒,问题是他们都认同了物质世界,这称为假象──对物质的错误认同。尽管个别灵魂是超然的,但他们却在玛亚的驱使下从事于不当的活动,于是便受条件限制,并错误地认同了物质。《圣典博伽瓦谭》第一篇第七章对此有详尽的阐释。
  总结而言,我们本是充满光芒的灵性火花,现在却给假象能量玛亚暂时蒙蔽,被它驱策。在假象的影响下,我们愈来愈受制于物质能量。瑜伽修习的目的就是要解除束缚,而完美的瑜伽境界就是处于Krishna知觉中。因此,Krishna知觉能最有效地把我们从假象能量的影响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