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属于汉服吗:大道諦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59:48

大道諦理


無極皇母懿旨
昊天玉皇上帝玉詔
燃燈古佛 讚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頌
南無藥師如來佛 序
第一回 法界眾生
第二回 潤生利益
第三回 不求功德
第四回 修持改造
第五回 大道諦理
第六回 常與無常
第七回 恆常無限
第八回 無常法則
第九回 緣起法則
第十回 認識法則
第十一回 無我法則
第十二回 四觀心念
第十三回 上天有好生之德
第十四回 大地有養生之德
第十五回 人類有護生之德
第十六回 陰陽相對
第十七回 一歸絕對
第十八回 無極靈山
第十九回 理天原靈
第二十回 無極理天
第廿一回 無極虛空
第廿二回 佛境初地
第廿三回 微微初識
第七四回 佛境次地
第七五回 微微次識
第廿六回 佛境三地
第廿七回 微微三識
第廿八回 佛境四地
第廿九回 微微四識
第三十回 佛境四諦
第廿一回 博愛平等
第廿二回 清真自然
第廿三回 佛國清淨
第卅四回 大道無為
第卅五回 仙神聖道
第卅六回 圓滿超越
三清教主 元始天尊 降跋
中華始祖 黃帝老祖 降跋
盤古大帝 降跋
玄玄上人 降凡例
無極皇母頒 懿旨
玉皇上帝頒 玉旨
註:本書由懿敕崇心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 廣種福田

 

本堂主席 關聖帝君登台     戊寅年八月十六日

  詩曰:崇心再著天書冊 懿敕弘揚理無遮

     理筆接續再著作 普化真理自性澈

聖示:今夜恭接 無極皇母懿旨,與 昊天玉詔續著天

   書,命本堂福德正神與本堂玄天上帝。於十五里

   外接駕,命本堂二、三關帝與濟公活佛於十里外

   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及無極大道院眾靈修院士

   ,亦按順序排班候駕,不得失儀。為師暫退。

無極駕前董雙成仙姑 降

  詩曰:無極懿旨降道場 懿敕道脈展弘揚

     崇心再接皇母旨 著作天書啟善長

聖示:欣奉 無極懿旨到堂宣讀,神人俯伏。

    懿旨開讀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瑤池聖地,虞觀南贍部洲眾靈兒落凡後,即迷失於

 凡塵假景。難以暢真理回歸無極仙鄉。致令 為娘十

 分哀痛,屢屢倚門盼望靈兒歸返,然言者諄諄,聽者

 藐藐,故難接 母心相印,實感嗟嘆也!

 今懿敕道場崇心堂,諸神人等能堅志完成「大道系列

 天書」計五冊。 母觀理兒能暢真理,廣宣教化,引

 渡迷航,實令 母心欣慰。故再頒旨著作大道系列天

 書第六冊,題其顏曰「大道諦理」。命派 南海古佛

 與濟公活佛為主著仙師,三界高真仙佛為陪著仙師。

 旨到之日即行開筆,不限時日,早日完成廣宣教化,

 以慰 母心期盼之切。

 懿敕道場能堅志克服任何困難,完成上蒼旨意,實令

 為 娘感心之至,特予鼓勵,再勤奮勉。為上蒼普化

 作先鋒,矢勤矢勇,勿怠勿忽,堅心完成「諦造真理

 於大道中」。廣渡眾靈兒來回歸,其功其德自得也!

 「金品蓮台」自得也!克職完成。

  書成之日,母心慰賞諸神人兒女功勳,以慰上蒼眷

 顧期盼之! 神人叩首謝恩

天運戊寅年桂月十六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母頒命完畢

 恭賀崇心諸神佛,能再續接大道系列天書第六冊,實

感賀喜,盼能永續著作真諦,以廣渡原靈來回歸也!恭

賀之!恭賀之!吾回無極繳旨。

 

本堂副主席無極元君 麻仙姑登台

  詩曰:大道諦理廣傳揚 眾靈歸返四海航

     崇心再接著天書 續接昊天玉詔降

聖示:今夜再續接 昊天玉詔降堂,命本堂天上聖母與

   觀世音菩薩。於十里外接駕。命本堂虛空彩雲仙

   姑,及虛空落筆天尊,於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

   與無極大道院,眾靈修院士,排班候駕,不可失

   儀也!為師暫退。

欽差大臣 駱天尊 降

  詩曰:欽差帶旨到崇心 昊天玉詔展良因

     懿敕道場再著書 普化真理大道親

聖示:今夜帶 玉詔降堂宣讀,神人俯伏。

    玉詔開讀

  欽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玉旨曰:

  朕居九五至尊,掌五教升降之權衡,廣引眾生回歸

天界,乃 朕心願宏澤。觀南贍部洲,無極大道院懿敕

崇心堂。於丙子年桂月一日領旨設堂後。即行著作天書

,實屬可感可佩也!崇心神人堅誠克服困難,矢志完成

聖命,實屬不易!

  今科技時代,文明所致,故上蒼掌新法,來廣渡眾

生回歸。崇心等著作大道系列天書,已完成五冊,真令

 朕感心慰,能暢真理弘揚,勸化眾迷警醒回歸天界,

實感心之,今再特命「大道系列天書第六冊」。題其顏

曰「大道諦理」。命派 南海古佛與濟公活佛為主著仙

師,命派三界高真為陪著仙師。旨到之日即行開著,不

限時日早日完成。再廣渡儒道釋,與天道真修實行修子

回歸,乃 朕心期盼之!

  理筆能矢志完成聖命,著作大道系列精華天書,盼

能廣引教化之機模。為大道、為蒼生,作歸航之指引,

堅志完成永續傳承。矢勤矢勇,勿怠勿忽,完成之日犒

賞功勳,以慰著作之辛勞,堅志達成聖命,再造普化天

機。成就於「無極大道學院」,在人世間成就自己,成

就眾生。

勿負朕意 欽哉勿忽 神人叩首謝恩

天運戊寅年桂月十六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玉詔宣讀完畢,恭賀崇心諸神佛及諸賢生,與無極

大道院眾靈修院士。能得此上蒼殊榮,實乃崇心神佛與

諸賢生之辛勞結晶所致。盼完成時再恭賀崇心之功勳也

!吾回天繳旨!

本堂正主席 虛空上人登台

詩曰:大道諦理展弘揚 普化眾生歸返航

   崇心再接六天書 大道系列解迷障

聖示:今夜恭接 無極懿旨及 昊天玉詔,再著作「大

道系列天書第六冊」「大道諦理」。能暢實際生

活於修持中,而修持又是生活化,如此不悖真理

,才是真實也!盼有情眾生皆能彰真如,顯佛性

。成就自己,又能成就眾生。

  已接旨了,一切皆要努力完成。再造佳績,以叩答

上蒼之宏澤,下課後全體向外叩謝天恩。好!辛苦諸賢

生與大道院眾靈修院士。為師退!

燃燈古佛 降          戊寅年八月十九日

  偈曰:燃點眾生明佛性 燈光照耀三千界

     古德傳揚著諦理 佛降讚曰大道稱

      讚

  大道者-乃宇宙自然運行之真理,不私載,不偏悖

,不固化。實在是能替芸芸眾生作回歸的資本,是為至

要。因此在凡塵中即是修持自我,又個己能否超越輪迴

漩渦的侷限。必是要能暢真理來回歸,即由自我的改造

中而達成!

  諦理者-乃真實人世間生活的準則,不論六道輪迴

的眾生皆是如此。又能以現世作改造的因本,才能促成

在人世間有成就的天機。倘若不能棄除八識田中的垢穢

之時,必難以在凡塵中作改造的因本。如此亦要能有此

良機作回歸的準備,若是因緣不具足之時,欲能成就,

則較困難。

  大道諦理-乃是自然無為的本質,作真實人生的潤

生修持利益。才能有資糧,回歸於極樂世界,無極仙鄉

,宇宙天界也!即在於唯識的觀念中,如何棄除八識田

中的種種不良含因種籽,盼有情眾生皆是一體如是。回

歸即在於當下,回歸即在於現世中。

燃燈古佛 降 讚

天運戊寅年桂月十九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戊寅年八月十九日

  偈曰:本來天人皆為師 釋教傳揚大道迦

     牟尼寶珠化僧尼 佛降頌揚諦理殊

      頌

  大道諦理乃儒宗聖教,於懿敕道脈崇心堂來扶鸞著

作,是以佛家為基礎之本因。作有情眾生回歸的資本,

是一本難得的天書,乃上蒼慈悲德澤,讓三千大千世界

芸芸眾生成就的良機。

  大道能弘展,必要眾生能弘揚,不以人數的多寡,

寡亦可成眾,如此天地間不論任何宗教,皆由寡而眾,

由少而多,因而即能成就發展,德澤於有情世界的眾生

  諦理是真正在修持的過程中,作有情眾生教化的基

本,若無此基礎必難以成就在人世間,如何步向大乘菩

薩行的覺有情境界,又如何能步向蓮花佛國(果)的位

階。才是在人世間成就的基本,因而必要能以教化為目

的,成就為主題。更可以在有情世界中,以微微識而達

至佛的境界與果位,因而必要真正入於此境界,才是不

退轉於真如實性。

  大道系列天書的第六冊,「大道諦理」是上蒼掌新

法,以「儒宗聖教」集合五教聖諦,而成就人世間修行

的過程與位階。此乃上蒼之慈仁,不知有情眾生是否仍

固步自封,又難以轉化,執著更難以改變。如此時代之

不同,教化之不同,上蒼之澤潤亦不同。而眾生是否能

感同身受,皆在自己所選擇中去成就去達成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頌

天運戊寅年桂月十九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戊寅年八月十九日

  偈曰:藥師如來降崇心 佛化世人正己心

     大道諦理揚真心 普渡三千歸自心

      序

  大道諦理-能在崇心堂來著作,乃上蒼之慈德於人

世間。即在「儒宗聖教」中,以儒為依皈,以道為圭臬

,以釋為基礎。把人世間的唯識理念,再更精微的闡述

於鸞筆中,是有情眾生回歸的基本。如此必然可破除在

人世間修持的障礙,破除人我的執著,即把「貪念、嗔

恚、痴迷」作一解說,作一講論,必可促成在人世間,

破除數千餘年來的修持迷思。

  大道諦理是佛教修持真諦的教化,是破除修持迷思

的主要。否則唯我獨尊的宗教觀念,必難以成就真正實

修的修子來歸返。因而必要修子能實際破除,在其心中

早已固化的迷思障礙。才不會造成在回歸的路上阻礙良

多,必須是在凡塵中,把障礙來化除也!

  大道是無私又無為,真正作回歸的準備。諦理是真

實的潤生,又修持過程更是往昔仙佛菩薩成就的本因。

才能讓有情眾生在下化中成就。「大道諦理」的著作,

乃上蒼的旨意,在人世間成就三千大千世界中,芸芸蒼

生回歸的基本。必要能以自己改造自己,自己成就自己

,才是真正實際的歸返也!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序

天運戊寅年桂月十九日戌時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第一回 法界眾生

南屏道濟古佛 降        戊寅年八月廿六日

  偈曰:大道諦理著首章 南屏道濟古佛降

     弘揚普渡更發展 法界眾生是平常

  儒道釋耶回五教的教化過程中,每教皆有其特殊的

教義,亦有其殊勝之處。乃在於因眾生是個人喜愛,個

人所嚮往的修持方式,入於宗教去作自己在凡塵中的修

持範疇。因而即以個己所需要之方式,去行使個己有利

自己之方法,來成就自己。如此在芸芸眾生之中。是個

己所甘願承擔與接受的修持方式,也因個己所愛與選擇

。任何人皆無法改變。其在宗教修持方式中的作為,因

而亦由個己所能接受與成就的方法。達至修持改造的目

的,才是促成在人世間宗教的發展。

  芸芸眾生在自我所願意的範圍中,能入於修持路徑

,正因如此也是減少在人世間造就惡業的機會。因而宗

教的教化是有安定人心之所必須也!又以宗教的教化過

程中,每每必須要能在潤生的利益中,以自己為出發點

,才能促成自己因修持,能減少造業的機會。倘若在於

芸芸眾生若不入於宗教之教化中,亦觀其在思想作為中

,又如何能減少業因造就的過程,因此有修與無修的眾

生,即是如此的分野。

  因入於宗教是改變心志思想觀念的作為,遠比無修

的眾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如此是有修之眾生能成就自

己,更能減少造業之機會,亦是教育所傳承,教化所接

續。因而有修即比無修的眾生,看起來即有一份修持中

和藹可親的態度。如此是有修眾生理應具備的本質,否

則若論修持後,還同無修的眾生一樣之時,那即非是修

持者應具備之作為與態度。因在有修是改造不良習氣,

與不良含因之本質。一段時間即可觀視其作為,可判定

其所作為是真正的修持,還只是一知半解,甚至遠比無

修的眾生更難以讓人贊同。

  修持是法界眾生所具備之條件,能否入於宗教修持

,亦觀其自己意願否?宗教是有安定人心之作用與成就

之條件,是否能具足在人世間真正作修持的規範,還是

魚目混珠,充個人數而已,如此而論不該言已入修持境

地。因「修」是改造不良習氣與含因之過程,若無法在

「持」之中棄除原來之秉性,亦仍是眾生一個。更難以

言自己在修持,其實早已脫離了修持應有的規範,如此

有修與無修可讓人觀看即一目了然,又在於仙佛所觀視

的,早已了知其原貌,無法逃避仙佛的法眼,有時甚至

比無修的眾生更糟糕。因而有修與無修,真修與實煉否

?自己是最能了知,他人所能觀視的只是一部份而已。

其實真正能給予眾生自己心性的改造,才算是有修與真

修之人,否則只是充其數量,而謂之修持,實乃脫離了

修持的範本。

  法界眾生是一切皆平等視之!任何修子在宗教領導

之地位中,其所擔負的職責,不但是自己要作好,甚且

是後進所模仿之榜樣,亦給予後進有一條軌跡可尋之,

可進之!然而入於宗教應是一切法界眾生皆平等。如此

而言「師師相傳,脈脈相續」即在於尊師重道之中,而

成就領導者的地位。因此有諸多位居領導者,在先前開

創宗脈相傳,能一視平等,但往往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後

。因後進之學生所相互推崇,漸而迷失在掌聲中,高階

中、權勢中,漸漸的丟棄往昔那股宗脈枝葉相承的初發

心。進而承受了諸多後進的前擁後推,促成愩高我慢之

態度,更把自己的初發心,入於不能平等之境地,亦即

是唯我獨尊了!

  因而法界眾生是個自本靈所具足的個體,不因輪迴

之轉換,而抹殺了真如自性,因此即在法界中有平等的

作為。然而不論位居領導或高階,只在此生所具備能擁

有之,亦是該時段之所為而已,若是產生了愩高、我慢

、自大的心態與作為,如此皆背離了人世平等,法界平

等,眾生平等之規範也!因而即是自己早已迷失了原本

純真的本性。更把自己承受了掌聲的恭維,眾人的擁戴

,若失卻初發心則先是自己已迷失,如何能歸返先天的

自性即難矣!因而人生之中更不能達至法界眾生的平等

  仙佛之慈悲即在於教化中,讓宗脈枝葉相傳的領導

者,能破除此一關「唯我獨尊的垢穢思想」。因此法界

眾生,不論在任何宗脈相傳之領導者下修持,實應要眾

生平等,法界平等,不可執視我已處於高位,而漠視其

他眾生,要知經過一段的時間,一切可更改高階的存在

,如此能永居高位否?不也!因而亦不可輕視其他宗教

所教化也!因此不論任何宗教皆有其教化的功能,教化

的實質意義,亦由教化中不論所承領的使命有多大,所

師承的宗脈有多高超,亦無法保證每位後學者,皆能全

部回歸極樂世界,或無極仙鄉。

  因法界是平等,眾生是平等,修持是平等,自性亦

是平等,現在的眾生亦是未來的佛。而現在的佛亦是未

來的眾生,因大家都已成佛了,那又有什麼佛可稱頌,

只不過是個名相,是個平等的眾生(佛)而已,因皆是

平等超越了,那還有佛與眾生之分野否?法界眾生是一

切大道之起頭,若沒有芸芸眾生何來有佛之名稱。因而

不能輕視任何一位可以成佛之原靈,即在於自己本身是

否能願意承擔,與學習仙佛之腳程,而成就自己,也能

成就眾生。

  法界是一切大道之根本,不只是人類而已,尚有諸

多有情世界的動植物。而一切有情與非情的眾生,即是

法界芸芸的眾生,如此即是一切平等,眾生平等,自性

平等。而人類只是站在能有智慧去判斷自己所願意,自

己所選擇的一條路,不論好與壞皆是自己所喜愛也,如

此他人也就無法替代了。因而即是法界眾生平等的自由

選擇,自己決定也!是否如此!

  哈哈!今夜「大道諦理」著作首回,在颱風夜來成

全之,可感心來成就也!有此一股熱衷推動力量,足見

崇心往後的未來,是不可輕視的,而功德亦是自造自為

也!祝賀之!祝賀之!

第二回 潤生利益

南海古佛 降          戊寅年九月初一日

  偈曰:南海古佛著次回 大道宏揚理更微

     普化眾生歸無極 潤生利益靠自為

  在於人世間的生存過程,每一個環節是眾生必須要

能以自己,先利益自己的生存空間,才能有潤體的組合

。不論任何動植物皆是如此,也不只是人類而已。因在

於能活動的動物中,又一切皆依賴食物鏈的組合,讓自

己在養生利益之中,有潤身之動作,才能成就於自己的

生存環境。

  因為所有能活動的動物,皆必須要養生潤體,故而

才有食物鏈的組合。才可開創事物鏈的相續,人生如此

,萬物亦如此。然而在有情世界與非情世界之中也都是

如此,決無法脫離此限制,如此即由眾生的生存過程與

環境的結合,才能開展人生。人世間不論是任何一種眾

生皆是如此,又人類生存的空間,有生活的動作,才有

事物鏈的相續。人生於世只要是人類,要活即要能動,

若是不能動即類似現今的植物一般。然而若以植物在人

世間對於眾生,更是反覆相循的利益眾生,在於人類必

須倚靠氧氣(呼出二氧化碳,吸取氧氣)才能存活。即

是靠生活中鼻息的呼吸間,然而若鼻息之不來時,必難

以存活。因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出氧氣,吸收二氧化

碳,又是對人類一種相循的功能作用,更對人類生存有

莫大的功德。

  鼻之息是人類所倚賴,若不能呼吸,即欠缺靈性之

清明活動力,而人類要活必須要能動。倘是不能用活動

來滋養自己的潤生,必難以成就在人世間種種有利於個

己的潤生利益過程。然而既然出世為人,即要能以活動

在人世間,如此不但可以促成自己與他人種種因緣和合

的開創。更是必須要了知人類的身體,若長久處於不能

活動之時,即把整個身體的全身筋骨處於僵化了。久之

更難以鬆動筋骨,亦難能有活動的目的。如此而言若人

類的身體若欠缺活動力量,或是活動量太激烈.又超量

超時。即是把自己入於過與不及的界限,甚且無法達至

平衡,更難以達至中庸。而在人類是一切活動的根本,

若是無法能有活更有動,更難以成就人世間活動之過程

與功能。

  能活動必要能休息,因是有活動亦要有休息,不能

一直在活動。眾生若觀看人世間的白天與夜晚。白天是

活動的空間,而夜晚是休息之靜止。因此在活動與休息

之中,皆不可過與不及。否則即會造成對人類的不適,

因而更難以創造潤生而達至平衡,然而身體若是過份的

使用,又不給予有適時休息靜止的機會,即會對身體是

一種殘害,更是難以負荷!如此便加速了對身體的戕害

。即在不良傷害的過程中,難以給予保養的契機。此也

正是對身體造成難以彌補的缺憾!如此身體之不能好好

珍惜,而只一味謂之假體否?因人類的生存空間正是陰

陽兩利之結合,又如何在人類的陰陽兩利中,創造自己

生存的契機,任何的動植物,亦是如此。白天活動、夜

晚靜止休息,然而亦有部份之動植物則相互對調,白天

休息,夜晚活動。如此對人類與萬物生存的空間,則有

相互調節之功用。

  陰陽兩利-若以現世人類而言,是在存活的空間中

,作互輔、作調節之作用。又「陰陽兩利」必以有白天

,有夜晚,才能作為一日之起迄過程。否則人類即難以

計算人間的光陰與時間,又以時日月年總合為一年與一

生。因在人類是以年月日時來計算時光之累積,若不如

此,眾生可否了知每一日是一小輪迴,又一月、一年則

是一中輪迴,一生則是大輪迴,有何人能可免之!若以

崇心現刻著作之過程,又如何能計算時日,作為著作的

接續時機否?舉一例:「人生之過程,必須有日與月、

陰與陽(白天與夜晚)的相互接續,才可以有年齡的累

積計算。」因而人世的生活過程若處於整日為了生活而

生活之時,那則是件很痛苦之事,如此即難以改造生活

的品質。因在人世間是一切生活的過程,是人類才可能

有計算的空間,若在其他的動植物皆沒有可以計算的過

程。因此才有人世間的人類為生存利益之關係。更在於

自己之存在潤生中,有福者即可享受福份與福報,若是

無福者即必須要以生活而生活,為生活而奔波的無日無

夜。因而對人類的潤生利益,又是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通

過的經驗嘗試,如何面對人生的冷暖溫冰,則由個人去

體悟,去親身的投入其間。

  眾生在天地間皆是一律平等視之,沒有厚此薄彼,

或厚彼薄此。對眾生有福者是一種加賞,對眾生無福者

是一種懲罰,因在人類中,不論有福與無福的眾生皆是

一律平等。在先天之中是如此,又經過了一世世的輪迴

後,眾生能以福份平等,再更加的創造,如此加添了福

份與福報。然而無福者因是平等福份,在一世世的輪迴

後,即難以添加福份與福報,有之早已用罄,甚而透支

負債。如此對一世世的累積而到現世中,有福者能再加

添否?而無福者是否不再續加沉痾透支,而能就此打住

。更能往上加添福德,才能成就於福份與福報!因在先

天之中皆是一律平等的福份,而累世中的添加與減少而

成為相循的作用。因而如何加添與減少,則必觀眾生對

福德與造業如何拿捏,又如何為之,必有所認知。

  眾生有時亦會有如此的過程,即是福薄者若能以佈

施作加添的動作,即可以在此世中改造往昔無福之含因

。因眾生是對自己之存活在利益的動作中,必先利自己

再利他人,才是正確,若自己資糧與福份都欠缺了,如

何能利他人。因而利益潤生,必先以自己之存活而有相

續的動作。若能不為生活而生活之時,便可減少在人世

間有造業的機會。因眾生皆是對通貨存有一份非份之想

,而在人世間的舉動中,常把「利益放於心中」更把「

道義放於他處」。皆是對自己有利益而為之!即是非份

之想,因此造業即在此過程。雖然人世間種種的潤生,

是以自己有利益於生活的過程為優先。「通貨」的俱足

,是要福報能擁有,否則若欠缺福報,通貨即難以跟隨

也!因人世間的潤生利益,可以把自己過得「知足常樂

」「逍遙自在」才是成就自己在人世間,可以不為生活

而生活,更可減少造業的機會。

  因造業往往是因情感、通貨,人事之過程,而成為

「愛之慾」「有慾念才能有動作」即是造業之開端。眾

生無法明白業因業果的形成,是由造因的動念思想開始

。才促成在有情世界中,常常為了多賺那一點通貨,而

迷失了自己的「良心與良知」亦是造業的根基。若是自

己能在利益的潤生動作中,「怡然自得」「逍遙自在」

「知足常樂」是可減少在造業的過程中,讓業果來受報

。是否能減少造業而潤生利益,瀟灑的生存否?皆觀自

己對人生利益,能否看輕,看淡而抉擇!

第三回 不求功德

南無阿彌陀佛 降        戊寅年九月初四日

  偈曰:南無眾生是本靈 阿彌護佑蒼生心

     陀佛著作諦理臨 降著不求功德因

  法界眾生因有利益潤生的動作過程,在每一個階段

之中,必須要有的事務,即以個己之所作所為。有時是

善,有時是惡,因而即形成了是與非、對與錯之分野。

然而每一位眾生,皆以個己在利益的潤生動作中,作自

己該行的本份。又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往往每一件的事

務因過份利益潤生了,將原本很單純的事務,變複雜化

了。又是如此,將原本是善良的事務,因在於不知所措

與迷昧中。將善良改變成惡禍,如此即在人世間中,無

法以自己所作所為之事,來決定與憑判其好壞。

  因眾生是利益個己的動物,往往是把他人他物,當

作是一種無視其存在與凌虐之對象。更反其道而行,作

盡了喪盡天良之舉動,如此不但自己造業,又讓他人與

他物,遭逢其厄殃。因而在造罪的過程中,是每個眾生

無法了知其業因業果之形成,與受報艱苦的程度。更難

以了知在業果來磨之時,更是難以改造其業因業果的苦

報受償。

  人生因在利益潤生的舉動中,若僅是往惡殃的方向

去作為,必難以讓自己往良善的行使。更讓自己難造善

良功德與修為,如此宗教的教化正是輔助社會教育,學

校教育之不足。因為宗教不但能把一個十惡不赦的頑劣

惡人,改造成為一位修者與覺者,所以進入宗教的教化

是從內心的靈性著手,將不良的習氣棄除,使之成為有

用的大才。因此宗教的教化思想,不但能改變過往作惡

的眾生,痛悟前非,更能給予有修與實修的眾生來成就

,經由宗教的教化教育,獲得無窮盡的智慧,更讓眾生

從釜底抽薪,進而把個己往昔諸惡業,皆由無始的貪慾

、嗔恚、痴迷之中做一個改造,使之成為善良的心念,

讓眾生減少造業之機會。

  因在於將往昔諸惡業,經過了宗教的洗煉與薰陶之

後,把世上之惡人,改造成善德有用之棟樑材,又眾生

常把個己自認是修之過程。而「修」正是讓眾生了悟「

人生無常,世事無常」。更由眾生個己之體悟,自己生

存的空間,亦是無常之交替。何時能有我個己,何時能

覺悟,即把人類在宇宙虛空中的過往,作一個停留的註

腳而已,因此芸芸的眾生即在於虛空中,恆長相互比較

之下,更顯得人類是多麼的渺小啊!

  正是因入於宗教的教化後,更能發揮愛心即往良善

的方向去導引、去行使、去作為。皆是激發了自己的良

能良知,更促成眾生入於修持的階段,氣質與習性的變

化。在於經典所教化的「佈施種福田」,正是行功立德

的最佳表現,因是如此,在入於宗教的教化後,即讓芸

芸眾生常會把行功立德,建立於阿賴耶識中,深植牢不

可拔的觀念,根深又蒂固。如此欲動搖其行功立德之觀

念,即難以改變。因為每一位眾生,入於宗教的教化修

持過程,常會是以功德而修持,又在六波羅蜜多中,更

以「佈施為第一」,更加深了剛初入宗教道場教化的第

一課。因此欲破除其早已存在之思想觀念,恐難以實現

  眾生要有不為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的作法,而且

要破除作善事,作好事有好報的思想觀念。必須要了知

在人世間是有陰陽相互對待,有好即有壞,有善即有惡

,因此存善心行功立德能實際得善果好報,反之存惡念

作惡必遭惡殃來磨,乃千古不移之真諦。如此在於有修

及初修之眾生是必有的觀念,又曾經早已修持了一段時

間,仍遠在言行功立德能得好報,如此早已脫離了,不

為功德而行功立德。因在道場真修實行的修子,實應破

除如此之思想觀念,才可以轉化在凡塵中的沈腐思想。

因早已通過初修階段,若尚停留於此思想觀念中,如此

不但會拖累自己成就的天機,亦會讓自己反覆之輪迴,

因而永遠都在為行功立德,而作行功立德之事務。牽絆

了自己歸返的超越良機。

  行善怖施是真有功德,必觀其起心動念而決定,亦

觀其間之過程與效果如何而分野。如此眾生若是處於永

遠都為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即似梁武帝造寺蓋庵

,即為功德所執著」。必難以破除其不為功德與障礙執

著所在,眾生若以行善能有功德,作惡必遭殃之心境,

則是剛初入道場修持的芸芸眾生,所具備的觀念與作為

。亦由剛學習教導其善惡是非之觀念,才可促成如此。

若眾生不以行功立德而行功立德,必然要在起心動念中

,皆不可滲雜其思想觀念,才是真正作為一個標準的真

修實行者。

  真正在起心動念中,皆不可有作善事為功德而為,

更不可有作善事有功德而拘束,必要能真正為芸芸眾生

來謀福祉,才能讓自己不求功德,而甘願犧牲,願意來

奉獻,甚且連犧牲奉獻的念頭都沒有,「真正作自己應

行的事務」,才能具足莫大功德,實乃自己所無法了知

的真功實得(德)也。因一切仙佛菩薩皆是如此的行徑

,更沒有為功德而廣渡眾生,然而真修實行之修者,必

須要能破除此一觀念,才是作為教化成就的根本。但在

引渡新進初學者,則是必須要告知的事項,而「六波羅

蜜」正是「佈施得福德」。倘若已修持一大段了,尚還

追求功德,實乃差矣!並難以改造,也只是下世的福報

而已,能真正不為功德,才是此期教化所具備的思想觀

念。

  一切法界眾生若能在利益潤生中,入於宗教後必須

要先破除行功立德此一關卡。才不會障礙自己,能長遠

甘願施、甘願捨,犧牲奉獻。不但能成就自己更能成就

眾生,亦給予宗教在教化之過程中,真正作良好的利益

潤生的教化課程。

 

第四回 修持改造

南無大日如來佛 降       戊寅年九月十一日

  偈曰:南無蒼生唸如來 大日降臨崇心台

     佛著大道諦理冊 修持改造心無礙

  眾生入於凡塵之後,必有潤生利益的動作,故有「

為行功立德而作善事之動機」。如此必要在人世間,作

有情世界的潤生利益。即在人世間的生活過程,能入於

宗教修持,方有改造的資本。必須要自己在修持的方式

當中,去做自己的含因改造。更要做自己的主人,是以

在宗教的教化,知悉如何去行使,如何去應用。雖然人

世間是改造的世界,若無改造,只在經藏中無法達至修

整與變化。是以要在日常生活的過程,配合自己修持自

己改造自己的過程中才可以促成。

  宗教的教化課程,是改變生活與修持的結合,而不

以凡塵的事務相互比擬,相互羈絆,相互衝突。即由修

持的動作中,將往昔生活的不良習性與氣秉來改造,又

因宗教所提供人世間生活環境之不同有所差異。然而修

持又是自己能成就自己的因本。故必須要修持之人,有

心去改造,否則仍是同眾生生活一樣之時,何來言修持

。因修與持之過程中,是把不良習性與秉性來化除。把

佛性彰顯,才能有所成就,如此修持者不同於一般眾生

的原理亦在於此。因而必須先要能改造,否則是不能談

自己在修持,正因是眾生常會為了修持而修持,又不能

改造,更難以成就自己,也是因受「為修持而修持所誤

導」。

  「修」是把自己之不良氣秉來化除,又在自己修時

之過程中,依照往昔仙佛所走過之路途。又以仙佛的經

驗去學習與模仿,能持之永恆才能不斷,才是修持所通

達的目標。正是如此,又眾生在入於宗教後,常會以為

自己已是修子,但在自己心性與態度上,仍然都沒改變

。如此能論自己在修持否?眾生正是如此常常會為了修

持而修持,更盲從跟隨。又因受到宗教教條的束縛而受

拘束,且在於宗教教條之規範中,是不二過,而此規範

是在各宗教中,是把往昔仙佛修行歷程,作為經驗的傳

承,而讓後學者減少在人世間之折磨,必須要能明白規

範所制定之含意!

  規範是把修持的條理分明,使後學者能有所依循,

做到不二過,不逾矩,明白其規範所列定之條文。緊記

在心即是能了知其約束,更不會造成在修持的過程中,

增加諸多之錯誤與訛謬之事。如此能了知規範之制定,

是仙佛透過了人為的思想觀念記載於經典中,讓後學之

修子了知其過程,否則每位眾生所能領悟之不同,「及

智慧的高低,難免體悟之層次,因而有所分別」,正是

眾生之智慧高低與賢愚也!

  約制之規範,若了知後,即不去犯他之時,規範又

何來約制修持者。因在不犯過,不越矩之中,何來受規

範之約制否?如此正符合現今時代之國法,雖國法有明

文規定之條文良多,但在不去犯他,且超越其範圍之時

,又何來對國民產生了束縛與約制。而宗教規範之制度

是成就每位修持者,即在於不犯過,不越矩之下能遵守

並了知其範圍,才是能在修持中,做個快樂之人。否則

若內心常擔憂,常掛記規範之約制,使之受戒律所影響

而擔心受罰,自己更無法敞開心胸去做個「快樂的修持

人」。眾生常常會為如此因受約制、受規範、受戒律所

拘束,即生起了不可犯錯、犯戒律之念頭,是否能把其

心放下來,如此是難以了脫宗教戒律之約束。因常會為

了「修持而修持」之心態。即影響自己能逍遙自在之初

心。在一段時間後,不可為之、不可做之,即把內心牢

牢的束縛了。如此修持者無法敞開心胸,真正做個修持

人之限制,亦在於此。

  宗教的教化是改造人生在世,之含因的過程。如何

能在修持之過程中,不可存有受戒律來束心,更難以達

至敞開心胸的作為。因而常常會為了修持的規範與戒律

,而使自己是無法真正作個快樂的修行人。正因是如此

,眾生入於宗教原本可以輕鬆之修行,反而為了修持而

把自己整個心靈與身體,受到教條與戒律的限制,全部

束縛,更將自己包裹起來。如此即難以達至快樂修行的

境界,因修是把自己往昔不良的氣秉來化除,又在含因

之改造中更是一連串的過程。由無修與無知之眾生因進

入宗教,正是受薰陶與教化的關鍵點,否則若以宗教之

修子應是越修越快樂、越修越高興、越修越法喜,才是

真正達到快樂的修行人。但眾生往往因是為了修行,把

自己的心性(靈)身體、家庭、夫妻、父子,及種種間

造成了格格不入,更甚造成了冤果業債,如此即背離真

正修持應有的態度。因修持正是改造的資本,並非是越

修越難過,越修越不甘、越修越困難,甚且更多障礙。

如此的修行方式,請問眾生汝願意否?皆可了知其答案

也!因在一切世事之無常中,若沒有任何世事之接續。

何來能有經驗所傳承,世事經驗的累積。因是一切改造

的過程,才是在人世間通過因緣和合的起始,才能達至

改造的因本。

  修持是自己份內之事,同外界、同宗教一點關係都

沒有,也因宗教是教化的根本,進入任何一個宗教所教

導的教條與規範。若自己不去真正達至修持改造,任何

宗教也只是個過程而已。並非是根本究竟之道,因而修

持是自己成就自己,欲如何是自己承擔之份內事。而外

界與宗教也是無法同其相互比擬。能成就之時,即在宗

教中有教化的資本。若欠缺此份成就之天機,不論任何

宗教皆與汝無關係也!因而即以個己之成就,而影響了

宗教之教化過程。如何能讓自己能有真正的快樂修行,

更能不為修持而修持,才不會入於宗教中,又使自己造

業了,如此不良循環之過程,是宗教修子所必須要能了

知的,否則不能言自己在修行中,連邊都沾不到,尚且

謂之修持否?如此正是悖離了修持之真正含意也!

  今夜降來崇心道場,觀此堅志與規模,實可喜可賀

之,盼常保此份堅志,來完成上蒼所賦之使命也。

 

 

第五回 大道諦理

 

道教教主 太上道祖 降     戊寅年九月十五日

 

  偈曰:道教傳揚幾千年 道德天尊述福緣

     崇心道場著天書 大道諦理真理顯

  大道者-是宇宙萬物所共欽仰的真諦,乃在於無極

虛空中之有情眾生皆受其護蔭。如此必須能在當下之中

作有情世界的改造過程,才能有無止境的進化相續。因

而需要在此世中將自己來改造,如何能以當今時事作教

化的資糧才是真實。

  諦理者-乃是真實不變之法則,不論任何宗教所闡

述皆一體如是,又如何能在人世間彰顯自性佛體,而能

成就自己也。

  大道傳揚數百萬年,皆在其有無止境之變化過程,

來做改造的資本,因而才在其他任何星球中皆也是如此

。因大道的源頭,乃是無極,乃是虛空,然而廣大的宇

宙中,皆難以了知其他星球動物的生存過程。正是以生

存在地球的眾生,所難了知的事務。因三千大千世界的

芸芸眾生,是在一連串的改造過程,才能達至真正彰顯

真如佛性的本體,如何能以有生之年來成就自己的資本

。則是有情眾生必須要能了知的功課。因無常正是恆長

之中,把人類與萬物做系統的造化,因而人類是必須要

以個體之肉身,才是能在人生之中,來彰顯真如的本體

,又如何在無常之恆常中而能有所成就。

  無常的過往正是一連串的組合,人生一世皆在自己

所能了知的過程中,把生活的經驗當做是自己成就的資

本。若宇宙星球皆靜止不動之時,又何來有創造的原動

力量,必在於永無止境的改造中,達至平常的動作。眾

生皆以外在之知識而無法了知宇宙星球的動作,乃是人

類所無法了解的過程,因透過了機器與科技之顯證,才

能了知其星球的動作乃是平衡點。而平衡即是中庸,又

中庸則是不偏不倚,而謂之中,而庸又是平常的顯現。

若以平衡而言即在中庸點,對萬事萬物而言,即在於平

衡與中庸之中來展現。

  不偏不倚謂之中,而中者乃不過份與無不及,正是

天地間的至理。如此中與偏是相互而有所不同,又偏倚

者皆是相對也,如此天地間即有陰陽,即有對待,即有

是非,即有對錯,正是如何把偏倚而轉成不偏不倚-即

是正中。金木水火土-之五行當中,又以土為中,生存

在地球之以萬物中,又以人類為樞紐。然在人類(心臟

-心臟非靈性之地)身體之主軸起頭,即在人之心,即

一切之身體動力之來源。如此乃是中心即是人之中,即

把人生之靈性做有系統之調整,作為靈之源頭也!

  因靈之源頭-生存於人世間必須通過了心靈之顯現

,才能達至靈性之成長,必須要以自己身體在人世間的

過程中,將人生之身體,通過了生活的潤生動作,即在

永無休止的動作中,才能有成長的機會,因在生活的過

程,是潤生的動作,任何的動物皆是如此。又與天地人

並列三才,才是成就於有情眾生,將芸芸的蒼生做愛護

的動作,即是仁人愛物也!因天之大德,乃在於有生,

又地之大德乃在於養生,而人之大德乃在於護生。如此

天地人皆有其大德,正是人類所推崇之德性也,也是天

地德潤於蒼生。又人類何以能「天地人」並列三才之原

因才在於此。若人不能仁慈護生之時,即欠缺了仁人愛

物之慈性,如此的主要動作,更欠缺五常之首-即「仁

」也。仁者乃無敵於天下,仁者天必佑之,地必護之!

必在人世中有「仁之本性」。

  大道諦理之著作,乃是把整系列之「大道天書做一

有系統之闡述」。由人的心念意識,達至微微識的闡揚

,如何在人世間把一切利益人類與萬物的動作來維持,

將人生的過程由演繹中達至改造的階段,如何能站穩腳

步,又紮實的把根基,一步一步來完成,才是真實。又

「大道系列之著作是通過人生生活的必須。才能真實的

顯現」否則若以現今眾生皆迷於功利主義之時,更欠缺

了真實修持的過程,更是無法能落實於生活與修持中。

敢問眾生如何達至真修實行否?皆迷於外相,迷於顯化

,難以暢真理,作有情眾生的回歸,其最主要的常把自

己入於宗教中,而無法真正落實於生活作修持的改造。

因在於無常與恆常之中,是不可抹滅之經驗過程,何來

能讓自己成就否?

  成就的本質是真正把心念意識,轉化淨靈修持的過

程中,達至「真我如是」的佛性。如何把個己在人世間

中的有情世界裡,覺悟無情(非情)世界之主要功課。

眾生是否能為自己來負責,還是得過且過,通過了一世

世的結合,茫茫頓頓的輪迴不休否?因自己是最能了知

人生中之過往,是對自己的負責,對輪迴的斷除,才能

達至涅槃之大樂,又如何在涅槃中成就自己的佛性。才

可在「大道中成長」,才是在「諦理中去實行」,即「

真我如是」也。

 

第六回 常與無常

佛教教主 釋迦牟尼佛 降    戊寅年九月十八日

  偈曰:佛教傳揚三千年 釋迦牟尼佛福緣

     大道諦理更弘展 常與無常是本章

  無常在於眾生之生存過程是一連串的組合,因而若

以生活之接續而言,是相當重要及不可忽視的。生活之

過程乃在於常態之中,若常態保持著一連串即無常的接

續。又常態正是一體如是之本質,而無常即在生活之變

化中才能促成。倘若在常態之中,即無改變的契機,若

以無常言,生活之變化正是把修持之過程,來作為是對

修持者一種的改造,因循著人生的過往是經驗的組合與

累積。若是無任何經驗累積,何來能有智慧的開展,因

智慧是現今眾生所欠缺的主要資糧也!

  在經驗所傳承的過程,把日常生活的一切,作為生

存條件的主要。如此乃人類所必須要有的知識。但若以

現世人類的作為,常常會為了欠缺某種因素之下,會以

人類生存之過程經驗。而無法將實際的修持方式,落實

於人世間,即受到無常所難以轉圜與固化。又眾生皆在

日常之中,把人世、把經驗、把過程來創造,又以宗教

所教導的正是「人生無常,世事無常,過程亦是無常」

。如此無常正是青春歲月消逝的累積,更是把無常當作

是一種增加經驗與智慧的交集點。如此必須要能以在生

存中,有實質的改造過程,才能將無常來破除於修持的

迷茫。

  常-是在人世間有一連串無常的組合,即是生活於

日常中。正因是每日皆受其相同之生活過程,往往積習

成是。因積習正是在人世間,難以破除其生存條件之調

整,而修持亦是如是,甚且根本都沒有辦法轉圜,在人

世間有常之相續。若在生活中跳脫於此限制,或是另外

增加了生活之困苦,即銘記於心中,但此作為之時,必

難以平常心來看待。皆以經驗的組合,把人世間之常態

,一下子即打散了平常之生活組合。如此一個人或是修

持者,若以平常之常態在人世間太久了,即會迷失了自

己,難以有真實的生活面。因而平常即在平靜的生活當

中。常常會為了增加困難的結合點,常會認為是一種磨

難,更是一種障礙。如此長久了,即難以在平常的生活

當中,能增加智慧與經驗的轉換。如此正是眾生處於現

今時代,最容易犯到之通病。

  常態即在於無常之中,把平常來打亂了生活的品質

,正是芸芸眾生皆有此觀念。但在於真正的修持者,正

是把常態打亂也打散其組合,而此當作是一種人生的座

右銘,更可在人世間有此經驗,可以下化後代。若是沒

有此觀念,往往會認為對自己是一種磨難,是一種阻礙

,因而眾生之常態正是仙佛早已曾經體驗之過程而已。

  因仙佛能把人世間的組合過程,看得一清二楚,眾

生又是在於常態中打散(亂)了腳步。如此正是增加經

驗與智慧的結晶與累積,若是眾生能有機會成就於仙佛

菩薩之時,即有比他人(平凡眾生)更能有實質的經驗

,與智慧來作下化眾生的資糧。若是欠缺了如此之條件

,又如何能有實際參與的經驗過程。並非僅是道聽塗說

而已,正因是自己親身所能體悟之過程,則比較刻骨銘

心。在下化教育之過程中,把人世間的經驗化作智慧的

結晶,才是在人世間,作有情世界眾生教育的資本,更

是成就自己的資糧位。

  常與無常正是扮演在人世間一種教化的課程,只要

是人類的眾生。皆在於常與無常中來完成此一生之因因

果果,業業障障之完結。如何能看破常與無常,正是如

此的演繹人世間。也讓眾生在「常與無常」之中,把人

世間的過往用不平常之過程,來讓眾生增加經驗與智慧

的累積,如此正也是反面成就現世有情的眾生。

  無常是一切的組合過程,若是眾生無法了知無常的

生滅過程之時,永遠都是一個受輪迴所左右的個體,因

此必須要能了知無常正是「生命消逝的結合體」一點一

點的累積,換來真理正是破除了生活中的盲點,給予修

持者真正有回歸與成就的天機。因而無常正是在一連串

中作組合,一連串中把人世間的時空作有系統的改造。

任何一位眾生皆是如此的過程中,因人類之初生謂之嬰

兒,及長謂之兒童,漸長謂之學童,再長謂之青少年,

漸而青年、青壯年、中年,復再一步步入於老年。如此

皆是一個的個體而已,而名稱卻有如此之多,那正是無

常名稱的顯現。把一個人類由入胎之始的名稱,到老死

之間的名稱串連著,各皆不相同,如何能實際了知,必

要有實際經驗與智慧,更是要在有情世界中把常與無常

,作組合的交替而已。

  由無常與常之過程,正可以成就有情世界的眾生,

更可以在其過程增加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才是真正成就

於大乘菩薩的行徑,達至蓮花佛性的國度也!

 

第七回 恆常無限

儒教教主 大成至聖先師 降   戊寅年九月廿五日

  偈曰:儒教傳揚眾生緣 教主民尊共成沿

     大成至聖先師降 恆常無限大道顯

  眾生在無常之中,會把人世間的生活比擬為困苦的

磨難,因在生活中難有實際的經驗,故常會遇到事務之

無明,即欠缺了生活的經驗轉換。因而常會在日常生活

中,促使自己因無知的過程,更把自己入於困厄的痛苦

生活過程。如此即對現世人間比喻為「苦海」。然而眾

生若有豐富的經驗,應用於日常的生活中,與修持的過

程上。便可將人世間因通過經驗的組合,應是很容易即

能有順遂的生活。但往往不知如何具備豐富的生活經驗

,即欠缺了生活資糧,才讓自己入於苦海中!

  無常即是如此的經過,下一刻的過程又是如何?皆

難以了知。因在不知情的過程,常會把日常生活入於困

厄中,卻又難以在人世間有實際豐富的生存經驗。因而

常會把別人的經驗,借與作為我個己學習了知的一切,

便吸取了別人的經驗,往往不是自己親身體驗的過程,

難有深刻(切)體悟,一旦自己遭遇到困苦之時,即難

以轉化的原因亦在於此。

  無常即是永不休止促成眾生,皆以無常來做人世間

有情的事務。但一日復一日,必是周而復始的作同一個

動作,然而每日所作所為又是相同之事務。卻無法把無

常來化除,因此即欠缺在恆常之過程中,把日常生活的

一切來造就與轉化。又現實生活與修持生活,往往會有

諸多難以相融之地方,且常常會格格不入。正是在修持

與日常生活之過程內,無法能實際的落實於日常生活中

。因而眾生即在不知如何以修持,同日常的生活相融並

和。如此恆常之作為,更是永遠都扮演著人類每一位眾

生的生存接續。更難以了脫在恆常中,把無常來化除,

又如何在恆常中,來成就無常之相續。

  恆常更是一切永遠不改變,永遠不休止,即在固定

的範圍中難以靜止,則是恆常中永不停止。因恆常是一

切眾生每日都要遇到的過程,舉一例:往昔所言「太陽

是由東方昇起向西方墜落」然而在現今時代的眾生,因

科技的發達,智識的提昇,則謂之並非如此,了知是「

地球的自轉與公轉」背負著太陽的昇起與降落,乃是地

球繞著太陽在轉動,而非是太陽繞著地球在轉動。則是

現今時代眾生所了知的知識,因每日所遇到的,又是了

知地球存在的公轉與自轉,才是真實。如此若不經由科

技所證實之時,是否現代眾生仍是停留在太陽繞著地球

轉,由東昇向西來降落,皆難以了知是「地球之公轉與

自轉,循著軌跡在運行」,更是承受萬物眾生的負載也

  如此恆常即似地球繞太陽,永無休止的輪轉,又太

陽每日每時每刻,皆向地球、月球、金木水火土各星球

的光芒照耀,永不休止,不論晴雨與任何天氣皆是如此

綻放著光輝,照耀著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然而若

非科技所證實,現代的眾生是否仍遠以為「太陽是由東

向西來行使」,人類所居的空間是太陽繞著地球,才有

白天與夜晚。如此之觀念,早已背離了天地所蘊含之真

理。如何能讓現代眾生有更深一層的知識領域。然而在

宗教亦是如此,是否能破除往昔所難以了知的定律,才

能符合天地的造化,蘊孕著萬物眾生的慈性,因此即在

恆常中,每日綻放著光芒來成就眾生,如此正是恆常所

能證實之真理。

  恆常是永遠無限,正把無常一段一段的相接在一起

,串連著天地與眾生之過程。又舉一例人生的一生過程

,正也是永無休止的變化,而無常的過往把人世間由孩

童的稚顏,漸而入於少年之後的面龐,身體慢慢的在增

長,爾後青壯年之成熟後,再漸漸的入於壯年,身體面

龐又改變了,慢慢步入老年,身體面頰已不復童稚的清

純,早已是皺紋滿面老態龍鐘了,皆是一個人類之個體

而已,尚有如此諸多的過程與名稱。至於其他萬物立於

人世間亦是如此,皆由初生而壯,又入於老死之過程,

來成就在人世間無常的過往與各種名稱,才是在無常中

把恆常來相續。

  由恆常中作無常的接續,如此必須要了知「無常是

永不休止,而恆常亦是永不休止」皆在於每一個階段中

來成就有情世界的眾生,把人類的秉性來化除,成就於

仙性、聖性、佛性的自性也!因而必以個己在恆常的無

限中,把無常來成就。更在於每一個階段的無常來相續

,把恆常來造就,即是萬物眾生生活的過程,如何能成

就自己,是必須要了知在人世間,正是永無止境之改造

。亦在於改造中把人世間的過程,與業因業果來化除,

而達至圓融而無礙,才是真正的圓滿與滿圓也!

今夜欣降崇心道場,觀有此規模可喜可賀,盼堅志

達成上蒼聖命,更成就眾生了知仙性、聖性、佛性的自

性來彰顯也!哈哈!哈哈!

 

第八回 無常法則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戊寅年九月廿九日

  偈曰:南無藥師降崇心 如來佛祖闡自性

     無常法則潤蒼生 大道眾生靈更清

  眾生在凡塵中,每位皆具有自性,如何能以個己之

自性,在人世間來彰顯自性佛體。必須要通過生、住、

異、滅的過程,才能開展在人世間因緣和合之接續。如

此必須能以個己之存在,才能將自性通過了經驗的組合

,把自性闡揚,又如何能將人世間的經驗,把因緣和合

來創發,更成就自己才是真實。

  因有生住異滅,即在日常生活中,是以每一個階段

由個己同他人來接觸,才產生了因緣和合之起始。有起

始方有結束,然而必須要能了知因緣和合,在生住異滅

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種無常的組合,如何以生住異滅的

過程,藉宇宙之恆常應用於日常生活,又在於眾生皆不

知如何來讓個己,在因緣和合之過程,來同他人相互接

觸正是如此,在開展人生的因緣接續,即有「緣起法則

」,如此即有緣起之過程,才是促成眾生在凡塵中,有

潤生的動作與生活。而在於緣起是一切有情眾生,皆會

遇到的事務,不論在任何地點空間環境中,皆是如此,

正因是緣起能同他人相互組合,才是把緣起來開展。

  緣起之後,即是「認識」了生活與待人接物之一切

過程,即是認識之動作。促使自己能明白認識之存在,

是通過了知識的認知過程,才有「認識之法則」。然而

任何一位眾生皆離不開於此之限制。即由「認識法則」

之過程,來開展了「無常過往之法則」,然在宇宙與天

地間及人類任何處所,皆是無常永不間斷,因而即把無

常同宇宙之過程相互比擬之時,人類是顯得多麼渺小,

又多麼短暫。更讓眾生在無常之接續中,把自己入於「

無我之法則」。因而即是「無我之存在」。然而生活在

現世的眾生,確是千真萬確之身軀,決非是假設之軀體

,如何能謂之假體否?不也!正因是對「宇宙同人類,

所相互比擬」之過程,才能謂之假體,如此在人類之生

存經驗,卻是不折不扣的真實生活過程。

  生存之過程,是通過了生活經驗的組合,才能把人

類的生存過程來顯現了。因此即有人類的潤生組合,又

如何在生存之過程中,去累積人類生存之經驗。因此即

是把「生」之存活來成就,但在於人類正是生、住、異

、滅之相續。因有生、住、異、滅來串連著人類生活,

任何一位眾生皆是離不開於此限制。又如何了知「老死

」之過程,因「老」可以體會,但在「死」之過程中,

又有那位眾生可以體悟否?皆難也!

  「死」之來臨,任何一位眾生皆難以了知,又如何

能有「死」之經驗,更在於眾生死亡之後,甚少難再回

復生之可能,因而即欠缺了死亡之經驗。如此只可把生

之經驗,在於人世中來體會,更是自己親身體驗的過程

。如何在人類的生存過程做一個總合。然而「死」是眾

生欠缺的經驗過程,正是如此,如何能了知「死之」的

滋味是什麼,在生住異滅之過程中,死之亡,正是符合

滅之無常法則。

  無常又在有常之中,則是一切皆永不休止的轉動,

也是在「恆常」中來成就。又「恆常」亦是永不休止之

存在過程。如何在無常中去體悟生存的過程,更是由「

無常」中體悟無常的接續。然而人類眾生生存在當今世

上,若是多一位,或是減少一位,皆對宇宙之運轉無任

何影響。但在於人類之眾生的生存,正是扮演著「無常

」的連接。否則任何一位眾生,皆難以達至成就的階段

。因而在於無常正是演繹著人生的過程,何時來生,何

時滅絕,皆難以了知。又如何在人類之生存過程中,把

無常來認識清楚,便可由「認識法則」中來成就。因而

必先開啟了「緣起法則」。

如此由因緣所動之過程,正是扮演著「無常」之永

不休止-「恆常」亦永不休止,更是接續著人類的過程

,但在於佛家中,即是入於「無我之法則」,由個己同

宇宙相互比擬時,而產生了「無我之個體」如何能同芸

芸眾生來相互接觸,相互來開展因緣和合,如此即是入

於「認識」之過程,才能促成「緣起」之始動。

  無常正是把人世當中,的一切組合來開展,如何在

緣起中認識了無常,更由無我中去成就芸芸眾生,早已

是成就自己。正是「大道諦理」著作的本意,否則在人

世間根本是無法達成「唯識的真如自性」。因在於唯識

觀念,正闡揚八識田中,把菴摩羅識來進入微微識中,

則是必須要了知「緣起法則,認識法則,無常法則,無

我法則」才能發揮佛家之精髓。如何帶領眾生來認識此

一境地,必須要多在「唯識理念」中來成就,如何破除

無常中之無我組合,即由個己來成就。

  因是如此即可成就於「唯識之境地」。即在眼、耳

、鼻、舌、身、意之開展。把人類之身軀本體,進入末

那識的傳導輸送,分判中,成就於阿賴耶識的清除與沈

澱。才能入於菴摩羅識之真如本識上,必要把「無常與

恆常」永不休止,永不間斷的組合接續看清楚,要了知

其過程必可成就在人類的有情世界中,讓個己能達至成

就與超越也!

 

第九回 緣起法則

南屏道濟古佛 降        戊寅年七月初二日

  偈曰:南屏道濟拯蒼靈 古佛降臨崇心迎

     大道諦理闡至真 緣起法則歸自醒

  無常是經由活動後,促成恆常之接續,才能達至一

切開展的目的。因而法則是透過一連串的組合,是眾生

在世間相續過程的總合體。必在於「無常」的法則中,

讓自己能有一切的真實作為,不論是潤生過程,或是修

為過程中。皆必須了知,人類或宇宙是由無常的接續中

,才能有恆常之永在。而「無常」是要由「緣起」之所

促成,才能有開展。

  由無常法則中,了知「恆常與無常之作為」,是一

切有情眾生,所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因而無常法則之促

成,才能在「緣之起動中」讓因緣和合來成就。如此「

緣起」必須要能以眾生,在生活的真實面上去成就。否

則一切緣之所動,必難有實質的效果。然而在緣起所促

成的,正是花花世界,芸芸眾生的生活過程。任何一位

人類的眾生,皆無法離開於此。因而即有緣之所動,才

能結合了一切的開展過程,否則決不可能有成就之機會

  因「緣起」正是把有情世界的眾生,來串連在一起

,才有可能達至因緣和合之組成,因此即在有情世界中

,讓眾生在含因之好壞中,去遭逢厄運來磨或是遇到福

運來享。如此之過程,即是通過了眾生自己之所作所為

,而認知在人世間之一切。因而即在於認知有情世界的

一切「名相」,更是給自己好的與壞的,要的與不要的

,隨因緣和合來成就或是排阻。則是芸芸眾生自己所選

擇的,也正因是如此「其因是自召,其果亦是自得也」

因此即是含藏的因緣果報-即是「含因」的最主要形成

來源。

  有含因的形成來源,才讓眾生在有情世界中的扶塵

根與淨色根來成就。然而扶塵根與淨色根兩相組合,即

有「心法」與「色法」。如此必須是要通過「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過程,在現世當中正是真實的實相

,也正是真實生活的過程。任何一位眾生皆難以脫離於

此限制。果若能謂之存在的世界是「空之存在世界」,

又「色相」的真實世界,是否人類亦是為空否?這是決

不可能。因空色之組合,才能把宇宙的含因,人類的含

因過程,與生活過程相互結合、相互抵消。更促成在「

空與色」之中,才不會讓有修之修子「一頭霧水,霧剎

剎」。若無如此之體悟過程,時常會造成諸多的瓶頸。

如此是仙佛之不慈,還是眾生無智慧來轉化。

  在「緣起」的過程中達至認識的條件,因此緣起即

是由眾生自己來選擇所認識,正是眾生在經驗累積中,

達至智慧的開展,也促成自己在法則的軌道中,把其過

程來消弭與結束。如此由「無常」而達至「緣起」之中

,必須是自己親身體驗於其過程中。否則若非是自己所

能了知與體會,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如何有智慧開展

的發掘處。因扶塵根與淨色根,是通過了眼、耳、鼻、

舌、身、意之起動。即由緣起來攀緣,所能促成眾生在

日常生活中,所須要的一切事務,包含著修持的過程。

如此必須以「扶塵的根性」色聲香味觸法讓自己同外界

所能接觸的過程中,以「淨色的根性」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來轉換一切因緣組合。才能在有情世界中有作為。

  必須要了知「緣起法則」是由「無常」的接續中,

達至「恆常」的總合體。因此「恆常」是永不休止,而

「無常」亦是永不休止。此即要讓眾生了知在凡塵的世

界中,必須要能認清在於「緣起」之時,才能有「認識

之階段」。如此即以「色法」與「心法」兩相互映,相

互結合-才是人類真實的過程。因色、心,正是由唯識

理念的組合,若無「色、心」兩法,便無芸芸眾生。而

色法-即有情世界中所見所視的,一切有形有色的實相

與實體。而心法-正是一切天地間所無法見之視之的本

體與法則。因心法在於念識之中,及宇宙、天地運轉之

過程。即難以見之、視之。而心法更甚於色法,這是千

古不移之真諦。

  色法是芸芸眾生之感觸與感覺之經驗過程,又在色

法中須經由心法之分判才促成的。不論修持任何宗脈、

教派皆是離不開於此「心法」與「色法」的總合。又「

扶塵根」與「淨色根」兩者把「心法」與「色法」兩相

結合了,才有緣之起動來認識有情世界的一切事務與名

相。不論「心、色」兩法之總合是如何,而「心、色」

是由眾生自己了知其在人世間的組合,把因緣來開展與

結束,其結果是好、是壞皆是自己所為與選擇的。

 

第九回 緣起法則

南屏道濟古佛 降        戊寅年七月初二日

  偈曰:南屏道濟拯蒼靈 古佛降臨崇心迎

     大道諦理闡至真 緣起法則歸自醒

  無常是經由活動後,促成恆常之接續,才能達至一

切開展的目的。因而法則是透過一連串的組合,是眾生

在世間相續過程的總合體。必在於「無常」的法則中,

讓自己能有一切的真實作為,不論是潤生過程,或是修

為過程中。皆必須了知,人類或宇宙是由無常的接續中

,才能有恆常之永在。而「無常」是要由「緣起」之所

促成,才能有開展。

  由無常法則中,了知「恆常與無常之作為」,是一

切有情眾生,所必須要經歷的過程。因而無常法則之促

成,才能在「緣之起動中」讓因緣和合來成就。如此「

緣起」必須要能以眾生,在生活的真實面上去成就。否

則一切緣之所動,必難有實質的效果。然而在緣起所促

成的,正是花花世界,芸芸眾生的生活過程。任何一位

人類的眾生,皆無法離開於此。因而即有緣之所動,才

能結合了一切的開展過程,否則決不可能有成就之機會

  因「緣起」正是把有情世界的眾生,來串連在一起

,才有可能達至因緣和合之組成,因此即在有情世界中

,讓眾生在含因之好壞中,去遭逢厄運來磨或是遇到福

運來享。如此之過程,即是通過了眾生自己之所作所為

,而認知在人世間之一切。因而即在於認知有情世界的

一切「名相」,更是給自己好的與壞的,要的與不要的

,隨因緣和合來成就或是排阻。則是芸芸眾生自己所選

擇的,也正因是如此「其因是自召,其果亦是自得也」

因此即是含藏的因緣果報-即是「含因」的最主要形成

來源。

  有含因的形成來源,才讓眾生在有情世界中的扶塵

根與淨色根來成就。然而扶塵根與淨色根兩相組合,即

有「心法」與「色法」。如此必須是要通過「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的過程,在現世當中正是真實的實相

,也正是真實生活的過程。任何一位眾生皆難以脫離於

此限制。果若能謂之存在的世界是「空之存在世界」,

又「色相」的真實世界,是否人類亦是為空否?這是決

不可能。因空色之組合,才能把宇宙的含因,人類的含

因過程,與生活過程相互結合、相互抵消。更促成在「

空與色」之中,才不會讓有修之修子「一頭霧水,霧剎

剎」。若無如此之體悟過程,時常會造成諸多的瓶頸。

如此是仙佛之不慈,還是眾生無智慧來轉化。

  在「緣起」的過程中達至認識的條件,因此緣起即

是由眾生自己來選擇所認識,正是眾生在經驗累積中,

達至智慧的開展,也促成自己在法則的軌道中,把其過

程來消弭與結束。如此由「無常」而達至「緣起」之中

,必須是自己親身體驗於其過程中。否則若非是自己所

能了知與體會,自己親身經歷的過程,如何有智慧開展

的發掘處。因扶塵根與淨色根,是通過了眼、耳、鼻、

舌、身、意之起動。即由緣起來攀緣,所能促成眾生在

日常生活中,所須要的一切事務,包含著修持的過程。

如此必須以「扶塵的根性」色聲香味觸法讓自己同外界

所能接觸的過程中,以「淨色的根性」眼耳鼻舌身意六

根來轉換一切因緣組合。才能在有情世界中有作為。

  必須要了知「緣起法則」是由「無常」的接續中,

達至「恆常」的總合體。因此「恆常」是永不休止,而

「無常」亦是永不休止。此即要讓眾生了知在凡塵的世

界中,必須要能認清在於「緣起」之時,才能有「認識

之階段」。如此即以「色法」與「心法」兩相互映,相

互結合-才是人類真實的過程。因色、心,正是由唯識

理念的組合,若無「色、心」兩法,便無芸芸眾生。而

色法-即有情世界中所見所視的,一切有形有色的實相

與實體。而心法-正是一切天地間所無法見之視之的本

體與法則。因心法在於念識之中,及宇宙、天地運轉之

過程。即難以見之、視之。而心法更甚於色法,這是千

古不移之真諦。

  色法是芸芸眾生之感觸與感覺之經驗過程,又在色

法中須經由心法之分判才促成的。不論修持任何宗脈、

教派皆是離不開於此「心法」與「色法」的總合。又「

扶塵根」與「淨色根」兩者把「心法」與「色法」兩相

結合了,才有緣之起動來認識有情世界的一切事務與名

相。不論「心、色」兩法之總合是如何,而「心、色」

是由眾生自己了知其在人世間的組合,把因緣來開展與

結束,其結果是好、是壞皆是自己所為與選擇的。

 

第十回 認識法則

南海古佛 降          戊寅年十月初九日

  偈曰:南海廣渡眾生歸 古佛慈悲仁德追

     認識法則諦無常 大道系列揚真髓

  由無常的變化中,讓眾生在人世間有波波起伏的舉

動,如此正是一切有情眾生,所必須要經過的輪轉。才

促成因緣起伏的接續,然而由恆常中來達成因緣的創發

。亦由無常中的起伏,讓自己入於因緣組合之相續過程

,才能把緣起來轉動。即把「緣之起動」經由了認識,

了知天地間一切事務,欲開展、欲阻隔,皆由自己所喜

、厭來作決定,才是在於緣之起後。能有認識「色法、

心法」兩相組合,更是成就於凡塵的芸芸眾生。

  緣起之後即能認識一切的世間相,在「心法與色法

」之傳導與組合中,把一切所有的名相,即是實在界的

色法來成就、來認識。更是由色相中的存在界,而產生

了心法的變遷過程,更把心法在變化中的起伏過程。讓

有情眾生能了知其心境的起伏,亦是變化的無常。然而

由變化中把人生的演繹過程,通過了生、住、異、滅的

結合,在每一個階段,每一個過程。是由起伏中來成就

、來攀緣,如此是必然的現象,也是眾生所必須要經過

的歷程。

  緣起之後更是認識了有形有象的存在界,即是實在

的物質界,然而不可謂之虛幻。因有實在界的眾生,世

間才能構成天、地、人與萬象萬物的總合體。因是如此

便在於由認識法界的萬物名項(稱)中,即可由實在的

現象界,因名項(稱)之存在,進而「認識」其形體,

了知其物種之色相,才有「色法」。因「色法」是通過

了心內之認知與識別,才能了知其物種之存在,與了解

其功用是如何!如此是有情眾生的識別本來體,因存在

於凡塵間,每一個物種皆有其名項(稱)。果若如此,

正是人類加諸其名稱,才能有所認識與判別!

  因由認識了萬物萬項的名稱,才能了知其作用與功

能。然而在宗教與生活內的日常中,相互交加在一起,

即是在修持過程裡,了知天地間變化的過程。又人生亦

是在不斷的變化中,才促成在宗教修持,把人世間當作

是無常。但往往不了解「無常」是不變之法則,即是道

路。是否可在無常變化中,了知其變化的最終目的是什

麼。這點也是宗教修子最迷惑與困擾的問題,如何破除

此迷網,則是眾生所應理解的課題,否則欲脫離輪迴束

縛,恐非易事!

  事項變化了,故由無常的起伏中,來做恆常之判別

,因「恆常」正是一切大道演化的演繹者,其實是由「

無常」來接續演化了「恆常」之存在作為。因而宗教中

即把「心法」與「色法」在認識中了知,其正是:「觀

身之不淨,觀受之是苦,觀心之無常,觀法之無我」之

相續中,了知「觀」是由檢視在其過程裡,是由「觀身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即是由了知「

觀法無我」中,如何能真正在世間裡,把修持當作一種

潤生的動作。因修持是離不開在人世間的生存,亦是真

實的存在界,絕不可能脫離於此。因而雖然經由在「認

識」當中,了知一切存在界的法界眾生,是由「觀身之

不淨」「觀受之是苦」「觀心之無常」才可促成「觀法

之無我」即是在「無我法則」中讓自己來成就。如此是

不可謂之法界眾生之存在是虛幻,其是真實存在的實相

,如何能謂之是「無我」否?

  如此宗教所教導的課程,與世俗眾生所認知的生活

萬象,皆離不開對潤生過程提供了「資糧」,來參與演

化之不斷。因而要了知、宇宙演化、天地演化、人類演

化、萬物演化之過程。是在人世間,通過了生住異滅的

起伏相續中,才可能有「生存」與「滅失」。是經由「

緣之起動」達至認識了,則可由四觀當中才能有成就。

因而四觀是由宗教中,給予修子與眾生所能了知,在人

類的潤生與修持中,相互來成就,否則緣起了之後,又

如何能認識否?皆難也!

  認識即把經驗累積加在一起,通過了生存的過程中

,了知在世間相的萬象萬物來結合,亦不可謂之人類才

是演化的主要主導者。因天地之演化過程,是把萬物萬

象相互結合,參與演化,才能滋潤有情世界的人類。而

不僅只是人類而已,尚有萬物萬象也!因而人類在宗教

的修持教化觀念,由認識了天地中的萬物萬象。才促成

人我的分別,如何來把人我與萬物來相互結合是息息相

關的。果若天地演化只有人類而已,如此人類生存的食

物與居住空間的組合,又是如何能供給否?

  了知認識一切萬物萬象的過程,才能把宗教之「四

觀」來落實。四觀來轉化皆在於心念的起伏中,而成就

於四觀念。正是由眼所觀視,通過了生存與修持的結合

才能促成。因而必須要了知「四觀」,是由心念意識所

主導,由心念意識來轉化,否則即無法通澈「認識法則

」。因法則-是道路、是依循的規律,條條皆是暢通而

無阻,才能不受阻礙而煩心與迷障。因此宇宙開創之演

化,正是演繹著-天地演化、人類演化、萬物演化。永

無休止在變化中來達成了認識之了別,在心念意識中所

能成就也!

 

第十一回 無我法則

虛空地母至尊娘娘 降      戊寅年十月十三日

  偈曰:虛空天界貫宇宙 地母娘娘仁德就

     至尊降來崇心堂 無我法則眾生修

  眾生在於有我之存在的實際中,因有個我才能在人

世間行走與作為,才能開展因緣和合與潤生的動作。因

而有「個我」是自體,如何把人世間每一個過程來接續

。即由「我之存在」促使同他人來接觸與攀緣,必要能

具備有個「個我之身軀」才有行動與作為,然而人世間

絕不能離開人群,獨自寡居而謂「無我之存在」。因眾

生是每一個自我的組成,倘若無自我之存在,何來能成

就全體之總合。

  宗教在教化的傳揚,與層次境界之分別上,是每一

個階段境界與層次皆不同,即把人世間每一個過程與作

為,同宇宙,同天地來相互比擬,更且把人世的過程中

,由自我之存在來相提並論。兩相比較之下,對宇宙、

天地之恆長,顯得人類是多麼的渺小短暫與無奈。如此

之比較下,人類往往無法同宇宙同天地相互比擬,可謂

天壤之別難以相互的比擬。如何把自己在人世間的生活

,來做為資糧,而成就自己。這是眾生所難以了知的,

又是同天地與萬物中,人世間因有個「自我」即在生活

與未來更是無可奈何,常把人我來分別。如此即由宗教

的教化,能達至「無我」的存在,正是層次與境界之不

同也!

  無我法則-即在眾生之生活與修持中,能達至自我

的改造,如何能以眾生之修持,層次與境界之不同而論

定-「我之存在」。如此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之

第一層次。漸而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第二

層次。進而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第三層次。因

而每一位眾生即在此三種層次境界來分別,是屬於那一

種的修為境界。因而由第一層次的「見山是山,見水是

水」之過程,通過了修持見解來轉換,第二層次「見山

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然而此境界,亦非是一般無修或

初修之眾生,所能了知,須經由宗教的薰陶教化來轉換

見解之過程。才能達至第三境界之「見山是山,見水是

水」之最高境界與層次。如此是由心念來轉換,把人世

間之過程,做一個組合而已。

  眾生在於現今時代之生活,有那一位可以脫離群居

生活,又以現今時代之生活條件。遠比往昔來得深具福

報。如此現今的眾生是最有福份享受的,然而即因有福

份享受,更是通過了在凡塵中的每一個階段。把人生的

思想歷程來做教化經驗課程,如此即由我之行動,配合

了整體的群居結合,才能創造舒適的生活空間與品質。

因此在於眾生對自己之保護,更把此身軀來珍惜,把身

體做修持改造的資本。如何以個己在宗教之修持過程中

,讓自己如何了知天地之演化過程,人類之演化過程,

萬物之演化過程,是實際的現象界之存在,不可謂之虛

幻或是無我,此乃是千真萬確之存在。然而若是不能破

除我之存在,又如何能謂他人也不存在否?不也!因他

人亦是個獨立之個體,又我之存在,亦是個獨立之個體

。若無獨立之個體,何來有群居的組合。如此芸芸眾生

是確實生存的轉換,何來謂之「無我」否?不也!

  但在宗教的教化過程,為何欲來個「無我之存在」

是為法則,亦是道路!因在宗教是把人世間的短暫過程

,同宇宙、同天地之相互比擬之時,才謂之無我。因有

個小小的「自我」即是「真我」。若不能在此生中去改

造人生的含因,又如何能有創造舉動,更是如何能成就

自己與眾生。然而生活是通過了無常的起伏接續,在恆

常之永恆中做跳板。把因緣來創造,把世間任何一個名

色之名相存在,來認識了別,如此即是「我之存在」中

,同天地、同萬物相互來比擬。人世間多麼的無奈與短

暫。若不能在此世中-經由跳板來轉化輪迴之限制,欲

於下世再來成就之時。則是恐難達成,是否能具足相同

之含因存在,或是早已經淪落他方世界,或是不再有此

因緣。如此不可寄望下世,必在於當下的人世間來做改

造的因本。才可破除在無知的過程中,把「真我」來顯

現。因由無知與未明之過程,必須有個我,而是真正的

自我,更非只是普通的凡軀,則是真正的「真我佛性」

。如此之無我能同宇宙天地相互比擬、相互爭輝,因而

所存在即是自性之佛體,甚且早已入於仙聖佛菩薩了。

  由恆常之存在,把無常來接續,即是在於「無常法

則」中,通過「因緣之起動」之作為中,來認識了世間

的一切有情眾生。如此即是由人類之存在,萬物之存在

,把修持經由教化,更甚的在「無我法則」中,同天地

、同人類、同萬物來相互爭輝。更把自性佛體同宇宙來

相互比擬之時,即跳脫三度空間而達至無極虛空境界,

如此之自我,才是同宇宙、同虛空、同天地、同人類、

同萬物互相結合,而謂之我即宇宙、我即虛空、我即天

地、我即人類、我即萬物,如此之境界,汝說是否已經

不是人了。甚且是入於佛聖仙班,來成就落凡之芸芸眾

生,廣渡回歸,即在於「自我之超越,自我之改造」中

來達成!盼有情世界的佛子皆能了知自我之回歸大道也

 

第十二回 四觀心念

虛空天上王母娘娘 降      戊寅年十月十六日

  偈曰:虛空天界演造化 天上人間傳佳話

     王母娘娘降道場 四觀心念啟善掛

  宗教之教化,以萬民為依皈,其目的乃在於如何歸

返先天的自性。然而落凡之靈子皆迷於凡塵世景,難暢

 母心之德澤牽掛著眾靈兒。如此乃由各教主領命來設

教,點醒迷濛的靈兒,故常受凡塵假景所約束。致難以

回歸無極仙鄉,極樂世界,乃是自己所無法了知為何欲

會如此!是否上蒼之不慈。還是眾靈子沉迷於五濁惡世

,享受凡塵假景之樂哉,難以歸返原來之「自性地」也

  由宗教所引述之「四觀」乃為:

  一、觀身不淨  二、觀受是苦

  三、觀心無常  四、觀法無我

因而以觀身之不淨,是由個己之身軀來論及,自身之軀

體是由:地、水、火、風,之四大所組成的。如此是透

過了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剋,在人世間作自己

行使的目的。但往往常受五行所左右,難以推演五行,

致使個人在立足點之闡揚,與作為中無法暢真實之實相

來成就自己。即受六道輪迴所影響了!

  觀身之不淨,不但以個己的身軀所容納的一切污穢

,促成在人世間把所有可以食之物品。有利的無利的,

全部入於身軀內,產生了有毒物質,更受氣體來影響個

己之健康。因而此受到身軀之不適來左右,便是生病了

,甚且遭逢厄殃來磨,將人世間之癌症產生了,即是此

身之受苦,更入於「觀受是苦」之心疣,必在於自己承

受了苦報,及前世累積的不良氣習與含因。促成了此身

軀所遭逢的是一切不健康、不順遂、不如意的心境,必

會在所承受的是苦境來磨。然而若由「觀身之不淨」中

,入於「觀受是苦」更是由苦難來折磨自己,在凡塵中

的身軀無法照己心願。能有健康之肉體。因此必是由「

觀受是苦」中,把人道思想建立於經驗的傳承。如此便

由所觀受之苦處,去做防患未然之動作。必須要有對事

物、對事境、對過程,能有所了知,才可破除其過程的

不可重蹈覆轍,不可再犯之。如此防患未然正是對眾靈

子,所必須要了知之經驗的組合,即是在人世間所企求

的「智慧」也!

  若不能具足往昔經驗的累積,何來能對事境、對事

物有所了知,更遑論是對經驗累積。有相當的「智慧」

來轉換來防患未然之關也!因而即會產生了「觀心之無

常」。必有所了知是對自己,對眾靈子產生了一種磨難

與阻礙之相續。必然會對自己所造成的含因中,不知如

何了別自己所作所為而成果報。如此內心即產生了不平

衡的無常來相接,然而「自心中即無法平靜」,一下子

便生起了九千個的生滅過程。即在當下剎那間,對自己

所承受的苦報無法釋懷,因而即會把自己入於「苦無邊

處」。更難以脫離於此困境。如何能了知其過程,乃是

對眾靈子是一種磨鍊加諸於身,更是反面的成就。眾靈

子的經驗累積,必由此所形成,所了知其經歷的過程,

則是有經驗來破除磨難與阻礙。如此即是自己心內境處

之折磨,但是在於觀受是自己所承擔的苦果(報)。皆

由自己「心念」所難以轉化,倘若不經由事境來磨,何

來能有「智慧」可破除心境的苦磨。

  眾靈子皆在於如此之過程裡,把個己入於宗教之薰

陶與教化中,達至運用「人生是無常」「人生是短暫」

。因而若同天地相互比擬,更是顯得十分渺小。又如何

能把自己在於「觀法無我」中促成,然而自己必須要了

知,若現世上沒有個「真我」,又如何能有「無常之心

境」。因在起伏過程中,其生滅之剎那間,正是化除不

平等,相互對待的限制。如此即可成就自己,眾靈子是

否能了知在世間,正是陰陽兩相對待所影響。如此必難

以脫離有個「真我」,若不能把「真我」用在同天地、

同宇宙相互比較之時。必難有成就之天機,因眾靈兒若

謂之「觀法之無我」,更難在「四觀視」之中,以無我

合成「真我」才能跳脫輪迴。

  正因是如此,若沒有個「真我」之時,宇宙演化、

天地演化、人類演化、萬物演化,又如何能形成對眾靈

子來回歸,提供實質的資糧。因而必須要有個「真我」

在演化中。以天地、宇宙之恆常,才能促成自己在演化

中有所成就,如此必須要了知眾靈子,皆是上蒼所化。

在於凡塵中把不良氣秉來化除,清除了唯識理念中的污

穢,來沉澱、來化除。然而具備了良善之種籽,更可在

化除業障與惡殃來臨前之消弭。因而所累積的正是良善

的福德具足,必可長遠回歸於無極仙鄉、極樂世界,乃

是 為娘所企盼之回歸。

  因此必須要能在人世間,了知「四觀心念」的影響

,正是在有所作為中,而達至無所作為來成就。如此必

可真正由「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

法無我」中達至一切法界皆同我個己來融和。一切法界

皆是我個己也!如此回歸不但是在當下,甚且早已是入

於仙聖佛班了,正由大乘菩薩行中。而入於上乘之班,

正因是如此, 為娘十分企盼崇心諸靈兒,皆能替 為

娘來分憂解勞,成就自己,更能成就芸芸的眾靈子。即

可由上蒼頒示懿旨玉詔來實證,這也是現今三期末劫中

,所必須要能了知,如何能廣渡眾靈子來回歸,引渡眾

靈子來成就,才是 為娘的好靈兒。語重又心長,盼理

兒能為上蒼,帶引眾靈子回歸於無極理天,極樂仙鄉也

!至盼之!至盼之!大道系列之著作乃上蒼之旨意,諸

靈子全心全力勇往直前,必可廣渡眾靈子回歸也!

 

第十三回 上天有好生之德

鴻鈞老祖 降          戊寅年十月廿三日

  詩曰:鴻鈞降來懿敕堂 老祖登台著書暢

     上天有好生之德 諦理弘揚眾生良

  凡塵的眾生乃由上蒼(理天界)來降靈到人世間,

在於自身中已無上蒼的本質,但又無法能容於氣天界內

,致使一個純善的本靈降至象天界來立身。因而就要在

人世間好好把握,以自己所作所為來成就自己,因為在

凡塵中的芸芸眾生,即是欠缺了自我回歸的資糧。必須

透過宗教的洗煉,才能促成將凡塵的不良秉性來化除。

然而眾生所作所為都以有利個己者,皆優先考慮。因為

對自己所能有利益的任何舉動,皆在保護著自己,護蔭

著家人。也因此必常在所作所為中,造下了無邊的罪業

,雖是對自己的保護動作,無形中即已造業了,來造成

了自己的業因業果的形成,因造罪太多了,不知如何破

除這些業障,又如何了知是立於此身中,所必須要明瞭

的知識。

  在心法與色法兩者中,因「色法」是把人世間的萬

事萬物來作潤生的動作,因而常會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

,常造業又入於難以轉圜之境地。因此即在造業中不知

如何破除,在於「因果法則」中是每一位眾生皆是平等

,皆是相同承受其造因之果報來償還。然而由「因果法

則」之平等性,是個己入於凡塵中,如何去了脫,即由

「無常法則」中。把「無我法則」是通過了「因果法則

」之促成,才是在凡塵中將個己入於能有轉圜之境地。

  上蒼是對任何一位眾生皆是一視平等,一視愛護,

因而在於「上天有好生之德」的作用下,對大寰之眾生

能一體平等視之,絕不會因人類是萬物之靈長而有所特

別,乃在於天地之演化,是融合了萬物與眾生,而人類

亦是萬物眾生之一種。果若生存只有人類之時,其演化

之變異過程,不知人類所食之物品,由誰來供給。因上

天對任何一種萬物眾生,不只是人類而已,只要是在人

世間(凡塵)中的有情、非情眾生。皆是一體如是,亦

非僅對人類有特別之優厚,如此則非是上天之大德也!

  上天有好生之德,乃在於對芸芸眾生有一份之期許

,一份之眷顧,因而上天之大德是平視眾生、平等萬物

,如何在於有情世界中,把人類與萬物參與演化之過程

,來成就人類之造化。因而雖萬物參與演化,正是天地

間所共容相互依持之特性,若無萬物參與演化,而人類

之所難以成就的,必是三餐之溫飽與生活之舒適性,由

何而來,如此演化所創造的,正是把人類在思想觀念中

的「心念意識」來轉換。破除了往昔落凡後,之種種不

適用的氣秉一一來化除。漸而轉化「因果循環」之牽制

,才能化解在人我中的「無我法則」,去成就「一境性

」-我即天地,我即萬物,我即宇宙之大同思想觀念。

  人類在宇宙中是滄海一粟而已,正因是人類有思想

觀念,文字記載。而其他萬物即欠缺如此之文明意識,

又如何能以人類,在有情世界中一同來成就,而人類必

須要透過了宗教的啟迪與薰陶中才能促成。因而入於宗

教,正是有情世界的修持眾生所嚮往之目標。然而現今

時代萬教齊發中宮堂廟宇之林立,修持方便,致使凡塵

眾靈子,對天地之大德來忽視,更被人類來抹剎了。因

天地之大德,乃是好生與養生,由天地之大德中,去了

知萬物眾生,包含著人類有情世界,與非情世界的芸芸

眾生。

  上蒼之好生之德,其所以對萬物眾生皆是一體如是

,絕無偏悖之作為,而是公正平等,一體如是。因而「

天之作孽猶可違,人之作孽不可活」,又天之好生乃在

對眾生有一份長養之作為,讓眾生,能以人類之大愛,

去愛護有情世界中的任何一種眾生。如此「天之大德是

謂好生」「地之大德乃是養生」「人之大德乃是放生(

護生)」。即串連著天地人三才並立之轉輪,成為正當

之作為,不以人類之強勢加諸於萬物眾生。不以人類之

強權,剝奪萬物眾生之生存權利,才是能學習天地之德

澤於有情世界!

  天之好生,是以日月平等照耀著-芸芸眾生,又以

風調雨順來滋潤-芸芸眾生,不以貧富而私之!不以貴

賤而私之!不以人類與萬物而私之!乃對萬物與人類皆

是一體如是,一視平等。因而上蒼對有情世界的恆常,

是一種無為與博愛的大精神、大公正、大平等、大無私

。如何能把有情世界的恆常作眷顧之保護,而是真正的

博愛與無為,則是宗教教化所必須要了知的資糧也!

 

第十四回 大地有養生之德

虛空驪山老母 降        戊寅年十月廿七日

  詩曰:虛空天界降恩澤 驪山景優添美色

     老母登台會靈兒 大地有養生之德

  天地萬物在凡塵中,承受著大地的護蔭,才能長養

萬物眾生。又在人世間同樣承受著大地所護蔭,則成為

芸芸眾生生存的處所,因在人世間通過了萬物與眾生的

生存方式。每一種眾生皆不相同,在動物與植物之相互

比較,即成為有情與非情的分野。然而對凡塵的眾生,

在人世間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如此即同非情的眾生亦

是有所分別。

  因為是如此,在大寰天-所護蔭之下,承受著大地

之實質來立足。不論任何之物種皆是如此。因而即受到

天地所眷顧,如此之過程因是每一種動植物,皆是承受

著陽光照耀,與雨水的滋潤。更依賴日月星辰光輝所普

照著,而在人世間與人類相具生存的條件。如此每一種

生物皆有其個自的生存方式,來供給成長的資糧。在生

存的過程中,亦按照個體的方式來生活。然而大寰天地

間的眾生,承受日之照耀的生長,是謂「白晝」,又承

受了月之光芒的靜止,是謂「夜晚」。又星辰的定位,

孕有出日月光輝,眷顧著有情世界的眾生,如此通過了

地水火風的組成所調合著,因而風調水順、地靈火合。

將大地裝點著欣欣向榮又綠意盎然,如此正是由虛空中

俯視著青翠大地之寫照。因而在凡塵的人類於生活中,

不論在都市或是在鄉村皆是如此!

  大地長養著芸芸眾生,亦是觀照著芸芸眾生,不使

外力所摧殘,在於天地間與人類並列為三才。雖是如此

!在大地中是以人類為萬物之靈長,如此即給予有情與

非情的眾生,以人類為根本來做演化之過程。因演化正

是把人世間在生存的空間中,做滋潤的調合。果若如此

,即在人類加諸於萬物眾生的任何舉動,皆對這個世界

在作演化之變異過程。然而演化正是宇宙在無常的過程

中,將凡塵的芸芸眾生做為改造的因本,亦由改造中來

成就人類達至進化的目的,其實真正的目的,乃是對人

類眾生做成就歸返的資糧也!

  但人類眾生往往欠缺了這一份的資糧之具足,才造

成現今落凡的靈子難以歸返。是否能夠成就與歸返的條

件中,將人世間萬物參與演化的進化目的。然而綜觀現

今近五十餘載來,人類的生活習慣,已經早已超越了五

十餘年前的生活品質。尤以近廿餘載內,更是對人類的

生存品質與空間的提昇,有著莫大的改善,更加速了舒

適的條件。因而即給予有情的眾生,在生存的過程中,

把人類自己入於生活條件的超越與享受。因是太過於舒

適享受了,往往是欠缺了人生那一點靈性光輝的發揚,

即心靈的調適,又因現今人類眾生。不論衣食住行育樂

,皆已遠超古代帝王的生存環境,而來得更舒適,又更

自在。甚且皆以個己所喜好的興趣,做自己願意做的事

情。如此即常會悖離了生存的倫理道德,將不適自性的

秉性來彰顯,尤以近廿餘載來的社會風氣正是如此。因

而黑氣即溺漫著天空,難有清新的氣息,更將原來的天

空污染成為灰黑的色澤。如此之天空中已是脫離了往昔

的清純,進而所招惹的正是連綿不斷的禍殃。雖言現今

眾生所生存的,是相當的舒適生活,但在心靈中卻是難

有清純的自性彰顯。

  大地對萬物眾生皆是一體如是,才是對眾生有一份

長養的責任,不論人類的造禍中又是如何,皆是默默的

承受著。然而人類近數十載來的禍害,實在過份的糟蹋

所導致。常會為了那麼一點點的利益,不思久遠的綿長

,短視的眾生對大地所造成的禍害,正也給後代人類子

孫,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因在大地對芸芸的萬物眾生

,皆要保護,皆受眷顧。但因人類為了自己自私利益,

為個己的貪慾薰心,才造成如此的局面,可觀近幾年來

大地對人類的反撲之厲害。正是人類應該引以為鑑的。

如此若不思長遠,應是沒多久後,大地就來個更大的反

撲,屆時人類與萬物皆蒙受其害。造成如此,正是在凡

塵的人類,為了生存的舒適,為了貪圖利益與享受所造

成,因此是否該適可而止。還是繼續不斷做更大的破壞

否?

  大地是對人類與眾生皆有長養保護的責任,此乃大

地的德澤,不私載、不怨尤。更是人類與萬物眾生所應

感恩的!又在大地所給予人類眾生,是無窮無盡的寶藏

。對人類生存的空間與環境,做最有利的發揮,然而即

有部份人類眾生卻是認為理所當然,應該如此。不思如

何感恩大地供給的德澤,一味的糟蹋大地與萬物眾生,

如此是否「大地來個反撲」,或是天災人禍之大地震,

讓短視的眾生所引以為鑑的大災禍。因大地之德澤,承

受著「虛空地母至尊」的澤潤於大地的有情眾生,而大

地眾生是否能了知大地的德澤否?來做感恩。必可在人

類的生存條件中,作有利眾生的福祉,因而天地對人類

正是如此,是否人類能以人類的大德來護生與放生否?

皆觀人類之作為而決定福報與災禍也!

 

第十五回 人類有護生之德

無極瑤池金母娘娘 降       戊寅年十月卅日

  詩曰:無極瑤池金母降 娘娘德澤遍無漾

     懿敕道場著天書 人類有護生之德

  天也者、地也者、人也者-乃三才也,並立於凡塵

中的天地-空間。因有天地所能容納立足,在人世間才

有人類的生存,因而才有天地所孕育的萬物眾生。即在

作:宇宙的演化、天地演化、人類演化、萬物眾生的演

化。把它串連在一起,讓演化繼續不斷因此宇宙恆長之

久遠,突顯天地中的人類是多麼的短暫。因在宇宙與天

地中存在的世間,又以人類為萬物之靈長。以人類為演

化之主要,致使演化更促成人類有文字記載,歷史的過

往,及今文明的顯現也!

  人類之文明記載,是對人類與萬物眾生之生存,所

含藏之過程中來記錄生活習性與背景。即是把人類與萬

物的演化過程,在人世間中以文字的記載,流傳於後代

子孫,才能明瞭前人所作所為,才能了知其在先前或是

遠古的歷史,所含包的一切過程,因而即由人世間的演

化,配合著萬物眾生的生存過程。又人類在凡塵中,以

萬物之靈長來駕馭其他物種的眾生。然而人類的珍貴處

,即在於此。因人類是以萬物在生存中,所供給的衣食

住行裡。給予人類不只是溫飽而已,甚且更提供了人類

在潤生的過程中。解決人類所難以轉變的困境,與不良

心性。因在天地、山川河嶽之中,正是串連著人類生存

不可或缺的資糧。否則若以人類生存的過程中,常會遭

逢了諸多的禍殃,如此即形成了心性變異的過程。又變

異是會把人類純善的本質來影響,而眾生無法回歸主要

原因即在於此!

  人類在世間,作有情世界的護生動作,是不可殺、

不能害、不能侵、不能掠,加諸於其他種種的萬物眾生

。尤以對弱小動物更是如此。更因「上天有好生之德」

「大地有養生之德」,而「人類有護生(放生)之德」

。亦所謂三不殺:「不可為我殺」「不可見殺」「聞其

聲不忍見其死」之德性。則是儒家思想的精華,即是佛

家之慈悲,更是道家之好生也。由儒家思想作中心觀念

,又以佛家來發揚,然道家亦有惻隱之心!雖不鼓勵齋

口,亦是不忍殺生之見殺行為,及至當今時代,皆已背

離了如此的觀念,雖然宗教提倡素食清(齋)口,乃在

於為天地眾生來請命,如此人類是不可貪圖食慾的念頭

,應是只要能養身潤體,讓自己能溫飽,不求華食美筵

,減少殺生造業。必可減少業障牽纏。可以讓有情世界

其他的眾生,減少受到刀刈之苦也,因在人世間又以人

類為萬物之靈長是不錯!但在於眾生皆有生存的權利。

因此人類不可倚強勢,而殺害其他有情的動物,亦不可

貪圖食慾的享受。來殘殺其他有情的眾生,因在上天是

一體如是的看待有情世界的種種眾生,不論有情與非情

中皆是如此!

  人類之強勢加諸於萬物眾生之殘殺中,絕無法脫離

因果牽纏,因而必要大大減少殺業之殘害,才能減少因

果之報應。然在有情世界的人類,若能學習「天地之大

德來護蔭其他的眾生」。必可在人類中增加福祿壽,先

決條件是由人類來行使、來作為。如此由人類的博愛平

等的一視同仁,一視平等。不可倚強勢、不可倚強權,

加害其他弱小,及其他有情世界的眾生,必可減少禍殃

  在於天地之澤潤於蒼生,是宇宙演化中的博愛精神

,更是慈悲的展現在天地間。作好生、養生、護生、放

生的善舉,尤其在天地是對人類的教有中,教化有情的

眾生,應以個己之所作所為設身處地,反觀自己,若也

是出生在其他有情世界的眾生之時(非人類)。若遭逢

人類來殘害時與殺害侵略之行為,其它能甘願否?其它

能平靜否?皆可由人為中,細細體會其心境的起伏,必

可了知「天地」對人世間,是如何護蔭有情世界的其他

眾生。

  人類的好處在於能把其他的眾生,作保護的動作,

不可為貪圖口慾的享受,來殘害其他有情的眾生,如此

必可彰顯天地之大德。亦在人類的大德中來成就,並轉

換業因業果的共業成因。由其業的侵害人類眾生,有時

會讓人類難以轉圜之困境。因此必須要了知在人世中,

把人類的大愛來成就於其他的眾生。才是慈悲博愛的顯

現,亦由慈悲中來成就「護生與放生」之善舉,盼了知

人世間只是其他眾生相互轉輾出生的物種而已。若個己

遭逢其相同之境地時,不知心中如何感受,如何了知刀

刈所難以忍受的殘害否?細思則可明白「天地間有其不

變的真理」乃是博愛大公無私之慈悲也!

崇心立堂著作,觀此堅志能在最困難的環境中,不

變其志,不改其意,有此表現。為娘真是心慰也!

 

第十六回 陰陽相對

元始天尊 降         戊寅年十一月初八日

  詩曰:元本無極降本靈 始開大地眾生迎

     天道無私唯德輔 尊著陰陽相對因

  天地之好生養生德性,在人世間闡揚著護生的動作

,是人類必須要有的本質。即在世間中有天地之護蔭,

才能開創人類生存的契機。然而必須要了知天地,正是

陰與陽的相互對待的「絕對性」。要在人類的有情世界

中,才能開展,因此必在人類與萬物中,有陰陽之相互

調合,才可在於人世間有傳延之永續,亦有乾與坤之分

別。

  陰陽之相互對待中是謂平衡的基準點,乃在於須有

日陽與月陰,乾陽為男,坤陰為女。串連著人類生存的

相續,更是促成陰女陽男之成就,在陰陽之互動中,才

能有相互的組合。如此任何一種眾生皆是如此,只要是

會動的動物即是如此也!因有陰陽兩相組合,也是創造

萬物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又在傳承的過程中,是陰陽的

相互對待的世界裡。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又如何

在陰陽的對待中,是以絕對的客觀之組合,是一切萬物

開創的原動力。如此在「陰陽必須要能兩利」,不論在

凡塵的世間,或是幽冥界,或是天界中,即以陰陽(日

月天地)。串連著人類生存的空間。因而幽冥與天界的

組合,亦是對立,日月的組合也是對立。又人類的組合

也是對立(男女陰陽),如何把人類永續的組合,加以

調節即是上昇與下墜。然而在天地是謂陰陽的對待中,

正是起與伏(上昇下墜)的轉捩點!

  陰陽之相互對待,正是在無私的客觀條件中,把人

類的生存過程加以改造方能促成。如此必須要了知「相

對的平衡點」,在於陰陽調合有利眾生之生存環境,才

是達至中庸的平衡點。因而必須要有平衡方能不偏向任

何一方,但在陰陽兩利的組合,任何之孤陰不生,孤陽

不長。是以在人世間把人類作組合,在互動中加以改造

的過程才能達至。否則欲「陰陽兩利」是謂不可能也!

  平衡之相對,是以「絕對」的客體在平衡之條件,

把過程作修整。因人類是在潤生的過程中,即入於真實

性的生存環境,雖然宇宙之恆長,而人類之短暫渺小。

但在人類卻是不折不扣的生存過程。任何人絕不可能跳

脫於此生存的潤生動作,然而必須要了知是在人類中,

以生存的改造。才能有實質的潤生與修持的調整,否則

跳脫人類生存,又何來能成仙成佛之機會否?

  相互對待即在於守中點,而非是在陰陽對待中,乃

是把守中點在中庸之平衡來展現,才能把陰陽作調合的

改造,因而人類常會輪迴於陰變陽,陽變陰,男變女,

女變男之轉換,甚少來個跳脫輪迴之限制。如此須在陰

陽平衡之促發中,開展人生之唯識過程,因而須以相互

的對待中,達至絕對的真實性。即由相對中來成就於絕

對,因「絕對」是「不二法」。有「不二法」才能開拓

人類在於輪迴的限制,否則若以人類生存的過程中,常

會為了輪迴轉換,變男變女之困擾,如此常受輪迴所左

右也!

  相對是人類的至理,如何破除相對的迷思,必須要

了知在相對中,是把相對作改造,作轉換入於大乘菩薩

的覺悟有情世界,在陰與陽的相互改造,即是由轉換中

來成就任何物種於「絕對」的真實性!因而須要了知「

絕對」是「不二法」,又「相對」是「非不二法之法也

」。又相對乃在如何由相對中,達至平衡點。才是脫離

於「不二法門」之最主要的了。因此須明白「不二法」

在人類的世界中,正是欠缺如此的改造,否則在凡塵的

芸芸眾生,早已經是回歸於無極仙鄉了。正因把「不二

法」全部遺漏掉了,那又如何能實際的回歸於理天世界

  陰陽相對是由「絕對」中,把萬物來作平衡,達至

改造的目的。是以萬物作演化,是以人類作演化。又達

至在絕對中,才是促成在人世間,如何回歸於真如實性

的境地。如此須要了知,「絕對與相對」,正是串連在

一起。眾生欠缺「絕對」的了知,都是生存在相互對待

中,才無法了脫六道輪迴的桎梏與漩渦。若能明白人類

與天地,正是在「絕對」與「相對」之中,陰陽才能兩

利,由陰陽兩利中把「相對」來化除,才可能達至「絕

對」的超越自我。因「真我」是「自性」的「真如實性

」。而「相對」即把人類以潤生的過程,相互結合沉迷

於凡塵的世界中,又人類的生存世界,一切皆在相互對

待中。有真必有假,有是必有非,有對必有錯,有善必

有惡……,一切皆是在相互的對待。甚少脫離於此漩渦

中,如何能脫離六道輪迴,無異是緣木求魚也!

  絕對正是「不二法」之最佳顯現的境界,任何一位

仙佛欲超凡入聖,必須要能以相對達至絕對。才可能有

超越的契機。否則在人類的生存世界,是不可能有超越

的,但可在修為中,由相對而達至絕對,才是超越「不

二法」的成就。芸芸眾生欲歸返,是把唯識觀念入於菴

摩羅識中,開展佛之精髓。入於微微識中才可能達至絕

對的,真我如是的一體境界。亦由唯識入於微微識的初

成,必須要能具備無窮的福德,與無窮的智慧,才能長

遠的具足也!由微微初識入於微微真識,是把仙佛的境

界,達至永不退轉之境地,才能真正了脫於相續輪迴也

第十七回 一歸絕對

太乙救苦天尊 降       戊寅年十一月十一日

  詩曰:太乙救苦眾生靈 天尊澤潤大道行

     一歸絕對是諦理 眾生皆是由此挺

  由無常之法則後,即入於無我之存在,因在於四觀

心念的組合中,更把陰陽相對在人世間促成了,由陰陽

兩造的平衡。進而把相對在人世間有是非、對錯、正歪

,男女的種種……,相對之分別。也在於是有陰陽之分

別中,是謂相互對待,故而在相對中皆難以達至絕對的

超越,因此凡間的眾生,無法回歸之原理即在於此。因

是受到陰陽之兩造之所限制。難以達至絕對的超越,致

使人類無法回歸於原來的無極仙鄉也!

  因受到兩造之平衡,乃是對眾生在生存的環境中,

無法敞開心胸去做真正的修持。故由上蒼明定此期道轉

火宅之主要原因,亦是要求夫婦同修,閣家圓滿、家庭

興旺。因而即以在人世間中做修持的改造,亦由凡塵中

把人道思想建立於興旺整個家庭,尤以夫婦能共入道場

,皆能達至改造的目的。更化除了業因業果業障之牽纏

,如此一家和樂,全體和樂,整個道場即能和樂,亦可

以減少在凡塵因為修持的過程,又造業因業果業障來磨

,因此道降火宅的原因即在此。但在於夫婦兩造是謂陰

陽,是謂乾坤,如此乾道又是在一家之中,有絕對的主

導權利,又坤道是否能相互配合。而在往昔的人世過程

是如此,屆至現今時代乾坤兩造之修持,乃是一家和樂

當中,一家興旺,一家修持,公修公得,婆修婆得,是

真正改造的諦理。但在一家共業來臨時,是要每一個家

庭的成員,皆要有共同負擔的責任!如此共業的形成亦

要共業共償的化除與改造。

  每家個人之私業來牽纏,而影響了全家的和樂,如

此即全家要背負著其個人之業因,然在於全家之共業,

能否由個人的努力中來改造,必觀其心態與思想觀念來

轉換。又如何才能破除個己之我執,但有時全家亦難以

承擔其家人,與個己的共業及私業之了結。乃在於個己

是否能在思想與行動中來改造,因此業因業果之牽纏。

有時絕非是上蒼加諸於人類,乃是個己所造之業因所形

成的主要原因。如此在相對中,是難以達至改造業因業

果業障的牽纏!因相對乃是「平衡」,而絕對正是「一

歸」於本來之主要。故而由五教的萬法歸一的總合,一

歸於無極,一歸於自己「真如的佛性」。然而一歸何處

,即在於萬法中把相對來化除,達至一歸絕對之不二法

,才是真諦也!因在絕對之歸一中,五教所闡述萬法歸

一、萬殊歸一……皆是如此。由歸一中做回歸的主要資

糧,才是真實性!

  又相對之平衡達至超越,在萬殊歸一、萬法歸一,

又一歸何處,是由先天落於後天。由無極生太極之回歸

中,因兩儀分乾坤,再回復於太極再歸於無極之純一。

如此一歸於○,皆是由兩儀做回歸的準備。由於萬物眾

生彌放於大千世界中,更是難以回歸於「唯一的境界」

。乃由兩儀(兩極)的回歸於先天無極,又無極是歸於

○,才是在人世間的眾生所應了知的課程。甚且是一般

入於修持的眾生,所應明白的,因由兩儀的陰陽乾坤中

,回歸於無極之圓(○),才是真實性。又在凡塵的眾

生,難以達至此境地!更難以回歸於無極仙鄉也!

  「絕對純一」乃是眾生之本性,乃在於落入凡塵世

景中,受到陰陽乾坤的潤合,而迷於此世界了。根本都

無法能在此世界來做真正回歸的資糧。皆是一半清醒,

一半沉迷於此五濁惡世中,又受到凡塵假景的迷惑。根

本難以彰顯自性佛體於人生。因而即受到凡塵的種種所

迷障了自己,才是受到業因業果業障所折磨,然而在凡

塵的眾生是迷於世間的享受過程。又在於上蒼觀此情境

,即降下了諸多的考程與磨難,來給予落凡的靈子,能

警醒、能了悟,能有一回歸的機會。因此即在心性的境

地中,觀察其思想觀念,及行動力量的執持與改造,才

是回歸的主要資本。否則若一味的縱容落凡的靈子,又

不來指點迷津時,即難以達至回歸。

  有時人類正是欠缺了經驗的累積,才造成了業因業

果業障的牽纏,而絕非是上蒼降考程與磨難來給予眾生

。如此可以觀視其行徑與作為中,即可了知。根本都不

必上蒼來降考程與磨難,其個己即難以脫離此困境,因

在萬殊唯物、萬法唯心中,雖是法界眾生所能體證的事

務。但是難在難以了知,是由先天降後天,由無極降太

極。由理天降氣天,再降象天的種種行徑。是否了知如

何能回歸才是真實性,否則在人類世界的眾生,根本都

無法回歸於無極理天,若能回歸於氣天中即算很不錯了

。但可由修持中,做真正的改造,由唯識觀念中,人於

菴摩羅識,再入於微微的初識之後,進而入於微微真識

,才是了知人類成仙成佛成聖的過程。

  「純一絕對」是眾生了脫的資糧,不論修持任何宗

教皆是如此,雖言天下宗教皆可回歸天堂,或極樂世界

或無極仙鄉的境界。但若無法清除「八識田中」的垢穢

意識,是無法達至回歸的真實境地。僅在於門外,難以

入於真實境內。因天下的宗教,乃是由大道所演化,承

領著先天的聖命來設教、來淨化人類的垢識,才是回歸

於無極仙鄉、極樂世界。因而「純一的絕對,正是不二

法」的真諦,亦不論儒道釋耶回等宗教的萬法歸一、抱

元守一、執中貫一、默禱親一、惟精惟一,皆在於是如

何回歸於「絕對的純一」。因此即由萬殊唯物,與萬法

唯心來達成。

  絕對是不二法,回歸於純一,才是入門。否則修仙

、修佛、修聖是難以達成。然在於「心念意識」中的垢

識是難以沉澱,難以靜慮,難以淨濾。才是無法能成就

於回歸的主因。但在先天無極界中,都是清純的本靈,

絕無一絲絲的垢穢。如此可以細觀天下眾生,若在「八

識田識中」無法真正的清淨,那又如何能回復先天的本

性,欲言回復先天的真我乃是謬言也!

好今夜祝嘏聲中降來堂,觀此堅志可加賞!如此辛

勞正為往後「大道無私又德福之具足。」哈哈哈聲中話

別離也。

 

第十八回 無極靈山

靈寶大天尊 降        戊寅年十一月十四日

  詩曰:靈山聖景本來處 寶藏眾生具真如

     天道弘揚普化眾 尊著無極靈山殊

  陰陽兩儀的分別是由乾坤所組合,因而彌放於六合

處,乃在於如何把兩儀的乾坤,回歸於太極的本位。再

入於先天的無極之內,必須要能把先天八卦與後天八卦

兩相組合。方可回復於無極的原來處。如此即是在靈山

聖景之本來位,即是眾生的發源地,乃是「真如自我」

也!

  因有先天八卦再由後天八卦,所演繹出來的,正是

把人世間的乾坤陰陽的結合。才促成在凡塵中有其相續

的作為,即在於如何把人世間的修持過程,作真正有系

統的導向。又如何在修持的過程中,把往昔的沉腐教化

,不適修持的戒律與方式來化除。才能真正達至回復「

自我真如實性」,即是入於靈山寶地,即靈山聖地-無

極的先天本來位「自真如性」的初發處地!

  自真如性-在佛家所云,即是「靈山」。在於道家

所云-即是「靈台」。在於儒家所云-即是「靈本」。

然而由三教的闡述名稱之不同,而入於一歸本來,一歸

自性地,一歸於-靈山寶地,正是本靈的初發地。乃是

「自真如性」的本來,即靈山、靈台、靈本,皆是一體

如是的無極理天也。更是萬物眾生的本源處,由「一歸

絕對」的促成是反覆的向內觀視。檢點自己的缺失,即

由檢點的功夫可了知是如何。即是儒家所云:一日三省

吾身也!又整個人身的「身口意」之業,是串連著人生

因因果果的總合體。乃在於「身口心意」的組合,因有

身口意,心念的組合中,把人世間的一切組合,讓個己

能以改造的方式,去成就自己在凡塵中種種因緣和合。

然而自己是否能超越善惡兩相對待的限制,而達於「無

私又無為」。皆謂「大公、博愛、平等」的萬物眾生,

才是超越了善惡輪迴所限制的漩渦。

  善與惡的分別,正是由陰陽相對中,把人世間的是

非、對錯、正歪來作世間的因果輪迴。正因是如此,更

無法超越於因果的法則之中,更是如此凡塵的眾生無法

回歸,超越的本質的本因才在於此。因為凡塵正是由「

相互對待」的組合,絕對無法脫離於此限制,故由凡塵

的相對陰陽中,眾生若能守其中庸之道,必然可以不偏

悖任何一方,方可在於三度空間中,把因果輪迴來化除

,而能回歸於守中點,即是「真如佛性」的本質。也因

是「真如佛性」即由凡塵來成就,一步步來達成,絕不

可能一步而登天。然而上蒼必觀其心態的組合,心念意

識的轉換與否而抉擇!

  眾生皆在於陰陽相對的處境中,不知如何破除「陰

陽相對」的道理,皆受陰陽相對所限制。其實真正的作

為,是把「陰陽相對」在人世間化作「絕對歸一」。而

一切有情非情的萬物眾生,皆難以達至如此境地,必在

於不知如何達至「守中點」。即是儒家的中庸之道。更

難以回復先天無極的靈山寶地。然而回歸於理天的氣質

,乃在於眾生受到凡塵的氣秉所限制、所拘束。致使本

來清純的佛性,自性遭受到物慾所牽纏。而無法回復「

純一」的「自真如性」,才致使眾生沉淪於五濁惡世的

根本原因即在於此。

  一歸絕對-是把五教的歸一作成回復「純一」的本

質,又在於先天八卦演繹著兩儀,而回歸於太極中,由

太極再回歸於「純一的本靈」即是「真我的自性」。如

此即可了知先天是由後天來回復才有可能,若是一本散

萬殊,又如何能讓眾生有實質回歸的處所。眾生可以細

細體會人生的無常,與人生的無奈,又人生不如意十有

八九。更難以駕馭其「自真如性」的本質。皆在於不知

如何由修持中把自我導入於真正的回歸點。雖言萬教皆

可回歸於純一。但宗教中往往卻是人為因素所主導。更

是難以體證,難以了知如何是回歸的主要資糧與方式。

更遭逢了世間宗教的修持方式,給予自己無法了脫的限

制。才是阻礙了回歸於無極理天,極樂世界的道路。

  無極皇母此期設立「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來

做真正的教化回歸資糧,其原意即在於此。否則若還是

沿用往昔的教化修持方式,能真正回歸於無極理天的。

簡直是鳳毛麟角也,真是稀少的難以形容。因是主事者

與前人所教導錯誤所致!正因如此又如何在此期內,以

真實正確的方式去做修持改造的範本。而達至超越的本

質,才是真正實際的回歸,否則仍是輪迴相續的眾生一

個而已。

  一歸絕對-是把「自真如性」的本質來彰顯,即是

自性、佛性、仙性、聖性。如此可由「一歸絕對」的超

越自我於無極中,即是回歸於靈山、靈台、靈本。因在

理天有理天的條件,若是無法在八識田中,清除垢穢的

思想,必難以轉換其業因業果業障的牽纏。更是無法有

清澈的本靈,又如何能回歸於「純一」的絕對,即在於

陰陽相對中,讓自己入於輪迴的漩渦中,是否如此,眾

生皆以陰陽相對視為正理。這原是無可厚非之事,因眾

生皆處在陰陽兩利(極)的造化過程,難以回歸於「自

真如性」的本質,又如何能跳脫於輪迴的限制否?

  純一-是眾生之本質,不明瞭「純一」為何?又如

何能把五教歸於無極,歸於極樂,歸於本來。皆受到五

教的名稱所影響與限制,如此應該打破各個宗教,不可

固步自封,而以為我個己所信奉的宗教才是最大、最高

、最殊勝、最能回歸,此乃是謬論。皆是主事者藩籬所

圍起,高築圍牆,又不使信眾與學生增廣見聞,而達至

超越。此乃必須要通過聞思修,應有的見解,成就於經

驗與智慧的累積,才能達成。因一歸絕對,更是超越了

無極靈山的侷限,讓自己回歸於本來的降生處。即是入

於「自真如性」的本質,必須要具備的是「福德無限,

智慧無限」才能達成。若不能在凡塵中具備於此條件,

欲在歿度後再來要求此境地恐難達成,亦無法回歸於原

來的自性地。

  靈山聖地是眾生的發源地,亦是上蒼降下原靈的本

來處。若無法具備輕盈的天軀,清澈的本靈,欲回歸是

無法達成其最主要的條件。也正是凡塵眾生所追求的「

福慧雙修」,更是由上蒼仙佛闡述的「福德無限(窮)

,智慧無限(窮)」才能達成。因此必備於此,才能不

退轉於三度空間,更遭逢輪迴相續,因而靈山寶地,是

理天的本來處,回歸於非想非非想處天,再入於蓮花佛

國世界。

  超越的本質,是在人世間達成,不可寄望於下世,

或是未來中。更可能促成自我含因的改造,才可能開展

,累積福德無限於當下,必可能促成自我含因的改造,

才是真正在人世間創造回歸的資糧。若是寄望於未來恐

不復有此身軀,有此因緣恐不復有此真正教化的天機,

試問眾生若下世可以回歸,不知自己能掌握否?自己能

達成否?若再有同現今當下的天機,又自己不能超越之

時,於下世是否有此下一次的天機否?試思即明也!努

力之!努力之!

 

第十九回 理天原靈

南屏道濟古佛 降       戊寅年十一月十八日

  偈曰:南屏衛降護台疆 道濟人生理應暢

     古佛著作諦理冊 理天原靈是真仙

  由純一進入於無極的本靈,是現今修子所應了知的

課程,在於眾修子對於當今五教的教義,雖名稱不同,

其理則完全一樣。又眾生能入於宗教修持,是謂善德因

緣,能真修實煉者亦有之,沽名釣譽者亦有之,充其人

數更有之!因在修持的因緣和合中,皆具有其善德的條

件與作為。然而若無法真實修持,僅為了我在修持而修

持之時,充其量亦只是掛個名份而已,即難以真正了知

人世間「含因」的改造目的,是怎麼去化除。倘若欲脫

離輪迴的漩渦,必要是將自己入於真實修持的境地,實

地去改造,才能謂修持。

  眾生皆在輪迴的限制中,無法了脫於輪迴的限制,

如此即難以做改造的因本。在於修持是通過「聞、思、

修」三者合一,而推展「六度萬行的波羅蜜多」之作為

。才能將改造來成全。如此即通過改造,將往昔的業因

業果業障來消弭、來化除。因而必須要將思想在人世間

來改造,及做真正回歸的準備,否則在人世間,根本都

不可能回歸於原來的本位。反而沉淪於五濁惡世中,永

受輪迴的障礙。因此修持即要了知自己原本的降生地是

何處,自己的本靈亦在何處。若是無法了知必難以達至

回歸的準備,亦難以有目標與軌跡可尋。如此的關鍵乃

在如何能了知,眾生下凡來的原來因,是在何處?必要

是通過宗教的教化,由仙佛闡述於鸞筆中,正是融合天

地人三才,匯集了神與人的力量,促成了在凡塵眾生,

了知自己降生的本靈處。

  由象界而回歸於氣界,再由氣界而又回歸於理界,

如此是現今凡塵的眾生,所應了知的課程,也是宗教真

正修持者必須要明白的。然而在五教的教義與教化皆難

以相同,如此即受地理環境、國土民情、風俗習性所影

響。在五教而言,雖然教化各異的相關教義中,其實皆

是理天所化,教化雖異,真理與降生處皆是相同。為何

在理天,欲讓眾靈子來下凡,乃在理天有理天的相關條

件。雖上天孕有這些靈子初生之時,因受他化來影響了

自己清純的氣質,即難有理天存在的氣質與條件。原本

使其降至氣界來生存,又因他化氣秉所關,更是無法容

納於氣界。故由上蒼慈悲把天地來開闢-即是象界,則

是可以容納眾靈子存活的現世界,因而即由落凡的靈子

,來做生存的空間與過程。如此環境正是符合眾靈子所

適應,又因在凡塵中漸漸的迷失,原本具足的五神通。

與回歸輕盈的天軀,及五色彩帶,更受塵垢往身上堆積

,迷失自己的本性,與原本具足的條件。更把人世間的

蒙垢,一一顯露出來,即是如此的關係,根本都無法了

知其在人世間的生存意義。是同氣界,同理天一脈相連

著。如此因眾生落凡,漸受凡塵種種的迷障,更是迷失

了可以回歸的資糧。更使自己遭逢五濁惡世的垢穢,來

沾滿了自己的天軀。即難以達至回歸的根本條件,更無

法追溯於當時落凡來的根基,也難以回復於「真如實性

」。

  純一的本質即是入於理天的條件,所應具備的,由

理天本靈的降生,而讓眾靈子生存在理天的本來處。即

是囝囝的本靈,而由囝囝的純一達至於回歸的清澈,然

而囝囝的純潔即受他化的垢穢,沾滿了清淨的靈體。因

此本靈之不潔是難以存在於理天界內,即下凡來做清潔

改造的動作,以便超越純一而更清澈,若無法達至囝囝

的純一,即受到理天氣質所排擠,則是落於凡塵界中。

然在於本靈的初生地,是一片清純的氣質。可見於清澈

宛如透明的玻琍明珠。不沾一絲絲的波紋,正是晶瑩透

明純真的靈性,也是自真如性。因由透明無瑕的本靈來

觀視,有否瑕疵即可一目了然。如此本靈的清澈與否?

是為最重要!因在理天所要求,即是如此的條件。尤以

降凡的靈子其本身沾滿了垢穢的靈體,由晶瑩透明的寶

珠光體,便可觀視一目了然。不必再由上蒼來督導,即

可了知,如此囝囝眾靈子的本來體即是如此,即是「真

如實性」。又任何一個宗教的修持範本,若本靈無法達

至此境界,欲回歸於無極理天,則是必要再加強於清澈

也!

  理天本靈的清澈,是眾靈子在凡塵中,將過往的含

因來做改造,才能入於唯識理念。然而由唯識行徑,僅

在凡塵有用之!欲回歸於無極理天,必要再加強於通澈

的清澈,是把第九意識,而入於第十意識的微微初識中

,再往更精微的純真至明的清純無瑕。即是通澈的玻琍

明鏡一般,更晶瑩剔透乃真如初識,若欲再往更深一層

的。必須要通體遍照,無瑕明澈,可透視對面而無阻。

然而本靈若無法達至此境界,仍是輪迴的種籽而已,在

通澈遍體的明澈是不可有任何一絲的波紋。才能真正照

見一切明朗。而回無極理天的本靈處,如何回歸於原來

,更且超越於原來的境界,而達至通照一切而無瑕,如

此是真實的本來。

  遍照一切必須要超越於原本的本靈,來做改造。然

而落凡的靈子,皆難以了知此關卡,也難以回歸於無極

理天,如此並非僅在凡塵做些微的功果,即能回歸,那

往昔所造的惡業又如何了結。因而必須由無色界的,非

想非非想處天,再入於蓮化佛國,是必須要有的先決條

件。如此若無法超越於此侷限,欲超凡入聖而入於仙佛

之班,仍必須加強於此淨化與通澈。然而凡塵的眾生雖

處於五濁惡世,但可以改造移轉的條件是相當的多。必

觀自己願意與否而抉擇也!

  古云:成仙成佛靠自己 清澈遍照無瑕意

     回歸真如原始地 超越本質返無極

  此偈供眾靈子參研,以做為座右銘!

 

第二十回 無極理天

南海古佛 降         戊寅年十一月廿一日

  偈曰:南海七寶蓮花池 古佛著作諦理期

     無極理天本靈處 回歸資糧靠自己

  純一透明的晶瑩剔透之本靈,是由無極降至自性地

,乃在眾靈子皆受他化所影響。致使本靈無法回復清澈

,故降於氣界,又無法容納於氣界的生存,故又降於凡

塵來。如此是眾靈子難以了知的過程。即在於無明與未

知中,將自己入於凡塵的氣秉,來阻礙了真如自性的彰

顯,才讓自己無法具足回歸無極理天的資糧。因而常受

到自己的氣秉與無明所阻礙,則在人世間不知如何作回

歸的準備,更讓自己沉淪於輪迴的相續。

  正因如此!眾靈子皆受輪迴所左右,無法回歸於無

極理天的本靈處。然而在「無極理天」必要有囝囝的純

一本質,才是達至自我在理天的生存條件。否則若無囝

囝的氣質何來有自己成就與超越的資糧,又囝囝的純一

須本靈清澈通澈,遍照一切無礙,才能觀視自己是否有

礙障,是否回復純潔,清澈通澈遍照自己的本質。必在

於須清除一切的波紋,把自己入於晶瑩剔透的純一本質

,定必須要超越於此境界,才能入於蓮花佛國的資糧位

  純一是回歸於無極的資糧,又如何在兩儀乾坤中,

作回歸的準備,若是眾生無法達至此境界,欲入於改造

含因的相續是無可能。在兩儀正是把乾坤來分別,而入

於太極,即是「一境性」的促成。又在乾坤的分別再入

於太極,定必要「純一」才能達成,因此「純一」是回

歸於無極的資糧位,而回歸於囝囝的本質。即是入於無

極理天必須要有的第一資糧的條件,更且超越了「純一

」才是真正成就於回歸的資糧位-(果位)。如此必須

要超越「純一」才可能有所成就,但是如何由純一而回

歸於無極理天的條件,則必須通過靈性的清澈,是自己

必須要有的改造於通澈中,把一切垢穢來清除、來化消

。必要清除因果業障的牽纏,才是真正作改造於清澈也

  無極理天-是如此的要求眾靈子,如何回歸於通澈

,清澈的囝囝本質。必須要超越「純一」才可能達成,

又在人世間必須要具足「福德無窮,智慧無窮」才能長

遠無罄。否則福德不足,又如何締造長遠的存在,必然

會受「福德」所左右,雖然智慧可以增長福德,又福德

更可長遠締造無窮的智慧。因而上蒼所要求的正是「無

窮的智慧與無窮的福德」必是兩相具足,才能由非想非

非想處天,而入於蓮花佛國。如此即在於無極理天中,

作改造的清澈,必先要在象界的人世間中來成就、來具

足。否則等到回歸天上,必難再有創造的天機,即是如

此!必須要了知人世間是一切含因的改造界。又一切人

世間的因因果果相互循環,必須要能了悟,必須要能轉

輪,必須要能化除,才可能達至一切,皆不受因果所限

制與阻礙,清淨而無瑕。

  無極理天所要求的正是如此,必要在無極本靈中清

澈,通澈遍照自己的本質,作回歸的改造。然而一切有

情眾生皆是如此,況且上蒼此期降下真理,作廣渡眾原

靈來回歸,又自己是否會沉淪於五濁惡世,還是輪迴於

因因果果之中,或是真正跳脫三度空間,直接回歸於無

極理天。此乃並非是一般修子所能了知與體悟,更非僅

是一指而能回歸,或是唱誦經典而歸於極樂世界,則此

必須是要真正入於改造的資糧位,才能入於無極理天極

樂世界,否則無理天的氣質又如何能回歸否?

  純一的囝囝本質是自我超越的條件,把真如自性來

彰顯,成就於「自真如性」,即世俗所云的佛性境界。

因而無極理天的條件是相當的嚴格,其要求眾靈子若無

法作真正改造的資本。必須要從心靈中去破除心性的一

切掛礙,則須淨化自己的靈性,如此一步一步來成就,

自己在「無私又無為」中,必要有「智慧與福德」兩相

具足。才能有真正回歸的資本,才是回歸於本靈處,倘

若無法再作超越於本靈處,則又受限制了,更無法促成

自己的本靈給予自己來超越、來成就。如此回歸於「純

一」的囝囝本質,即是入於佛性世界,而達至超越一切

的障礙。如此方能再具足早已迷失的五神通力,更甚遍

照一切法界的覺者,必然具足一切法界的神通力。即可

遍照一切有情與非情的眾生,來了知是如何能回歸,又

如何達至超越的本質。

  人世間的改造過程,是不可或缺的這一環,果若欠

缺於此境界,而不受外境來磨(魔)之時,欲能回歸於

無極理天,恐難達成此境界。人世間是一切有情眾生回

歸的資糧改造界。在凡塵若無法甘願受、歡喜受、甘願

施、歡喜施,必難有成全自己的本質。因而雖然眾靈子

,可以在人世間作自己願意的一切有情事務,若是無法

能真正回歸於清純、通澈的囝囝本質。欲待歿度後再來

清除。恐是難以成全自己,又給予自己下次再輪迴相續

的機會。因而此期所要求的,正是把自己入於圓圓圓之

圓滿境地,才是真正的收圓條件,如此即是上蒼所訂的

收圓也!無極理天的境界,是氤氳本質的集合處。如何

再作超越,是眾靈子必須要能有所了悟,才可能成全自

己。否則若僅是垢穢思想,而妄想回歸,無異是緣木求

魚也!盼了知無極理天的條件與要求,才是真正達至回

歸也!

  好今夜觀此氣勢,真如弘展所成就的初發心,可喜

可賀也!

 

第廿一回 無極虛空

本堂主席關聖帝君登台     戊寅年十一月廿八日

  詩曰:玄靈玉帝降來堂 著作諦理真理揚

     賢生虔恭迎聖駕 大道院士排班行

聖示:今夜由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降來著作天書,

   諸神人不可失儀,大道院靈修院士,亦按順序排

   班,恭迎聖駕!為師暫退!

玄靈高上帝 蓋天古佛降:

  詩曰:玄靈轉輪天道生 高上帝尊德澤深

     蓋天古佛降來臨 無極虛空本靈真

  由純一而入於超越的境界,乃必須要由本靈來行使

,才有可能成就。因在於眾靈子皆是上蒼所化,皆是萬

靈之一,必由人類中的思想轉換清除過程來改造,自己

在第八意識中的垢穢,才能達至第九意識中真如清純的

本靈。由「純一」中作超越,乃是將「真如佛性」入於

能讓自己可以成就的境界,是必須要有的基本步驟。即

是在改造中超越了自己,亦是由太極中入於純一,再由

純一入於無極,如此是由無極中把自己的靈性來超越。

因在九六原靈中受氣秉所限制、所污染,無法清澈、通

澈,遍照一切無礙。即是把清澈、通澈作真正入於無瑕

無疵的境界。如此超越了「純一」的本質,即可由「純

一」 而真正的清澈了。

  無極是一切眾靈子所產生之原來處,而「無極」一

詞僅是一般凡塵的靈子所能了知者,大都更無法了知其

尚有虛空天界、宇宙天界,則是在於無之無極中,再超

凡入聖而達至大羅金仙的果位,亦是佛家所云的「如來

又如去」的佛果也!正是入於上聖之班,所必須要有的

基本條件。不論在凡塵是修何宗教派脈,皆是如此,若

無法達至「純一」的超越,即難以成就自己入於上聖之

班。果若欲跳脫於六度輪迴的限制,是必要能彰真如顯

佛性,才可能有所成就,則是化除無無明的境界,甚且

直入於超越輪轉的束縛,直入真正超越的過程中,是把

垢穢的思想來清除。必可在無極中作自己的主人。

  正因無極所能提供的,是把眾靈子入於第九意識」

菴摩羅識」的真如思想,再入於微微識中,而此只是真

正進入「佛之果位」的第一位階而已。不論任何宗教皆

可成仙作佛,然在上天是無分別任何宗教派脈的,僅在

凡塵中的眾靈子才有用之。若是超越了無極的限制,又

那有何宗教可規範否?不也!僅為了落凡的眾靈子,迷

昧了自己所無法了知的過程,才讓上蒼降下宗教來引渡

眾生。如此則是因人而異,各人因緣所成就,即往那個

宗教去修持,這正是各人所喜歡,各人所願意的修持方

式。能無任何的宗教派脈分別,才是真正的無分別也!

  無極天界正是把道教的精華,演繹了人間的「道家

思想」,然而現時正是佛家應運。因而「佛學」是可以

成就一切有情的眾靈子,乃在於佛學當中,有實際可以

成就的資糧。亦因中土之邦,歷經了秦皇始帝,及民國

紅衛之禍的摧殘,把道家思想完全破除了,大大減少眾

靈子能回歸的資糧。所幸尚有部份精華儲藏保存,不致

被焚毀迨盡,此乃中土亦較他邦所不及,乃是較會留一

手,而不下放(教)於眾靈子。亦受個人的私心作祟也

!然而「道家之學理」,正是符合陰陽五行的轉輪,才

是在「易學之中」把道家的精華下化於眾靈子。因而上

蒼此期正是符合萬教歸一的準則,把人世間的一切有情

眾生來作真正回歸準備。即是把道家的精華、佛家的精

華、儒家的精華,融合了基督耶和華之博愛,穆罕默德

的清真精華。作演繹的統合,相融五教共合為一,三教

儒道釋渡原靈,正是把一花五瓣的演繹著人世間,超越

了自己與宗教的藩籬,才是正確也!

  無極是一切原靈的降生處,如何回歸於無極中,再

作超越而入於虛空天界、宇宙天界,則非是一般靈子所

能了知,因在天界當中有其特殊的條件與使命,則是在

超越中來去自如,能滿盈必可圓滿,能圓滿自覺而覺他

,才能如來又如去的,如此是一切實修的有情眾靈子,

所必須要了知的過程。不可分宗教,不可分派脈,亦不

可汝奸爾詐的,把自己入於無可轉圜之境地,乃是輪迴

的種籽而已。因上蒼對一切有情的眾生,皆一律平等、

宗教平等、自性平等、修持平等,亦無任何的高低之分

別。能破除此限制,必能融合一切有情的眾靈子,來相

互契合。正因是如此,才能「無私心」「無分別」「無

我執」「無受障礙來磨難」也!

  虛空天界,在於當今時代,已漸漸嶄露頭角了,一

切的有情眾生,若能「不私心」「不分別」「不我執」

「不偏悖」皆可受虛空來感應,如此回歸才能超越,不

僅是在人世間而已,甚且超越了自己往昔的侷限。而達

至如來又如去的境界,必是在人世間修持應有的第一課

,若能在虛空天界,入於更是超越自己往昔的輪轉,才

是真正達至超越本位,了脫三際遷流,而入於真如實性

的「自真如性」也!盼之!盼之!

  崇心能有今日的規模,實可喜可賀也!盼堅志,能

長遠為上蒼、為蒼生來作教化的資糧位,亦不負 朕之

所盼。

 

第廿二回 佛境初地

燃燈古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初三日

  偈曰:燃點眾靈明自性 燈心無影照本靈

     古言佛法傳眾生 佛境初地歸真實

  由菴摩羅識再入於微微識前,必須要明了在「佛境

初地」中,如何能把佛性進入真如的本來。乃由佛境初

地的第一位階中,才能入於微微識的初境地,因是由「

佛境初地」入於微微中的初境界,是把往昔的一切垢穢

,早已是清除通澈,清澈遍照一切無礙。由真如佛性入

於「佛境初地」,必須在蓮花佛果(國)中,早己具備

資糧。

  資糧位是入於佛果所具備的,佛境初地是為最主要

根基,若無「福德無窮,智慧無限」,要如何能長遠具

足達至此境地。乃是必須要有的基本條件,能入於「佛

性初地」是把人世間,由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中,再進

入蓮花佛國的境地。又由佛境初地已是入於「金品蓮台

」了,甚且早已脫離了「九品蓮台」的侷限。乃必須由

九品中去成就一切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在此階段則已非

是一般眾生了,即已跳脫三度輪迴的限制與束縛。因在

三度輪迴是把人世間的一切種種情境,在於潤生與修持

的過程中,破除了我之執著、我之障礙、我之迷痴,如

此必能通過人世間的智識,來轉化累積經驗的成長,開

展智慧的具足。

  智慧是佛境初地所具備的條件,雖言佛乃覺者,可

以遍照一切無礙,若沒有人世間的經驗過程,亦難達至

遍照一切而無阻。因在於人世間是成就一切種種因緣的

原動力,倘若欠缺人道生存這一環,又如何能實際具備

經驗的累積。然而「佛境初地」是早已具備六神通力的

條件,即是「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

」與種種的神通力量。因而是由修持來成就於此五神通

力境,然在於漏盡神通力境當中,卻是欠缺。必須要能

入於「佛境初地」才能具足漏盡神通力境,如此由五神

通過程中,能遍照一切而無礙,了知過去、現在、未來

的三世,與三際遷流的因果循環,是由佛境初地而入於

神通力境。

  因眾靈子在此境地中,卻是無法能讓世間的眾生所

能了知,雖言「佛能示現人間眾生」。然又因佛家修子

摒棄他方教義,致難以真正在佛教中傳揚開來,即由他

方宗教來示現人世間,因而由目前的「儒宗聖教」來示

現於人世。能否了知佛性初地,是由佛之果位中,進入

於微微的初識,即是「第十識」也,正是在凡塵的宗教

修子,所無法了知的真諦。因而此期上蒼把此天機,由

「無極大道院,懿敕崇心堂」的鸞筆著作中,公諸於世

,是否會造成任何的不適應,與遭受佛教修子的排擠,

乃是無法預知!往昔上蒼降示亦遭曲解原意,更受攻訐

,正是不可著相,不可偏執,能讓世人了知真正的佛境

初地中的最基本條件!

  由唯識觀念的第九「菴摩羅識」,再入於第十的「

微微初識」,即是「佛境初地」。則早已遍知一切而無

礙,由細微的觀念,再入於微乎其微的思想,即不可想

、不可思的境地。但若無思、無想,仙佛菩薩又如何能

廣渡眾靈子來回歸、來成就。因微微初識的基本要素,

正是微乎其微的理念,即在「不可思,不可想」中入於

佛境初地。佛境初地,即是微微初識的相關基礎,則是

一切有情眾生必須要了知,因仙佛菩薩亦是由人來成就

。並非是憑空由天上降下來,是在人世間通過一切有情

的教化課程中,累積了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的經驗過程

」,「遍嚐人間的種種經歷」而達成「智慧的轉換所促

成」。即是上蒼所言:

    成仙成佛由人為 智慧福德靠己堆

    佛性初地轉凡因 障礙化除歸清靈

  此偈同有情眾靈子共勉之!而佛之境界,亦是分諸

多的層次與等級。致於如何把微微識的思想建構,能入

於基礎的條件,即是把微微初識再入於微微二識-佛境

次地。即能彰顯佛性的次第,因此基礎的建構概念是必

須要能了知與建立的。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之境界,乃由唯識的至

真如性中,進入了微微初識的條件,因微微初識的基本

,正是入於佛性初地,甚且早已脫離了「非想非非想的

境界」。而由無色界的成就,才是真正入於佛性初地,

即在於菴摩羅識中,開啟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是由初地

中的歸原法,能把「無色界」來破除了,即真正的入於

無思無想的境界。眾靈子可在當下中,靜思片刻,即無

思無想中,正是此境地也!明否?

 

第廿三回 微微初識

燃燈古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初六日

  偈曰:燃燈佛性明了悟 古佛登著闡真如

     大道諦理展天機 微微初識返自初

  由佛境初地入於真如的本來境界,是欲眾靈子在凡

塵中通過了,「福德無窮,智慧無限」所展現的過程。

能具足此兩要素,才能有長遠不退轉的境地。因由「佛

境初地」入於佛性果位的主要大門中,是必須要將微微

初識,轉化進入真如實地的本性中,才能有相互因循的

作為。又佛性初地必須先具備,大乘菩薩行的覺悟有情

世界的芸芸眾靈子-來彰顯,才是真正的把「佛性初地

」能顯露無遺。更因初性境地是入於佛之果位,所必須

要具備的條件,往昔的任何經典中,皆難以成就於此境

界。因在「佛境初地」-亦是「微微初識」的本體中,

若無法能以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中。真正把唯識

觀念再入於微微識中,是根本難以具足的資糧要素!

  又由微微初識的進入於佛性初地,是一切佛之果位

所必須要有的資糧條件。在於佛果的初境中,佛能遍照

一切無礙,又能成就於「漏盡神通境力」。然而若無法

能具備「漏盡神通境力」的本質與條件,是不能稱為「

佛之果位」。佛果初境是一切佛之成就資糧位,在於金

品蓮台中能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福德)。必然是可以

成就於「佛之果位不退轉」,不入六道輪迴中,倘若佛

願意廣渡眾靈子,再倒裝下凡來成就一切有情的眾靈子

,必要能把「福德具足,智慧具足」。即是把福德與智

慧應用於有情世界中,才能成就於芸芸的眾靈子。必須

是把微微初識入於佛性初境中,如此佛果的初成,便可

遍照一切而無礙,更能具足相關的條件,即可把「漏盡

神通力境」來成就與轉化自己的資糧位。不但可以成就

自己,亦可以下化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因而此正是成佛

果位所必須相互依循的條件也!

  微微初識-佛境初地,是佛的成就資糧,在不思善

、不思惡,正與默時的境界中,亦是把佛性來彰顯了。

因而必然在於佛境初地中,由微微的思想觀念中,不可

能沒有思慮的作為。如此仙佛又如何能聽得見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所企求的心願是如何?又如何在微微初識中

,把一切來成就。把眾靈子的心聲來遍照而無礙也!正

因是如此,入於非想非非想的境界。必是由純一再入於

○-即無極之中,因正是一切佛果所應具備的條件,此

○代表著圓滿無缺、圓融而無礙。是由太極入於純一,

再由純一入於降生的原來位,即是還原歸○的法則。正

是把○入於超越的範疇中,然而此○可代表著一切無礙

無阻的自性佛性仙性聖性。因在於此境界已經無任何可

稱的,與分別佛性仙性聖性的自性來表露了。而由非想

非非想處入於佛性初地,即是微微初識的本體了,是把

○再往更深一層的入於佛性次境,即是微微真識中,不

但早已斷除眾靈子的迷昧,甚而超越了菩薩的境界,更

是深入佛性世界的第一基礎,由佛性世界中眾靈子若能

達至此境界,不但是早已斷除六道輪迴,甚且超越了菩

薩果位,而直入於佛果(國)。

  佛性初境中,是把微微的思想,化作成就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來歸返。若無法具足佛性世界的「福德智慧」

,其且又無「福德智慧」來彰顯,則不但是把此功德了

別於創進中。更是已超越了一切所能了知的境地,正是

佛果的第一位階。然而「佛之果位」非僅是如此而已,

尚有諸多的分別與層次境界,因而在人世間的所作所為

,正是攸關未來的「福德與智慧」兩相具足,更要了知

是否長遠具足與否?

  微微初識正是不可思、不可想的過程,但若是不思

不想,又如何能同凡塵的眾靈子-相互契心。必難以達

成於相同的頻率,如此根本都無法能打成一片,又如何

能以眾靈子的心聲來成就,如此佛是能成就眾靈子,然

而若佛跳脫眾靈子這一關,又如何能有可稱為「佛之果

位」否?必是如何能把眾靈子來成就,才是正確也!不

思不想正是人於默時的境界,更不分別、不偏執,一切

皆在「默」之思識中,才能成就如此的境界,必須是要

「佛之果位」與資糧位兩相成就。

  不思不想,又正是一切麤想的境界.不但是把麤想

化為細思,化為微識,再入於微微識中,即是佛之果位

與境界也!麤想的微微思識中,正是佛果所必須要有的

條件與過程,此麤正是把細微的思慮作統合的微細思惟

也,了知「麤」之想,必可成就「微細思識」。

 

第廿四回 佛境次地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十三日

  偈曰:南無眾靈啟佛性 藥師傳法渡生靈

     如來如去真實際 佛境次地轉盈明

  由佛境初地入於佛境次地,必要能晶瑩剔透,將本

體能散發出光明,更處在光明的環境,必是「無量光,

無量福,無量壽,無量智慧」此四者為具備要件,才能

有佛境次地的本質體。因在於「無量光,無量福,無量

壽,無量智慧」中,必是在佛境次地所必須要有的條件

,然在於「佛之分別層次」中,不僅是由初地入於次地

而已。必須要把佛之光明,由晶瑩剔透中,遍照一切而

無礙,更是散發出光芒(明)照射於四周。不但是本體

所具備,亦是具備了光芒(明)的本質。如此由光明(

芒)的世界,來照耀展現佛境次地。

  佛境次地所具備的條件,是把微微初識入於微微次

識即是第十一識,但在於已是成佛者,即無識之分別。

如此雖言「識」但已超越了識之本體,然而由微微次識

展現中。更是超脫了「不思善,不思惡」,更是已入於

細微的思惟中,甚且超越微細思想,即無思,即無想。

必可遍照一切、知悉一切,並體證一切法界眾生所衍生

出來的種種問題。不必觀想,不必思惟,即由微細的見

識中,將一切所有萬法,遍照了知而無有掛礙。因而由

遍照一切,了知一切,更能通達宇宙而來去自如,包含

過去、現在、未來三際遷流之過程。即在佛境次地來顯

現、來成就。因為是具備了遍照一切、了知一切,更通

達一切,再轉化漏盡神通力境,進入於光明無限,福德

無量,智慧無窮。又光明晶瑩正是佛之本體化身,佛之

報身,佛之應身。在法界中佛正是能成就於一切,了如

通達而無所阻礙。

  佛境次地在微微初識中,再將佛之光芒(環)遍照

全身,而並非僅是頭部而已,在於此境地,正是一團光

明,一團圓滿,一團金色的光芒照耀著宇宙大地。又佛

性次地是將佛之層次,分別於次地中,由次地再入於三

地,正是佛要以一步一步來成就自己,然自己能成就更

是眾生所模仿的對象、崇拜的對象,亦是在芸芸蒼生中

,所能遍照的光芒照耀。正將佛光顯現金色朗耀,光華

無礙,自在灑脫,更有四十八種好生相貌,六十五種功

德所遍照,正是把佛境次地作為修整於初地境,由佛境

中正是顯現於全身光芒照耀,更能成就於「萬德莊嚴」

之法相,往昔所了知「佛」之光環,僅在於頭部而已,

其實並非是如此。正是佛光遍照全身,佛之光芒顯現於

個己的四周,因而正是「佛所成就」的光芒。

  微微次境(識)即不退轉於菩薩道,且早已超越了

菩薩道的作為,更由大乘之道入於真上乘之班,才是具

備了佛境次地,所必須要有的條件與資糧。因而在功果

評定中,早已是不具此思惟觀念,正是成就自己破除在

功德之束縛,如此入於佛境次地,必能調整於微微次識

,即轉入第十一識的思惟觀念了。

  佛之果位是由菩薩道,通過了大乘之道,而往上行

持才能具足。又菩薩有入胎之迷,無法破除於此迷惑。

但能由遍照中了知一切,光明一切,福德一切,智慧一

切。而法界中的菩薩道,正是照見奠立此基礎的準則。

如何能在法界中具足了相關的條件與資糧,將光明無限

,智慧無限,福德無限,了知無限,才能顯現於佛道所

成的果位。因而佛是由眾靈來成就,又眾靈即是眾生,

能在法界中成長遍照一切,必須具足相同的因緣條件才

能促成。必是入於佛果的金蓮品位,即真如蓮花世界的

相續成長。然而由金蓮真如的蓮花佛果(國)中,把佛

境次地作為成長的資糧位,如此由佛境三地中,展現了

佛果的成就,「金品蓮台的蓮花世界」。因而由佛國一

切的佛能相互契心,相互統合,相互靈契,僅須動一分

毫即可來去自如,欲上宇宙虛空,欲降凡塵即是如此來

來去去,自由自在,瀟灑而無掛礙。

  微微次識-正是化解佛往昔的了因,是把佛境初地

由菴摩羅識中,遍照自己的本體。再回歸於微微初識,

即是入於佛境次地,又在回觀反照更且如是,將佛光展

露於四方,由四方而遍照一切、了知一切、光明一切、

智慧一切、福德一切。而一切所含藏的正是萬法唯心,

萬殊唯物,倘若不能化除此境地,必難有光明的本體,

如來又如去。佛謂之覺者-是有情眾靈子,體悟過往來

成就之!佛具足之一切即是超越漏盡神通力境,必是由

佛之次境來轉化、來成就,如此即可將佛境次地,再入

於佛境三地。

  佛是眾靈成就的因本,不但是佛所能照見一切,即

是能把過往來斷除,將因緣來持續,但在於佛若是脫離

了眾靈子,亦難以言佛也,亦僅是成就的眾靈子一個而

已。由凡塵的思境觀念中,來細分佛果的位階,必難有

達至成長。因佛果的層次之分別與分明,非是凡塵的眾

靈子所能細分,所能了知。其超越了不思不想,更是超

越了非想非非想,則是入於佛境次地,如此不但具備了

「佛果的位階」。更且是把「佛之果位」入於不退轉,

不顛倒的相循位階。如此是由初境的佛果,入於次境的

佛果,正是把佛所能成就,把仙所能成就,把道所能成

就的,通徹照見宇宙虛空來去自如,不受三界五行的束

縛才是也!

  佛所成就正是光明無限的顯示於周遍,自己能遍照

晶瑩而無阻,更是一團靈光的大小而已。若是佛果越高

光明越強正是符合電波的頻率所相循,光度越大其果越

高,光度越弱其果較微之!如此正似凡塵的電流頻道也

!光環所呈現的不僅是含包在頭部而已,甚且更可包含

著全身光明無限,如此來去自如,瀟灑自在。因具神足

力境之神通力量。可直上宇宙天界,下至凡塵冥府中。

若是把光環在白畫的當中,相互比擬,更且超越了白畫

的光芒,也因此具備了金色光芒(環)的本體。如此才

是佛果所展現的本質,因在佛果次境即是佛成就於資糧

的第二位階也!

  今夜降來崇心道場,觀此氣勢非凡,可喜可賀諸賢

契,心影相投正是形成一股大力量。己卯年春可大展鴻

圖,廣演教化成就眾靈來回歸,盼之!盼之!

第廿五回 微微次識

南無藥師如來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十七日

  偈曰:東方琉璃金世界 藥師如來開佛頁

     微微次識轉了因 大道諦理萬載越

  金色琉璃的世界中,是佛性次境的最主要條件,在

眾靈子能以佛性次地,入於微微次識的建構裡。必須要

能在金色朗耀的世界中,把佛性再作為整理的出發點,

是因佛性次境是成為佛之果位。將微微次識再做轉化,

如此由微微次識的思惟中,去成就微微三識,即是佛境

三地。

  因由微微初識至微微次識的基礎架構中,若無金色

朗耀,必難成就金色琉璃的蓮花世界。在佛境次地即是

微微次識,因而必要能把微思的建構,化作金色的蓮台

,即是「金品蓮台」的具足,是一切成為佛的座蓮也!

乃在於佛果是由佛的成就品位。而入於真正不退轉、不

顛倒,而再能乘願下凡來廣演教化,廣渡眾靈子。如此

即可化身千百萬,是必須要能以化身再去成就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才可以達成。因在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中,若

無法了知仙佛菩薩乘願下凡,來廣演教化,廣渡眾生。

必難以達至回歸的要點,因此即化身千萬來成就有情世

界的眾靈子。

  由化身即入於有情世界中,雖言佛乃大覺者是也!

但亦有大因緣在人世間。倘若佛跳離人世間,亦僅是位

成就的超越靈子一個而已,因而佛菩薩與人類是無法分

開的。在宇宙、虛空、無極、氣界、象界,皆可獨立,

亦可以串連之過程,是可以一脈相連,更是由人道而修

至菩薩與仙佛之果位,如此即在於如何串連著佛之果位

,又如何把眾靈子來引渡來成就,即在有情世界中達至

再超越的成果裡,必然可將人世間的垢穢與含因來做轉

換。因佛境次地入於微微次識。必可遍照一切,福德一

切,吉祥一切,了知一切,即在一切的萬法中成就自己

的「佛因了結」,必能以佛之果位奠立牢不可移轉的境

地!

  微微次識-即第十一識,即是佛境次地,因在光明

遍照了全身,是把光明展現於外在,形於內蘊。如此不

但是佛所成就的萬德莊嚴,亦是無量的莊嚴佛相。然而

可得四十八種莊嚴殊勝的佛光顯相,正如人類所欽仰的

佛像一般。正是佛德莊嚴的金色光芒(華),遍照一切

有情世界。如此佛即能轉移過往的了因,再造善德成就

新因。更成就自己與其他。因微微次識已遠離了非想非

非想處境的過程,更是超越了、不思善、不思惡。即根

本都已入於微細的思惟,不動一分毫即可遍知一切、了

達一切,更可上天下地來去自如,無所牽掛。如此「佛

境次地」是把「微微次識」再做整理,因層次與境界之

不相同,在佛境次地更是難以退轉了。

  佛境次地是難以退轉,即入於金色朗耀的蓮花世界

,不必再來凡塵,只要能化身千萬,由化身中觀察體證

一些下凡的分身(化身),則是由化身中的所作所為而

決定,即是應身。然而在於應身中。佛之應身與眾靈子

的應身是截然不同的,因佛的應身中能通遍而無阻。必

能把報身立於本體中,因報身是承受著應身的所作所為

而決定,但在「佛性次地」已是不退轉。如此下凡的化

身(分身)即不同於佛之果位,僅能代理此佛因之分身

而已。沽名釣譽即是凡塵人稱為仙佛之化身而已,必須

要在凡塵中經過了種種嚴苛考驗,建立真實的功果,才

能具備累積真實功德。因在佛之化身即是如此,仙之化

身亦是如此,神之化身更是如此,乃不變之定理也!

  由化身的功果累積了,再入於佛之成就,如此則分

別以佛為名,以仙為名,以神為名,皆是如此。在凡塵

中有諸多的化身即是如此之作為。然而仙佛菩薩是通過

了千百萬化身,但能成就的亦是有之,但大多數皆難以

成就,乃受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所沉迷。因而在一批仙

佛化身下凡來,亦是要借重因緣和合的促成,即個人思

想觀念改造及組合,即在能以往昔的過程中,累積了建

構的資糧才是真實,否則空有仙佛化身,亦是難以回歸

,甚且早已沉淪於此五花世界中,因而歸返本位,真是

難以了知,遑論再超越於原來也!

微微次識即把化身加以改造,在於尚未下凡前皆能

晶瑩剔透,遍照一切無阻。但僅欠缺了佛之光芒,及佛

之光明,僅是存於佛之次境中,已有建構思惟,而入於

凡塵。如此佛境次地是「微微次識」的轉換點,即在於

這一些化身下凡來。必遭受到應身所有的折磨。如此在

報身中根本都無法超越的原因,亦在於此。如此的應身

化身報身-三身合一,更能加強於微微次識,必然可以

轉化而入於「微微三識」,更可超越「佛境三地」。

  微細思惟中,由細微的建構,如此不論佛境如何,

亦要動其思惟才能了知一切。因法界眾靈子皆是上蒼所

化,何者能成就,何者必加強再磨練,何者無法超越。

皆有其相關的條件與因素。經由細微的建構中,把微微

次識,再加以統合與整理,才是真實性。因此真如蓮花

-金品蓮台-即是如此的產生,由此境界而入佛境三地

,微微三識,才能有更深的資糧具備。

  好!了知崇心能真正作教化基礎,實感欣慰,「財

德無限,智慧無限,福運無限」真正犧牲奉獻者功德亦

是無限也!

 

第廿六回 佛境三地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戊寅年十二月廿日

  偈曰:南無本師降來臨 釋迦牟尼啟世因

     大乘菩薩入佛果 佛境三地兆本明

  由微微次識入於佛境三地,必須是要將微微次識再

作思惟的建構,因在佛境三地中是早已經不退轉了。即

是把佛境的果位,再入更高的境界,因而必須要有「心

光,色光,常光,神通光」。如是由佛之本體所顯示的

光芒,與光輝作導引,進而再蔭護有情世界的眾靈子。

因佛是不能離開一切有情世界的眾靈子,然而由佛之果

位來言,微微識中乃是要分別,其境界與資糧所成就。

以此來言「識」即不能談佛境。又在佛境之層次是相當

的多,非僅是簡短的篇幅所能詳述也!

  佛光顯現是透過心光、色光、常光、神通光的發展

,且是為佛體本身所具足的。佛之本體不但能化身,亦

可由化身中,再入於應身,由應身中再入於報身,如此

之身亦非是凡塵的眾靈子所知悉。因在於了知一切,通

達一切,遍照一切,智慧一切,福德一切,吉祥一切中

,是把佛境三地所能引用的本體光芒,顯現照射於三千

大千世界中,因此神通光,可遍照一切有情世界的三千

大千世界,然而由神通光芒所展現。正是把芸芸眾靈子

,在改造過程中作護蔭,必然增加了善德因緣,即是把

凡塵的惡垢再作改造。把惡心化作良心來行使.必可減

少眾靈子的業因業果業障,如此不但是佛境三地所具備

的條件與資糧,甚且是神通力境,因此由佛境三地中,

所能成就的即是如此。

  微微三識即是佛境三地,在於「佛境四諦」中把佛

境的層次加以了別分別。是讓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了知

佛之果位所具備的成就是什麼。不光僅是在佛經所能體

悟與實證的過程中,是把佛境能以心光、色光、常光、

神通光來顯示於有情世界的眾靈子皆受其蔭也!佛光即

是神通光,亦是佛之本體光,在於心光是佛所能散發出

來的一種能量。必是自己所具足的,由佛境三地中早已

是能把此能量,由心光中作自己能量的來源。即可以散

發出心光於本體。如此心光即在於把色光顯現於有情世

界,而眾靈子所能照見的正是天空中的光芒不同了,更

有一種祥和溫馨的感覺,又能同佛心相互契合。乃必須

是將色光顯露於眾靈子的身軀本體,即是受到「佛光普

照」也!

  由色光來展現的正是將一切有情,再增加良善的本

質。如此佛光能普照,眾靈子皆受蔭,由佛之色光將眾

靈子來護佑,不知在凡塵的眾靈子,可否感同身受,還

是僅受到如電流通身一般而已,此電流並非是凡塵之電

流。乃是溫馨祥和之氣流轉動,周身通遍,如此即是可

體證於自己之軀體的感受。

  色光是把佛之心光-引用了來成就有情世界的眾靈

子,在佛之色光更是體知其「本明」的了知,因「無明

」是對眾靈子所引用的破除點,又「本明」是一切眾靈

子所具備的原來資糧位,在眾靈子中受凡塵氣秉的污染

。即遭逢了無明的阻礙,若無法顯現本明,又如何能有

妙覺之體悟,因此妙覺必然是加強於通遍了知,把心光

、色光、加以演化即是常光,在佛之常光正是照見佛之

本體,所用之是永不枯竭。即在於常光更能將神通光來

展現也!

  佛境三地是佛之資糧位,所散發的光芒成就自己,

又能成就於眾靈子。如此神通光的照耀,正是蔭護了一

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眾靈子。必須要「本明」先化除

了「無明」的障礙,又「本明」可通遍照見一切的含因

過程。即可明白過去、現在、未來之三世因果,或可溯

至更久遠的因果業因,亦可追因於無始劫前,即是「無

明的初因」,然「本明」則就是佛與眾靈子的原來資糧

  微微三識不可言識,正是給予眾靈子了知「佛之果

位」,已無識的分別。僅在於將此「佛境四諦」化作分

明,讓眾靈子了知而已,若強加為識,即非佛之果位的

層次與分別。「理之明晰」,必須如理實際,如實而無

礙。可通遍一切,並非是依經而言文字,必常會受經義

文字障所左右也!須了知其經義的內涵是什麼,是在何

背景與環境中所著作,所依循之經典?更要了知其蘊涵

方不受文字障所左右,才是真實性。

  佛境三地是把光芒、光華顯現於外,蔭護化身,下

凡的這一些分身,及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如此可減少有

情世界的災殃與橫禍,在於佛所成就的微微三識,即是

佛境三地。必須要了知在「第十二識」中是如何的作為

。是如何能讓有情世界的眾靈子,能具足相同的因緣成

就,才能把一切的善德來開展,把惡禍化除於無形。讓

「未生之善能成長,已生之善能持續。未生之惡可不生

,已生之惡可化除」如此正是佛對眾靈子之正斷信念的

成就。

  佛云:成就與否在於人 佛光蔭護眾生靈

     分明微識轉了因 佛境四諦肇本明

  能以此偈去成就自己,亦能成就眾靈子,即可在凡

塵中奠立「了知一切,智識一切,福德一切」。再入於

佛菩薩的位階中,再「通遍一切,體證一切,吉祥一切

」,必然是將「佛境四諦」能用在佛果中,把一切遍照

而無礙。必是可以「轉了因,化無明」成就於「本明」

中,則是「佛境三地」所最主要的資糧也!

  辛苦諸資契!「大道諦理」戊寅年著作至此,暫告

一段落,己卯年春績按著作,盼多加強研會體悟,必有

所得也!

 

第廿七回 微微三識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降     己卯年正月十一日

  偈曰:己卯初春著書新 南無本師降來臨

     釋迦牟尼揭佛智 微微三識肇本明

  由佛之光芒遍照了寰宇的眾靈子,在身光的照耀下

把佛性來開展,因而以佛家所云的「佛境三地」即是「

微微三識」。在於道家來言:亦即是大羅金仙的本體,

所相互比擬也!如此不論在「佛與道與儒與耶與回的本

體」皆是相同,亦是不分彼此。僅在佛境三地是把微微

三識,再細分給予眾靈子,來了知其所分別的境界。

  因由佛境三地中,即可分出佛境之果位,亦由微微

三識來導引其入於「佛境四地」。因而即在於「佛」所

展現的,把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來成就,亦皆可成佛。然

而由佛性之分別與因緣果報的促成,必在於是否能完全

導引眾靈子來成就,佛云:「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

,佛緣雖廣亦難渡無緣之人」。即是由相關的因緣成熟

中,去導引眾靈子來回歸,更是超越了自己原來的資糧

位,果若如此即可成就於芸芸的眾靈子。

  佛境三地-是由「佛境四諦」來串連著佛所成就的

果位,把第十二識來開展,又佛家所成就的更是細分其

過程的分別。如此即是由佛境三地,來把微微三識再作

更精微的創造與修整。因此在「佛境四諦」是一切佛所

能成就的分別「識種」,更是讓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來了

知與明白。否則「佛境的層次」是難以讓世人所能明悟

與體證,因而由「佛境四諦」之分別,正是把微微三識

再入於佛境四地,亦是本覺之圓滿,即是圓滿的「本覺

」,更是「妙覺」所展現的資糧。

  佛境三地-是用佛光由佛本身所成就的光芒,來讓

眾菩薩、緣覺、聲聞與芸芸的眾靈子來成就。即是用佛

光照耀於凡塵三千大千世界中,遍照了一切有情世界的

眾靈子來成就,來體證其過程。正是由「佛境三地」的

本質,再入於更圓滿、更精微的本覺,即是「初覺」的

「妙覺」,更是自我的「本明」。至此早已脫離了「無

明」,因一切有情的菩薩,緣覺,聲聞與芸芸眾生。皆

無法串連開展「無明」的阻礙,更難以達至「本明」的

透澈。又難以了知「本明」是一切有情的眾靈子與菩薩

,緣覺,聲聞所具備的條件與資糧位。

  妙覺、本覺是串連著「佛境三地」入於「微微三識

」更是一體而兩面,兩面更互照相循。佛云:一切眾生

皆具佛性。即是「本覺」所具備的資糧,這是原本具足

的。然而「妙覺」亦是「佛智」本身所具備。由佛光、

心光、神通光所導引的正是由妙覺所產生的,如此是把

一切光芒再作更大的發揮。然而由佛光所展現的不僅是

如此而已,更可以遍照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眾生。

因佛菩薩皆難以離開一切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又佛菩薩

立下弘願來廣渡眾靈子回歸。如此可否讓一切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所能領受,還是眾靈子僅認為是佛菩薩的口號

而已,皆非也!因在眾靈子深受凡塵的五塵境所左右,

更受當今物慾橫流的享樂來迷惑,又如何能開展佛性,

皆難也!倘能開展行持菩薩道的行徑,已屬不易了,更

遑論入於佛道,如此真是難上加難!

  因在「佛境三地」正是讓芸芸的眾靈子,最能感同

身受與深切體悟的電流中,讓有情世界的眾靈子,皆不

受凡塵的物慾所迷障。亦是由佛家所云「萬法唯心,萬

殊唯物」的準則中,去了知、去體悟,一切皆在於眾靈

子的「心之所成,心之感應」而能感同身之所受也!正

是把「真假之中,虛幻真實」來作演繹而已。真空之「

妙覺」,真空之「實有」,真空之「虛假」,皆是由人

世間的心電感應所促成。倘若能同仙佛菩薩「相互契心

」之時,必能感覺一切皆非是虛假,甚且是真正又實際

的虛空中的感應,皆能實際銘記於「微微初識」的啟發

。更能促成「唯識觀念」的清晰體証與理解其感受。如

此正是可以破除一切「無明」的阻礙,而達至「本明」

的清晰展現。

  微微三識在妙覺,本覺之擴展中,讓「佛境三地」

來開展,若再是具足一切的福德緣因。更能串連促成有

情世界的眾靈子,皆可感同身又受時!再入於「自覺」

而「覺他」又「圓滿自在」,更是「佛境四地」所應具

備的條件。如此由佛之身光、心光、色光、神通光,來

促成芸芸眾靈子,亦是佛的化身,也是「法身」更是達

成回歸所應有的條件與準備也!

 

第廿八回 佛境四地

大日如來佛 降         己卯年正月十五日

  偈曰:大道弘揚理發展 日常生活自主張

     如來如去真實際 佛境四地轉智長

  由佛境三地入於微微三識中,更是把有情世界的眾

靈子來成就。因由佛之化身,即法身之分身而言,在化

身中的佛是具備了「佛因種子」。在佛亦是眾生而言,

佛亦是眾生的一種,僅因有佛與眾生之分別,才有佛與

眾生之層次。然而每一階段的一切過程皆是由「覺與愚

」之分別,如何由「本明」之中,去照見一切法界的芸

芸眾靈子來體證,必須具備了第十三識-即是「佛境四

地」。因而串連著更把「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十

三」相加起來,則是「佛境四諦」之分別而已。因此「

佛境四諦」之總合,必由「佛境初地、二地、三地、四

地」串連著「佛境四諦」也!

  佛境四地是一切智慧,所具備的條件,不論任何一

位稱為「佛」皆是如此。具備「智慧神通力境」必然是

遠比在菩薩位階所具備的,更來得相當豐盛。然而由佛

境四地-正是把「一切之無礙通遍智」來展現,在「一

切無礙通遍智」,是宇宙眾佛所應具備的資糧位。而且

再入於「法界智慧通遍智」,又法界眾生在其潤生的過

程中,任何一位稱佛的,必難以實際有其相關的經驗累

積。雖然佛能照見一切法界眾生的經驗成長,因為「一

切通遍智」所導引的,必然會是一切無礙。如此正是由

「一切無礙通遍智」來達成。必可再入於「一切智慧通

遍智」的具足,因而正是可以把「一切智慧通遍智」來

成就、來成長。而達至「圓滿無缺法界智」的具足,又

在「圓滿無缺法界智」,正是能德行圓滿、覺他圓滿、

法界圓滿,然而由於能「圓滿無缺法界智」,所展現的

再入於佛之本來,如來如去智,即是「佛之最高智智」

也!

  如來如去法界的一切智智,是佛所具備的了,在於

法界眾生是不可脫離佛與菩薩之蔭護也!正是如此,而

佛是謂覺者,又眾生亦是同佛菩薩相等的能量與資糧。

在佛與眾生之分野,亦僅是覺與愚之分差而已。因覺者

能把一切事相來了知,把一切過程來明朗,把一切智慧

來開展,在於本明中能破除無明的顯現。正因是如此,

在當今眾靈子皆受其迷障所左右,很難破除在無明的展

現中,把本明來彰顯。因而「智慧」所成就的,不僅是

作為與思想觀念的成長與轉化,更是往後如何來成就菩

薩或佛的位階,所必須要有的資糧。果若無法達至此境

界,眾靈子永遠都是眾生一個而已,生生世世皆是如此

,很難跳脫其思想固化的桎梏也!

  佛境四地能以智慧通遍無礙,而成就自己與眾靈子

,然而在於「智」所能成就的「圓滿無礙(缺)的智智

」中。正是把佛之位階,再入於更圓融的「一切法界圓

融智智」中,又「一切法界圓融智智」正是佛的本質,

所應有的條件。因而佛智所成就的不但是圓融,更能圓

滿。甚且是把智智來落實於自己的周遍,更讓法界眾靈

子,有所成就有所感應。又佛菩薩皆是為了眾靈子,更

甘願落凡來廣渡眾生。如此而言佛菩薩與眾生正是息息

相關,且關關互成。然後經由佛境四地入於佛之成就果

位,再入於微微四識。

  佛境四地-把佛之果位串連著法界眾靈子(生),

因而佛與眾生正是能相互來輝映,相互來共成。因在於

「佛果」若「無眾生果」可顯現之時,佛果亦是難有發

揮,此因對眾靈子而言,佛菩薩的慈悲即在於此。不因

佛菩薩早已成就,而脫離眾靈子,所有的回歸資糧,甚

且由「圓融法界無礙智智」中,去成就一切有情眾生。

更能應用於現實生活,再做潤生的利益,才是真實際也

!又佛所成就的空間中,是以博愛、慈悲、惻隱來成全

眾靈子。加持全身正是佛光所展現的體證,若不如此,

現今眾靈子早已是沉淪於更多更深的罪淵也!眾靈子可

否感同身受,還是還為了生活,為了修持,為了潤生,

讓自己再造更多,更深的惡業,而沉迷不拔否?

  佛境四地-再入於微微四識分別於此境界,達成佛

果所應有的條件,更能讓世人了知佛之境界分別是如何

!亦難以用簡短之文詞。即能把佛境四諦完全來闡述清

楚,必然會在於往後中,再一一來詳述,才是讓眾靈子

了知其全部過程與境界,亦觀因緣和合的開展是如何,

才能決定!

  好!今夜降來崇心,觀上蒼派任數拾位仙佛,襄助

崇心道場,能得上蒼肯定是屬不易,盼能勇往堅志,達

成使命也!祝賀之!祝賀之!

 

第廿九回 微微四識

南無阿彌陀佛 降        己卯年正月十八日

  偈曰:南無無生本真靈 阿彌陀經會自性

     佛言諦理揚萬世 微微四識彰佛智

  由佛境四地入於本識中,即能彰顯佛智所創發,來

蔭護三千大千世界的芸芸眾靈子。乃在於必須要能把「

無礙的法界智智」來顯現,才能以「佛智」應用於下化

的分身。然而由「佛的智智」中,必然是要對有情世界

的眾靈子,作導引的歸途,因由歸返的途徑中,去作有

益眾靈子歸返的資糧。

  在有情世界中,因有佛之神通光、心光、色光、常

光,來把下凡的分身作導引路途的指針。而在三千大千

世界中,能否成就才是真實,因在有情世界的眾靈子,

皆具有佛性。而此佛與眾生(靈子)之分別,乃在迷與

悟,覺與痴之分別,因是分別之層次不同。必然會在人

世間讓有情世界的眾佛子,一下子即能感同身受,因佛

之智智是可以照見一切的事務。把一切事務用在日常生

活的潤生動作,即是累積了人世間的經驗過程。又如何

去把他做到完整與圓滿,必要入於修持之道,否則若是

背離了人道生存這一關。要入於修持必難有理想的成績

,即在於若受到橫逆與挫折來考磨之時,必然會一下子

即退志與退道了。

  佛的微微識種,即是「佛境四諦」,由佛之微微識

來分別,因在「佛境四地」是具備了「一切法界的無礙

通遍智智」。乃在於把佛境來細分,即是入於佛所成就

的過程,可讓世人能了知、能分別。由佛智的導引才能

讓芸芸的眾靈子,皆能體知其過程與經驗的累積,如此

才把佛智來細分。因而「佛境四地」之「微微四識」即

是圓滿無礙,圓融而一切皆自在,即是如來又如去,真

正的把佛所演化的分身,即是「法身」之分靈作有系統

的導引。如此崇心道場所著作的「大道系列」天書,才

是佛所演繹的導引,給下凡的眾分靈作回歸的資糧,與

路途的明朗。因此具備了教化作用與導引功能。當今現

在是屬於初發之作為,上蒼尚在觀視崇心道場的一切作

為,作為評判往後該如何行,又該如何演繹,才能接引

眾靈子來歸返。

  佛境四地-微微四識是串連著「佛境四諦」所最重

要的里程,因在「佛境四諦」正是把佛之種種的一切莊

嚴法相,及能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菩薩,緣覺,聲

聞,芸芸眾靈子皆能感同而身受,才是讓眾靈子了知微

微四識,具備了一切的圓滿,一切的自在,一切的無礙

才是真實。然而在於佛與道兩家,所倡導的無非是把芸

芸眾靈子來接引回歸於極樂世界,無極仙鄉。正是回復

自己的本來,如此必更能超越自己的本來才是真實性。

因在於法界的一切眾靈子皆能回歸,僅在於如何用心,

又如何達至其相關的條件與資糧而已。

  微微四識-正是入於佛果之最高位階,其不可言識

,僅是佛境四地中,最高位階。若不能了知其過程與關

係是如何,又如何有資糧來讓世人明了,微微四識正是

一切圓融而無礙,圓滿又自在,瀟灑的如來又如去,眾

靈子若能達至此境界之時,必然同佛果,同仙果類似一

般,又能照見一切法界的芸芸眾靈子,才是能具備的條

件。微微四識已沒有「識」了,尚且更是圓融而無礙,

通遍而無阻,更達宇宙之長遠,虛空之永恆,無極的仙

境,極樂之至真也!法界的一切識種,至此已無分別。

即在於自己能否超越,自己能否掌控於自身中,因法界

的一切現相,皆是實際,並非虛假。而此種的實相界,

若同宇宙、虛空、無極、極樂、天地,所相互比擬之時

,人世間是多麼的微小,是多麼的短暫,又是多麼的無

奈。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中,短暫的時光中,作自己的主

人,在未來中如何去拿捏才是真實。因在「微微四識」

已是佛識之智智中,把一切法相來化除,而成為宇宙,

虛空之一部份而已。

  微微四識-正是在佛之智智中,去成就一切有情世

界的芸芸眾靈子,在人世間行持於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

境界。方能入於「佛之蓮花世界的佛國(果)」,才能

由「金品蓮台」而促成在人世間,作上求下化的利益動

作。因而一切的作為皆觀自己是否願意放下我之執著,

與思想觀念的固化,何妨把心境入於「靜慮之中」來清

除一切思慮。一切皆無起心動念之分野,又在於起心動

念中,若境界仍未達其條件,起心動念則是有必要的,

否則菩薩、緣覺、聲聞,及芸芸眾靈子又如何成就否!

  「法界體性的智智」中,是無礙圓滿中達成,一切

皆自在,一切皆無礙,一切皆滿圓,覺行而圓滿。才是

在「佛境四地」亦是「微微四識」中所應具備的相關條

件。由微微四識-更把一切來成就,自己能成就,更能

成就一切有情的眾靈子。如此佛與菩薩,仙與聖之作為

即是如此,上求無量的智慧,下化無量的有情眾生,即

是這個世界、宇宙、虛空所演繹的最大功能與目的,才

是正確也!

 

第卅回 佛境四諦

南海古佛 降          己卯年正月廿五日

  偈曰:南屏護障保黎民 海池天地佑生靈

     古德傳揚立萬世 佛境四諦啟迷津

  由佛之所行所為中,來成就眾靈子的作為,是以眾

靈子能作有情世界的教化課程。如此是為真正的回歸作

資糧,必要個己的心性中建立觀念,更能成就於一切的

有情世界。正是如此而由仙佛菩薩來做潤生護蔭的作為

,是把一切能化作根基,才可讓眾靈子來歸返。因而由

「佛境初地」「佛境次地」「佛境三地」「佛境四地」

中,正是串連著「佛之位階」即是-「佛境四諦」也!

  佛所能成就的不只如此而已,由於「佛境四諦」正

是把佛所能遍照的一切作為,在人世間教化有情世界的

眾靈子。正因是如此-能否全部成就眾靈子的根本基礎

與回歸資糧,才是具足了自己的基本條件。否則在凡塵

的芸芸眾靈子,欲歸返簡直是緣木而求魚。在於「佛境

四諦」-亦是成就於下化的有情課程的資糧位,是把人

類的創造於進化中,下化於成就中。更是以聲聞、緣覺

、菩薩的有情教化,不僅是成就於凡塵的芸芸眾靈子。

甚且更是成就於已經成就的聲聞、緣覺、菩薩,甚且遍

及天神等…之同化。

  佛境四諦-因由微微初識、微微次識、微微三識、

微微四識,來把佛境四諦(識)作一切組合的架構基礎

與演繹過程,亦是分別於層次與境界之不同。然而是在

下化的過程中,不但是利益人類,亦能利益其他的天神

、菩薩、緣覺、聲聞、阿修羅、地獄、畜生、餓鬼道等

的芸芸眾生(靈子)。即把一切的有情世界,不論已成

就、未成就、未來能成就等等,通通作蔭護的組合,更

能作利益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眾靈子。即是在有情世界

中,把修持之道,化作資(津)糧,才具真實性。因而

必是能否成就,能否在三千大千世界中,更上一層樓,

又一層次與一層次的累積成就。回歸於自己的本來位,

甚且能超越其自己的本來,而達至更超越的途徑與位階

  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不論好與壞、善與惡、貴與賤

、正與邪,皆是上蒼所化,皆是上蒼一體而眷顧,而護

之,而佑之。在大寰天地中,來下蔭有情世界的眾靈子

,不但是已經成道的仙佛菩薩皆是如此。因仙佛菩薩是

無法,無視於沉淪五濁惡世的眾生,因慈悲難以脫離眾

生受苦,讓其自生自滅,乃是對眾靈子一種相當殘忍的

作為。然而仙佛菩薩有心救渡眾生,不知生存在三千大

千世界的有情眾靈子,是否能感同身受,願意讓仙佛菩

薩來救渡、來成全否?皆觀個己心態的轉變與否來抉擇

  有情世界中的一切眾靈子,皆具「佛的本質」即是

「佛因種籽」,是否能彰顯「佛之光明,佛之光輝,佛

之神通力境,佛之智慧神通力境」否?必須要通過九品

蓮台的薰陶與教化。累積九九-八十一位階的教化課程

之後,仍必須要把「福德與智慧」「功德與實(內)果

」來累積,才能上求無量的智慧,下化有情世界的芸芸

眾靈子。必須累積「福德,功果,智慧」之具足,才能

一步一步往上堆積與成長,如此是要能以成就自己,再

下化眾生之作為來成就自己與眾生,才能達至佛的位階

,即是「金品蓮台」也!而天地之作為,即由仙佛菩薩

來引渡芸芸眾靈子。否則「天不言,地不語」又如何能

引渡眾靈子否?必是生存在此太陽系,此虛空中的一切

仙佛菩薩,聖神高真共同參與演繹,來下化沉淪的眾生

,有成就的資糧及教化課程。因此不論任何人種、任何

天界的仙佛聖神菩薩高真,必須一關一關往上行持,更

能超越於目前的境界。

  大道演化,天地演化,無極演化,虛空演化,宇宙

演化之過程中。皆對眾空子的成就有實質的利益,不但

累積了一次次的成就與位階,更是累積了無窮的智慧,

無盡的福德,堆積了功果與內性的提昇。才是把這個世

界來改造,把這個演繹來成就與進化,因而即以生存中

的三千大千世界,作一切演化、進化、創造的福祉。不

但能利益自己,更能利益眾靈子(生)。因此上蒼之慈

悲,仙佛聖神菩薩之慈悲。亦在於此參與演化,又一切

的魑魅魍魎,亦是在作反面給予眾靈子的成就,與堆積

的資本。天地皆有情,眾生皆有愛,又一切的仙佛菩薩

聖神高真亦是如此,一切的天地邪精,魑魅魍魎亦是如

此,進而能讓有情世界。的眾靈子有反面的成就,如此

正是反面的成就-其效果必較刻骨銘心,即能奠立於心

境中,作改造成就的資糧。

  天地中有其特殊的使命,仙佛聖神,阿修羅與一切

之山妖水怪,魑魅魍魎…等,亦是此一天地之有情,來

作反面的成全。如此正是符合一切演化,一切演繹,一

切成就,一切圓滿,一切福德,一切智慧的累積。是否

如此,眾靈子可以細細體會其過程是否如此。正是以這

一些有情大地中的正邪,來成全有情世界的眾生。因而

是否能成就,是否能以個己為自己的主人。還是流浪於

五濁惡世,而讓慾念來埋沒了自己,沉淪了自己。必觀

是自己作自己的主人,還是自己作慾念及他人的奴隸也

!然而天地中一切有情正邪,皆是在成就這芸芸世界的

眾靈子。又如何能以感恩心去面對、去成就、去突破困

境,必然會在人生的旅途中,增加了諸多的經驗累積,

增加智慧的開展,至於歸返後的資糧,則必是更加豐盛

無比也!

  感恩天地演化的德澤,感恩無極演化之德澤,感恩

虛空演繹之德澤,感恩一切眾仙佛菩薩聖神高真,感恩

一切有情世界的阿修羅,魑魅魍魎…等之正邪精靈反面

的成就。乃在於自己心性的正直與否而抉擇!不可言其

為邪精,正是一切符合了天地之演化,大道之演化,宇

宙之進化也!細細體悟必有所明朗,了知能莞爾會心的

一笑也!明否!

◎菩薩的位階尚未進入超越位階,是在於九品蓮台,回

 歸於自己的本來處而已,若無超越回歸難以成就金品

 蓮台,由大乘菩薩行的覺有情世界,進入蓮花佛國的

 世界。

◎在人世間正是陰陽相互對待(即有乾坤)兩儀回歸於

 太極,由太極回歸無極之間,必須先經由回歸於純一

 的階段(即五教綜合一歸純一),在相對中回歸於絕

 對,即純一,即不二法,純一皆是囝囝的本性,亦是

 亦子之心。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默時,即無思無想

 ,即開起非想非非想的境界,此乃回歸,菴摩羅識的

 本位,尚未超越,必須具備資糧位,上求智慧福德下

 化眾生。

 

第卅一回 博愛平等

耶教教主 耶和華 降      己卯年正月廿九日

  偈曰:耶穌降來崇心堂 和華福音傳理擔

     博愛平施濟蒼生 共襄大道揚真長

  眾生在於五教之中,皆以個己做自己選擇的宗教來

修持。無論是那一個宗教,在先天上皆是無任何分別,

是因為傳承的關係,於後代世人強加附會。是把宗教立

為教之傳揚,在於先前之原始本意,亦無「教」之分別

,乃因後傳者所影射與附會所然。

  五教皆受後傳者,因拉攏信眾來作組織之藩籬,是

把個己籬笆高高的築起。乃於當時的時代與環境中,無

法能倡和其他教派所然,更是無法用真理來作統合,引

渡蒼生。因而即受到若不包裹、不築籬,是無法將信徒

來做規範,亦是讓信徒無法用真理來修持個己。如此上

蒼即對各個的派脈,賜予「宗教」名稱之賦與,然而「

宗教」所能給予的是一種安定人心,亦是一種「博愛,

平等」和平相處的境界。是由蒼生共同來行使,才是每

個教派所倡導的「平等,博愛」。

  因後代世人所制定規範,又難以對當時修持環境,

作有系統的督導。留待數拾年、數百年間,才有宗教的

興起。在宗教發展的過程,不論是現今的五大名教,或

是千百個宗教派脈之中。只要不背離當時五教聖人,所

傳承的原意,皆受上天所肯定與承認。亦是對蒼生信仰

作遵循的修持規範,而必以「平等博愛」而視之!而非

是對其他宗教產生了攻訐與排擠的動作。因而亦不可個

自標榜我的最大、最高、最優、最能超生了死。或者更

把其他宗教派脈,貶為最低、卑微而輕視之!如此已經

脫離了上蒼的「博愛與平等」的作為,因在上天的福音

在廣傳的同時,是因時、因地、因環境之分別,來立宗

教派脈也!

  「博愛平等」是無極所創發與倡導的基本,在於五

教當中,因信徒個己的護教行為作用所然。亦常會為了

維護自己的教派的權威,會因個己的作為,把其他宗教

派脈來貶低與輕視,如此即非當時「聖人設教」所應有

的態度,雖言此乃是護教動作,亦是難容於「博愛平等

」的規範。在於大寰天地之中,由個人的因緣所導引,

個人修持方式與選擇皆不會相同。宗教信仰因人而異,

依其興趣各人選擇,各人修持各人得,各人業障各人了

,各人因果各人消。耶教、天主教,在於西域(方)流

傳至東土來時,為何能融於東土,乃是秉承了「無極的

博愛與平等」的作為。不排擠、不輕視其他宗教。故而

由耶教、天主教來融入東土的人心,如此即是對東土的

信仰,掀起了一股宗教的大衝激。乃在當時的東土宗教

,是固步自封,不以他教為平等,更遑論談及博愛,更

在於封蒼生無法有一種平等的精神。

  世人對天主阿門,又能了知多少,乃在於上蒼當時

的開天闢地中。因由天地來做演化的過程,把此過程的

功用,下化於天地中的芸芸蒼生。是以大寰天地中,不

僅是人類而已,尚有諸多有情與非情的動物及植物。參

與了演化的功能,如此在蒼生所能體證。正是天主、阿

門、是人類信仰的精神所在。因天主、阿門,正是凡人

所無法所了知的「宇宙主宰」,亦是天地的元始者-即

是「混元一氣元始天王」也!因在於天地是對蒼生平等

與博愛,更是把此福音傳遍於全天地間。不論任何宗教

、任何派脈皆是如此,當今時代的宗教,已漸能融入博

愛平等,亦是慈悲喜捨的過程,成道成神是為對蒼生的

平等性。

  佛陀是謂覺者,天主博愛亦是大先知、大覺者。能

了悟於此。信奉任何宗教皆無所偏悖。乃因蒼生個己興

趣,與因緣所然也!不可分彼此,才是對宗教、對蒼生

一種博愛的精神,平等的作用。因天地間所能提供的,

不僅只是如此而已,亦是達至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博

愛。才是符合天主之精神,盼有情世界中皆是如此,各

宗教間沒有分別,亦沒有紛爭才是真實性。信仰任何宗

教皆是一種心靈的寄託!把其他宗教的優點,化作津糧

。才能在千禧年後,更是融入於博愛平等,慈悲喜捨也

!阿門!

 

第卅二回 清真自然

回教教主 穆罕默德 降     己卯年二月初九日

  偈曰:回天必須靠宗教 教化蒼生是主要

     穆罕默德初來臨 清真自然業因消

  眾生於生存的環境過程中,常會為了擁護自己的宗

教信仰,作護持自教尊嚴的動作。即會影響其他宗教的

教化,如此即形成了我尊他卑,我高他微。是以自我信

仰的宗教才能傳揚,是謂對宗教一種的護持心態。自謂

為了宗教,常會把其他族群的信仰來抹剎了。因而即是

對他人與他教,形成了阻礙,即會產生對自我宗教的標

榜,又以他教是為卑微且難以成就。因是如此!才形成

了宗教間的戰爭與問題。然而此非當初五教聖人立教原

意,所應有的博愛平等精神。

  「回」之教義,乃是「清真,無為」,更是自然而

然的信仰「真主,阿拉」。則是對「回教」信仰有精神

上且實質的寄託!又在於對「回」之國家中,所教導傳

延的正是把「清真,自然,無為之道」,來應運於「回

教之國家」中,因而即能引導信仰者,來歸依、來膜拜

。然在於「清真」是清澈的真實靈性,任何一位眾靈子

皆具的本性。不因落凡降生任何地域,皆以個己的本性

,作人世間利益個己的動作,才能有福餘再下化於芸芸

眾靈子。亦即由「清澈的真實靈性」中,使每一位降凡

的靈子,皆能回復先天原始的本來清靈。如是而言,「

清真」即以自然而無為,正是符合佛道兩家的教義傳承

  真主,阿拉!在宗教間有其獨特的使命,降於回之

信仰,乃在於當時承領先天大命,降於歐洲間的國家之

際。符合了其風土民情的教化過程。尤以「諸肉不食」

之教化,訛誤為把「豬肉不食」,並奉「豬」為天之使

者。如此即背離當時立教傳延的本意,及今更是變質良

多。甚且已是脫離了宗教平等、信仰平等,完全不理會

已經背離清真、自然又無為之界限。尤以當今東歐國家

之戰禍,正是後傳者高舉護教、護國、護家之動作,無

視生靈塗炭的作為。更且於未來中,是否會引發世界之

戰禍,皆在於此期間內作定奪,稍之不慎,即會引起國

際禍端。無視於生靈塗炭與人民性命財產戰禍恐懼之中

,此乃上蒼所不樂見之!

清真是無為,清真是自然,在上蒼所賦予宗教的名

項中,若不能無為,若不能平等,若不能自然。即是人

為因素的造作所致!如此必難以融和當今時代所需求。

乃在於如何把人道思想,化作大愛德澤於芸芸蒼生。正

是以「回」家宗教的清真無為、自然來成就眾靈子。因

而「回」家教義,若在於東歐來言,已是沉淪了,更是

悖離了昔時立教的本意。皆由人為因素所導引的禍端,

雖言是護教行動,亦已經背離了「清真無為」,「自然

的平等觀」啦!

  因為生民塗炭,難以導引自性,來作回歸的資糧。

故而上蒼眾神聖仙真,有部份已至東歐境土,來化解此

災劫,拯救蒼生。吾主宰回教之教化,更是百忙中抽空

前來參與著作天書。因此以「回」之清真、無為、自然

大道,同有情眾生共勉之!不可步於「回」教領導者之

盲見,以為是真心在作護教的作為,然而其實是早已背

離了「宗教平等,信仰平等,自性亦平等」的規範,如

此之護教本意,由人為因素的誤差觀念所致,導引了戰

禍於東歐境土,是為不智亦是真不該。

  清真、無為、自然大道,是上蒼所演繹的本質,不

論任何一個宗教派脈,皆離不開於此規範。又任何一個

宗教亦不能背離大道自然的演化,因而不論在往後的任

何新興宗脈間,必須要能以此作為圭臬。以此作為平等

博愛的自然精神,更能符合「回」之教義,清真、無為

、自然之大道。

  一、清靈本性作自己

    真實過程來演繹

    回之立教乃無為

    自然大道並追隨

  二、穆穆蒼生皆可親

    罕見有情化生靈

    默默行道見本性

    德偏人間永傳心

  以此共勉,並為有緣修持的回教信徒,作往後的見

證,先天無極大道所演繹的正是如此!更是「一體博愛

,一體平等,一體清真,一體無為,一體是自然,一體

更是大道也!」好!初次降臨,願「真主,阿拉」賜福

崇心堂的諸神佛與諸賢生等,祝福之!祝福之!吾速回

東歐也!(此篇是回教聖人百忙中抽空前來參與著作,

故著作日期之延後與篇幅之調整)

 

第卅三回 佛國清淨

南屏道濟古佛 降        己卯年二月初二日

  偈曰:南屏道濟闡理推 古佛李言本性歸

     祝嘏聲中登台會 佛國清淨本無為

  由佛境四諦中,必須有晶瑩剔透的光華本體,才能

將芸芸眾靈子作下化的資糧位。是以在凡塵中的三千大

千世界,必須要能把思想建構,作有系統的整理,故在

於能否成就自己的資糧。才有可能把自己來改造,把眾

靈子來作成就的因本,如此不但能將個己入於「佛境四

地(諦)」。亦因有「佛境四諦」才能通遍一切而無礙

,更有「清淨佛國淨土」也!

  佛言「眾靈子皆具佛性」,是以個己能把「本明」

的真實性來彰顯。因在眾靈子降凡後,即遭受五塵境的

迷惑,甚且在五濁惡世中,連自己的降生原來位,亦因

入胎之迷,早已遺忘無存。如此不但是在五濁的身軀中

,無法有清淨,更是難以將個己具足成就的因本。因眾

靈子皆受五漏的迷惑,此「惑」在於凡塵中是不淨的因

本,然而此不淨,必須要通過宗教的薰陶。方能將八識

田中的阿賴耶識,入於菴摩羅識中,才能具足清淨的本

體,如是而言,「清淨」是為一切仙佛菩薩,所應具足

的資糧。

  清淨之本體,能通澈而照遍一切,又能清淨無瑕也

!但在於眾靈子,皆承受了天地間的五濁惡氣所影響,

根本都沒有辦法可以將此五漏的身軀,用於「清淨」。

若能用於「清淨」中,是具備了清純的本體。如此即可

能跳脫三度空間的輪迴相循,相互的限制,必能以通遍

晶瑩剔透的靈體方能達至。若以眾靈子皆受天地的惡濁

氣習來影響,不論任何一位生存於天地間的,有情眾靈

子皆是如此,根本都難以了脫此侷限的困境中。

  清淨佛國是無為又無私的蓮花世界,能入於此國境

中,必須是「福德具足無窮,智慧通遍無止盡」。更是

要「福德與智慧」兩相具足,甚且更能開展,正如是已

經成道的仙聖佛菩薩,皆是如此。能將此再傳承於人道

世界中,有情世界的芸芸眾靈子,皆能傳續而不斷,承

繼而無止盡。如此即以生存的空間中,承受日辰的太陽

光芒照射永遠遍照於凡塵,與三千大千世界的有情非情

世界眾生。才能具足此光芒照射於-三千大千世界。此

光芒正是天地演化,虛空演化,無極演化,大道演化,

的至真如性。不偏悖,不私載,不私蔭,必以芸芸眾靈

子,皆能感同身受而無所阻礙才是真實。

  正是日辰的光輝,宛如「佛光」所照射的類似,如

此佛光所能與日辰光輝,兩相輝映之時。在於凡塵的眾

靈子,必然是無法用肉眼可以照見,如此並非仙佛的光

芒較遜於日辰光輝。乃是眾靈子難以用肉眼所觀視之限

制,難以照見了佛光之展現。然而在天際間有一股溫暖

的祥和光芒來照耀,並護蔭天地間的有情眾靈子(生)

。因此即以「佛光」的慈祥光芒,同日辰的光芒兩相輝

映,即是「佛光普照」於三千大千世界中。

  清淨佛國本即無為又無私,佛國淨土亦是如此,能

成就於此一境界。即非凡塵的眾靈子,所能體證,乃在

於把聲聞、緣覺、菩薩、天神。甚且在阿修羅、地獄、

餓鬼、畜生道之芸芸眾靈子,來感受光輝的照耀。因「

佛國是淨土」,又蓮花世界正是出污泥而不染。更能綻

放花朵的芳香,又是枝葉連同根莖,且將蓮花種子存放

於蓮頭的花莖中。如此能開展綻放蓮花更太又更美麗,

莖葉更擴大於清淨蓮花世界。因而花朵的大小,正是與

功果,福德,智慧有相當大的關連與成就,越是具足功

果,福德,智慧,更多且豐碩者,其花蕊,花朵則是越

大越美麗,相互比較之下,即比一般者的蓮花,更是難

以相比並論,更實質大的多。

  蓮花清淨出污泥而不染,「金品蓮台」更且把「九

品蓮台」來串連、來成就。然而「九品蓮台」,若不通

過九九八十一位階,欲達至「金品蓮台」是謂難矣!甚

且根本都難以進入佛國蓮花世界。況且「金品蓮台」更

比凡塵的蓮花世界,來得更超越,正因是無污泥,何來

出污泥而不染,已經清淨而無瑕。若以如此,其本境早

已入於「清淨的佛國淨土中」。

  佛國是具足圓滿,越是圓滿,其花蕊,花朵則是越

大越美麗,而且所發出的光芒則是越明亮與越遠大。然

而「金品蓮台」的促成,定必須通過「九品蓮台」方能

有所成就。正因是如此,「九品蓮台」尚已無污泥,況

且「金品蓮台」更是脫俗出新,何來有污泥所染否?九

品蓮台的蓮花世界,與金品蓮台的佛國蓮花世界,境界

根本不同。佛國淨土清淨世界,正是具足一切圓滿,越

是圓滿,蓮花花朵,花蕊則是越大,越美麗,且又更明

亮,如此其境界正是以「福德、功果、智慧」的豐碩與

否,而展現其金品蓮台的大小也!佛具足一切圓滿,更

能滿圓,覺他又清淨無為。又能成就佛光,把自己與眾

靈子,化作有情世界的津糧。必讓芸芸眾靈子,有所遵

循,有所規範,及有所指引,必能回歸於清淨蓮花世界

的佛國淨土啦!

  今夜祝嘏聲中降崇心堂,觀此堅志又精進,真令為

師感佩之!滿心欣喜啦!能長遠著作「大道系列」的天

書,來導引成就一切有情世界的眾靈子作歸返的資糧,

才是真實性!

 

第卅四回 大道無為

太上混元鴻鈞老祖 降      己卯年二月初二日

  詩曰:太上混元開天地 鴻鈞老祖德澤意

     大道無為展天機 普化蒼黎歸無極

  大道是天地所共遵循的法則,在宗教的教化過程,

是把芸芸蒼生,作教化課程的傳導。又大道是自然而然

的運孕著宇宙的運轉,不論在虛空或無極皆是共同遵守

此一法則,如此即給予天地有遵循的規範。

  大道在天地間,不論人類與眾生,皆是大道所演化

的動物一種,因在於大道給予芸芸眾生,即是在做超越

的資糧。若以宗教觀點,在儒家的作為是遵天順地,能

給予蒼生有一個遵守的條件。在於佛道兩家而言,是作

為教化課程,尤以道家正是演繹著大道自然而無為。在

於佛家是把慈悲喜捨,作教化眾生的基本條件,因大道

所能給予宗教即作有情教化的基本條件。由無極而言大

道,正是在作演繹的基礎,更是在演化的過程中,讓芸

芸天地間有情,非情一切眾生,皆能有感同身受,更超

越了本來的資糧位。

  因在無極所扮演的角色,是把人類有情世界的本靈

作淨化、作靜濾,因在「無極」來言,是以道家為基礎

,因而佛家即難以認同,「無極」-又以儒家更是少有

談及,如此並非只是道家才有的創新名詞。因「無之無

無極」-乃是以大道的演繹過程,將有情人類世界中,

以人類為基本。不論在於「佛與道或是儒家」之所傳衍

的,正是把人類的思想觀念在作轉化,與清淨無為,大

道自然,而讓眾生皆能體悟,在人世間不應只是作個自

了漢而已。因在於佛家正是把此境界來昇華,把此過程

再作更上一層的深入,如此以佛家經典所傳承,正是符

合此一原則。因而即由佛之成就位階,把人類在人世間

作教化的根本。又人類的思想觀,正是維繫著「上昇與

下墜」的分界點,是否能在現世修持中,而達至「上昇

的超越,還是下墜的輪迴」,必要以個己作成就的位階

,否則欲「上昇」恐難達至矣!

  超越的目的,乃是將「本靈」更加淨化,而此必須

有一遵循的規範與條件。因大道是自然又無為,人類中

每一位眾生皆是大道演化的動物。必以個己的動作配合

天地演化,配合無極演化,配合大道演化,來做個已成

就的條件。因在超越中,若以道家經典作依持,及今早

已欠缺良多。若依道家經典千門別派,難以讓世人來認

同。因在於乩生之意識觀念,即個己的修為條件,皆有

相當大的關係。然而上蒼欲成就一本天書著作的組合體

,必須觀察其正鸞(乩)生的條件與作為而定。是以作

任何的教化演繹,還是配合當時的時勢環境所趨而著作

,乃是對未來的宗教教化,有一因循的規律作用。如此

即開闢了「儒宗神教」的教化課程,及今已屆二十餘年

了,發展至此,由台疆的教化過程中,形成了一股正氣

善念直沖天際。然而由上蒼觀視此善氣,正是充塞於寶

島的天地間,乃必能倡和天地正氣。如此即一次次的把

上天的原意與條件,來下化於鸞筆中,因而有的能以歸

納為-正門鸞生。更賦予「天筆名號」,尤以能行使此

聖務者,必須嚴加考核,方可達成。因而即必須要有相

當的條件與願力,及擔當方能促成。

  崇心堂不以「儒宗神教」而以「儒宗聖教」,乃是

倡和儒、道、釋、天道、耶、回、的精華。正是以自己

的本靈,再作成就的相當條件,因而必須先能成就自己

,再能成就眾生。因天地是無為,大道亦是無為,又人

類眾生是在有為中,而達至「無為」的境地。如此必須

要能以大道的倡和,才能達至「無為」,因在無之無無

為-正是天地所共欽仰。又人類中不能達至此境地,必

須在有為中,有所作為,方能再昇華成「無為」。如此

正是符合大道演繹的過程,在於上蒼對眾生皆是如此,

非有任何因循與不公平,皆一體博愛平等對待。乃在於

如何讓世人了知,在有所作為當中,未達至無為的條件

。因有所作為,才能開展一切因緣和合的原動力,如此

天地才能淨化,人類才能更有增進的福祉。因天地眾生

皆在於此,同宇宙星際中是為生命共同體,天地的長遠

,而人類的短暫。若以天地對眾生的生存條件,又如何

來作演繹的教化過(課)程。因而天地的德澤正是如此

,又人類的德澤是否也能如此!

  大道自然而無為,人類是有所作為,才可能達至有

為,更可昇華於無為。若能具備於此條件與境界中,早

已是俱備了佛菩薩、仙聖之作為。是已成就的眾生了。

正是如此,將天地由開天闢地中來達至,又人類超越的

目的亦是如此,在於此境地間,上蒼所演繹的正是如此

的過程。不論任何一個天際間皆是如此,共同參與演繹

的過程,更是將凡塵的有情,非情的眾生來成就,才是

真實性。因而已經超越了人類的基本要件,達至超凡入

聖,仙佛菩薩位階。不知在有情世界人類是否願意,朝

向此路徑來前進,如此必可在人世間早已具足了資糧位

。因而已是仙佛菩薩了,又何愁下世(未來)不能超越

否!明晰即行之!哈哈!

 

 

第卅五回 仙神聖道

神農大帝 降          己卯年二月十六日

  詩曰:神道設教化迷津 農田立國濟蒼靈

     大帝德澤嘗百草 仙神聖道顯自性

  由無極之演化過程,來成就凡塵的眾生,乃是由自

性中來成就。必須要具備的是「福德無窮,智慧無盡」

。必是要由本身個己所行所為來決定,於個己欲成就,

欲沉淪,必經由個己的作為中,觀視其本性彰顯了否?

又在眾靈子下凡來,即遭逢五塵境的迷惑,常會為了一

點點的小小利益,把自己來出賣。甚且會為了潤生的利

益,亦常會影響自性的彰顯,而眾靈子皆以外在的沉淪

,且將個己入於難以轉圜之境地!

  佛性自性乃是眾靈子下凡後之分差,亦由個己所行

所為來決定,是「上昇與沉淪」之分界點。必然是會將

個己之習性,用於潤生的過程,是以眾生皆能成就仙佛

的條件中,能否以個己之作為來作為抉擇。亦是改變個

己往昔不良之積習,與含因過程,是下化的基本要求。

因為眾靈子又會為了一點點的小小事務,常將個己之自

性佛性包裹了。因而更是難以彰顯個己之本心與自性,

亦是佛之本體,如此即是個己所行所為,來分別成就的

境界。如此「仙神聖道」在於三教來言,若欠缺了佛道

,更是難以彰顯在此有情天際的三千大千世界,更不論

已成就、未成就的「仙神聖佛」。皆是為了眾靈子的成

就,與個己「上求福德無窮,智慧無盡」之永恆,致使

沒有任何一位仙神聖佛,可以了脫於此。

  若能了脫正是因仙神聖佛,早已超越了三界輪迴之

左右,又仙神聖佛之慈悲。是把芸芸眾靈子,皆視為自

己的兒孫般,為了廣渡此沉淪於五濁惡世的芸芸眾靈子

們,即再屢屢下凡來。更為了這一些沉淪的眾靈子。而

方方闡教、處處設壇。無非是把眾靈子來引渡回歸於自

己的本位,更能超越自己的資糧位!

  仙神聖佛之道,是慈悲、是喜捨、是甘願,是成就

的資糧位。然而若以仙神聖佛是已經成道的眾生,又在

凡塵中的眾靈子,皆遭逢了個己自性佛體的沉淪。才讓

個己的自性佛體難同無極、難同虛空、難同宇宙之演化

,相互結合。正是如此,即是把個己因「私慾」的擴張

,讓個己入於難以轉圜與成就的限制。是以個己沉淪都

難察覺,甚且沾沾自喜,以為個己能經過宗教之洗滌,

必能於往後有所成就,如此正是:

    個人修持個人得 自己自為自明了

    因因果果皆自償 消業了愆個人當

  此偈同有情眾靈子,共勉之!

  仙神聖佛之道,是以能讓落凡的靈子來成就,絕沒

有任何宗教派脈之分差。如此才是「大道平等,修持平

等,宗教平等,自性平等」的規範。任何一位仙神聖佛

皆是「大公無私」之境地與作為,才能提引為眾生,為

大道來成就。更是把人生的修持觀點來轉化,不使入於

固化中,勿以為在自己歿度之後,因所行的功果,即是

對宗教、對社、對教化有功。必是個己執持功德固化

所致,而難以上昇天界,遑論能同仙神聖佛共列相處否

?試思即明也?

  平等的教化過程觀念,正是以成就的因本作資糧,

亦是由成就中再去下化有情世界的眾靈子。必可在於自

己與大眾的成就中,把大道來彰顯,把自己入於更能超

越之境地,然而超越,只是眾仙神聖佛之境界與名稱而

已!是能為蒼生、為大道來犧牲奉獻者。在上蒼皆可實

質來肯定、來認同。因此即由對眾生的成就中,把一切

有情與非情的芸芸眾靈子,化作成仙、成神、成聖、成

佛的種籽。不論在於未來之世界中,必可讓蒼生更有成

就,更有超越的津糧。

  崇心著作「大道系列」天書已入於更精微之思想改

造,又凡塵種種一切外在因素,若不經由此「真諦」的

「洗滌」。必難有實質可以歸返的資糧位而此資糧正是

大道演繹,所能讓蒼生來成就的基礎,一冊冊之著作,

真為上蒼來感欣慰也!也正是崇心諸神人等之願力所促

成!更是「理筆堂主」之先天大願力,來成就芸芸的蒼

生,可感心,可賀之!盼能永續為天地來渡億萬歸返!

  詩曰:永續著作真理篇 成就眾靈德無邊

     智慧開展引航歸 大道系列永傳延

好!祝賀之!祝賀之!

 

第卅六回 圓滿超越

伏義大帝 降          己卯年二月二十日

  詩曰:伏起演繹拯眾靈 羲皇降著祟心臨

     大帝德澤遍虛空 圓滿超越本心迎

  仙神聖佛之道,乃是把芸芸眾靈子,來成就於原本

的位階之後,再入於更超越的境界國土中。是欲下凡的

三千大千世界中的眾靈子,皆能感同身受的去作自己成

就的資糧。因而要具備的是「福德無窮,智慧無盡」。

果若能達至此境地與國土之中,必須要能更超越的往上

一層。是必須要把「圓滿」來成就,是在超越於自我的

本來中,去做更大的發揮。

  圓滿是每一位「仙神聖佛」最主要具備的了,因而

必須是要具備了「圓滿」的過程與作為。任何一位仙神

聖佛皆是如此,亦不可脫離於此條件。乃在於是對一切

有情眾靈子,是不論有情與非情之間,皆是如此!是在

於圓滿中去做再超越於本位,因在於天地的演化過程,

虛空的演化過程,無極的演化過程,更甚的是宇宙的演

化過程皆是如此!更是相同的規範與真理。然而演化即

是演繹的過程,若是不能圓滿,即難以達至超越的目的

。又圓滿即是把人世間的潤生動作!作下化的條件,然

而在於眾生(靈子)皆有其個己之觀點。亦是作為!能

謂之不對否?皆難以了知!

  在一件事務之圓滿中,是不能以凡塵中的所作所為

而決定,乃在於是否能互和於此演化的過程。因「圓」

能「滿」,必要能把圓做到無缺。又達至滿盈的階段,

即是無所缺陷,無所不足,乃是經由修持中之作為來決

定,其是否能達至圓滿又滿圓之境地。因在圓滿是一切

過程中,皆不會有任何缺陷、有任何缺角,即是圓滿之

過程。又是於「圓中能滿盈」,「滿盈中能圓融」。

  圓之所要求的,即是如此,又在於「滿圓」更是把

圓之滿來彌補、來成全。必以圓滿中,達至盈滿,更而

「滿圓」。因有盈必能滿,能滿即無所掛礙!亦是能圓

融自己,又能圓融他人。如此「滿滿而圓圓,圓圓而滿

滿」,即能入於滿圓中,再作超越的資本。即由超越中

,讓三千大千世界,不論已成就、未成就的仙神聖佛、

菩薩、緣覺、聲聞的位階,甚至是天神、人世、阿修羅

、地獄、餓鬼、畜生之道的眾生皆能超越。因在於佛國

境土、神國境土、仙國境土、聖國境土。皆以能圓滿才

能超越,又必須在超越中,是要能圓滿一切的所有事務

。必然可以給予自己來成就,亦給予他人來成就,即是

把「滿圓」做到「盈滿」,又把「盈滿」再入於更是「

超越」的基本條件與要求中。

超越是已經回歸於無極仙鄉,極樂世界中的有情眾

靈子,已是「佛聖仙神」「菩薩」的位階了,甚且再作

更大的發揮,把此境地入於淨土位階,此淨土來做更上

一層的成長。必然是由個己所能成就的一切作為中,讓

後代的修持者,有一依循的指標。乃在於由已成就的眾

靈子「聖神仙佛」「菩薩」再作更上一層的成長。如此

即必須要求的正是把「圓滿」來做更大的「滿盈」,即

是「盈滿」。果若如此「仙神聖佛」「菩薩」之道,是

早已成就的芸芸眾靈子,皆是有相當的厚福。

  因而在於已成就的「仙神聖佛」「菩薩」,再去成

就尚在沉淪於五濁惡世的芸芸眾靈子-即是「蒼生」也

!必然是把超越來下化於有情世界的芸芸眾靈子,皆能

於未來中,更有殊勝的因緣。因為有已超越的聖神仙佛

、菩薩作開路先鋒之作為!而給予後代的修持者,作最

大、最好、最殊勝的指標。

  崇心著作「大道系列天書」,才是朝此方向來行使

。任何的一切橫逆、挫折、不如意、不順遂,甚至遭蓬

毀謗、譏侮,亦僅是個過程而已。若以天地之恆長、無

極之恆長、虛空之恆長、宇宙之恆長,相互比擬之下,

是否更顯得自己是多麼微小、是多麼渺茫了。必須要了

知一切外在加諸於身心、體膚之過程,是作為成長的最

佳資糧。倘若無反面的成長,是否一切的順境、平常境

,皆會沉迷腐蝕於人的身心與體膚否?又仙神聖佛、菩

薩所遇到的都遠比現今眾生所遇到的,要來得更甚、更

深、更多、更加厲害,是否即打退堂鼓,失卻了信心與

勇氣,不再有精進修持的毅力與恆心,必難以回歸「超

越於自己的圓滿」,必難以滿圓,更何況是「盈滿」「

滿盈」否?

有此天機實屬不易,又觀反面的成長,更是執持力

量的原動力,堅持為個己來超越、為天地、為眾生,來

作更大的發揮開展。因短暫的人生是很容易,稍縱即逝

!而換來的卻是千秋萬載的「無窮的智慧,無盡的福德

」。必是滿盈中作滿圓,滿圓中作滿盈,即可成就個己

,又能成就未來的芸芸眾生(靈子),給予回歸超越有

所指標、有所歸依、有所目的也!滿盈之中求超越,超

越之中能滿盈,即是圓圓圓圓圓。

  詩曰:滿盈圓中圓又圓 圓滿滿中盈更盈

     超越個己垂千古 千古永垂已超越

  此偈詩同有情諸生共勉之!一切即在於了知天地的

德澤,又以天地德澤是人類所應學習,與行使的目標,

更是應作為回歸的基本條件。不要於人世間,僅是作個

下世再輪迴的種籽而已,必定要能把一切來超越。把圓

滿來成就,使滿盈更能盈得滿圓也!必有所收穫之!

 

     跋

三清教主 元始天尊 降     己卯年二月廿三日

  詩曰:三台會靈拯迷沉 清白為人成正神

     教化德澤遍大千 主要資糧跋是真

  大道者-乃天地共循之法則,在宇宙天際、虛空天

際、無極天際,與人類所生存之天地中,所共同遵循之

法則。必要能以規範作一切有情非情的動作,促使在於

能把三千大千世界中的芸芸蒼生,提引自性佛性仙性聖

性,才是彰顯大道之德澤也!

  諦理者-乃至高無上之法則規範,亦是由於眾靈子

落凡後,即迷於五濁惡世,難以歸返本靈的自性地,因

而即在凡塵中流浪生死,又受輪迴的限制與左右。而難

以同仙神聖佛般的晶瑩剔透,更難有個已成就的資糧與

天梯,故而上蒼之慈悲,即有「大道之作為」「諦理之

顯現」。

  大道諦理-已經完書了,真是為崇心道場,來感到

欣慰與高興的,能以此天書作有情世界教化的基本。必

是能提引個己之成就,來歸返本來的自性地,更能超越

於自性地中,有更大的作為,乃是實真!

     元始天尊 降跋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二月廿三日戌時

 

     跋

黃帝老祖 降          己卯年二月廿三日

  詩曰:黃色世界貫無極 帝初降臨會賢契

     老者是寶經驗豐 祖德流芳千億機

  大道諦理之著作,乃在於上蒼對崇心道場之肯定與

贊同。又在此叔世中各個宮堂,皆領有上蒼之使命,能

真正作眾靈子教化的基本資糧,是謂稀也!

  由上蒼一冊冊之頒旨著作,把大道系列天書作有系

統的整合,作為修持基本資糧。給予當今時代之芸芸眾

靈子,皆有實際歸返之條件與目的。

  大道者,乃自然而然的運孕著萬物眾生,是謂能以

大道之精華,給予落凡的眾生,有一回歸之天機。是在

於對當今時代的眾靈子,作導引的指針與目標。因而必

是要能以「大公無私」「博愛平等」的精神,給予修子

與眾生有基本的條件與觀念,更是在凡塵中作一切改造

因本的處所,具備資糧條件作歸返。任何一位仙佛皆喜

歡,以如此之過程來導引,芸芸蒼生來回歸也!

  大道系列之天書,是在凡塵中,成就真修實煉之修

子有一歸返之目的與天梯。不分任何宗教派脈皆一體如

是,更沒有所謂的最高,又最大,乃是真正的回歸條件

中的基本要素。必要能「平等」即無分別心,才是大道

諦理給予眾生的「平等博愛」之作為與觀念!

     黃帝老祖 降跋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二月廿三日戌時

 

     跋

盤古大帝 降          丁丑年八月廿五日

  詩曰:盤中辛苦皆粒積 古代教化已傳移

     大道諦理降作跋 帝心德澤引歸機

  大道諦理-乃上蒼之德意,在崇心道場作有情世界

芸芸眾生的基本資糧。集合了「儒道釋耶回」「天道之

精華」,更把佛家思想「微微識之觀念」。下化有情世

界的眾靈子,乃在於「佛能化身千百億萬」,必要能讓

每一分身皆能歸返,才是實真也!

  大道諦理,是集合了諸天高真之著作,乃是上蒼對

蒼生歸返的基本條件與要求目標。必須以現世中作歸返

的回歸準備,而並非是欲等待至下世再來成就。因人類

的有情眾生,皆離不開通貨潤生,故而每每把自己的自

性來包裹,把個己的佛性、仙性、神性、聖性,皆抹剎

掉了,因而即是出賣了自己的「自性佛體」。

  然而必須要了知,是在人世間才能成就一切有情世

界的眾靈子。更把「佛家、道家、儒家」的基本精神,

化作資糧,給予眾靈子有成就的基本條件與目標。又必

須超越自性的藩籬,才能達至「佛境四諦」之蓮花佛國

(果)之世界,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盤古大帝 降跋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二月廿三日戌時

 

      凡例

玄玄上人 降          己卯年二月廿三日

  詩曰:玄者玄奇真巧妙 玄又玄奇是大道

     上德不德人傳德 人間淨化自心澈

一、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著作之大道系列天書第六

  冊「大道諦理」。乃是針對當今時代眾生的迷思錯

  誤,作一導引修整,作一思想之改造,是謂不可多

  得之天書。

二、本書集合了五教聖人,及諸天高真之蒞臨著作,更

  難得的是 無極皇母 昊天玉帝亦親臨參與著作,

  為此天書之殊勝處,此乃甚稀也,足堪實證。

三、本書之完竣,乃為恭賀「佛教聖人」釋迦牟尼佛佛

  誕繳書天庭,是為「儒宗聖教」之殊勝,並作為恭

  賀釋尊佛誕之壽禮!

四、本書之完成,亦是崇心諸神佛仙聖與諸賢契心血之

  結晶,更是團結一心之力量所共促成。即是由團結

  中,作教化眾生的回歸資糧,才更真實性!

五、本書付梓後,必要多多推廣,以利芸芸眾靈子,皆

  能暢真理來回歸。更是修持個己於凡塵中,作改造

  的因本。

六、凡助印、宣講、發送與任何宮堂作教化的基本資材

  者,上蒼觀視功德評定酌予賜福祿壽,也是作為改

  造之基本,亦是自修能自得也!

七、本書在處,有護法使者護佑,不可褻瀆,並能保持

  整潔,以邀上蒼眷顧!

八、凡發心參與發送流通,宣講聖諭,成就他人者,及

  種種善德作為,上蒼亦觀其功德發心,可撥轉業因

  業障,使其真正得到「大道諦理」之薰陶教化,成

  就自己成就他人。

    玄玄上人 降凡例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二月廿三日戌時

本堂主席 文衡聖帝 關登台   己卯年三月初一日

  詩曰:大道諦理已完書 皇天賞賜有特殊

     崇心弘揚兼普化 四海歸一齊兆祝

聖示:今夜恭接 無極皇母懿旨,命本堂福德正神與觀

   世音菩薩,於十五里外接駕。命本堂濟公活佛與

   天上聖母於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佛仙聖,與諸賢

   生等,及無極大道院靈修院士,排班候駕,不得

   失儀,為師暫退!

無極駕前 九天玄女仙姑 降

  詩曰:大道系列第六冊 大道諦理頒無遮

   祟心道場著作勤 辛苦獎賞是本則

聖示:欽奉無極懿旨降堂,神人俯伏,不可失儀。

    懿旨開讀

   欽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旨曰:

  母居瑤池聖地,慮觀南贍部洲之教化,尤以諸天仙

佛請旨下凡,無非是欲廣渡眾原兒來歸返、來成就。因

而即方方闡教、處處開堂,作為引渡眾原靈來回返無極

仙鄉也!

  奈世道人心之不古,難以提引自性佛性之彰顯,即

形成在凡塵中,有諸多的阻礙與橫逆。即造成在人世間

有良多的不如意,如此常會把個己的自性佛體來出賣了

,真是令諸天仙佛聖神,感到無可奈何也!

  今懿敕道場-崇心堂,自丙子年八月初一日設堂之

後,即展開了著作天書之聖務。給予當今時代中,在凡

塵的靈子有一實質可回歸的天梯(機),真是為天下眾

靈子與上蒼來感到欣慰的了!

  崇心著作「大道系列天書第六冊」「大道諦理」已

完書了。在於末法時際中,為彰顯個己之佛性自性,必

有實質的效果。如此真令 為娘感到心慰不已,崇心著

作之「大道諦理」融合了三界高真,仙聖神佛之著作,

給予眾靈修子,有實際歸返的契機。乃 母心所企盼!

今已完成著作了!

  母心悅,觀崇心諸靈兒、神佛等,堅志不拔的精神

與毅力,十分感心之!特獎賞每位出席參與著作的神人

等,各「三千大功」,特以全勤者得之!不足三分之二

者,亦減半之!犒賞對著書有確實之付出心勞者。

  又諸神佛亦每位「功加三等」以慰辛勞,另崇心道

場之堂格,正式由上蒼「黃榜註籍」。以廣引眾靈子來

回歸、來成就。自然而然行使「大道之真理,應用諦理

於人世間」,成就自己,成就眾靈子。以符大乘菩薩道

之「覺悟有情眾靈子」,乃實際也!

  矢勤矢勇,欽哉勿忽,毋負上蒼之期盼!

母頒示懿旨

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三月初一日

好!恭喜崇心諸神人等,能實得 皇母獎賞,以符天心

德澤,真為崇心感到欣喜也!吾回天繳旨。

 

南天文衡聖帝 大主席登台

  詩曰:崇心崇心是崇心 大道大道行大道

     諦理諦理揚諦理 普化普化真普化

  今夜登台,來同諸神佛與眾賢契等,共敘「大道諦

理」完旨賞賜之聖務!命派本堂虛空落筆天尊,與本堂

二、三關帝於十里外接駕。命本堂虛空彩雲仙姑,虛空

彩霞仙姑與普賢菩薩,於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等,與

無極大道院靈修院士等,亦按順序排班候駕,不可失儀

,為師暫退!

欽差大臣 李太白仙翁降:

  詩曰:欽差大臣李太白 降至崇心道場來

     大道諦理揚四海 真理教化永和藹

今夜欽奉 昊天玉詔降來崇心道場,諸神人等俯伏不可

失儀!

   玉詔開讀

  欽奉

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玉旨曰:

  朕掌五教昇降之權衡,對世道眾生之教化,無所不

能,是以提昇眾生「彰真如,顯佛性」。更要成就個己

於人世間的教化作為,乃常為蒼生之設想,無非是化「

娑婆於蓮花佛國淨土中」。

  每每思及用何方法,才能將「大道諦理」,下化於

芸芸蒼生。常同諸天聖神仙佛共議良策,給予眾實修靈

子有一回歸之天梯。乃觀視南贍部洲,台疆桃園崇心道

場,於丙子桂月設堂之後,即開展著作聖務。以「大道

系列」冊冊之天書,提引有情眾生作潤生修持之課程,

真是為天地眾生來給予成就的契機!

  今「大道諦理」已全部完書了,真為天地蒼生感心

慰,能有一條回歸之至理真實路徑,將修持化作津糧。

亦是在凡塵中讓個己能成就,個己能超越。不必倚靠仙

佛之拔渡,自己能提引自己,才是至理也! 朕龍心大

悅,大展笑顏真是欣慰。今已完書付梓中,並將普化四

方。

  朕心大悅,特獎賞崇心諸神人等,每位各加「三千

大功」,亦是以全勤者得之!不足三分之二者減半。盼

能為大道永續著作,乃 朕心所盼之!更為崇心道場能

廣渡有緣,不論儒道釋耶回與天道真修實行之修子,有

一回返之天機,成就的資糧。

  朕特加獎賞,並為崇心道場「黃榜註籍」,公諸天

下。以成就「理化玄機渡眾生」之印證也!

  矢勤矢勇,詔畢完旨 欽哉勿忽。 神人叩首謝恩

昊天玉皇大天尊 玄靈高上帝

頒旨於無極大道院 懿敕崇心堂

天運己卯年三月初一日

  哈哈!真為崇心道場感到心慰也,每次之著作皆能

以真理來成就眾原靈的回歸,乃上蒼之所盼!吾亦欣喜

為崇心諸神人感到高興的。好!

吾回天繳旨。

本堂正主席 虛空上人登台

  詩曰:感恩皇母賞功勳 銘謝玉旨加功進

     崇心諸賢再奮起 堂格黃榜真註籍

聖示:諸賢生晚安,今夜恭接 無極懿旨與 昊天玉詔

   ,來獎賞諸神人等。皆應感恩向外叩謝天恩師德

   之成全。崇心入鸞與祝壽獎賞皆一氣呵成,可感

   心之,為普化聖務又作一大見證。諸賢生必在團

   結中努力,為大道來犧牲奉獻,必然心德、功德

   、陰德皆自己實得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