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里面穿什么衬裙:数码时代的道德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44:13
2011年10月27日 06:23 AM

数码时代的道德困境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迈克尔?斯卡平克 字号 最大 较大 默认 较小 最小 背景                     英文 对照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色情文学充塞网络。人们若不是在看三级片,就是在玩“愤怒的小鸟”。在美国,数码革命催生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一盘散沙的群体,这个群体正在向世界输出他们共同性低到极致的生活方式。

听到这番话时,我大吃了一惊——尤其是说这些话的还是科技行业的一位领军人物。我试图指出数码设备也不乏好处,他却不屑一顾。

不过,我倒是一直都在思考现代礼仪退化的问题。几年前,如果有人一边和我说话一边在黑莓(BlackBerry)上查看邮件,我会感到怒火中烧。前些天,我发现自己也在对别人做同样的事,仿佛对方不存在,或者无关紧要。

这看起来都属于一位观察家所说的“退化到自我追求和个人主义的普遍现象”。只不过,那位观察家并不是在说黑莓或宅在家里观看视频的行为。这番抱怨针对的是寻常的电话、电视机乃至后花园,在20世纪,这些事物激起了与我们今日一样的反思。

在《美国的呼唤:1940年前的电话社会史》(America Calling: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Telephone to 1940)一书中,克劳德?费舍尔(Claude Fischer)追述了人们担心电话减少了面对面接触、致使“社交风气更浅薄”的往事。

有些人觉得,电话会让人紧张。“人们神经绷得紧紧的,觉得随时可能会有电话打进来,总是烦躁不安,因为电话使他们养成了随时知道结果的习惯。”费舍尔写道。

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这是一个有趣的时间,当时世人正在反思一个世纪以来的革新——电话、汽车、冰箱、电视——而数码科技革命尚未真正起步。

今日阅读这本书的好处是,它提醒我们,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特别非凡的时代,新设备往往会激发道德恐慌,而最终人们会找到更文明的方式与这些设备共处。

在电话问世后的最初几十年里,人们围绕电话礼仪展开了一场辩论:说“喂”(Hello),而不是以介绍自己是谁开场。在一篇由电话行业评出的获奖文章中,一位固守陈规的人问到:“你会冲进一间办公室或者敲开一户人家的门,冲口说出‘喂,喂,您是哪位?’吗?绝不会的。”

正如今天的电子邮件一样,那时候有人担心,电话取代书信,将使得未来的历史学家们没有资料可考。

费舍尔指出,被诟病加剧社会混乱的不只是电话。《中镇》(Middletown)是罗伯特?林德和海伦?林德夫妇(Robert and Helen Lynd)在1929年针对一个普通美国小镇所做的一项经典研究。书中宣称,汽车方便了人们去路边旅馆和电影院,因而“削弱了家庭关系,鼓励了滥交”。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则称,汽车分散了学生的心思,导致辍学率上升。

然而,这些新技术也有拥护者,他们说的话与今天互联网应用(如Skype)的支持者一个腔调。他们指出,电话和汽车有利于家人保持联络。

一些人声称,电话会削弱邻里关系的说法并不正确。1933年出版的、为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总统的社会潮流委员会(Commission on Social Trends)编写的一本专著指出,因为人们打的大部分都是本地电话,所以电话会增进邻里关系。

最终,正如费舍尔所指出的,固定电话成了寻常事物。人们基本上不会去注意它。它已经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很少人会觉得没有电话有什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