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靴图片:创业文化:对民族劣根性的挑战——创业文化纵深报道之上篇:挑战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5:17
创业文化:对民族劣根性的挑战——创业文化纵深报道之上篇:挑战篇

(2006-10-26 00:05:11)

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也出现过类似范进、孔乙己、阿Q之流的汇聚民族劣根性的人物。传承千年的儒家思想既构筑了泱泱中华的精神殿堂,也使伴生的民族劣根性找到了藏身之处,时至今日仍如影随形。

从“锦衣不夜行”到“全国第二热”

项羽作为宿迁人的骄傲,历来倍受推崇。这个“失败的英雄”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推翻了庞大的秦王朝,随即兵败如山倒,自刎乌江。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攻下咸阳后,有人劝其定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关中,项羽大怒:“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这种刚愎自用、好慕虚荣、好大喜功等观念已成为国人无法逃避的劣根性之首,深深烙印在人们的性格中。

近年来,宿迁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苏南相比,经济实力、经营思想等都还有很大的差异。儒家“士、农、工、商”中的首位“士”可以“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进作用的“商”却落在了末尾,受到人们的歧视和嘲笑。从2007年国家公务员招考情况来看,宿迁城市调查队产业调查处两名办事员的名额竟吸引了3902人的争抢,从而成为江苏争夺最激烈的职位,列全国第二热。不争商路争官路的奇景令招考方和新闻媒体叹为观止。在采访中,有的考生说:“家里人都希望我能考上公务员,不仅待遇好,出去也有面子……”;更有人表示:“企业再好也是给别人打工的,要想有发展有前途还是从政。”其实,这种现象在中国绝不罕见,一个地方只要经济不发达,那么憧憬走上仕途的人就会越多。

越穷越要讲排场要面子,在宿迁,摆阔比富、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繁重的人情关系已经让低收入人群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位在企业中工作的人员说:“我一个月几百元的工资,根本不够人情开销,再加上买房装修、添置家用电器,就是想创业也没有这个资本。”一方面摆阔比富、死要面子活受罪,另一方面却抱怨没有能力创业,在他们眼里,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专家们说,创业的路子很多,但首先要坚持勤俭节约,要能做得了老板,睡得了地板。浙江001电子集团董事长项青松戴的手表才68元,平常穿着的衣服也不过几十元;飞跃集团董事长邱继宝一家人至今仍住在公司的仓库里;鲁冠球对自己的要求是:不请客吃饭,不在外面过夜;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说:“什么?买十个扫帚还不去批发?太浪费了!”

一位外商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看来,宿迁经济不发达,既有外在原因,也有本质问题。宿迁人小富即安,今天吃饱了就很难想到明天、后天。一些小企业投了产,有了效益,就没有了竞争的拼劲和冒险的横劲,认为能够守住旧业就一劳永逸了。老百姓甘心给别人打工,收入高一点就容易满足,根本不去发现身边的商机,去闯自己的天地。”在宿迁许多地方,当交谈双方谈到经济状况的时候,听到最多的一句话仍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最常见的经典口头禅还是“知足常乐”。在这里,“知足常乐”已成了他们的“精神胜利法”。

一个人如此尚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人如此,一方人如此,最终使整个社会失去竞争力。

创业文化挑战了什么?

在宿迁,只要提到创业文化,很多人就会想到那些白手起家、成就辉煌的企业家:近的如卢秀强,他凭借自主创业的执着精神,从1992年的一个投资仅有2000元的小玻璃门市起步,经过14年的拼搏,发展为中国著名玻璃深加工集团,年产值1.55亿元,创利税3000余万元,对宿迁的社会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远的如徐传化,对化工知识一无所知的他用一口缸、一口锅和几只水桶,再加上2000元钱,办起一个生产液体皂的家庭小作坊,如今这个小作坊已发展成为一家大型的民营企业,拥有至少12.5亿元的资产和一个家喻户晓的化工品牌———“传化”;更有甚者,传奇人物李书福从一家乡镇小照相馆发展到吉利集团,成为我国第一家经政府批准的能生产小轿车的民营企业……

人们在羡慕成功者的同时,往往会叹息自己没有赶上好时机、好环境。其实不然,创业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思潮的出现,必然要挑战传统文化中民族劣根性的束缚,在创业中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挑战之一:刚愎自用、好慕虚荣、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井蛙之见。创业文化是有远见有活力的先进文化,创业文化需要有高素质的战略家和企业家。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可以没有太高的文化,但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早期浙商心里往往有一条规则:只做不讲,或多做少讲。他们宁愿默默发展自己的产业,等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就开始从家族化企业管理进化到现代化管理机制,大张旗鼓地造势,为品牌造势、为企业造势。这与封建社会中的“一言堂”、树立个人声名不同,与自我吹嘘、盲目夸耀不同。

挑战之二:求稳怕冒、固步自封、小富即安、守业守旧、守家恋土的小农意识。车站附近有一家面馆,独特的口味和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的回头客非常多,有的人甚至专门跑十几公里路去吃面。当记者问那位老板为什么不把门面扩大,或在市区再开一家分店的时候,他说:“现在店里的生意太忙了,没有时间考虑那些事情,再说等我们老了就回家去了,做得再大又有什么用?”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要有必胜的信念和科学求实的态度,要有开拓意识和永不满足的精神。浙商靠的是“就是睡地板也想当老板”的创业欲望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他们常年在外,违背了“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与挣钱养老、落叶归根的小农意识格格不入,他们秉持的信念只有“创业”二字。

挑战之三:尊仕贱商、重义轻利、“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的陈腐说教。在中国封建史中,重义轻利的儒家文化和农耕经济的主流使得市场经济迟迟难以萌发。徽商、晋商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提出了义、利并重的口号,并相应演化为儒商和官商。但由于封建制度和小农思想、民族劣根性的影响,最终没有形成社会的主流力量。创业文化提倡人人尊商、重商,鼓励义、利并重,推动社会价值观改变,使创业形成主流意识。

挑战之四:文过饰非、好逸恶劳、言而无信、得过且过、无所事事的惰性思维。在计划经济时期,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一些人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办法来敷衍工作,用解释、找理由的方式来开脱责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对自身能力的发掘,沉迷于混时度日之中。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的思想、方式都要经受丛林法则的考验,不能适应就只有被淘汰。

当然还有挑战之五、之六……

创业文化要在宿迁形成浪潮

今年5月8日,市委书记张新实在全市干部教育培训动员会上提出了打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创业文化,提出了要由认理讷言向明理敏行转变、要由守业守旧向创新创业转变、要由重义轻利向义利并重转变、要由大而化之向精心精细转变,提出宿迁不缺机关干部,缺的是企业家,缺的是创业者。他说,市场经济蕴含着强烈的求利机制,这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所谓“义”,就是要坚持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所谓“利”,就是把追求物质利益、经济利益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利义并重才是正确的选择。只有让“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的思想植根于宿迁的文化,浸润一代又一代宿迁人,潜入宿迁人的“生命基因”,才能促进民营经济开花结果,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人类的创业史由生存创业、理性创业和文化创业三个阶段组成,徽商、晋商挣扎百年的结果是完成了生存创业、理性创业,却没有走上文化创业,而浙商却在短短的几十年间走上了文化创业。他们的发展模式为宿迁提供了样板,也为宿迁的创业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宿迁需要创业文化的到来。

挑战不仅是观念的碰撞,更是文化的碰撞。观念就是财富,就能创造财富,并将融入先进文化的洪流之中。

(本报记者 朱本锐 朱红川 蔡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