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 英语小学:郑板桥如何处理人情世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28:02

­­郑板桥如何处理人情世故?

 


­­文/幻影

 


  


  在外人看来,他自傲自大、狂放不羁、口无遮拦、行事诡异;而内里,却是一个温情内敛、宽容平和、敦厚可爱的小老头。当我们被孤芳自赏的画作所倾迷时,就淡淡地忽略了他内心里的柔情与善意。郑板桥用自己的真诚,处理着这个世界的是非。他的天空里,人情世故永远是温暖的。


  

  比起大多数文人墨客的倔傲性格,郑板桥显然是相对低调的一位了。他很欣赏苏东坡,因为对方的眼里没有坏人。看着别人可爱,自己也是个可爱的人;看着别人可恶,自己也是个可恶的人。

  在这之前,他是讨厌过一些人群的,不然就没必要把苏轼当偶像来崇拜了。每次看到假和尚、酸秀才,他的反感便溢于言表。在他看来,前者完全是懒惰才选择了这一行当,后者却是用可怜来博取世人怜悯。他的笔下,少不了贬斥嘲笑的诗句。然而,当发现一些和尚的品性很高,悟道已是一种境界时,他又会抱以尊崇的心理。正是这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为人态度,才使他有缘结识二十多位高僧。

  在山东做官时,他曾审过轰动一时的“和尚尼姑偷情案”。原来,这和尚、尼姑出家前是一对情侣,后来遭遇变故各自遁入空门。二人情缘未了,私下相会,被人逮个正着。这类伤风败俗的事情闹到公堂,结局可想而知。郑板桥细加审讯,了解到“新闻背后的故事”,干脆成全他们,当即审判:和尚尼姑都还俗,一笔勾却风流案。知人之恶,更须知人之善,郑板桥以此作为待人的准则。


  


  郑板桥常年在外,并未忘记老家的细事。父亲想买块坟地,却因为风水地块上有个孤坟,最后只好作罢。郑板桥却不迷信,坚决地要了那块地。在他看来:不动它,死后还多了个伴呢,给它刻块碑,让后世子孙一起烧香敬拜。至于担忧孤坟会给家里带来不幸,郑板桥说:我们以忠厚之义对待孤坟,是在积累功德,恶风水也会变为善地。

  郑板桥再三嘱咐弟弟:一定要懂得感恩,回馈家乡父老。他提出“九字方针”:惇宗族睦亲姻念故交。每每想到村人一年到头穿的是破衣、吃的是秕糠,把青菜汤和荞麦饼子当作美食,他就心酸不已。而少年时意气风发的朋友,现在落落未遇、三餐不继。郑板桥采取很现实的办法,拿出工资来,交代堂弟一户一户地分发,把政策落实到位。

  郑板桥做一件事,心里总要想想对别人的影响。这是他“为人处即为己处”的处世哲学,试想不顾别人的坟,又何来自家的风水呢?一个文人的狂放背后,其实是一颗充满爱的心灵。这就好比文字犀利人却很腼腆的韩寒,也算是遗留下来的代表后世吧! 
  
 


  妻子去世后,郑板桥过了一段时间单身汉生活。他孤苦无聊,出去喝酒、找相好,弟子看不过眼,说:“老师,你才华过人,莫自毁前程。”郑板桥说:“你知道啥?我喝的不是酒,是寂寞。”照样我行我素。他率性而为,在朋友面前更是如此。  
  郑板桥崇尚自然、天性、众生平等,懂得尊重生命,在他眼里,大家脱光衣服都是赤裸裸的一个人。请家政工,他以主客之礼相待,不认为双方有何贵贱之分;穷亲戚朋友上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到手中;绿杨深巷邂逅命运不济的少女,他恨不能救佳人出泥淖;遇到孤儿寡母,暗中相助,顾全母子尊严;家人儿女待如己出,天地间一般人,要一般爱惜;家教老师请了就得尊师重道,若不满意合同到期再解聘。

  他说:教育子弟,如若笼中养鸟,跟牢改有何分别?以扭曲人性的方式管教孩子,是何情理呢?他对自己孩子的期望,不求其富贵发达,不求其功成名就,更不求其高官厚禄。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这是他对众生的小小请求。多么简单的愿望,可是,它却多么美好。


  脱掉那层谋求生存、自我保护的外壳,郑板桥坦露出真实的自己。他自称平生无一知己无不知己,在我看来他的心愿早已满满的。懂得如何为人处世,便享受到了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美好。郑板桥在献给后世无数诗画的背后,还隐藏着悠久亘远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情世故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