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朱耷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59:52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

李月红  徐新星 

摘要: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让学生读有所获。引导学生深度阅读的策略有:调浓期待,盘活体验,引导诵读,经营错误,助推想象,支持延伸。

关键词:深度阅读;调浓期待;盘活体验;经营错误;支持延伸

 

听过一些语文公开课,一些老师在教学的形式上翻新,多媒体满天飞,读的花样百出,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也很活跃。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并不到位,师生的阅读活动在一个浅表的层次滑行,给人的感觉是浅尝辄止,隔靴搔痒。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倾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确实,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读有所获,表面“繁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于事无补,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进行有深度的阅读。

策略一:调浓“期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指的是读者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包含的期望和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对于维系读者的阅读活动,推动读者深度阅读有明显的推力作用。有经验的老师善于调浓学生的阅读期待,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各种情境,构建引力强劲的磁场,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有位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到夜空的美景,初步领略了诗的意境后,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一边播放《小白船》的乐曲,一边通过课文插图引导学生体会星空的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领孩子们进入诗的意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兴趣,不知不觉间孩子们纷纷自发地读起诗歌,自我吟哦,自我陶醉在诗的意境中。

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仅仅在新课伊始。在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把学生的阅读兴趣撩拨得浓浓的,让他们沉醉于阅读之中,欲罢不能。

策略二:盘活“体验”

时下,“要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提出的这一重要理念使语文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者不再囿于一言,他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倾听学生的多元读解,积极参与讨论。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使语文课变得更为精彩。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经验,就要盘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拿自己周围的世界和书里的世界作比照,拿自己与作者或书中的人物作比照,在理解作者的同时更好地认识“自我”,使阅读真正成为今日之新我不断超越昨日之旧我的过程。

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大火烧身”一段时,先问学生是否经历过火烧火烤的感觉,让学生说说那是一种什么滋味,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重点领会“千斤巨石”“纹丝不动”等词语的含义,再让学生读一读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想,由于唤醒了学生的经验,学生很快理解了邱少云崇高的精神境界,他们个个情绪高涨,争着发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策略三:引导“诵读”

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读书的过程其实就是阅读者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既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因此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读。但是这种读是要讲究实效,是要带目的性的。教师要给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时间,让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积淀语感,发展语文素养的过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诵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诵读我觉得要体现以下几个层次:张得开口,读得正确,读得熟练,读得艺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倡导人声鼎沸地读,字正腔圆地读,层次分明地读,惟妙惟肖地读,滚瓜烂熟地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文本阴阳上去的音韵之美,匠心独特的形式之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丰厚深邃的意蕴之美,跃然纸上的形象之美。让诵读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

策略四:经营“错误”

以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害怕学生出现错误,甚至害怕学生的答问“旁逸斜出”。课改背景下我们需要对错误的教育价值进行重新审视:“错误”并不是那么可怕,“错误”也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在师生智慧的碰撞中,错误有时会让我们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感受“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境界。

限于自身阅历和相关资料的欠缺,再加阅读经验的不足,学生在阅读时常会出现误读的情况,这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严格地说,一切阅读皆为误读,“正读”是在许多误读中产生的,误读也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抱着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误读,因为我们可以期待“误读”会在和他人的交流中得到修正。

教学《狼和小羊》一课,讨论“狼为什么不直接吃小羊,而要找茬吃小羊?”一位学生说:“因为狼觉得不可以再说谎了。”对于学生这种离题的答问,我没有直接地去否定,而是巧妙设疑:“哦,狡猾凶恶的狼什么时候变得诚实了?”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不轻易去否定学生的看法和见解,为的是不磨损学生思维的触角,因为我相信,在教师不断的纠错中学生会丧失尝试探究的勇气。上面这位同学会在其他同学的答问中受到启发,自我比较,自觉纠偏,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策略五:助推“想象”

儿童的想象十分丰富,“他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鲁迅语)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训练创新思维的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新教材《秋姑娘的信》时,我从三个方面调动学生想象:一是接叙想象。课文中秋姑娘写给好朋友的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内容,只一句话,我让学生丢开课本,接着往下想,往下说。二是入境想象: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深入角色,展开想象,让每个孩子都做一回秋姑娘,给自己的亲人或朋友写信。三是预测想象:课文学完了,我没有让秋姑娘的美好形象,秋去冬来的季节特征在儿童的脑海里就此打住,而是将教材适当延伸:小朋友,等到寒冷的冬天过去了,美丽的春姑娘又来了,你能模仿春姑娘给大家写一封信吗?这样通过想象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活化了教材,同时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策略六:支持“延伸”

对于学生来说,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应当以课内为主,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切实上好每一堂课。但是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相配合,引导学生去拓展、补充、延伸和升华教材。拓宽学习的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使阅读因其社会化,生活化而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课内和课外互为支撑,有力支持学生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我的做法是让学生进行背景性阅读,阅读课文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情况、原著等等;进行扩展性阅读,以点带面,以一篇课文带动一组文章的阅读,形成“晕轮效应”;对比性阅读,在对比中提高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如在教学《狱中联欢》时,在课前我向学生介绍《红岩》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大概内容及主要人物,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课后,我布置学生通读《红岩》,重点阅读“挺进报”“小萝卜头”等章节,比较人物形象的异同,进一步领会原著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色,撰写读书笔记。这样内外勾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一举两得。

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教师要有清醒的角色意识,教者不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学生,而是通过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参与阅读的水平,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让学生自主“获得”,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