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耿黄乡的乡长是谁:我和我追逐的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38:24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人说“四十不惑”,将近四十岁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的远去了。人到中年了肩上的责任越来越多,担子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人很可能越到这个时候越容易回忆,回忆美好的纯真年代,回忆那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时光,回忆懵懂的情感季节。今年春晚“小虎队”的再聚首再次唤起了我们70后的共鸣,唤起了对那美好时光的回忆。 每次独自坐在电脑前,工作之余听一听一首首经典老歌,不知不觉会是我陷入对如烟往事的回忆中。

 我生在1972年,从政治上可以这样讲“我生在十年文革间,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听着春天的故事,走进了新时代”。我们这一代正好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腾飞的三十年,发生巨变的三十年。我觉得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三十年。

 时间回到了1984年的“六一儿童节”。那时我12岁,我正上五年级。学校要举行庆六一联欢会,要求同学们出节目。我自告奋勇唱歌,现在记得很清楚,那时我想唱《万里长城永不倒》。因为那时刚刚有黑白电视机,电视里正播放武打片《霍元甲》。《霍元甲》是内地观众看到的第一部香港武打片,一家甚至几家的男女老少围坐在一台小小的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旁,静侯着津门大侠霍元甲的出现。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因为激昂的爱国情怀,很快深入人心。  人们很闭塞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那时唱的也只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的红色歌曲。这部电视剧让包括我在内的那个时代的没有见过世面的人们的热情追捧,与此同时港台的流行歌曲也便进入了我的视野。每天追着电视看,渐渐的也会唱上两句。我不懂什么叫做跑调,就是胆大不嫌寒碜,敢唱,可是唱不全。报了名之后学校老师叫我去试试,我便毫不犹豫的去了,结果由于我不能完全的把《万里长城永不倒》唱下来,未能如愿到联欢会上去唱。失去这次机会给了我莫大的打击。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一定要会唱歌。

1984年9月1日我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我们当地的重点初中,xxx第六中学。这时正是我国对越作战的后期,这个时候国内流行《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等一些歌颂解放军战士----时代最可爱的人的歌曲。可能正由于某段岁月太团结,人才会越来越紧张;正由于某种生活太严肃,心灵才会抑制不住的憧憬活泼。八十年代初,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广播电台强大电波的播放中,李谷一、朱明瑛、朱逢博、苏小明、成方圆、郑绪岚、王洁实、谢丽斯、程琳的名字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他们是文革后第一批流行歌手。

与此同时台湾的校园民谣也像雨后春笋般的在大陆流行起来。如当时的《外婆的澎湖湾》、《踏着夕阳归去》、《乡间的小路》等一时占据了内地流行歌曲的半壁江山,简单的歌词,清澈的旋律,在那个信息相对封闭的年代,成为无数年轻朋友的心灵鸡汤。那些旋律在今天听来,一样能够打动人心灵深处的那根弦。罗大佑、齐豫、蔡琴等是当时的领军人物。也就是那个时候我知道什么是最好听的旋律。1984年,中央台的春节晚会盛况空前,第一次邀请海外歌星的加盟给内地观众带来了新的视听感受,由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因歌曲中所包含的特有的亲情、乡情、祖国深情而广为传唱。  

 那个时候录音机还很少,我也只能从学校每天中午吃饭时放的广播中静静地聆听那些优美的旋律。由于本人对音乐的热爱,在自己强烈的要求下父亲终于同意给我买了一支口琴,当时花了12块钱,我三个星期的生活费。那是我的第一件乐器。自己开始不会吹,在别人的指点下加上自己的琢磨终于会吹了一首《万水千山总是情》,我欣喜若狂。后来当时的流行歌曲会吹奏了不少。《乡间的小路》、《南屏晚钟》、《八仙过海》、《妈妈的吻》、《让世界充满爱》等都会吹奏。学校一到开联欢会同学们就叫我出节目,我便毫不怯懦上去给大家演奏,博得同学们的一阵阵的掌声。从那个时候我的表演欲望慢慢的增强了。

 1987年9月我如愿的考上了我们当地的高中xxx第一中学。这个时期港台歌曲就像潮水一般涌入内地歌坛,冲击着当时的流行音乐市场。内地的音乐人也开始惊醒了,也开始创作内地自己的流行音乐了。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电子合成器等电声乐器进入了乐队,代替了过去的民做乐器和西洋乐器,同时乐曲的编曲也有了划时代的改革,歌曲的前奏、间奏丰满了许多。当时的刘欢唱的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的》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雪城》主题曲《我心中的太阳》等开始随着电视的普及在内地流行起来了。我记得好像是1987年底学校组织学生到县礼堂观看了当时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记得好像是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电影里的歌曲《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酒神曲》让人们感受到了一股浓浓西北风味。紧接着“西北风”过来了,什么杭天琪的《黄土高坡》、程琳的《信天游》、田震的《我热恋的故乡》啦等等;紧接着“摇滚风”也开始刮过中华大地,最有代表性的是崔健,他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让人感到了另一种音乐味道。这个期间港台的音乐人、歌星、歌曲已经在录音机的传播下飘扬在大陆的各条大街小巷。

 1987年春晚让人们认识了高个子、蓝眼睛的混血儿的台湾歌手费翔,他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在他的劲舞的伴随下着实烧遍了大江南北,让人们知道了歌原来还可以这样唱。他对我后来也有很大的影响。接下来齐秦也走进了我的音乐世界,《北方的狼》、《大约在冬季》、《给我一个空间》等让我爱不释手,一直以为齐秦是一名女歌手。那时家里在我的强烈要求下花了200多块钱买了一台“燕舞”(就是那个广告词“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牌双卡录音机。紧接着张雨生、王杰,苏芮一大批台湾歌手的名字开始出现在大陆磁带的柜台上。如张雨生的《天天想你》、王杰的《永远不回头》、苏芮的《酒干了倘卖无》、《跟着感觉走》等当时出现了乐坛上前虽未有的大繁荣时期,歌太多了不知听啥好了,真是“跟着感觉走”了。大陆此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陆的人们也不再为吃穿忧虑了,花上几块钱买上一盘“盗版磁带”就可以随便听了。

 这些港台歌手都会吉他弹唱,带来了大陆吉他热。记得当时刘天礼在电视里举办吉他讲座。我开始疯狂的喜欢上吉他了,可是没钱买。于是我决定利用暑假去做小工挣钱买。那是1987年高一暑假,我记得很清楚,应该让我终生难忘。7月14号放暑假,从7月15号开始我便到了同学母亲所在的供销社下属的养鸡场干活,搬砖锄泥盖房子。那时我才15岁。在炎热酷暑下我整整干了十五天,晒黑了,脱了一层皮。8月1日我拿着用汗水换来的60元钱到城里人民商场买了一把吉他,当时我也不会挑,也不知道什么牌子的好。那是我第二件乐器。吉他是买回来了,可是周围的人没有人会弹,没有人能教我。跟着电视讲座也看不明白,甚至琴弦都不会调。兴奋了好一阵子,最后灰心啦。后来便将其束置高阁了。后来被大哥要走了。再后来就不知下落了。直到上大学后看到别人弹吉他,才再次点燃我学习吉他的热情。

 1987-1990那几年里县电影院经常有各地的不知名的歌舞团来演出,他们翻唱的都是当时流行的歌曲,还边唱边跳,那时叫歌伴舞。一听说有演出便激动不已,学校的晚自习也不上了,跟老师请个假谎称家里有事便和几个同学跑到县礼堂。票价很贵,买不起。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混进去,挤在角落里或这过道里观看演出。那时候真的无比开心。好像是89年的样子,我和明星真的有了一次零距离的接触。那一年县文化局请铁路文工团来县礼堂演出,记得比较清楚的是周里京。当时演出结束后好多人上台让他们签名,我也是其中一份子。让我很难忘。

1989年可称为“引进版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诸如王杰、
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千百惠、“小虎队”、“红唇族”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等港台歌星均广受欢迎。填补了内地流行音
乐创作不景气所造成的市场空白。
我记得那个时候原版磁带很贵,有7、8块钱的样子,对我们这样的穷学生来说实在是太贵了,
因此我便花上2、3块钱买上一盘儿空白磁带,将自己喜欢的歌曲都录上,回家慢慢听。那个时候新鲜的事物很多让我应接不暇。
美国电影《霹雳舞》风靡中国后开始流行跳霹雳舞。当然我也是其中一份子,看电影,看电视,看演出模仿着,似像不像的瞎学,
总觉得很有意思,很新鲜。慢慢的也能跳上两下。 那时胆子还挺大的,元旦时班级开联欢会,同学们起哄然我跳霹雳舞,我毫
不犹豫地走上台跳了起来,虽然跳的不好,但是仍然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1989年“小虎队”开始开始进入我的视野。他们就是“霹雳虎”吴奇隆(18岁)、“乖乖虎”苏有朋(15岁)和“小帅虎”陈志朋(17岁)。那年我也17岁正值青春年少。这3位虎虎有生气的少年一上电视,便出尽了节目主持人的风头,大受青少年,甚至幼儿和老人的欢迎。他们演唱的歌曲也很快走红,于是,他们摇身一变成为第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少年组合乐队,他们有自己的舞曲风格、有风度、开放、阳光、健康、带一点男生都有的叛逆,舞蹈和造型动感、帅气、随意,结合了空翻与pose舞、默契配合舞,短短数月便成为青少年的偶像。两支单曲《彩色天空彩色梦》和《青苹果乐园》发行后,立刻横扫了整个亚洲乐坛。男生们疯狂模仿他们的舞蹈和造型,女生们疯狂收集他们的杂志和海报。《青苹果乐园》MTV的诞生,也让亚洲的歌迷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街舞MTV的杀伤力。小虎队的出现,让正处在青春年少的我对流行音乐更加如醉如痴。每天回到家吃饭,做作业多要听一听,家长对于我们不太理解,认为这样痴狂会耽误学习,但我觉得音乐让我快乐,开心,让我们枯燥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我成了青春派、偶像派最彻底的追星族(现在叫做粉丝),我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每一张唱片。《蝴蝶飞呀》、《青苹果乐园》、《爱》、《红蜻蜓》、《星星的约会》、等都要成为我必学唱的歌。小虎队的歌不仅在港台地区,而且在大陆也深受歌迷喜爱。在亚洲的人气甚至超过了迈克尔杰克逊和披头士。不仅如此,小虎队的宣传画像,也成为人们收藏的对象。我的房间的墙上贴了好多。台湾首次推出的1990年歌星豪华日历专辑上,小虎队当仁不让。同时,他们演唱的《男孩不哭》《红蜻蜓》登上台湾“90十大金曲龙虎榜”。小虎队的虎虎生气,一直持续着。我对他们的热爱始终不减。今年春晚小虎队再聚首唤起了同龄人对那个年代的美好回忆。

1990年9月我进入了廊坊师专上大学,由于自己对音乐的爱好以及在联欢会上的大胆表演,我被选入了校学生会文艺部,任文艺部副部长。负责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从那时起我和音乐接触的更多了,我爱唱歌,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歌手,写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我记得第一次正式登上舞台是在91年元旦学校的迎新年联欢会。晚会在师专的礼堂里举行,观看晚会的有两千多学生,对我来说既激动又紧张。晚会上我演唱了《城市节奏》,那是一首节奏很明快的歌,在舞台上我边唱边跳,尽情的挥洒,当时还有三个女生伴舞,效果非常好。那次演唱在全校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也就是那次演出使我进入了校学生会。

自从进入校学生会文艺部后,我和音乐接触的更多了。因为学校经常组织一和参加些演出活动,如92年华南水灾的义演捐款、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五十周年文艺演出、参加华北航天学院的校庆演出以及组织每年一度的学校新年联欢会等等。印象比较深刻的是1992年华南发生严重的水灾,作为时代的积极分子大学生,便冲在了赈灾的第一线,有物的捐物,有钱的捐钱。学校学生会委派我们文艺部大学生艺术团组织赈灾义演。地点是廊坊新华路明珠大厦前的广场。艺术团的全体成员都参加了这次义演,组织义演上我唱了《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效果非常好,路过的人纷纷把钱放到捐款箱中,多的有五十元的,我们非常兴奋,非常有成就感,想想自己也能用自己的一点爱好为灾区的人们做点好事。通过组织大量的演出让我对音乐更加热衷,对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那时童安格、张国荣、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纵贯线(李宗盛、罗大佑、周华健、张震岳)、张国荣、Beyond乐队等一时占据了我的所有业余时间。我追星,我疯狂。我的头发直到二十五、六岁都一直留着“郭富城”式的头型,很帅气。特别喜欢我的头发在风一吹的时候飘飘洒洒的感觉。

1991年寒假放假我回到了老家,那时刚刚兴起唱卡拉OK。那个时候县文化局组织群众性唱歌比赛,在县礼堂演出。每星期举行一次,谁都可以报名参加。然后由观众投票评出今晚歌星。我报名参加了。演出的那个晚上我有不少同学去助阵,他们组成了我的“亲友团”(那时还没有这个名词)。结果一首载歌载舞的《城市节奏》赢得了满场热烈掌声,我以较高的票数赢得了“今晚你是歌星”的称号。让我又有了一次成功的感觉。

 不知道是从啥时候学生宿开始舍兴起玩吉他,这又勾起我对尘封往事的回忆,过去一直未完成的理想又一次燃烧起来。这次我决定一定要把吉他学会了。决心这回先跟别人借着用,先不买了。俗话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只有借别人的吉他才能珍惜。那时周围的同学有会弹的,便赖脸皮让人家教。吉他弹唱关键是左右手的配合,左手按和弦,右手弹旋律或者打节奏。左手和弦如C和弦、Am和弦、D和弦等都有不同的手法,必须记清、按准;右手弹旋律或者节奏,分解和弦开始不会记,刚开始时同学教给我记住六根弦弹“5、3、2、3、1、3、2、3”。就这样我一边体会、一边模仿、一边练习、一边琢磨。左手按和弦按得很疼,右手弹旋律谈得很酸。学吉他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次我坚持住了,没有放弃。半个月之后我终于弹出点味道了。清楚的记得,我第一次学吉他弹唱的歌是陈百强的《偏偏喜欢你》。伴随着悠扬的吉他声,唱着歌这是有一种非常美妙的成就感。至此以后,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于吉他弹唱练习,和吉他爱好者讨教,当时流行的好多歌曲都会弹唱。到现在随便拿起吉他只要有谱子就能弹。

由于对流行歌曲的痴狂,同时自己也想在音乐方面有一点成绩,于是我开始恶补音乐知识,没有音乐老师我只能自学。我经常跑到学校图书馆借一些音乐乐理方面的书籍在业余时间阅读,有时候我真的很佩服我自己,只是会一点吉他方面的音乐知识是的我竟然在吉他的启迪下学习了不少乐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比较难的五线谱,竟然被我攻破了。过去“小蝌蚪”在“五根线”上跑来跑去让人晕头转向,学习了五线谱后我看到“小蝌蚪”竟然是跳动的优美的音符。我记得当时做了厚厚的两大本笔记。这也为我后来学习键盘乐奠定了基础。

记得到时我们宿舍有一位邢台的同学,叫于小五,他暗恋一位女生,每天都用吉他弹理查德克莱斯曼的《爱的纪念》。也就那一段时间我又疯狂地喜欢上了钢琴曲。梦想着有一天自己拥有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那时也只能做做美梦了,那简直是天方夜谭。钢琴买不起,我瞄准了电子琴。因为电子琴上也有键盘,可以当钢琴一样地弹,而且还内置很多的旋律和节奏型,重要的是价钱便宜。1993年的春天,在我强烈的请求下,父亲答应给我600块钱让我我买一台电子琴。那是一次周末返校,我带着600块钱来到了北京。我在王府井大街转了两个钟头,终于在北京百货大楼里买到了一台价值五百多的“通美”牌电子琴。雅马哈的、卡西欧的太贵买不起,只能买一台国产的,这我已经很知足了。那是我的第三件乐器。我高高兴兴的背着电子琴回到了学校。电子琴买来了,并不像我想的那么好,还是一样,没有老师教,怎么办。我想吉他能学会,电子琴又有何难的。我变开始试着摸索,把自己学的吉他知识迁移到电子琴上。有人说一个是弦乐,一个是键盘乐能相通吗,别人不相信。实际上奇迹就是这样发生的。键盘也是左手弹和弦,右手弹旋律。左手和弦和吉他的一样,右手旋律指法要准,关键在于左右手的配合一定要和谐。另外就是必须下功夫,吃别人不吃的苦。为了不影响同宿舍的同学休息,每天中午吃过午饭我便背着电子琴到教室去练习,一边练习一边听。这次我又坚持住了,没有放弃。终于会弹奏了。人家学键盘开始都是学一些简单的练习曲,我可不一样。一上来我就学习弹钢琴名曲《献给爱丽丝》。这首曲子花了我半个月的时间。当我将这首曲子弹给同学们听的时候,同学们惊讶了,简直不敢相信。其实有些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也很佩服我自己。别人不敢想象的事我做成了。后来想《梁祝》、《爱的纪念》等名曲都会弹了,虽然不像人家专业人的谈得那么好,但我已经很知足了。我曾经自己尝试着去作曲,可是做了几首感觉不好。那时精力也有限,就放弃了。到现在想起来也是一种遗憾。

日历翻到了1993年6月30日,令我难忘的三年大学生活结束了。同学们互相抱头痛哭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年我21岁。同年8月份我被分到了当时有名的农村中学,xxx第五中学,是一所国办中学。刚刚初出茅庐的我,有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特别是我的“三脚猫”的功夫博得了同学们的喜爱,我很快地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有时候我也想我这个农村的穷小子何德何能,谢谢上天对我的恩赐。正是用我的“三脚猫”的功夫把我的漂亮的妻子“骗”到手的(我和妻在一个单位)。后来妻对我说是我把她给骗了,她说我毕业时长得白白净净的又会弹琴,一定很有修养,家一定都是城里的,结果却不是。我说我没骗她,那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实在的,妻很漂亮,追的人排成队,我实在太幸运了。还有一个原因是我的乒乓球也打得很好,而她父亲(也和我在同一个学校)也爱打球儿、也会弹两下琴,很欣赏我的多才多艺。她父亲对她说“新分配的小伙子不错”(这是妻后来告诉我的)。1994年2月我和妻结婚了。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1994年是中国流行乐发展最成功的一年,而李春波的这首《小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虽然现在听起
来感觉很一般,但那时却牵动着每个人的心.而他的另一首《一封家书》,也把游子的念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南方流行音乐
占据了中国流行音乐一席之地。记得李海鹰、陈小奇是当时有代表的音乐人。他们的代表作平有《我不想说》、《涛声依旧》、
《九九女儿红》、《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爱如空气》。毛宁、杨钰莹、刘欢、李春波、艾敬等是当时的流行的歌手。
同时《同桌的你》、《露天电影》等冠以“校园民谣”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怀旧情绪直接反映出作者对处于高速发展中的现代社会
的思考,是那个年代流行乐坛中出现的新潮流。《纤夫的爱》等以传统民间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继承了80年代的新民歌的传
统,并在歌曲的流行化处理上进行了新的开拓。

参加工作后,所在学校白天上完课就可以回家了,不用坐班,家在学校里很近。所以每天自由的时间很多,因此一直坚持练琴。结婚时花了800多块钱买了一套台式组合影响,我的听歌质量也大大提高了。大概是在1996年的时候,我和妻到北京王府井利生文体用品商场,花了1400多块钱买了一把“玉龙”牌电箱吉他(就是把民谣吉他音频输出到外置音箱上)。那是我的第四件乐器。自从买了新吉他之后,又一次掀起了我练习吉他的高潮。那时候表演舞台比较少,只有联欢会上给自己班级的学生演一演,弹弹电子琴,弹弹吉他。单纯的他们非常崇拜我。

1995年-1998年左右VCD(DVD) 家庭影院走进了普通人家。什么爱多VCD、万利达VCD等等许多品牌的VCD充斥着中国的音像市场,一时间掀起了家庭歌唱的热潮。记得那时我家买了一台“四通博时”VCD花了两千多块钱,另外又买了一套家庭影院,共计花了五千多块钱。那时全国各地的人们都在用这件新鲜事物自娱自乐。当然热爱唱歌的我也如鱼得水。那时会不会的人都唱歌,家家都唱歌。每天没事的时候就要唱一唱。就这样平平淡淡我在xxx第五中学度过了六年时光。这六年我成为了一个父亲,由一个乳臭未干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男人,家庭的事考虑得多了,玩的事少了。

1999年8月我调入了xxx高级中学,妻也同时调入了当地的xxx第八中学,是初中,开始了我们新的工作生涯。那年我27岁。到新的工作单位后我必须努力工作,因为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必须先踢出前三脚。自己的爱好只能先放一放了。只能每年元旦联欢会上给学生表演一下,但正是我这一点点“三脚猫”的功夫却赢得了学生的喜欢。学生们喜欢我的歌同时也喜欢上了我教的数学。那几年我工作特别努力,同时还干班主任工作,早起晚睡工作成绩也非常突出。

2002至2005年高考我的高考成绩都非常突出,2002、2003这两年我教的学生中各有一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数学都考了140分以上,同时我也赢得了来自各方面的荣誉。2003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的两会特刊上登载了我的个人事迹。

那几年中国的流行乐坛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歌唱面孔,我几乎记不住。看来我快被时代抛弃了。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周杰伦。周杰伦是2000年后亚洲流行乐坛最具革命性与指标性的创作歌手,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他突破原有亚洲音乐的主题、形式,融合多元的音乐素材,创造出多变的歌曲风格,尤以融合中西式曲风的嘻哈节奏蓝调最为著名,可说是开创华语流行音乐中国风的先河。周杰伦的出现打破了亚洲流行乐坛长年停滞不前的局面,为亚洲流行乐坛翻开了新的一页!我记得第一次听到他的歌是联欢会上学生演唱的《安静》,当时学生哼哼唧唧地唱着,真是不习惯听,后来慢慢的能接受了。觉得还可以。但再后来像羽泉、阿杜、胡彦斌等等太多的新歌手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出来了。我对他们不太感冒,甚至有些歌手我很不喜欢,比如像李宇春。

随着信息的高速发展,网络歌曲出现了,成为了传播歌曲的新兴形式。从上个世纪末网络的普及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网络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热爱音乐的决心。不少民间歌手开始在网络上秀出自己的音乐才华,或者将已经作出的音乐配上动漫,完全用网络语言重新定义一首歌曲的风格。《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便是这一阶段异军突起的代表作品。独特的方言和演唱方式一下子打破了十几年正规歌手固有的演唱模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网络这个独有的走红媒介。一批网络歌手和网络歌曲也应运而生。刀郎、香香、《老鼠爱大米》、《丁香花》等等。网络歌曲从此以平易近人的姿态介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不仅是随身携带的mp3中下载的首选,同时也是手机彩铃点击率相当高的歌曲类别。

后来几年钢琴偶尔摸摸,手生了,弹的不流利了。2001年妻的学校淘汰了一批电钢琴,妻知道我喜欢,就挑一台较好的,花了200元钱买回了家。那是我的第五件乐器。电钢琴和钢琴大小一样,就是音色比钢琴差远了。不管怎么样,也比没有强。每天中午下班回家弹弹,别让手生了。有时我岳父也即兴弹两下,调节一下生活气氛。

再后来,我小姨子的女儿为了学钢琴,花了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新钢琴。我便抽个空到她家弹弹真正的钢琴,圆一下自己的钢琴梦吧,我已经不思进取了,只会不断地重复《献给爱丽丝》、《爱的纪念》、《真的爱你》没有新鲜的了。可能岁月让我颓废了吧。

岁月能磨人啊,对时下流行音乐的狂热程度在减少,已经不再向年轻时那么“神经”了。2002年10月13日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了我们这个不知名的小镇。有近10万人观看,据说当时场面非常壮观。当时我们也搞来了几张票,但由于那年带高三,学生们听说有“同一首歌”,上课也不稳定,我们只能留校看着学生,没有去现场。其实更重要的是热情已经没有那么高了,去不去已无所谓了。要是在早几年可能想尽一切办法也得去,一睹明星风采。妻和她的同事们还上了舞台给《在希望的田野上》伴唱,是李丹阳唱的。妻回来说明星也就那么回事,没啥感觉。当然我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2002至2006年五年我都作为一名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元旦联会,还给学生们在舞台上展示一下当年的风采。晚会上我独唱过《偏偏喜欢你》、《上海滩》等歌曲,也吉他弹唱过什么《大海》、《同桌的你》等,受到了学生的疯狂追捧。后来由于学生越来越多,学校的礼堂无法容纳那么多学生。出于安全考虑,学校的大型联欢会取消了。2010元旦年级英语组举办了庆元旦首届英语歌曲大赛。受组委会的邀请晚会上我唱了一首英文歌曲《love you more than i can say》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时下满大街都是KTV了,什么量贩式呀,我不懂,作为我的特殊职业我基本上不去。

人岁数大了,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脉搏了。那些新的靡靡之音令我反感。有时不理解儿子怎么还会喜欢这样的歌。学生时代的美好理想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的淡忘了。不再做歌手梦了,音乐只能成为我生活的调剂品了。每当坐在电脑前听着一首首熟悉的老歌,不自觉地黯然伤感,太多太多的回忆油然而生。

三十年过去了,我的音乐爱好历程见证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从台湾校园民谣进入大陆到目前港台歌手争相到内地发展,中国流行音乐从落后到成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三十年;中国的音乐播放媒体从收音机广播到黑白电视机,到卡带录音机,到彩色电视机,再到CD、VCD、DVD、再到今天的电脑播放器、MP3、MP4、MP5、甚至到了现在的高清网络播放器,发展速度之快简直令人难以想象。这些媒体播放器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这三十年来从自己拥有一只口琴,到拥有一把便宜的吉他,到拥有一台电子琴,到拥有一把昂贵的电箱吉他,再到真正的弹上了钢琴。从我个人的买琴经历也见证了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

昨天(2010年12月4日)小姨子的咖啡屋开业了,她把家里的钢琴搬到了店里。今天我和妻带着儿子作为客人去光顾,妻和她妹妹强烈要求我给客人们弹奏一首《献给爱丽丝》,烘托一下气氛,被我拒绝了。因为我没有了勇气和自信,觉得自己已经弹不了了,我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有时抬头看看衣柜上面尘封了几年的电箱吉他,我问自己,难道自己的音乐爱好就这样颓废了吗?一个声音告诉我“不能,因为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给我和我的亲人们、我的学生们带来轻松和快乐,它是沟通我和学生们之间的一种美妙的语言,它能缓解我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我的生命更充满激情和活力,我不能把它丢掉。”我想,明年高考后,有三个月的暑假时间,我决心继续捡起我的吉他,坚持到学校的礼堂练习钢琴,再次弹出我的生命之歌,再次奏出我的幸福的乐章。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