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转屯人完结文:钱币收藏知识之鉴别钱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0:14
中国的钱币种类繁多,版别复杂,有显著区别者不下千余种,其中既有当时大量铸造,现存世较多的常见钱,也有传世甚少的稀有钱。常言道:物以稀为贵。一些钱币因传世少,收集者众而价格昂贵,成为罕品或珍品。于是,有市利之徒,见有利可图,纷纷改刻仿造,以假充真,给收集钱币带来许多困难。
我国收集古钱币的热潮出现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到清末民初以后,集钱的队伍更为庞大。原来只值三四十元一枚的古钱,竟抬价到百元、千元,甚至数千元。因此,作伪更为严重,其技巧高者,仿制之品几可乱真。作伪者涉猎的范围遍及春秋战国到明清各代。他们除大量仿制工艺水平较高,被钱币收藏者重视,在国外享有盛名的钱币,如刀币、布币、环钱以及王莽“一刀平五千”等外,也仿制一些短命王朝的钱币,铸量较少的稀有货币,以及获利不大的钱币。作伪者还迎合一些收藏者和爱好者为古钱币“配套”的心理,伪造年号钱。他们按历代年号排列,历史上缺什么年号钱就伪造什么年号钱,甚至于有的朝代或年号根本没有铸钱,也被伪造者们杜撰出某代年号钱。不少集币者,乃至国家文物部门的专家有时都难识“庐山真面目”,稍不留意,便上当受骗。因而辨伪工作对于货币研究者和收藏者来说至为重要。
鉴别钱币应从了解钱币制伪方法、钱币的时代特征、钱币的辨锈方法以及掌握相关的知识等入手。
(一)了解钱币造伪法
改刻法。即是选择一般古钱,磨去原有文字,改刻另一种稀见品的文字伪造成珍贵古钱。如:“齐法化”三字刀,出土颇多,伪造者选取质地较厚、氧化严重的齐法化,保留其“齐”、“化”二字,中间加刻“造邦□法”四字,便成了一把珍贵的“齐造邦□法化”六字刀了。还有如五铢改刻为三铢;大唐通宝改刻为大齐通宝;货泉改刻为中泉三十或凉造新泉等。凡此类改刻钱,可从文字、形制上找出原钱的本来面目;从新刻字上做的假锈辨出伪币。
由于铜质坚硬难刻,有的伪造者将普通钱文的面文全部铲出,然后在钱面上浇熔铅锡,摹刻成稀见品,再敷上伪锈。这种伪钱面背锈色不同,若在桌上轻轻敲击,即发出暗哑之声。还有的在钱面上堆积一些和胶的颜料、灰漆,待其干硬后刻成其他文字。也有在钱的面、背上做成星月或文字的,这些星月、文字用指甲即可剔掉。
翻砂法。即是用木质或骨质、软石雕成古钱的模型来翻砂,或是用原钱做成模型来翻砂。伪造者的翻铸工艺与古代不同,一般不大讲究,因此铜质疏松,表面砂眼、气孔多,即便经过打磨,也不如自然磨损那样温润而有光泽。还有,翻砂造伪往往以真钱作模,翻成后的伪钱要冷却收缩,再磨去表面粗糙层,自然要较真钱小一些。还有的利用真钱作模,同时改换一字作出珍品或奇品牟取高价,如崇德通宝即是利用崇祯通宝小平作模,再挖去祯字换成德字制成罕见的崇德通宝。
嵌补法。这种方法多用于两面均为钱文的“合背”钱。伪造时先将一枚古钱的背面内郭铲去,磨薄钱肉,再选另一枚同样大小的古钱,去其外轮,将背面磨薄,保留面文,然后嵌入第一枚古钱背面,用胶粘牢,四周细缝用松香或漆填没。
另一种嵌补颇有移花接木的味道,即是将普通古钱的文字挖去一部或全部,再取别钱文字补贴上。如北宋的“圣未通宝”小平钱是罕见珍品,伪造者将“圣宋元宝”的元字挖去,之后将“元裕通宝”或“元丰通宝”的“通”字取下,粘在“元”的位置上,就成了一枚“圣未通宝”。
采用嵌补法制成的伪品粗看似真,因为都是由旧钱拼凑而成,无论文字、形制还是锈色等,都与真钱相似,然而,只要细心观察其钱体有无嵌补的痕迹,同时往桌上轻掼一下,听听有否破声,即可判以真假。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新的金属探伤技术来侦察古钱内部有无嵌补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氧化严重的古钱或铁钱绝不能往桌上掼,否则一击之下,往往会粉身碎骨。
(二)了解古钱的时代特征
古钱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钱文与形制两个方面。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及宋体等多种。形制包括古钱的造型结构、铸币工艺和币材成分。鉴别钱文时,应首先观察其时代风格对不对。譬如,一位收藏者在整理传世品钱币时,发现了一枚铸有小篆体“东周”、“西周”字样的环钱,于是他以当时尚未出现小篆这种书体为依据,断定该钱的时代风格不对,是伪品无疑。有人还发现了若干枚标有“东周”和“西周”钱文的空首布。对此,凡有一些钱币知识和历史知识的人,都会做出正确判断,空首布是春秋时期的货币,而“东周”、“西周”是朝代名称。空首布的钱文大都是记干支、数字、地点、物名、天象的,没有记币值和朝代名称的。而且,“东周”、“西周”皆出现在战国后期,此时已不再铸空首布钱。这枚钱币亦与当时风格不符,是伪钱。
在币材上,我国古代铜铸币大多用钢合金铸制。因所用合金成分不一,铸出的钱币色泽也各有千秋。用钢锌合金铸成的钱币呈黄色,铜锡合金铸出的钱币呈青色,称青铜钱。先秦之前的铜铸币与当时其他铜器一样,都是用钢锡合金制成的,去锈后呈青黄色,质地坚硬,能折不能弯。以后,各代也基本上用青铜铸币,唐代之前所铸钱币成分无大变化。只是到五代十国后,由于地方割据,各割据政权自筹铜铸钱,铸币的铜质才复杂化了,黄铜渐多。所以说唐朝之前的各代货币,如果去锈之后,露出的是纯黄的底子,而且钱文模糊书写不清,造型过大或有两面铸文者,都可能是伪品。
(三)了解钱币的辨锈方法
鉴定古钱分辨铜锈真假,非常重要。因为每枚金属假币,几乎都在铜锈上有假。伪造铜锈一般采用下列办法:
将伪钱埋入土中,保持潮湿,或放在半干半湿处,让其自然生锈。此法虽能得到真的铜锈,不过一经磨擦,仍易脱落。
用漆和颜料拌和涂在伪钱上,做得好几可乱真,但时间一长,假锈就会脱落。
用真锈粘在伪品上,使人看上去硬绿满身。稍一疏忽,就会上当。
将伪钱浸在醋中,加人硫酸铜,此种伪锈带有结晶状的绿色。
将伪钱浸入硼酸溶液之中,短期即会生锈,但铜钱上的小砂眼被浸入后会烂成一个个小坑,像麻子一样,容易识别。
将铜屑末和上硼酸、颜料,涂在伪钱上,这样产生的铜锈虽然比较牢固,但缺乏神采。
因为伪锈是人为制造的,分布不均,铜锈质松,浮而不实,若用金属小刀轻轻一划,就会脱落,若用开水一煮,或用碱水洗刷,“锈”马上就会原形毕露,当然,这是一种迫不得已之法,不可轻易使用。
(四)掌握与古钱币鉴定有关的知识
学习关于货币起源和商品价值理论,对于探讨、鉴定钱币有重大指导意义。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殊商品。在我国春秋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中,除贝币外,其他都是由生产工具演变而来的。如布币源于古代农具镈,刀币源于渔猎用的刀削,环钱源于纺轮。后来为适应日益发展的商品交换的需要,这些货币逐渐向轻型薄小和圆形化发展。
过去,一些古钱商为迎合某些收藏家好古好奇的心理,臆造了一批造型奇特、文字诡异的古币,名曰“虞币”、“夏币”、“葛天氏”、“太吴氏”等,根本违背了货币起源的规律,是不能置信的。
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是钱币鉴定的基础。所谓历史知识,在这里主要包括下列内容:一是通史,即自先秦至今的社会发展史;二是断代史,侧重于历代史籍中的食货、钱币以及中国近代史的有关部分;三是专业史,内含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商业史、财政史、文化史、对外贸易史、民族关系史、帝国主义侵华史、农民起义战争史等;四是历史地理和图籍、古今文献资料等。
历史资料表明:中国历史上各时期货币的产生、发展、消亡及其转化,是由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财政的、政治军事的以及对外关系的等若干因素互相作用,再加上货币本身内在规律促成的。所以,不能脱离历史来鉴定钱币的真伪和断代。如20世纪初,四川等地曾经仿制了一批明代长方形银锭,上有“正德年制,平倭饷银”、“崇祯年制,平蜀饱银”字样。如果熟悉明代史,对鉴定这些银锭有很大帮助。因为明代倭寇为患,以嘉靖中叶后为剧,而正德年间并无倭寇犯境,何来平倭饷银?崇祯时,李自成起义军虽出入巴蜀,但并未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朝廷发兵追截之处,远不止四川一地,清兵入川,雅布兰射杀起义军将领张献忠时,已是顺治三年了,可见平蜀饷银亦是假钱。
鉴定钱币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如中国货币史、货币思想史;考古学、金石学及文物方面的基本知识;钱币学、铸造学、钱志、历代钱谱;货币史、金银史、纸币发展史等;钱庄。票号、典当、中国银行业和帝国主义在华银行及其发行的纸币等等。
货币史记载了大量有关古钱铸造、价值、支付、流通情况等资料,为钱币鉴定提供了佐证。考古学与金石学的研究成果,为鉴定古钱的真伪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钱币学是鉴定钱币的基础,它涉及的面较广,包括各个时代钱币的不同版别、形制、质地等特征;雕模及铸造知识;易与中国古钱混淆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国钱币形制;钱币的质地、色泽、产地及炉别等方面的知识。
古汉语和古文字学是阅读古史资料和考古文物成果所需要的基本功。没有这个功底对以前刊印的、没有标点符号的二十四史、十通、各朝会要、会典、实录、太平御览等,都很难读懂。
钱币鉴定还要有一定的书法修养。钱文代表了一代书风,也是辨伪的主要依据。如瘦金体的钱文不会出现在徽宗之前,六朝的钱文不会出现于明清,明清的书风也不会在唐宋钱文中出现。有书法修养的人,容易辨别钱文的书法与时代是否相符,同时,能够分清文字的好、恶、肥、瘦、自然与模仿,以及一手所写与拼凑而成的微小差别。
综上所述,鉴定钱币需要许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多看、多想、多思,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互相补充、互相印证,才能最终得出科学的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