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金令 全集.txt:例谈几种心理效应对政治教学的消极影响及其对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0:19:43

李琳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城区中学  广东  佛山  528311

思想政治教学过程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构建相结合的互动过程,在这构建过程中,学生老师必须通过互动,达到形成正确政治观念,并把这些观念转化为行为规范并付之于社会践行中的目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人的因素,要想形成有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遵循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因此科学地认识各种心理效应,并尽量避免其中的不良影响,对政治教学有积极的   作用。

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生得很多。例如:正在上政治课,放学铃响了,学生都期望着老师能按时下课,但是,老师觉得这知识点是重点,不能中途打断,于是一个劲地往下讲,拼命讲,可学生听课的劲越来越差:开始还认真听讲,继而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最后交头接耳,传递纸片,甚至故意咳嗽,搬动桌椅,打哈欠,整个教室骚动起来。可能这位老师会对学生的表现觉得很不满,于是在继续讲课之余,还会进行一番关于学习纪律重要性的教育,结果……这位教师如果懂得学生心理的“超限效应”的话,那么就不会拖堂,即使拖堂了,也会马上发现学生的情绪逆反情形,即刻停止讲课,更不会因此抱怨学生不好好学习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有意注意仅有20分钟左右,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这一最佳思维时间,教师的主要任务只能是点拨、指导、帮助和合作,如果我们不顾学生的心理特点,依然用以往满堂讲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道德灌输,甚至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反而就只会助长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超限效应”,变成了“事与愿违”!因此,要避免“超限效应”的不良影响,作为政治老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育方式,多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尝试利用活动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感悟,从而达到德育思想内化的目的。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决杜绝拖堂的现象,对知识重点的表达准确、简明,减少罗嗦重复;讲课或讲话都要注意时机和场合的特殊性,避免“不说倒还好,越说越不听”的现象,还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恰到好处,点到即止,把握适当的“度”。

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要预防“马太效应”
    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提问辅导常找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谈话交心多选乖巧听话、讨人喜爱的;荣誉表扬总少不了那几个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专业户”。但实际上,众多不喜张扬、成绩平平的中等生,个别学习困难的后进生才是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鼓励和呵护。这种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如果不注意这种马太效应,那必然造成只重视和培养少数拔尖生,忽视和放弃大多数中后进学生,形成少数和多数的隔阂、分化和对立,这本身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普及化要求是不相符合的。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水平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目标,但从马太效应影响的心理危害看,它会形成自傲和自卑的对立。一方面,对优秀学生的过多褒奖会造成他们自负自傲,孤芳自赏;另一方面,对很努力但依然得不到肯定的学生来说,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损伤,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作为政治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有时甚至更需照顾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同时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褒奖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别分层次进行,评价成绩时可看进步的幅度,评价表现除了看成绩,还可以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力求给学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

对学生进行奖励表扬时要防止“德西效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 有些人看重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 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好成绩时, 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可以肯定, 这种满足感和成功感是对他们最有效的褒奖。倘若他们此时受到“外在附加奖励”, 其效果往往不大, 甚至还有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人们将这一现象概括为“德西效应”。

一次去听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在对《我和父母》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原本是想活跃一下课堂气氛,所以在上课伊始就捧出一大包的薯片,说奖给发言积极的同学。话音未落,教室里顿时沸腾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真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可能是老师讲课太投入了,竟然没有发现随着薯片的减少,高高举起的小手也逐渐减少了……

激励性评价的确是调控课堂的一种手段,可以通过奖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气氛,但使用不当会使学生把学习这一目标置之脑后,不重视努力去学习,只在乎当前的奖励,久而久之会产生一种心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奖励!这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是相当有害的。所以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学生进步要讲究策略, 否则, 难以奏效 。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因此“德西效应”对政治教师的启示是: 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 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干和体现自身价值,在他们取得成就时给予真诚的肯定,让他们获得来自自身内在的自我价值的肯定,远比一味地盲目表扬、奖励更有效果。

教育学生防止“刻板效应”

刻板效应是指人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对某一群体成员形成的稳定不变的固定看法。它的消极作用就是用老眼光去看人,只注重对群体共同特性的概括,忽视群体中个别差异的分析,导致对人的错误认识,容易形成偏见。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人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是鲜活的个体,个性丰富多彩,性格、品质、能力、习惯、智力、成绩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因此直面差异,因材施教才是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容易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学生的成绩、性别、年龄等特征形成对该学生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把学生归为某一“类”人,把这一“类”人通常有的特点都套到这一“个”学生身上。而且对该学生的看法一旦形成后,就会被加强,成为定式,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学生的依据,这很容易会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犯固执评价的错误,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危害。并且由于“刻板效应”的影响,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会不顾个体的差异,用固定,统一、简单的方法进行思想教育,由于缺乏针对性,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教师要预防“刻板效应”的影响,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能让习惯性思维束缚自己的思想,不要被成见的眼光和既定的观念所蒙蔽。

对学生作评价要避免“光环效应”

又称晕轮效应,这一心理效应是指: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较深刻、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它品质或特点的现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的消极作用往往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危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妨碍我们去全面地观察、评价人,使我们不能从消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发现其积极的品质和优点,也不能在积极品质突出的人身上看到其缺点和不足,对人作出“一无是处”或“完美无缺”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是多样的,学生可以在多个领域得到发展。要克服这种晕轮效应的影响,就不能只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必须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实际上,对学生多些赏识,少点责备;多些宽容,少点狭隘;多些激励,少点批评,也许大家都是好样的!

参考文献:

[1]刘小奇.沸腾效应、沉没成本与教学效率[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5(383):24-25.

[2]王葵红.课堂教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发言[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11(377):29-30.

[3]李永龙.班级管理中的社会知觉偏见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1-2(379、380):39-40.

[4]王献章.新课程拒绝几种“心理效应“[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2:62-63.

[5]“晕轮效应”要不得  优生也需要引导[N].中学生报,2007-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