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rogen rpmi1640: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与对策 - 年轻的老人家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10:36

养老护理员供需现状与对策

默认分类2010-12-12 20:24:33阅读43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职业。在我国4万多个社会福利机构近百万员工中,养老护理员是最大的群体。护理员直接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和照料陪护,是养老服务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护理的需求量大。作为这个行业主力军的养老护理员的服务态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直接关系到老人的安危、生活质量以及养老机构经营效益。然而,这支队伍状况令人堪忧,已经影响到我国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根据养老护理员的供需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引起社会关注、妥善解决这支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量增大
    ◇老年人多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平均寿命延长。各地老年人健康普查表明,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25%,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67.1%~81.6%,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的老人高达20.5%。他们中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大批病人应该在社区获得照顾。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数只有100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因此,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和康复服务需求急剧上升,养老护理的需求很大。
    ◇养老模式
    主要有机构养老(养老院或辅助生活机构)、家庭养老和居家式社区养老等多种。日本的养老模式先从家庭养老转向机构养老,然后又回归到居家式社区养老;澳大利亚也由机构养老转向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式社区养老日益成为全球普遍接受的养老方式。第一种机构养老模式,尽管政府无力为老年人负担养老护理,老年人也支付不起机构护理费用,但希望机构养老的需求还是大大高于供给。上海市每年对于养老护理病床的需求高达61万余人次,其中54万多人次属于身患心脑血管病、老慢支、糖尿病、老年痴呆症或脑梗中风后需要康复,近7万人次病情更重,需要获得全护理。第二种家庭养老模式,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式子女养老,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老年人慢性病增加而需要照顾,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不可能由子女照顾,妇女的广泛就业、“4.2.1”家庭结构的出现,子女无时间也无专业技能来照顾老人,子女养老难以实施,家庭的养老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老年人的养老护理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从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第三种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我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居家养老,有研究表明,大约95%的老年人希望在家中养老。因此居家式养老是我国势在必行的选择。不管何种模式,都需要养老护理员。养老护理专业性强,涉及医疗、康复、护理、心理以及管理等多学科内容,养老护理员需要接受专业培训。
    ◇养老护理员供不应求
    不管是哪种养老模式,都需要养老护理员。据介绍,目前我国专业护理员队伍极其稀缺,很多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文化程度不高,也不具备专业知识。据统计,现在全国约有两万多名有资质的养老护理员,但实际需求可能在1000万左右。
    ■养老护理员队伍现状
    ◇年龄大
    2005年天津市民办养老机构287名养老护理员调查显示,30岁以下者仅占7.2%,30~40岁占26.1%,40~50岁占57.3%,50岁以上者占9.4%。江苏省镇江市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养老护理员共41名,其中45岁以上28人,35~44岁11人,35岁以下2人,35岁以上占总人数的88%。养老护理是一项既细致又繁重的劳动,年龄偏大者体力不支,很难胜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逐渐减退,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困难,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文化低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员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文化素质低是这部分人突出的特点。上海市某区2006年年审资料显示,在1441名养老机构员工中(包括管理人员),70.11%是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及中专学历占21%,大专为6.15%,本科学历仅为1.18%。更多的资料显示:80%以上养老护理员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其中文盲占有相当比例。
    ◇专业技能差
    养老护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日常照料,还包括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健康维护等方面的内容,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护理员对素质与行为规范、心理护理知识、一般护理知识、营养与饮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观察、常见症状及老年病护理等知识掌握肤浅,不能全方位应对各种老年人的整体护理。一直以来,护理员的培训是边做边学,往往是跟班1~2周就开始独立工作,仅局限于实际操作的学习,理论上的培训很少。
    ◇流失严重
    培养一名护理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往往护理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带教,刚刚走上正规就离开了。青岛某护理院2003年招聘并培训了30多名养老护理员,4年后这批员工所剩无几。据调查,仅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每年养老护理员流失就高达1/3以上。高流失率,使得一些养老机构出现“护工荒”,已影响到养老机构正常工作,甚至使一些养老机构不敢对护理员实行严格管理。
    ■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影响因素
    ◇养老护理员付出多得到少
    ☆工作时间长
    上海市某区调查显示,单日平均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者占到了护理员总数的22.19%。不少机构实行包干制,即一名护理员24小时全程负责数名老人日常生活照料,其休息时间只能是忙里偷闲。养老护理服务是一项长期、连续的工作,基本上没有节假日和八小时内外之分。有的机构只要老人有事,就必须赶到,因此,超时工作现象十分普遍。
    ☆工作辛苦,既脏又累
    目前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平均年龄多在75岁以上,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护理。很多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有的还有认知障碍,生活依赖程度高。护理员每天要比老人起得早,睡得晚,除了日常生活照料外,有时还要干端屎倒尿、搬动老人等脏活累活,护理工作繁琐、量大。且时刻保持警觉状态,生怕老人发生意外,其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待遇低
    养老护理员低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就全国而言,养老护理员月工资低的仅有300~400元,高的也仅有千余元,平均600~800元,除少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外,绝大多数城市没有为护理员购买社会保险。护理员大多是临时工,执行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一旦找到收入更高的工作就跳槽,变换工作很频繁。低待遇的主要原因是养老机构收费较低、运营成本较高,在缺少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养老机构只能通过精简员工、降低待遇来维持。其次,在政府监管不利的情况下,不排除少数经营者有克扣员工工资待遇的行为。
    ☆同工不同酬
    国办养老机构仍沿用编制内外的用人“双轨制”。有编制的员工与无编制的员工在待遇上相差数倍,使后者有“临时”思想,缺乏归属感,不认为自己是单位职工,只是临时打工的,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对单位没有依恋。由此造成无编制、临聘人员心理不平衡而流失。
    ◇缺少对养老护理员的专业培训
    对医院护理员的培训有报告,如2008年广东的罗彩花提出对医院护理员教育的建议。但养老机构对护理员的培训报告极少,对居家养老护理员培训的报告几乎没有。
    我国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试行)》。然而,这个标准颁布几年,好多地方好多培训单位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标准。除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推行了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制度外,其他省市基本上未实施。在这方面做得较好的上海,培训的时间仅120小时,内容是由上海护理学会和护理技能培训中心编写的《护工上岗培训手册》,是由各医疗机构及养老院分管的护理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上岗。即使是推广了持证上岗制度的城市,其持证率也不高。一些地方虽然推行了岗前培训制度,但培训不规范,远达不到培训要求。
    从护理员本身来看,一是培训与工作的矛盾,从短期来看,安排培训必然影响工作;二是护理员队伍老化及文化程度低,记忆力和学习能力逐渐减退,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困难,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疏于管理
    就全国而言,养老服务行业主管部门对养老机构疏于管理,没有督促养老机构按规定配备足够的养老护理员,造成员工超负荷工作;没有推行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造成服务质量低下;没有督促养老机构认真履行《劳动合同法》,保障护理员合法权益;没有实施严格意义上的年审制度,政府的补贴也没有与员工素质挂钩,致使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长期得不到提高。
    ◇社会偏见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社会对这个职业存有偏见,普遍认为护理是伺候人的工作,社会地位低下。少数亲属甚至把他们当作“佣人”、“下人”使唤,连说话语气也常带有责问,这些亲属平时很少看望老人,出了一点小问题便横加指责,甚至谩骂,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
    ■加快养老护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政府有能力增加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扶持,养老机构员工的待遇也能相应地提高。制约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最根本问题是待遇,这样既可增加无业人员的就业岗位,又会吸引大批高素质人才。因此,提高养老护理人员待遇是加快这支队伍建设的关键。然而,要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政府应发挥好主导、引领作用,并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政府对养老机构实施政策性补贴,并切实落实优惠政策
    政府投入应以政策性补贴为主:政策性补贴缓解了养老机构建设与经营压力,尤其应该增加对民办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投入,以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上海、北京、天津等数十个城市已实施了两种方式的政策性补贴,一种是经常性床位补贴,上海市补贴标准为100~120元/张/月。另一种是一次性建设补贴,例如,上海补贴标准是市级财政补贴5000元/张,区级财政按1:1配套补贴,其中,浦东新区补贴标准在5000~42000元/张。
    政府对养老机构应加强协调、切实落实优惠政策,如帮助养老机构降低建设与经营成本,部分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优惠政策不落实的问题,落实不了的政府要给予补贴。
    ☆政府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并作为公益性岗位给予适当补贴
    免费培训:政府应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角度,实行免费培训,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素质。
    推行持证上岗制度:政府或劳动部门作强制性规定从业人员必须按《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经过规范培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上岗后补贴:政府应将养老护理员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给予适当补贴。据了解,财政补贴政策在许多国家都已采用。例如,法国政府为在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性部门工作的人支付80%的最低工资,其余部分由雇主支付,以吸引工人长期干下去;英国给养老护理员的年薪在1万英镑以上,相当于当地刚参加工作大学教师收入的一半,同时还给予劳动补贴、免费医疗方面的待遇。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也完全可以考虑从公共财政中给予适当补贴。政府可以为护理员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买单,最终消除正式工与临时工的差别,使养老护理员有保障、有归属感,以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行业。
    ◇提高护理员的专业技能
    ☆培训后持证上岗
    我国在2006年制定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养老护理员共分4个等级。根据《标准》的大纲和教材,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由护理专业人员承担规范、系统的培训,经考核获得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2009年陈卓颐等人提出,现行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仅仅是一个试行标准,养老机构可以“试”,也可以“不试”,缺乏强制性。此外,作为一个具有法规意义的标准,使用一段时间后,应当根据职业变化、存在的问题适时修正。事实上这个标准确实存在着许多不切合实际、需要修订的地方,修订标准使之完善,变“试行”为正式、强制执行,才能使标准更好地贯彻执行,真正提高养老护理员队伍的素质。
    ☆上岗后继续教育
单位应开展经常性的上岗后职业培训,定期考核检查,不断提高服务技能。
    ◇加强监督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监管,凡软硬件设施、员工配置和服务质量不达标的,应提出警示整改,已实施政策性补贴的,应暂停发放,督促养老机构依法经营、规范服务。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用人“双轨制”,切实落实《劳动合同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养老护理技能竞赛,激发员工学技术、练技能的热情,促进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和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转变思想观念
养老服务是一项社会很需要的新兴职业,应摒弃职业贵贱之分的观念,认识到养老护理是一项集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技术工种。要加大宣传力度,传播先进的理念,提供社会的公正认识,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加强对护理员的传统美德教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善待老人,只有当人们对养老护理员的工作内容和意义有了充分认识和了解,才能对其产生信任,乐于接受和主动寻求服务。
    ◇扩大对养老护理的资金支持,拓宽融资渠道
    国外的经验表面,要为养老护理的发展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美国、日本、德国由长期护理保险提供护理费用,英国由国家保障,澳大利亚也为长期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资金支持。而我国面对老龄化的严峻挑战,除了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联合,拓宽筹资渠道。这样才能保证养老机构的成本效益,养老护理员的待遇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