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日甲申时:心理健康 学业有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46:05

心理健康 学业有成阅读原文

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失望,很多父母都想尽量使孩子远离它。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早期学会如何应对失望,那么整个孩童时代甚至是成人以后,他们都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关键在于孩子面对失望时,父母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合理的帮助、与人沟通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 全文↓
B3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责任编辑:蒋海燕 杨静 美编:夏艳

  心理在线

  NANJING DAILY

  成长心理

  如今,出国留学的队伍日渐庞大,留学生的年纪也越来越小,这其中出现不少“水土不服”者。父母沉甸甸的爱、异国陌生的人文环境和教育体制,都会给年轻的留学生们带来心理压力,一些人因此出现心理危机,甚至酿出极端事件……

  心灵探秘

  能应对失望的孩子

  更容易快乐

  关注留学生心理

  害羞是天生的吗?

  葱葱早就与爸爸妈妈约定,星期天带上刚买的小皮球,去公园的草地上玩。星期天清晨,一向都要妈妈叫醒的葱葱早早起床,刚要出门,没想到天却下起了大雨。葱葱满脸失望,眼睛里闪烁着泪水……

  生活中充满着大大小小的失望,很多父母都想尽量使孩子远离它。其实,如果孩子能够早期学会如何应对失望,那么整个孩童时代甚至是成人以后,他们都可以保持快乐的心态。关键在于孩子面对失望时,父母要让他们知道如何寻找合理的帮助、与人沟通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孩子对失望的反应进行必要的帮助。

  反应1:情绪激动型

  如果孩子面对失望的反应是放声痛哭,或是倒地耍赖,情绪反应非常强烈,那么父母首先要让他知道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其次让他知道任何无理取闹都无法带来他想要的东西。但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切不可由于孩子的坏情绪而影响了自己,转而再对孩子施压。

  可以告诉孩子,你很了解他的失落感,让孩子了解失望是很正常的,然后和他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或是让孩子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直到他找到自己喜欢的为止。这种训练通常可以使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快从失望转变为“做其他事情一样也很快乐”上来。

  反应2:独自生气型

  这类孩子面对失望,通常不会大哭大叫,而是在一旁酝酿生气的情绪。此时父母要帮助孩子自己从坏情绪中解脱出来,可以提示孩子“我们换件事情做做,你有什么好主意?”这样做能使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能力把糟糕的情况变好。

  反应3:转而忘记型

  虽然这类孩子不会把令人失望的事情看得很重,当他知道自己不能去公园时,会立即要求换个其他项目玩玩。但是作为父母仍然需要帮助孩子掌握更多的抗挫折方法。

  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人际交往的圈子,让孩子在失落时可以求助他们。这个圈子里不光有父母,还有家里的其他亲人以及孩子的小朋友等。研究表明,能够从失落情绪中快速恢复过来的孩子通常有能力让其他人帮助自己。此外,可以问一些暗示性的问题,启发孩子学会应对所面临的失望。

  与其想办法让孩子远离失望,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在面对挫折后,让心理重新振奋。专家指出,有能力应对失望的孩子,常常更容易快乐。

  出国前功课要做好

  采访在英国某大学从事留学生心理支持和心理辅导工作的喻红梅老师,她非常有感触地说,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一些中国留学生因为适应等问题引起情绪困扰,而不得不推迟学业,有的甚至退学,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她说,现在的留学生大多年纪偏小,有的甚至在高中就被家长送出国,对待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较差。在国外,他们面临语言、学习等多种障碍,如果不能有效化解,很容易演变成心理问题。

  一个刚到英国不久的女生,只是想见医生,竟然被认为“粗鲁”,因而感到沮丧。其实这是由于表达方式不同而产生的误解。在英国看医生,英国人会说:Could I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the doctor(我可以见医生吗)?可中国学生更喜欢直接说:I want to see doctor now(我现在想见医生)。

  这种误会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尤其在异国他乡生了病,更有孤独感和恐惧感。

  中国孩子去国外留学,一定要对你所去的国家的文化习俗、教育体制、医疗制度等有相当程度的熟悉,才会省去日后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才能

  国外的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服务是非常周到的。通常有学生服务部,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生活问题;有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各种就业机会;有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帮助。但遗憾的是,中国留学生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

  这些学生遇到问题,也不愿意向父母求助。一是怕父母担心,二是怕父母责备。等到我们发现这些学生有问题时,事态已经很严重,有的学生已经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

  因此,留学生们在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学会主动求助。只有把心打开来,阳光才能照进去。

  把心打开,阳光才进得去

  害羞是天生的吗?对于这个很多人爱问的问题,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南分校心理学教授班那多·J·卡杜斯认为:非也!

  我们不是生下来就害羞的,因为害羞有三大特点:过度的自我关注,过度消极的自我评价,过度消极的自我先入为主观念这都与自我有关,但自我意识不是天生的。研究发现,6个月大时,婴儿出现自我意识的最初迹象,但把他们放在镜子前面时,他们会伸手去摸镜子中的形象,意味着他们把自己的镜像当成另外一个小孩。研究人员又给15—18个月大的婴儿鼻尖点上口红,再把他们放在镜子前,他们会好奇地擦自己的鼻子,说明婴儿自我意识开始发展。

  哈佛大学的杰罗姆·卡根博士等人发现,大约有15%—20%的婴儿具有一种与遗传特点有关的“受抑制的气质”,在出生后几个月里影响着婴儿的行为这些婴儿受到外界刺激时,生理和行为的反应比较激烈,例如听到气球爆炸的响声时,他们的心率增加得更快,哭的时间更长。他们长到两岁时,见到陌生人来了,便很可能躲到父母的身后;到了7岁时,他们可能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些行为逐渐被父母、老师和熟人们贴上“害羞”的标签。

  但是,卡杜斯认为具有上述气质的孩子长大后不一定会变得害羞。即使真的变害羞了,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来决定社交的方式,选择去合适自己的场合,例如可以参加诗朗诵会,而不是嘈杂的酒吧。他们可以控制羞涩,获得成功的人生,而不是被羞涩控制自己。 伍君仪

  手机引发的3个心理问题

  学会时间管理很重要

  学习压力是留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初来英国时很阳光的男孩子,期末考试前,变得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抱怨说原以为留学生活会很轻松,没想到学习这么难。

  他是高中毕业就来英国留学的,以为这里的学习和国内差不多,临时抱抱佛脚就行。于是,平时的时间全用来陪女朋友逛街购物了,等到考试,拿起书本,发现看也看不懂。

  国内的学生,习惯记忆学习,而国外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提倡主动学习。老师会给你一个读书清单,根据学习的要求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提倡留学生要学会时间管理。只有分配好自己的时间,才不至于到考前手忙脚乱,继而产生厌学情绪。

  很多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却无法给予他们切实有效的心理安慰。不仅如此,孩子的学习有时候还成为他们攀比、炫耀的筹码。这也是留学生们遇到问题,不向父母求助的原因之一。

  一般说来,对出国留学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持宽容、鼓励的态度,让他们以轻松、健康的心态完成在新环境里的学习。

  另外一个重要的提醒:如果孩子长时间没有电话打回家,那可能是出现问题的前兆,父母最好要主动打电话询问孩子的近况。 庄小琴

  父母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链接】

  不善交际、独立能力差的学生在陌生的异国生活很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专家建议

  留学前心理先体检

  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认为,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是否适合出国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性格,本来不善交际、独立生活能力差的学生在孤立、陌生的异国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心理疾病,而那种喜欢宽松和创新型的学习氛围、自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则能适应得很好;二是家庭条件,需要半工半读才能维持生活的学生可能因此背负巨大的生活和心理压力,以致学没学好,生活过得也非常艰苦;三是学习基础,原本不爱学习的在远离父母管教后更容易放松自己,无法适应国外的学习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徐光兴则认为:“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是出国后才产生的,但有些学生在国内读书的时候可能就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要提前发现,才能防患于未然。”

  基于此,徐教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心理体检。“学生在出国前都会接受身体上的体检,这些疾病是显性的,很容易看出来。相比较而言,心理疾患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我建议对准留学生进行心理体检。如果心理体检能实施的话,将会让很多学生受益。”

  “喂,喂,你说什么?信号不好,听不见!”类似这样的场景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生活中都很常见。专家提醒,手机不仅拿在手里,也可能“长”在心里,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撒谎。英国一项全国调查发现,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四个人一天内利用手机说过一次谎,“你在哪里”是最容易说谎的问题。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张磊晶教授表示,用手机说谎,人感受不到罪恶感,容易形成惯性。因此,人们应有意识地多进行面对面沟通,摆脱“手机习惯性说谎”。专家呼吁“活生生的人比手机更值得关注”。

  强迫。很多人犯了手机强迫症,一分钟也离不开手机,不少公司白领表示“随时都要掏出手机看看,没信号就会格外紧张”。张磊晶说,现代交流方式使得人们对手机产生强烈、持续的需求和依赖感。为了克服它,人们应当适当自我约束,逐渐减少看手机的次数,培养平和的心态。

  幻听。不少人老是觉得听到手机在响,掏出手机看,并没有来电或短信。这是一种“手机幻听症”,在高级白领、媒体人员以及销售业务人员中很常见。长时间的幻听,会使人过度紧张、烦躁、焦虑等。因此,症状较轻者,不妨养成睡觉前关机的习惯;情况严重者,则应该考虑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相关热词: 过年莫让心理病缠身  十月怀胎孕妇心理  防辐射服是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