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不如怀恋的说说:寒门再难出贵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12:38




 

策划人小语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2011年8月初,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现在的尖子生,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去上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

 

这条网帖在短短几天内点击率就近百万,“寒门再难出贵子”连续数周盘踞微博热词榜。新浪网调查显示,74.7%的网民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21.7%的网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1978年至1998年,北京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子比例约占三成,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2010年清华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这些数据,引爆了无数并不富裕的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与恐慌;而“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难道,成功真的离寒门越来越远?成为贵子,一定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观点PK之家长篇

 

正方  给不了孩子好环境,我会有内疚感

 

口述:方萍,女,43岁,现居北京

 

我家不是县城或是乡下的贫苦家庭,但我觉得我家算是“城市寒门”:没钱、没条件、没人脉,想要出个贵子太难了!

 

我和老公都是最普通的北漂工薪族,还要养活4个在农村老家的老人。我们在四环外有一套固定住房,每个月要还4000元贷款。女儿昭昭上幼儿园时,家附近口碑好些的幼儿园光赞助费就要4万多块。那时,我和老公嘀咕了小半年,还是没舍得。我每个月税后只有2000多元,老公也只有5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想,钱得用在刀刃上,攒着给昭昭上重点小学用。

 

可我没想到,幼儿园的差距这么大!我家旁边是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昭昭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菜农的孩子,昭昭学了不少各地方言粗话和坏习惯。幼儿园也不怎么注重教学和特长的培养,就是让孩子玩一玩游戏和玩具。看着同事朋友的孩子在好的幼儿园里,学英语、学唱歌,又是排练儿童音乐剧又是学算数,我心里内疚得不行:环境对孩子太重要了!我在县城的表姐还死活要把外甥女送到省城去读小学呢,我却把孩子耽误在起跑线上!我立刻给昭昭报了早教班,有外教,平均一年要一万多元,我心疼,但觉得这钱必须出。

 

上小学时,我们拐弯抹角找了好多关系,终于把昭昭弄进了市重点小学的分校,好学校就意味着好环境、好师资,为小升初也奠定一个基础。为此,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一居室,每个月租金3600元。我们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一家三口挤在出租屋里。昭昭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身边的同学都是你的朋友,但也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们都是竞争关系。”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这就是一个竞争社会,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轻松地接受好的教育、从小开眼界,可我的孩子不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家里有钱有关系的孩子很轻松就能上好学校,他们从幼儿园面试的时候就比我们的孩子会的东西多。社会就是不公平,我愤怒、暴躁,路越来越难走,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披荆斩棘!我们没钱送孩子出国、上私立,总得让孩子上得起重点中学吧。\

 

昭昭上了小学后要学奥数和英语,我又给她报了小提琴班,锻炼手指和右脑。但她不爱学,很抵触,我只能给她讲道理:“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挣钱,为的就是能给你创造好环境。你已经比有钱人家的孩子差很远了,再不抓紧,以后拿什么和人家比呢?”有时,我也不想让全家人都那么苦。但我会想起昭昭上幼儿园时和楼下小朋友玩,小朋友问了昭昭一个英语单词后嘲笑她:“你真笨,这都不会!”那晚,昭昭哭得很伤心。我觉得,那是我内疚的根源,不能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环境,我会一直在心里怪自己。

 

反方  带女儿回归农村的幸福

 

口述:严陵滩下住,女,因在天涯网连载女儿的乡间生活备受网友追捧

 

6年前,我在广东打拼,还开了一家小公司。结婚生子后,我跟着丈夫回到了他的老家—浙江省桐庐县的山里。于是,女儿杭杭成了乡下丫头。有时,杭杭也会问我:“妈妈,为什么别人说我是乡下丫头?”我就告诉她:“我们是生活在乡下,但你觉得自己跟城里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

 

杭杭摇了摇头:“我觉得住在乡下更好,我们有清新的空气,宽敞的住房,有山有水,还有自己种的果树。可如果我们住在城里的高楼,就没有这些了。”

 

乡间6年,我们四代同堂,每天田间地头,布衣菜饭。靠土地吃饭的我们,给不了孩子富足的童年,但尽量不去剥夺属于她童年的快乐。

 

跟现在大部分城里的家长相比,我们更像是无为而治。平时,我们会带杭杭上山打柿子、挖野菜,让她感受四季的变化,鼓励她在自然中学习和探索,从乡村生活中获得生命感悟。乡镇幼儿园的课程,也会根据农村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会教给孩子四季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我们会配合幼儿园,教杭杭农业常识。一有空,杭杭爸就会带她观察野生动物的习性,上山看野猪的足迹。植物、动物、农业方面的知识,杭杭比同龄孩子要丰富许多,这个过程,也让她非常快乐。

 

每晚临睡前,我们有一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到了周末,我们会带杭杭去县城的图书馆借书,让她保持阅读的习惯。杭杭也去县城的少年宫学习电子琴和舞蹈,这是她自己的兴趣,我们对她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要求她考级。然而,大自然赋予杭杭很多灵性,她在音乐和舞蹈上颇有天赋,每年都能拿回一些奖状。

 

今年,杭杭从乡村幼儿园毕业了,在许多人的反对声中,我们仍旧选择了乡村小学。我很清楚乡村小学的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很一般,村里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的重点小学去读书。在这点上,我和杭杭爸的观点一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更重要,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面对学校教育的欠缺,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晚都会带着杭杭在田里散步,摘蔬菜时也会带着她,让她感受自然之美;我还鼓励她洗自己的衣服,培养她独立的性格;爱心也是我很重视的,有外省的乞丐长期在我们村逗留,我会鼓励杭杭主动给老人送些食物。我们还一起整理书籍和旧衣服,寄到云南赠送给山区的孩子。比起智力的开发,我觉得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更重要。

 

在我看来,读书不是为了成为贵子,而是为了明理,将来成为心智健全、品行端正的人。我相信,一个在爱、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才会对社会和他人有爱、有担当。很多人都体会到了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阻止孩子进入这个体制之内,也没有力量为她在体制之外另辟蹊径,更无法帮她承担她将要面对的许多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剥夺属于她的童年的快乐。在我家,从来不给杭杭灌输“成功”的观念,也没想让她成为成绩和金钱的奴隶。她幸福,做个平民也没关系,只要她活得有尊严,心中有爱,这才是我们心目中最“贵”的东西,也是她人生画板上最温暖、最明亮的底色。

 

“寒门再难出贵子”观点PK之学生篇

 

正方  寒门学子是夹缝里的人

 

口述:马翠萍,女,22岁,某二本高校大三学生

 

刚才,学校边的小店在放《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会在这里耐心地守候你。”我觉得寒门学子就像夹缝里的人,很无奈,但回过头去,又再不会有人守候你。

 

我知道我很消极,但现实就是这样。高三时,我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下晚自习,高考分全年级第一,但只上了二本。曾经,我们县城一中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名校,但近些年几乎没有了。乡下孩子不怕吃苦,上小学我就出来住校了,那时每天只吃两顿饭,顿顿土豆。苦我已经习惯了,但现在吃了苦中苦,也不见得就能成为人上人。我们现在的老师,都是当年只能考上师范的学生。刚上大学时,听寝室同学说,她的历史老师居然用说评书的方式讲课。还有个同学

 

高考前班主任老师给他们上心理学辅导课,带着他们放松状态。而我,之前根本没听说过心理学。
上了大学,寝室里所有姑娘都有笔记本电脑、大屏幕手机,她们在微博上和老师互动,关系处得相当好。而我用的是老款键盘手机,也买不起电脑,同学或是师生聚会,我几乎不去。直到大二快结束了,辅导员看着我的名字还对不上脸,我就像披着隐形斗篷在生活。

 

我想过融入,可寝室姑娘一起出门逛街买衣服,我去干吗呢?她们看的衣服,我都买不起,更何况那些昂贵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好不容易通过中介找到份家教的工作,我努力备课,孩子却总喜欢问我一些课外的东西,我都没听过。上了几次课之后,家长对我说:“孩子反映你太‘死’了。”当时我只想说,有钱就能“活”,没钱谁不“死”?有时我觉得自己心态已经扭曲了。一次发高烧,寝室同学贴钱送我去医院,还照顾我,我心里第一时间涌现出的不是感激,而是快感,一种“有钱人正在照顾我”的快感!

 

我每年都能拼到奖学金,可未来还是那么渺茫。就算毕业了,我没有钱、没有门路,又能去向何方?或许只能像蚁族一样活在这个城市。\

 

我想过回家,可家也让我陌生。我承载着父母亲人太多的期盼,我“贵”不起来,也回不去。高中时的好友,和我也越来越没有话题。她们有的已经准备结婚生子,我的痛苦她们不会理解,也没人能分担。很多个夜晚,我都想在城市街头遇到个聋子,这样我就能把所有的烦恼都说给他听。

 

反方  我想当个穿回力鞋卖猪肉的潮男

 

口述:李钊,男,19岁,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

 

最近微博上“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特火,我也一直关注。我是标准山区农村出来的,脸长得像山羊,从小也跟山羊似的满山跑。

 

大一第一次来北京,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之前,我爸跟我说:“去了大城市,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别不懂装懂。真不懂了就问,不丢人。我儿子这么聪明,难道问明白了还能不会吗?”我一直记得我爸这句话。

 

刚来北京,我也“怯场”,穿的、用的、见识,和大城市的孩子真的差太远了。虽然是乡下人,但我从小不自卑,挺开朗的。我有很多朋友,高三时还偷偷到山上点个篝火过夜、喝点小酒,追着喜欢的女生送情书。我特别感激父母,他们从来没想过靠我改变整个家。他们说:“书是给你自己读的,我们有手有脚,没想靠你。”他们虽然是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从不打我。我小时候拆了家里唯一的高级电器—收音机,我爸也没骂我。初一时,我爸打了几只山鸡换到钱,给我买了套《射雕英雄传》。他不觉得武侠小说影响学习,反而说:“看完每天给我讲一段听听,让我也过过瘾。”我爸总跟我说:“男人,一要诚实,二要不卑不亢。”我爸就是这样的人,从不抱怨,总有办法让家里人开心,他对我影响很大。

 

在班里,和小地方来的同学,我能玩到一起;晚上睡觉前,和同寝室的大城市同学,也能一起海聊。我给他们讲山里的好吃的,乡下高中生是怎么泡妞的,城里人去我们那儿自助游是怎么被坑的……他们都特别爱听。他们组织“同寝室增进感情聚餐会”时都会叫我,我会问他们去哪儿吃、什么价位,要是吃得起我就去,吃不起我就直说,我觉得不丢人,他们也不会因此看不起我。

 

刚来的时候,我穿得很土。大一下学期,我决定把形象弄好点,好找打工的工作。父母特别信任我,会一次性给我一整年的生活费。他们说:“不多,你自己看着花。”于是我就问寝室同学,怎么能用100块钱穿得“不土”?他们一听挺来劲,带我去动物园批发市场淘了三件T恤、两条仔裤、一双回力鞋,一共230元,我觉得自己现在挺“潮”的。

 

大学生打工一般做家教,但现在家教不太好找,家长一看你是乡下的,就觉得你眼界窄、只会死读书。不要紧,路上发传单我也干,发一张挣3分钱。暑假回家,我上山摘了点山货晒干,准备周末去学校家属区的农贸市场试着卖,换点钱给自己淘个二手的安卓手机,只要500多块钱,我也能随时刷微博了。这种紧跟时代的科技潮流我还是要省钱去追的,它能给我更多信息。要还有富余的钱,过年时给我父母买件新衣服。这学期开始,我准备旁听一下电子商务方面的课,明年做个淘宝店,卖点纯天然的山货。如果能做起来,父母和乡亲都能沾光。

 

很多人觉得考上好大学就是贵子了,但我觉得“贵”不应该只是成绩,可能还有心态、胸怀和敢于为自己的成功不断尝试的勇气。我学的专业其实不好找工作,不过我心态挺好的,大不了我就穿着回力鞋卖猪肉,也挺“潮”!

专家Q&A:不管寒门豪门,成功拼的都是软实力

 

孟迁(亲子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Q:如何看待“寒门再难出贵子”?

 

A:如今,教育门槛一步步提高,各种政策,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的开放,肯定对社会资源占优势的人有利,寒门子弟上名校的机会确实被挤压得很少。但是,高校、名校资源只是成功的千万条路中的一条。这扇门越来越紧了,但其他的门和窗都还开着。我相信那句话,人人都有立足之地,只要不去抱怨。你只注意黑暗面,那么你会越看越沮丧、愤怒、无奈;你看到正面,就会有希望。抱怨的人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怨别人、怨环境,就不用怨自己了,这是一种逃避。有一种心理法则叫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出现;你不相信,那它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即使出现了,你也认不出来。在客观事实面前,你怎么对待,以什么心态对待,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相信必然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迷茫、受挫,但最终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那么绝对没问题。

 

Q:现在很多寒门父母,都会觉得愤怒、焦虑、愧疚。

 

A:愤怒是因为分配制度上存在极大的不公;愧疚源于父母内心的失败感,他觉得自己不够成功,很无能;焦虑则源于父母觉得循规蹈矩、通过考大学来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非常重要。当这条路越来越难时,父母焦虑是必然的。但过分强调环境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意识:成功大于人本身、成功大于幸福、硬件大于软件,这种心态是扭曲的。

 

Q:寒门父母给孩子什么,才能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A:不管寒门豪门,家长拼的都不应该是硬件,而是软实力。软实力是人性化的东西:家长是否让孩子足够自重、自尊,觉得自己重要。把自己看得太轻的人,只会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从来不敢考虑自己的感受;家长是否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个世界可以信任,这个世界欢迎我,我会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好。”家长有没有让孩子对独立抱有信心:“我可以相信自己吗?我能为自己做主吗?我可以不担心别人的看法而表现自己吗?我可以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实现愿望吗?”有足够安全感、觉得自己很重要的孩子,会是个人才,而不是人手。这些软实力与物质无关,无论多偏远的寒门都能做到。

 

Q: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增加软实力?

 

A:父母要给孩子爱。爱,不是溺爱,也不仅仅是温情,还包含着丰富的心理营养。要重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照顾、被安排,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到爱;父母要接纳、认同,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比如,孩子模仿武侠小说写作文,一些父母会说:“你这么写不行,你这么写作文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样的父母没有爱,只有担忧和害怕。而有的父母会说:“我听老师说你写的作文不符合要求,如果你看重考试的话,你需要适应,因为是他们给出分数。但我觉得你写的东西很精彩,很有价值,很可能有一天,真正成就你的是你的兴趣。”这样的父母给的,就是爱和心理营养。

 

Q:寒门会阻碍人才的养成吗?

 

A: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手。很多父母会更加强化这一点,不重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而会想:“孩子得上学,上学后还得成绩好、听话、规矩,好歹得上个大学,最好还是好大学。”被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当“人手竞争”越来越激烈时,生存非常艰难。但是,现在的社会太缺真正的人才,如果你是个有独立意志、独立见解的人才,那么会有很多人围着你。每个寒门子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角度、经历,都可以成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手。人手之路越走越窄,但人才之路永远不会变窄,“贵”不是考上名校这么简单,而是“贵”在你是独特的人才。

 

对话十年砍柴:

 

进城走了18年,不是为了跟你一起喝咖啡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36岁,湖南人,现居北京。著作《进城走了18年》风靡网络。)

 

2011年7月,十年砍柴的新书《进城走了18年》出版,它真实而又辛酸地记载了一代人从偏僻农村走向发达城市的历程。十年砍柴说,当年学校的中高考状元大多都出自寒门而非贵族。上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改变命运,贫寒家庭为送子女读书不惜成本,因为他们看得到收益。而今,寒门子弟即使考上大学也未必能改变命运,“知识无用论”必然泛起。从幼儿园起,教育资源就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被富人或官人享有,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就像几年前有“寒门子女”发帖说:“我奋斗了18年,才能坐在这里跟城里人一起喝咖啡。”

 

让原本不知咖啡为何味的乡下穷小子,有朝一日西装革履、跟城里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算改变命运吗?十年砍柴说,他这18年走过的路,艰辛和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我走了18年,不是为了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是为了看比咖啡更馥郁芬芳的风景。人不能生而平等,谁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如果非要说平等,你跟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就能跟他完全一样了?你依然有还在农村的父母亲人,有曾经给你带来无数欢乐的山水,这些会被这18年的路给磨灭吗?当然不可能。”

 

十年砍柴说,从农村走到城市,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后代的命运。儿子出生那天,十年砍柴为他抄录了陶渊明的诗,表明他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意思是:“日月流逝,你将渐渐长大不再是小孩。福不会平白无故地来到,人生往往有想不到的祸患。我昼夜在心里祝愿你成才,但你真的不能成才,也没有办法呀。”十年砍柴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的,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最重要的是开发他的长项,而不能为社会流行价值观左右。假如一个孩子能培养成一流的厨师,难道不比一个三流的音乐人、四流的白领强?”在他看来,那些不惜血本、不顾孩子自身条件,硬按功利的社会价值去培养孩子的家长,往往是不自信、没有主见的家长。

 

“人天生是不平等的,降生的地域、家庭决定着这种不平等。譬如我这代人,进城后你不但要自己打拼,买房子成家生子,还要寄钱回家赡养父母。而城里长大的人,他们买房子时父母还能资助。就算我进城了,差异永远都不会消失。但我常常对妻子说:我们白手起家,虽然辛苦,但更有成就感。而且,我们俩的父母也更为他们的子女感到自豪。”十年砍柴说,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不仅仅是占有多少资源,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和财富,而是奋斗的乐趣和达观、幸福的心态。“所以,是否出身寒门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更不要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