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耸立是成语吗:科普大讲坛解密动态"清明上河图" "拼"出动感画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37:22

科普大讲坛解密动态"清明上河图" "拼"出动感画面

2011年10月25日 17:50

来源:东方网 作者:陈珠还 选稿:袁松禄

左焕琨,曾任中国国家馆、主题馆展示技术保障平台顾问组组长

左焕琨介绍拼接技术在视频制作中的重要作用

  东方网记者陈珠还11月25日报道:做生意的商贾,看街景的士绅,骑马出行的官宦……一幅水会流、人会走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吸引了广大游客的驻足。它是怎样“动”起来的?今天下午,上海科普大讲坛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曾任中国国家馆、主题馆展示技术保障平台顾问组组长的左焕琨为观众现场解密这幅巨作蕴含的技术密码。
  
  经纬线串出人物动作“编”出生动场景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在世博会中国馆中,这副巨作被放大至128米“铺”满整面墙壁,画中人物还会以鲜活的动感方式呈现于眼前。这样的效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左焕琨在现场为观众解密。
  
  “首先把原来这幅画里头的人物都抠掉,做成一个光是风景的画,然后做了很多经纬线,把所有要动的人物,牲口和动物都编上号,明确行径的方向。接着就把他们的动态先做平面的移动”左焕琨告诉大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剧本,这组人每个部位都明确,走到几号,经纬线走到哪一个方位,都进行了仔细推敲。
  
  而制作人员设置的“小场景”也让《清明上河图》以动态的形式在观众面前展现出来,例如有一个小孩在桥上追猪的画面,就是经制作团队“编”出来的。“当时做这幅动画一共调动了70个人的团队,历时6个多月才把动画视频做成”左焕琨说。
  
  画中河水由纱幕做成“投”出动感画面
  
  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三个高明的投影系统同样功不可没。“一个是打在折幕上的,投影机是后部往前面打的,用了12台进行软拼接,还有一部分是打在水面上的,一共有24台。还有一部分是在水下的,就是我们做的纱幕,水的下面还有一些投影机”据左焕琨介绍,当时水下安装了科视的显示幕墙,可以把画面按要求拼接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当时就可把一些画面上的细节,从水下面的显示器显示出来。
  
  左焕琨告诉观众一个小秘密,原来画面中的河水的效果是由纱幕做成的。“开始大家有些人提出来用真水,但处理起来特别麻烦”,他说,先将砂石铺成河床,再把纱网制成纱幕蒙在上面,在某些位置安装薄型高分辨率的显示屏,这样做出来的水面及水下投影的效果就显得特别逼真。
  
  “这是我们在水下面的投影,这里有一个细节,这里有一块石头,我们做水波的时候就要把水冲击在石块上面,冲出来一个小浪花,不是纯粹投在平面上面的。实际上河水沿着边上的石头,结合具体实景的效果来做的,这样就更真实。
  
  灯光、音响多而不乱“拼”出和谐观感
  
  为了生动再现整副画卷的意蕴,灯光和音响上的处理同样重要。制作人员用了五种光斑来打地面,使用成像灯将树影的效果拼接起来,这样成型的效果就更加生动。色彩也采用了古代卷的黄颜色,让整个画面感更协调。“我们可以看到光斑的拼接也是一个不规则,使观众能感觉自然”左焕琨说。
  
  但是最初制作出来的音响效果却不尽人意,“第一稿做出来的声音很嘈杂,后来专家组就提出这样做很混乱,必须要到现场进行制作”左焕琨告诉观众,当时采用的解决方案是请电影厂专门制作效果声的工程师在128米长的路上选了6个点,这6个点每个点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画面,有的画面有骆驼,就会有驼铃声,有的是滑船,就会有水声,根据现场具体的画面做声音。
  
  “上海夜间建筑物外墙照明是否可以采用这种视频的模式?成本是否会比较高?”在提问环节,一位观众向发问。对此,左焕琨坦言但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这样的尝试有一定难度,但自己一直在积极尝试,希望能在上海找到适合进行大面积墙面投影的场所,为大家展现一场视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