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网贷好过的口子: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76第一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7:32:48
徐唯辛的相册 -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当前第 1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 毛泽东 250cm×200cm 布上油画
Mao Zedong (1893 -1976)
Revolutionist and politician
Mao Zedong was born on December 26, 1893 into a peasant family, in Shaoshan of Xiangtan County in Hunan Province.
From 1914 to 1918, Mao attended the Hunan First Normal College and found Xinmin Society with Cai Hesen.
In 1920, Mao established a communist organ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 In July, 1921, he attended the First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led the labor movement in Changsha and Anyuan.
In 1924, after the Kuomintang Party (KMT) and the CPC formed an alliance, Mao took the position of Acting Propaganda Director for the KMT, Editor for Politics Weekly. Mao was also in charge of the Sixth Training Session for Peasant Movement. From the winter of 1925 to spring of 1927, Mao published Class Analysis in Chinese Society- Report on an Investigation of Peasant Movement in Hunan.
In August 1927, during an emergency meeting called by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Mao proposed to take over political power through armed struggle. He was elected Alternative Member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CP. After this meeting, Mao led the Autumn Harvest Uprising in the border area of Hunan and Jiangxi. Soon after, Mao led the army to Jinggang Mountain and found the first revolutionary rural base in China.
In 1928, Mao joint forces with the army led by Zhu De and established the Fourth Workers and Peasants Revolutionary Army (later renamed to the Red Army). In the same year, Mao completed his essays, “How Does the Red Regime Survive in China?” and “A Single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In August 1930, the First Front of the Red Army was formed and Mao became its Chief Political Commissar. From the end of 1930, Mao led the First Front of the Red Army with Zhu De and defeated many encirclement and suppression by the KMT Army.
In 1931, the temporary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ese Soviet Republic was established in Ruijin of Jiangxi Province. Mao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temporary central government.
In January 1935,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PC held an expansion meeting expansion in Guizhou (historically, referred to as Zunyi Meeting). A new leadership of the CPC represented by Mao Zedong was confirmed.
In December 1936, together with Zhou Enlai, Mao devoted to reach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Xi’an Incident, which led to the Second Communist-Kuomintang cooper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Mao has also completed his work Strategic Issue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In the summer of 1937, Mao Zedong completed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After the Sino-Japanese War erupted, Mao was engaged in developing guerrilla warfare in the rear areas of enemy’s military base and established bases for anti-Japanese aggression. He published, On Protracted War, The Communist – a Forward and On New Democracy.
In 1942, Mao led the Party’s Rectification Movement.
In 1945, Mao presided over the Sev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and delivered the report “On Coalition Government”. Mao Zedong Thought was made the guiding principle for the CPC at the conference. Mao had been the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CP since the First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in 1945 until his death in 1976.
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Mao went to Chongqing in August 1945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negotiations with Chiang Kai-shek.
From the summer of 1946, Mao led the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to fight against the KMT army and overthrow the Kuomintang government.
In March 1949, Mao chaired the Secon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On July 1, Mao published On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outlining the nature of the new regime, foreign and internal affairs policies for the new China.
On October 1, 1949,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Mao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In October 1950, Mao Zedong declared the War to Resist US Aggression and Aid Korea.
From 1950 to 1953, Mao led the Land Reform Campaign to suppress counter-revolutionaries, launched the movement of “Three Antis”(anti-corruption, anti-waste and anti-bureaucracy) and “Five Antis” (anti-bribery, anti-tax evasion, anti-theft-of-state-property, anti-cheating on government contracts and anti-stealing of economic information and socialist information). Mao also led the drafting of “The Constitu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54, Mao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Central Government at the First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Mao held this post until 1959.
In April 1956, Mao delivered the speech of “On Ten Major Relationships” and launched the policy of “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let a hundred of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In February 1957, Mao spoke “On Correctly Handling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In May 1957, Mao Zedong launched Anti-rightist Movement.
In 1958, Mao Zedong launched the Great Leap Forward campaign and the movement of “People’s Commune in Countryside”.
In 1959, Mao chaired Lushan Conference where he launched criticism against Peng Dehuai. Mao also launched the struggle against “Ant-right-Deviationist Movement” in the party.
From 1963 to 1965, Mao launched the “Socialist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Cities” and the movement to rectify “Capitalist Roadrunners within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In 1966, Mao initiated “The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 On August 7 of 1966, Mao wrote “Bombard the Headquarters – My First Big-character Poster”. On August 18 of 1966, he received Red Guards from all over China in Tian’anmen Square. In total of his eight meetings, the number of the Red Guards he had received mounted to over 11 million.
In December 1968, Mao issued his instruction of “sending intellectual youth to the countryside. It is absolutely necessary for them to receive re-education from the poor peasants”. The Movement of “Up to the Mountain, Down to the Village” quickly spread throughout China.
In the 1970’s, Mao proposed to strategically promote “Three Worlds Concept”, and in reference to this strateg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egan to implement “Mao Zedong’s Revolutionary Diplomatic Line”.
On September 9, 1976, Mao Zedong passed away in Beijing.
Few months before Mao’s death, Mao expressed, “throughout my life, I’ve done only two things: one is to have fought with Chiang Kai-shek for those few decades, drove him to the few islands in the sea; I also threw Japanese back to their home after 8 year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I think most of my people gave their support to me in this, apart from few people making noises to my ears and urging me to take those islands back. Anther is what you have already known, that is, the launch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 know there are only few people supported me in this, while many were against it. I do not think these two things are completed and I have to leave these “legacie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How to hand them over? If it is impossible to hand them over through a peaceful approach, let us do it in a turmoil, or even worst, in “a foul wind and a rain of blood”. What should you do? Only heaven knows.”
当前第 2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周恩来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周恩来(1898—1976)
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
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17年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
1919年回国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组建觉悟社。
1920年去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任支部书记,为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
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
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同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
1928年在中共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军委书记。
1931年12月,离开上海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任中央苏区中央局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主张,继续被选为中央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任中共全权代表同蒋介石谈判。
抗日战争时期,代表中共长期在国统区做统一战线工作,并先后领导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工作。
在1945年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抗日战争胜利后,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并领导国统区内党的工作、军事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1946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解放战争,同时指导国统区的革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当选为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十届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1949—1952年,组织领导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961—1965年,与刘少奇、邓小平领导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纠正“大跃进”带来的失误。
朝鲜战争后,领导中国代表团的停战谈判。
1954年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作为国与国关系准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主张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提倡求同存异、协商一致。他先后访问过亚洲、非洲、欧洲几十个国家,接待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国的领导人和友好人士。
“文化大革命”期间,竭力展开工作,维持国民经济建设,为保护大批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恢复和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作不懈努力。他为开拓外交新局面,实现中美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做出了卓越贡献。
1972年被诊断出患有膀胱癌,仍然坚持工作。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
1976年4月清明节前后,北京广大群众纷纷汇集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用花圈、挽联、诗词、誓词等悼念总理,声讨江青“四人帮”集团,被称为“天安门事件”。
当前第 3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巴金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巴金(1904 —2005)
文学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20年至1927年,先后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东南大学附中读书。参加进步刊物《半月》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宣传,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
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创作《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家》。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
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1936年,与鲁迅等人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
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激流三部曲”之《春》和《秋》。
1940年至1945年写作“抗战三部曲”之《火》。抗战后期创作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
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
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
1958年,巴金开始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1957和1958年间,巴金开始写人云亦云的文章。1959年国庆十周年,连续发表《我们要在地上建立天堂》、《迎接新的光明》、《无上的光荣》等七篇散文。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
1962年5月9日,上海第二次文代会召开,巴金致开幕词《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并作《作家的勇气和责任心》的讲话。
1966年“文革”爆发后,巴金受到 “造反派”批判,关“牛棚”,从此开始了靠边、检查、被批斗和强迫劳动的生活。1967年 5月,《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上海市文艺界批判文艺黑线联络站等单位先后编印多种巴金批判专辑。1968年,批斗更加频繁,《文汇报》 先后发表长篇文章《彻底揭露巴金的反革命真面目》、《斗倒批臭文艺界反动”权威”巴金》;《解放日报》亦以《彻底斗倒批臭无产阶级专政的死敌巴金》为通栏 标题发表多篇批判文章。
从1969年开始,巴金在牛棚里开始抄录、背诵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期间,《文汇报》发表《批臭巴金,批臭无政府主义》、《彻底批判大毒草〈家〉〈春〉〈秋〉》等文章,对巴金进行大肆攻击。
1972年,萧珊病故。同年,巴金获准返回上海,重新开始翻译工作。
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共5本,记录在文革中的遭遇及反思,被视作“中国的良心”。
“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
“我相信过假话,我传播过假话,我不曾跟假话作过斗争。别人‘高举’,我就‘紧跟’;别人抬出‘神明’,我就低首膜拜。即使我有疑惑,我有不满,我也把它们完全咽下。我甚至愚蠢到愿意钻进魔术箱变‘脱胎换骨’的戏法。”
1986年,在《随想录》中提议建造“文革博物馆”,“要使大家看得明明白白,记得清清楚楚,最好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用具体的、实 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二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牢牢记住‘文革’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文革 ’的再来。”
1985年,在巴金倡议下,中国现代文学馆建立。
巴金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誉院士称号。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当前第 4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包泡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包泡
雕塑家、艺术批评家、建筑批评家。
1940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
“文革”爆发时参加中央美术学院的红卫兵组织。1966年10月,参与组建上海工人造反组织,曾因“炮打张春桥”等事件被审查。
1967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77年参加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创作。
1979年创作一批石雕作品,其中作品“夜”被看作是国内最早受西方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布朗库西等的影响创作出来的作品。
1980年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二届“星星美展”。 第一届“星星美展”于1979年9月在中国美术馆外举办,这一来自民间的街头美术展览,与同时期的一些非官方文化艺术活动共同标志着新时期文化艺术的觉醒。
1985年,在河南创办曲阳环境艺术学校。
1996年组织成立北京怀柔“山林雕塑公园”,多次在园内艺术家村组织有关当代艺术、音乐、舞蹈、雕塑、文学、建筑等的行为艺术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
2001年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论坛”,批评国内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之滞后。
2003年开始为报刊杂志撰写专栏文章,呼吁创造中国当代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
2007年3月参加在北京酒厂艺术区TRA画廊举办的“重影----当代雕塑三人展”。
当前第 5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卞仲耘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卞仲耘(1916-1966)
卞仲耘,女,1916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
1938年春天,随芜湖女中迁移到长沙,参加战地服务团。1941年考入燕京大学经济系,后又转入齐鲁大学。1941年加入共产党, 1945年与丈夫王晶尧一起奔赴共产党统治区。解放战争期间,卞仲耘先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编辑部工作,从1948年6月起又参加了新的华北局机关报 《人民日报》的创建。她是《人民日报》在战争年代为数甚少的几位女编辑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卞仲耘接受战友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任教。先后教过语文、政治,当过教导员,后来升任教导主任、校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和副校长。到1966年“文革”前夕,卞仲耘已经在这所学校工作了17年,是4个孩子的母亲。
1966年6月1日中午,3个师大女附中学生在校园里贴出大字报,对学校领导进行攻击。6月3日,工作组进驻师大女附中,“革命”迅速展 开。一些学生将大字报贴到了卞仲耘家的大门上。一张贴到卞仲耘卧室门上的大字报写着:“狗恶霸,卞毒蛇,你他妈的听着:你再敢骑在劳动人民头上耀武扬威, 我们要抽你的狗筋、砍你的狗头。你他妈的别妄想东山再起,我们要断你的孙,绝你的种,砸你个稀巴烂。”
6月23日,工作组主持召开女附中全校批判揭发大会,卞仲耘被推上批斗台,饱受精神和肉体凌辱。批判会后,卞仲耘向上级写了一份请求保护的 报告。她写道,自己拥护“文革”,但请求不要对她使用暴力。她在信中说:“在群情激愤之下,我被拷打和折磨了整整四五个小时,戴高帽子,低头(实际上是将 上身弯到和下肢呈90度)、罚跪、拳打、脚踢、手掐,用绳索反捆双手,用两支民兵训练用的步枪捅脊梁,用地上的污泥往嘴里塞,往脸上抹,往满脸满身吐吐 沫。”
8月5日下午,师大女附中的红卫兵发起“大批判会”。卞仲耘等5位校负责人被剪掉头发泼上墨水,揪到大操场上,头戴高帽,脖子被套上写有 “反革命黑帮”、“三反分子”字样的牌子,一字排开跪下接受批判。此后又被押着“游街”,一边走一边敲打铁簸箕,反复地说:“我是牛鬼蛇神。”被赶到小操 场之后,红卫兵又强迫他们挑沙子。经受了半天折磨的卞仲耘根本挑不起来。红卫兵一拥而上将她打倒,拳脚乱棍交加。此后又被学生们一路厮打扯向宿舍楼。一路 上乱棍如雨,宿舍楼走廊的白墙上留下了斑斑血迹。
批判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大约到下午5时,受殴打最重的卞仲耘失去知觉,大小便失禁,倒在了学生宿舍的台阶上。仍有一群女红卫兵围住她,往她身上倒脏物,用脚猛踢,大声喊:“装死!”
批斗会进入尾声。学校“文革筹委会”的人,电话请示北京市委后,由校工将布满伤痕,眼睛微张,瞳孔没有了反应的卞仲耘推到学校对面的邮电部 医院。那时天色还很亮,有红卫兵说就这样把卞仲耘推出学校“影响不好”,于是用大字报覆盖了她,还在上面压了一把扫帚。到医院已是晚上7时左右,卞仲耘已 死亡多时,成为“文革”中北京第一个遇害的教育工作者。
第二天,师大女附中红卫兵负责人要邮电医院的医生作尸体解剖,意在要医生证明卞死于心脏病,而不是被红卫兵打死的。卞仲耘的丈夫王晶尧坚决 反对解剖尸体,他不能让妻子惨死之后,再遭无礼切割。最后,在红卫兵负责人要求下,医院开具的卞仲耘死亡证明书上,死因一栏,填上了“死因不明”四字。
当前第 6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王晶尧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王晶尧
“文革”中,北京第一个被红卫兵打死的教育工作者——卞仲耘的丈夫。1945年,他与妻子一起奔赴解放区,投身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事业。妻子遇害时,王晶尧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近代史所工作。
1966年8月5日晚上,王晶尧被叫到妻子生前任教的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该校红卫兵负责人向他宣布他的妻子卞仲耘死了。王晶尧不认识这些人,请求他们写下了他们的名字。他保存下了这张有7人名字的纸片。7人中,有6人是红卫兵学生。
王晶尧坚决反对红卫兵提出的解剖尸体。第二天,王晶尧到西单商店买了一架照相机,在医院的太平间里拍下了妻子最后的照片。黑白照片里,尸体上的大片血斑伤痕清晰可见。另外,他还拍下了四个孩子环绕母亲遗体的悲哀面容,拍下了从火葬场烟囱里冒出的一缕青烟。这些照片保存至今。
王晶尧不但拍了照片,还把妻子被打死时所有的东西都保留了下来。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衣浸透血迹,上面用黑墨写上了“打倒”二字;还有一些当时家人用来擦拭尸体上血的纱布包和手绢;一条沾有粪便的裤子(卞仲耘被打得失禁)……每一样东西,他都用塑料袋包好,放进一个皮箱。箱子里还有卞仲耘老师戴的手表。当她遭到毒打的时候,手表上钢制的表链被打得扭曲变形,指针永远地停摆在1966年8月5日3点40分。
“文革”中期,王晶尧在家中柜子里为妻子布置了一个秘密的纪念堂。柜子的门是关紧的,但是柜子里壁贴着卞仲耘的照片,照片前供着一支鲜花。
“文革”结束后,王晶尧向法院起诉,从北京市西城区法院一直告到中国最高法院,从1978年一直告到1989年。但是没有结果。
2006年,王晶尧接受独立电影制片人胡杰的采访,制作了一个纪录影片《我虽死去》。他要把他的证物,他的照片,他的证词,他四十年来对卞仲耘之死以及“文革”罪恶的思考和分析,永远保存在胶片上。当年将卞仲耘抬到医院的林莽也在电影中说出了他的见证。
据子女透露,母亲死后,王晶尧极度悲痛,好几天都半夜咬着床上的草席抑制悲声,以至于把草席都啃了一个大洞。
如今,已年近九旬的老人说他之所以活着,就是为了揭露这段历史。“我这四十年来,我是在帮着扛着十字架,我现在还扛着,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我有责任,只有我有责任(包括我的孩子在内,他们所理解的,所感受到的,所想到的都不能和我一样),因为我是亲身经历者,如果我不把这些真相揭露出来的话,那就是没有尽到责任。用我一句话,我就白活了。这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部分内容来自王友琴《艰难的控诉》、《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校长》等文)
当前第 7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柴梅尘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柴梅尘 (1917-1993)
已故院士、古生物学研究专家、“中国恐龙之父”周明镇之妻。周明镇曾获号称古生物研究的诺贝尔奖的罗美尔.辛普森奖。
柴梅尘年青时深受巴金作品影响,夫妇俩与巴金夫妇是好朋友,一直保持紧密联系。1951年,已是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的周明镇从美国归国,“哪怕是上岸就杀头也要回来”。柴梅尘带两幼子(周西蒙,周西芹)从台湾归国。
“文革”期间,柴梅尘与家人饱受批斗之苦。周明镇曾自杀数次,均被及时发现并抢救。据其学生回忆,某次周明镇自杀抢救苏醒后,马上被押回单位继续批斗,渴得连痰盂里的水都喝了。
1968年,长子周西蒙卧轨自杀。在长子去世后,柴梅尘自责了二十年,“为什么会带孩子回来送死?”
1990年,柴梅尘患上忧郁症,1993年2月26日,在家中自缢。去世前两天,在睡梦中突然大喊“西蒙,西蒙,妈妈来啦!”
当前第 8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陈寅恪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陈寅恪(1890—1969)
百科全书式学者。
义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祖父陈宝箴,曾为湖南巡抚,主张变法维新。父亲陈三立,为晚清著名诗人。
少时在家塾就读,广涉经、史典籍。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行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及美国哈佛大学等。 留学期间,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文字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为精。
1925年回国。1926年6月,与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一同应聘为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四大导师”。
1928年,清华学校改制为清华大学,应聘为历史、中文两系教授,并在北大授课。1930年以后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等职。
1937年7月抗战爆发,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1938年秋,陈寅恪随西南联大迁至昆明。
1939年春,英国牛津大学聘其为汉学教授,成为该校聘用的首位中国籍专职教授。他离昆明到香港,因“二战”爆发,被逼暂居香港,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香港,寅恪立即辞职闲居,日本当局持日金四十万元委任他办东方文学院,他坚决拒绝。 1942年春,随即出走香港,先后在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任教。曾作赋讽刺桂林某些文人向蒋介石献九鼎之举。期间,出版《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 论稿》两部著作。
1945,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获授英国皇家科学院外国籍院士。眼疾治疗无果,双目失明。遂辞去聘约,于1946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
1948年,到广州,拒绝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岭南大学,于1950出版《元白诗笺证稿》。1952年移教于中山大学。1955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
晚年,在助手帮助下,编《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并著洋洋八十万言《柳如是别传》。
“文革”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离世。
陈寅恪一生提倡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1953年,中共中央历史研究委员会决定在中国科学院设立三个历史研究所(上古、中古、近代),拟请陈寅恪任中古所所长。在1953年12 月1日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他提出就任的两个条件:第一条,“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请毛公或刘公绘一允许证明 书,以作挡箭牌”。并说:“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当局,刘公是党的最高负责人。我认为最高当局也应和我有同样看法,应从我之说。否则,就谈不到学术研 究。”终未就任。
他拒绝做全国人大代表,虽同意任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而并未到任,是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却从未出席会议。他曾“怒骂”那些与他相熟、并加入民主党派的朋友,称之为“无气节、可耻”,比喻为“自投罗网”。
1958年,陈作为“中山大学最大的一面白旗”遭到批判,被迫停止授课。他给校长一信,信中说:“一,坚决不再开课;二,马上办理退休手续,搬出学校。”次年,他还对劝他重新开课、带研究生的人说,“只要(有?)毛主席或周总理保证不再批判,我才开课。”
1967年,面对“文革”的批判和迫害,陈写了书面声明;“一,我平生没有办过不利于人民的事情。我教书四十年,只是专心教书和著作,从未 实际办过事。二,陈序经和我的关系,只是一个校长对老教授的关系,并无密切的往来。我双目失明已二十余年,断腿已六年,我从来不去探望人。三,我自己的一 切的社会关系早已向中大的组织交代。”
当前第 9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陈永贵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陈永贵(1914-1986)
1914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乡小南山村,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担任大寨公社(现在的大寨乡)大寨生产大队(现在的大寨村)的中共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进行农田改造,建设稳产高产梯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
1960年2月,中共山西省委将陈永贵树为典型,在全省推广大寨的生产管理经验。
1963年夏,大寨遭遇特大洪水,陈永贵提出 “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当年社员口粮不少,社员收入不少,上交国家的统购粮不少”的“三不要三不少”口号,自力更生抗灾夺丰收。
1963年11月,山西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党组织向大寨党支部,党员向陈永贵学习。于是在60年代初,山西全省出现学大寨、学陈永贵的高潮。
1964年3月,毛泽东南下了解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情况,听取了当时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关于陈永贵和大寨的汇报,要求周恩来留意大 寨和陈永贵的材料。周恩来指示陶鲁笳亲自到大寨蹲点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农业部长廖鲁言也率队到大寨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对大寨经验和陈永贵事迹予以肯 定。
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肯定大寨经验。陈永贵作为人大代表出席三届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应毛泽东之邀参加12月26号日毛泽东的生日午宴。
1964年底,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农业学大寨”。
1965年1月毛泽东主持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向全党发出学习大寨 的号召。全国农村掀起“学大寨”的高潮。十几年中,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710万人次到大寨参观学习,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大寨。周恩来曾三 上大寨虎头山,郭沫若更是将虎头山作为自己的人生的归宿。在全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大寨几乎成为农业的“麦加”。
1967年1月,陈永贵参加了造反派对中共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夺权活动。2月,作为总指挥夺了昔阳的党政大权。3月,经毛泽东亲自提名,出任山西省革委会副主任。
1969年,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中共九大中央委员。
1970年8月,北方地区农业学大寨会议召开,陈永贵介绍整“五种人”的经验。会后,全国再次掀起农业学大寨的高潮。
1971年,经毛泽东提名,在中共山西省三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省委副书记。
1973年,当选为中共十大中央委员,并经毛泽东提名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年底,辞去大寨大队常支部书记职务。同年,昔阳虚报粮食产量8979万斤。
1975年,经毛泽东和周恩来共同提名,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主抓农业工作。此后,走遍全国大多数省份,用“大寨精神”抓农业生产。后人称其为“扎白毛巾的副总理”、“布衣宰相”、“文盲宰相”。
1976年12月,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作题为《彻底批判四人帮,掀起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新高潮》的报告。
1977年,在中央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三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十一届一中全会上再次当选为政治局委员。
1978年2月,在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
1979年,被免去昔阳县委书记职务。
1980年9月,辞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1982年,落选中共十二大代表。9月,十二大召开,失去政治局委员职务。
1983年,中共中央接受陈永贵的请求,分配他到北京东郊农场当顾问。
1986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当前第 10 张|共 66 张图片

《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陈耀文 250cm x 200cm 布上油彩
陈耀文
1960年3月14日,出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唐格木劳改农场。三岁时被送回祖籍河南武陟县大封乡赵庄,随爷爷奶奶生活。
1966年冬天,重回父母亲身边。
1967年春天,随父母弟妹搬迁到青海省会西宁,就读于西宁南山路小学。
“文革”期间,曾是红小兵,红卫兵,共青团员,副班长,班长,团支部书记,基干民兵排排长,西宁十一中学团委委员,目睹过武斗的场面,抚摸过保皇派的“阴阳头”,旁观过浩大的群众游行,参加过居委会的批斗会。
1976年12月28日,在父亲的多方努力之下,陈耀文顺利穿上军装,成为青海省军区解放军第四医院的一名新兵。从军前几年曾是放映员,洗衣班班长,卫生员。
1979年夏,参加了地方高考和军队院校招生考试。军校考试获得青海省军区第一名,但因视力不合格未能被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录取。
1980年,考入兰州军区军医学校检验班。
198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毕业,被提拔为军官,行政23级,正排职,并分配回原医院检验科任检验技师。期间在文学领域刻苦耕耘。
1985年8月16日在《解放军报》发表组诗《战士万岁》。几个月后,作为宣传干事成为中越战争老山前线将士的一员,担任前线部队战报《猛击报》编辑,并组织成立“老山魂战士诗社”,出任社长,发表众多诗歌散文。
1987年5月,随部队撤回陕西驻地。
1990年底,开始涉足部队电视工作。1991年,所负责的47集团军电视报道工作荣获解放军全军第一名,
1992年8月,制作的电视新闻专题《来自地下600米的报道》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获得当年全军新闻一等奖,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陈耀文荣立二等军功。
1994年1月10日,进入央视《东方时空》,任“焦点时刻”记者。
1997年8月,以副团职中校的军阶正式转业离开军队。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栏目在央视一套开播,首期节目里,陈耀文兼任摄像和编辑。随后几年,参与中国新闻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秦 兵马俑二号坑开展,驻港部队亮相,香港回归,三峡工程大江截流,1998全国大抗洪,建国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千禧年,新世纪,申奥成功,国足冲进世 界杯、中国驻阿富汗使馆复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落、伊拉克战争、萨达姆被俘,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伦敦地铁爆炸案,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发 射,巴勒斯坦大选,抗战胜利60周年……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 曾任《东方时空•直通现场》、《东方时空•时空连线》和《国际观察》主编,《世界》总编导,《感动中国》、《3.15红黑榜》和《温暖在身边》等央视节目 策划者之一。
1994年12月,采访新疆克拉玛依“12.8”重大火灾事故,所制作的纪录片因故未能播出。2006年底,在火灾12周年之时,以《迟来的报道——克拉玛依“12.8”特大火灾事故揭秘》为题,在个人博客里连续发出四篇详细的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