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小时候的资料: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29:50
2011年05月03日

 

来!继续说故事。话说那一年初中二年级的暑假,我跟我妈去佛光山参加禅修班听法师讲课。上课的法师很多,但人们往往会有一个错觉,法师啊!跟中医师是一样的,都是越老越受欢迎。只要是老法师,老中医,身边总是会围绕者一群人。下课后,大家都去找老法师开示了。而那位前世是道宣法师弟子的年轻师父,却没有人去找他问问题,或许是他太年轻的缘故吧!大家一窝蜂跑去问的那个老法师,身上发着是红光,一般如果身上有红光的人,都是将来死后发愿要往生净土的人。而这位年轻法师身上发的是五彩光辉,如果是见到这样的光辉,一般至少都是登地菩萨以上的阶位,大悲、不出三界之外。大愿、不灭六道之中。生生世世誓要救度众生,才会有这样殊胜的光辉。

 

下课后,我妈当然是去找老法师了。而我看那位年轻师父,正在一旁翻阅着《大智度论》。我就心生好奇的走过去问他:“大师,你在干什么啊!”他非常惊讶的“啊!”的一声。之后回答说:“小姑娘!你别折杀我了,我可不是什么大师啊!在佛光山能称得上大师的就只有我们的家师,星云大师啊!”我笑嘻嘻的“哦!”的一声。接着说:“我虽然平时调皮捣蛋了一点,但是我不会叫错人的,相信我,有一天你会变大师的。”我接着说:“好了,下课时间只有45分钟,我想把握时间问问师父一些佛教的问题,可以吗?”。法师笑着回答说:“当然可以啊!但你叫什么名字呢?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呢!”。我小声的回答:“我叫方雪嫣,叫我阿嫣就可以了。”法师接着问:“那么,请问阿嫣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呢?”我咳了几声(有点像老人咳的声音)问说:“法师,请问你为什么要出家呢?像你这样的年纪,难道你真的没有七情六欲,没有喜欢的人吗?”法师带着有点blue(忧郁)的心情开始回忆往事:“我不是没有七情六欲,也不是没有喜欢的人”“我原本是教电脑IT的老师,也有自己心目中所喜欢的人……但是自我观察缘起法则之后,我就将小爱升华为大爱了。”我好奇的问:“嗯嗯!好一个缘起法则。但……这是做什么用的呢?”法师接着说:“例如,男女之间的爱……

 

一、遇到一个真正呵护和包容自己的人。你知道要具足多少福才能做到这点吗?
二、真正爱我的人。你又知道要具足多少福才能做到这点吗?
三、可以守护在我身边的人。你又知道要具足多少福才能做到这点吗?
四、共同承担生活,面对生活,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彼此的痛苦,生活因而变得美丽而快乐。你又知道要有多少因缘才能具足这点吗?

 

如果你不知道这些缘起法则,又想要得到某种结果。又不想不修福慧以具足那些结果。那你所想的这些事情就叫做空想、空愿、妄求。如果你懂得缘起法则,珍惜现况,珍惜现在你所有的人、事、物,用这些再来培植未来的福,这样未来就会有更多更大的福,乃至一切所求皆能得以如愿。不然你现在眼前所见到的福,终究也会有用光的一天!因为你不懂得继续增上自己的福!

 

比如、转轮圣王。行十善具足,才能感得有玉女宝(亦名净妙德,玉女者,谓颜貌端正,色相具足(非常漂亮的意思),身则冬温夏凉(冬天可以抱着当热宝,夏天可以吹着当电扇),于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青莲华香(是天然的芳香剂可以除异味,臭气),言语柔软,举动安详;食自消化,非同世间女人,有诸不净,是名玉女宝(呵呵,想要拥有这么好用的女人确实不容易啊!难怪会叫玉女宝啊!)。)。你对十善如果真的愿意修行。当然也可以感得如此的果报。但这些终究还是未能脱离三界轮回……如同……

 

做梦中佛事,
建水月道场。

 

故应当体会众生的苦难!

 

观自己苦,发出离心,观众生苦,发菩提心。

 

听完这位法师这样说,我差点就跪下去拜了。这实在是太有说服力了,真的是大大地感动人啊!。

 

登地菩萨的见解果然就是跟一般的猪头不一样。接下来我就问法师说:“法师啊,可不可以再请教你一下,什么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法师笑笑说:“这个问题可不好回答啊!不过我尽量尝试回答看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词啊!当年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中文字串呢?那是因为当时很多译经师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中文字串可以直接代替这个词。”所以如果想要了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词真正的含义,那就必须同时了解其他七个词的差别,才能说明清楚。究竟是哪七个词呢?

 

一、布施修福。
二、聪明。
三、知识。
四、技术。
五、智慧。
六、般若波罗蜜多。
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么从“布施修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七个词,有差别吗?当然有差别。现在我就一一来说明。

 

一、什么叫“布施修福”呢?

 

“布施修福”就是透过“财布施”或“法布施”或“无畏施”,而成就一切善报、一切功德。但是,有“布施修福”,就一定会有“聪明”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为什么有“布施修福”,还不一定能具有“聪明”呢?因为还有犯戒的业障在。所以有人虽然“布施修福”,而其福报并不会往“聪明”发展。如果有布施修福,犯怎么样的戒,会造成不能成就“聪明”呢?如果有人布施修福,还是不能成就“聪明”,其相关的戒有很多,但由于时间不多,我今天只能略说一、二。在此,我先定义一下“聪明”的意义,接着再来深入说明。

 

二、什么叫“聪明”呢?

 

耳聪(听得清楚)、目明(看得清楚)、记忆好,叫“聪明”。当一个人能布施修福,同时做了一些会造成“耳不聪、目不明、记忆减退”的事,则就是犯了戒,所以虽然布施修福,也不能成就“聪明”。例如:饮酒、吸毒、贪睡、贪食造成身体粗重昏沉(所谓:肚皮若硬硬,眼皮就松松)、不系念在前、不定心……等等。这些行为如果不戒掉,则会造成一个人纵然有福报,也聪明不起来。又纵然有福报,有聪明,也会慢慢地将聪明给弄没有的。因为这些行为都是会令记忆力减退,并且还会引发幻听、幻觉、幻视。所以不但不能变更聪明,而反而会有心理疾病的产生,所以要戒掉就会慢慢变好。又如果有人“耳聪、目明、记忆好”。我们如何得知此人是因为“布施修福”来的呢?如果一个人,天生就视力不好、听力不好、记忆力不好,这时,我们就知道,他是过去世没有布施修福,所以今生一出生就如此。反之亦然。因此,可以得知天生视力、听力、记忆力都好的人,不会是这辈子修来的。当然就是过去世修来的。又如果一个人出生时,视力、听力、记忆力都不算差,但是犯了刚刚所讲的戒时,也会造成“不聪明”。如果经学习、训练、转业因业缘,也能令我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加强,而变好。因此,可知后天视力、听力、记忆力从不好变好,则是现世个人的努力。而个人的努力,就是在修现世福、未来福。所以就能有所改善。综合来说,当我们能“布施修福”后,别以为如此就一定能具足“聪明”,还得要“持戒”。如此才能从“布施修福”而保持“聪明”。又,我们要知道,“先天的聪明”是从过去世的“布施修福”来的。但是,后天的“聪明”,是从“持戒”及训练“看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来的。

 

三、什么叫“知识”呢?

 

“知识”就是如实知的认识。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不符合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就叫“不如实知”,或叫“不如实”。当我们对某一事物的现象及道理的“认识”,是百分之一百符合于实际的现象及道理时,那就叫“如实知”或“如实”。现在我们再来问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就是具有“听得清楚、看得清楚、记得清楚”,就一定能具有“知识(如实的认识)”吗?不一定。因为,当一个人,具有“聪明”,也还得要“常如实看、常如实听、常如实问、常如实研究、常如实观照”,才能由“聪明”而再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如实的知识(认识)”。否则,空有一身“聪明”而“不如实知”,则会造成“邪见”。因此,这时,我们就要知道,从“聪明”要发展到真地有“知识”,是要加上训练“如实知(观照)”,才能从“聪明”发展成“具如实的知识”的。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这是《妙法莲华经》中所说的“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就是令众生成就“如实的知识”。

 

四、什么叫“技术”呢?

 

技术就是技艺能力,也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工巧”。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有“聪明”,有“如实的知识”,就一定有“技术”吗?不一定。为什么呢?例如:一个人,能“如实地研究”有关“中文打字”的“知识”,但是,如果这个人从来就不“练习”,则他也是不可能成就“打字高手”,也是不可能一分钟能输入100个中文字的。因此,我们要知道,纵然,我们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也还得“多练习”,才能成就“技术”的。

 

五、什么叫“智慧”呢?

 

“智慧”就是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当一个人,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就一定具有能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或成就所愿的“智慧”了吗?不一定。例如: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有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结果还被捉到,而进监狱。这时没有人会说他是有“智慧”的,顶多说,他是技术很好,智慧不足。又,如果有一个人对所有的锁有如实的“知识”,也训练成就开锁的“技术”,但是他竟然用这个“技术”来做坏事,偷东西,虽然没有被捉,没有进监狱,这时业力的因缘法中,还是要还的。这时有智慧者不会说这小偷是有智慧的,因为他会招恶报,因此,我们就要知道,从“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要发展到具有“智慧”,还得要“了解缘起法”,才能正确地在“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方式下来解决问题,成就所愿。

 

六、什么叫“般若波罗蜜”呢?

 

“般若波罗蜜”就是“运用事先了解的智慧,以便能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轮回的河流,到达解脱三界轮回的对岸。”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就一定能解决三界的轮回吗?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但不曾将所修功德发愿回向解脱三界轮回,也就是不曾“发出离心”,则其未来的发展,则还不会趣向解脱三界轮回。又,如果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同时也发了“出离心”,但是实际上并未具足“出离行”,则也不会真正成就解脱三界轮回。因此,我们要知道,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还得要“发出离心,修出离行”,才能成就解脱三界轮回的“般若波罗蜜”。

 

七、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十个名号具足成就。哪十个名号呢?就是:(一)如来(梵tathagata)。(二)应供(梵arhat)。(三)正遍知(梵samyak-sambuddha)。(四)明行足(梵vidya-carana-sampanna)。(五)善逝(梵sugata)。(六)世间解(梵lokavid)。(七)无上士(梵anuttara)。(八)调御丈夫(梵purusa-damya-sarathi)。(九)天人师(梵castadeva-manusyanam)。(十)佛(梵buddha)。(十一)世尊(梵bhagavat)。

 

为什么说十名号时,却列了十一个名号呢?例如:当称为释迦佛时,则“佛”为通称时,则具足其余十个名号才能叫作“无上正等正觉”;当称为释迦如来时,则“如来”是通称时,其余十个名号具足,才能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又,如“缘觉”又叫作“辟支佛”,虽然有“佛”名,而不具足成就其余十个名号,所以还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说,十名号其实还是在说十一个名号。也就是当其中一个名号成就时,还得成就另外十个名号,才算是“无上正等正觉”。

 

当一个人具有“布施修福、聪明、知识、技术、智慧、般若波罗蜜”时,就一定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并且十一个名号的功德全都具足成就吗?不一定。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已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因此而解决三界轮回,成就“阿罗汉”果位,或成就“辟支佛”果位,也还不一定能成就“十一名号具足”的“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为什么呢?例如:《解深密经》云:“善男子,若一向趣寂声闻种性补特伽罗,虽蒙诸佛施设种种勇猛加行,方便化导,终不能令当坐道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来唯有下劣种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众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弃背利益诸众生事。由彼一向怖畏众苦,是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当坐道场,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彼名为一向趣寂声闻。若回向菩提声闻种性补特伽罗,我亦异门说为菩萨。”由经文中,我们可以知道,一向趣寂的人,纵然解脱了,也还不一定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如果“回向菩提”,也就可以称为“菩萨”了。

 

从这儿,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人只成就“布施修福,乃至般若波罗蜜”,而没有“回向无上菩提”,则还是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因此,还得“发菩提心”。又,有“发菩提心”的人,就一定能成就无上菩提了吗?也还不一定。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发菩提心的人,其菩提心还得坚持到成就十一个名号具足时,才真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中间退转了,则不能成就无上菩提……。

 

所以发心,就是立志……。

 

由于立志的不同,果报就会不同,如下所示:

 

1、所立的志向,是不合理的。则根本是不可能发展成功的。
2、所立的志向,是合理的。也就是有因缘可以具足的。

 

这第2项,又可以分为两类:

 

1、所立的志向,是危险、无效、有后患的。
2、所立的志向,是安全、有效、无后患的。

 

这第2项,又可以分为两类:

 

1、所立的志向,是世间有漏的愿心。是会造成三界轮回的。
2、所立的志向,是出世间无漏的愿心。是可以解脱三界轮回的。

 

这第2项,又可以分为两类:

 

1、所立的志向,是小乘发心。
2、所立的志向,是大乘发心。

 

这第2项,又可以分为两类:

 

1、所立志向,是发大乘心。想要成佛。
2、所立志向,是发无上乘心。用尽一切时间、福报、智慧、能力、因缘来帮助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咦!眼看上课时间就要到了,这位法师最后跟我说一个有关“发心”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在家的优婆塞,自己修行纯熟,只差一点点法而未通达。只要再请佛陀指导一下,则能当场证阿罗汉。因此,他就去向佛陀请法。当这位优婆塞到了佛陀处顶礼、并供养后,请佛说法。这时,佛陀默然而住。这位优婆塞再三请法,佛陀也都是默然。这位优婆塞没办法,只好顶礼后离开。这时,阿难尊者在佛陀后面为佛陀扇扇子,看到了,就下来跪在佛前请示。阿难说:“依我观察,这位优婆塞根基纯熟,如果佛陀开示相应法要,我看他必然能当场证阿罗汉。佛陀为何不为他说法呢?”

 

佛陀说:“是的,你的观察正确。但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佛陀又继续说:“如果我为他说法,确实他会依小乘法而得度。但是,你知道吗?因为我不为他说法,所以,他依大乘法而得度。”。这时,阿难就请问说:“为什么说他依大乘法而得度呢?”佛陀接着说:“当他再三请法,而我默然。这时,他离开后,走到精舍门口时,就发大愿:依我的根基,佛陀不愿为我说法,好!我将来一定要成佛,广开方便,为一切众生说法,令一切众生都能成就。”这时,佛陀微笑说到:“因此,我不为他说法,他依大乘法而得度。他是发了菩提心而离开的。”

 

顶礼大智妙吉祥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