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10账户全部禁用: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是我永远的追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1:18

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是我永远的追求

---------记开封市优秀班主任江斌

张太仓

追求,是人生的指路明灯,是人类对美好的希冀,是人类的一个永恒信念。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也将会迷失自己。“纵横古今,贯穿天地,追求如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我的追求就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在日前学校举行的 “我把青春献给党”的演讲比赛上,初三年级段江斌老师的激情演讲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江斌老师用她那朴实无华的语言、亲切真实的感受,讲述了自己诚挚而平凡的教育追求、丰富而又质朴的教育人生。她那崇高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学生无私博大的爱无不在诠释着她对献身于党的教育事业这个人生目标的孜孜追求。

她,一个年轻的女大学毕业生,十三年前,本可以按照家人的意愿在其他行业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却执意要让自己的青春绽放在事无巨细的操心牵挂的教室里,将爱的种子播撒在性格迥异的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她高兴,她快乐,因为她实现了儿时的希望和憧憬。从那时起,她就带着她那平凡的追求步入了学校,走进了教室,踏上了讲台,当了一名语文教师,开始了人生夙愿的追求。

一、先“走近”学生,才能“走进”学生。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育的成效是师生认识情感及其他因素相互配合的结晶。初任班主任揭开了她人生的新篇章,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听着那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她心里就暗暗发誓:我要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不要功名,不要富贵,只要能好好地教育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不要轰轰烈烈,但要踏踏实实;不要点滴相报,但要今生无悔,我要把所有的爱都奉献给学生。她慢慢的追求路程告诉我们她不仅这样想,她的确也这样做了。

每天清晨,她早早到校,领着学生们值日、背书;课间,和学生一块儿活动、游戏;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起跑线”;放学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整理教室,而后,和学生们一道关好门窗、离校回家。在她的眼里,一方面,孩子们刚到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应该多深入到学生中去,领学生熟悉校园、熟悉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熟悉新的班集体……,另一方面,又要用心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主动走近他们。学生违纪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相信他们没有下一次;学生考试成绩不太理想,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掌握方法,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运动会上受伤了,马上到学生跟前问长问短,帮助医治,联系家长,叮嘱他们早日康复,重返校园;学生放学后没有按时到家,就和家长一道想办法,勤打听,帮助家长找回学生并再三叮嘱安全。学生受委屈了,学生情绪低落了……她都会在学生需要她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在学生面前并努力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赞扬他们。她爱着学生的爱,梦着学生的梦,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快乐着学生的快乐!

心理学家诺尔蒂认为: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身的价值;如果儿童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信任他人。就这样,她慢慢地通过自己的眼神与学生的心灵碰撞,从而产生了理解的火花;通过慈爱的体态语言交流,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逐步接纳自己;通过和学生深层的学习和生活交往,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她将这个信念挂在嘴边,记在心里,更在家长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心里装着学生,才能走向大爱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是的,老师的爱,是一种不求回报、无私真切的爱,它没有血液的承载,却依旧那样诚挚、醇厚、浓烈。2008年4月的一个周四,江老师正在教室上课,第一节下课后一到办公室,办公室里急切的同事就告诉她家里打来了电话,说她儿子患了手足口病,家里人很着急,希望她能快些回去。办公室里的其他老师也劝她,调调课,安排一下班级赶紧回家。她心里焦虑万分,想象孩子得病后那双渴望的双眼,她也不禁心里发酸,头脑发懵,但她还是稳了稳神,迟疑了片刻,谢过其他老师,把长发拢了一下,拿着课本又走上了下一节课的讲台。据老师们说她坚持把课上完,又找班干部布置了班里的事情后才匆忙地赶往医院。

看着躺在病床上输液的孩子,听着忙碌着的爱人的苦诉,她心如刀绞,充满内疚,眼里含着泪水爱抚地注视着孩子。大夫告诉她孩子还小,要小心并发症,为了控制孩子的体温,晚上每隔两个小时必须要测量一下,白天要坚持配合大夫进行治疗,她点头记下了,但却没能按大夫的要求守护在生病的儿子的病榻旁。在孩子生病的一周里,她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也没缺过班级的一次活动,一如既往地把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只有在晚上才来到孩子身边,给予她迟到的爱。她只能在心里默默地对家人和孩子道声歉疚:孩子,你可知道妈妈多么地爱你,多么想天天、天天陪着你,特别是多想在你生病渴望母亲时能给你一丝丝的安慰么?但妈妈对不起你,妈妈不能。你不要怪妈妈,因为妈妈是一位人民教师,学校里还有那么多的孩子在等着妈妈,也想念着妈妈,他们更需要妈妈啊!慈爱的父母、爱人啊,我也多么想和你们在一起多待些时候,多担待些家庭和孩子啊!但是我不能,因为在小家和大家的抉择中,我必须选择后者。

后来,有的家长得知这件事就悄悄地送来了鲜奶、蔬菜和鸡蛋,她看到那些东西时,控制了多日的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虽然不知道是谁送来的,但那份温馨的情谊却至今令她感动,她深知,所有的这些都是她师爱的结晶。师爱因学生的爱而变的浓郁、沉厚和博大,学生的爱也因师爱而变的绵甜、神奇和悠长。选择了一方教室,她不曾后悔;选择了三尺讲台,她倍感幸福。

三、先有自身的“美”,才能播撒“美”

教育工作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全面接触、相互作用的劳动,是一种“做人”与“育人”密切联系、内在统一的劳动。人们常说,“爱美是人的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事实表明有爱美之心,并不等于就有了美的修养。世界纷繁复杂,中小学生往往分不清真假、善恶和美丑,有的盲目崇尚“哥儿们义气”,有的盲目模仿影视中的暴力动作,有的盲目追求“流行”,有的冷漠无情,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育人,更要学会用“美”的尺子去度量自己,去塑造美,播撒美。

她深知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知识的化身和道德的象征,“师如父母”不仅表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也说明了老师对学生行为和心灵的导向作用。因此,老师只有自身“美”起来,才能成为“美”的使者去播撒“美”的种子。

有一次,她刚接一个新班,有些学生很不服气,认为老师比他们大不了多少,故意和老师对着干。她通过召开班干部会议,开主题班会,“班级----我的第二个家”大讨论、私下谈话、生活关心、家访等形式,用民主加科学的方法,化解了隔阂,走向了认同,取得了那些不服气同学的渐渐地了解和信任。后来,在班主任工作日志上她这样写到:态度动机——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的基础;基本导向——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以身作则——人生路走好,出口话说好,出手事做好;方式方法——以诚感人者,人亦诚应之。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还有一次,她上课铃响后走上了讲台,班长喊“起立”后全班同学都向老师回礼问好,但一个叫张志强同学没站起来。当江老师的目光投向他、全班同学都在等他时,他才懒洋洋地站了起来。这时她说道:“全班同学都坐下,张志强同学先站着。”他顿时一脸怒气地望着老师,认为老师会批评他,所以表情十分不屑,做好了和江老师针锋相对的准备。江老师停了停,说道:“张志强,我们俩再来一遍,好么?”没等他反应过来,江老师便先向他敬礼说道:“张志强同学好!”他十分惊讶,脸上的表情也非常尴尬,愣了半天才微笑地望着老师,不好意思地小声回敬道:“江老师好!”全班同学也顿时友善地笑了。从此以后,他上课前总是第一个站起来和大家一起向老师问好。老师美丽的言行使他收到了教育,也给他播下了文明礼貌的种子,使得他以后逐步养成了语言美、行为美的习惯。

美的种子需要不断播撒,才能使美的森林生机盎然,万古长青;美的源泉更需要汩汩流动,才能让美的大海深邃宽广,博大永恒。浩瀚的大海,高峻的山脉,无垠的草原,灿烂的朝霞,醉人的落日,闪烁的星斗是大自然的美;学生的生活中常听到的:“您好”、“谢谢”、“再见”、“请”等等是语言美;校园干净、教室整洁、草地青青、花木飘香、蝴蝶飞舞是环境美;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乐于助人是心灵美,等等这些都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席勒曾说:“文化教育的最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使人在美的领域所能扩展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因为道德状态只能从审美状态发展出来,而不能从自然状态发展出来。”因而,老师只有不断培育自己美,才能培养学生的美。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的可贵在于追求。勇于追求,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因为有了追求,才有梦想的实现,才有了生命的激情,才有了雀跃于脸上的欣慰笑容。是啊,她的追求是平凡的,平凡得就象一颗小小的铺路石,没有水晶纯净,没有宝石艳丽,更没有钻石那般光芒四射。但是她的追求却是伟大的,因为她所从事的事业是默默的奉献和无私的牺牲。教育工作中,她正在谱写着“我把青春献给党”的最美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