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先科被谁投毒:从养水说起 作者 suishen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1:17:25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那么,什么是养水呢?
什么是适合养鱼的好水
——从养水说起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那么,什么是养水呢?
大家都知道,从水龙头放出来的自来水是不适合直接养鱼的,必须先除氯、增氧,要求高的,还要对水的硬度、PH进行调整。我们通常把进缸前对水的处理称之为“做水”,当然,也可以把做水看作是养水的一个环节。
经过除氯、增氧、调整硬度和PH值的水算不算好水呢?从常用的测试指标来看,可以算好水,但这种水有两个缺点:一是不够稳定,二是比较“瘦”。用做好的水养鱼,水质很快就会发生变化,因为它缺乏自净能力;做好的水通常比较干净,几乎没有有害的物质,但同时也缺少对鱼和其它生物有益的的东西。
把新鲜的自来水在敞口储水容器中屯放一段时间,对除氯、增氧有很大帮助,但这还不是我们说的养水,真正的养水,必须是在水族箱中,而且是在有鱼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一、开缸
开缸是养水的一个重要阶段,基础打得好不好,对将来有很大影响。
新的水族箱里放进自来水,经过曝气除氯、增氧,就可以放闯缸鱼了。有了鱼,水中就有了有机物来源,其主要成分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这些物质的积累使水受到污染,与此同时,以有机物为生的微生物,主要是各种异养菌开始大量繁殖。有机物分解的产物又引来了新的微生物,其中,蛋白质等含氮化合物经过分解产生的氨,为硝化细菌提供了食物,于是,硝化细菌开始繁殖起来。此外,还有各种浮游生物、原生动物等也相继出现,水中的生物和各种成分趋于多样化,并形成了简单的食物链,水开始具有了活性。
硝化细菌包括铵氧化细菌(又叫亚硝化细菌)和亚硝酸氧化细菌(又叫硝化细菌)两类,它们能够有效分解对鱼有毒的氨及其转化的亚硝酸盐,因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开缸是否成功,其主要标志就是硝化系统的建立,氨和亚硝酸盐的去除能力,也是衡量水的自净能力的重要指标。
各种菌类不仅仅生活在水中,在缸壁、底砂、以及缸内其它固体表面,都附生着大量菌类,硝化细菌主要是附着在物体表面生活,水中反而数量很少,而且缺乏活性。还有许多异养菌也是在固定表面上生活更有活性。实际上,养水主要就是养微生物,也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微生态水环境,它包括水体、缸体和过滤系统各个要素,离开了缸,水的稳定性就会降低,同样道理,一个成熟的好缸,也不会因为日常换水而破坏水的稳定性。
在开缸阶段,采取一些强化手段,配置强有力的过滤系统,包括足够的滤材。
我们一般把滤材分为物理滤材、化学滤材料、生物滤材三大类,实际上,大部分物理和化学滤材同时也有生物培养功能。配置生物滤材的目的,是为了给各种菌类提供充足的附着表面。在水族箱中,菌类的生长繁殖,如果受到生存空间的限制,就很难适应高密度饲养的负荷,利用滤材扩大菌类的生存空间,就能够获得比自然条件下更强大的自净能力。
根据硝化细菌附着生长的特点,为它们提供适当的居住空间,是建立强大硝化系统的基本条件。适合硝化细菌附着的滤材种类很多,我们通常会选择比表面积大的材料,以减少过滤器的体积。在满足硝化菌生长繁殖的前提下,也要考虑为异养菌培养提供合适的条件。
异养菌是利用自身分泌的各种酶来分解有机物的,有些菌可以产生胞外酶,这些酶被释放到水中,菌体无需附着在有机物上便可以进行分解和吸收,但有些菌只能产生表面酶,也就是说,菌体必须附着在有机物上才能分解和吸收。在滤棉上有较多的有机物,这里也是异养菌大量繁殖的地方。滤棉是否应该勤洗勤换,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只要滤棉不堵就可以不清洗(或更换)。除了滤棉外,还可以使用生化棉作为菌床,因为它的孔隙比较大,不容易堵塞,可大大减少日常维护。底砂也是一种良好的滤材,既可以培养硝化细菌,也可以培养异养菌,另外,底砂可形成局部乏氧区,对某些厌氧菌的生长有利。
2、充分供氧。
有机物的分解需要消耗大量氧,会造成水体氧含量降低,不仅威胁鱼的生存,而且不利于好氧菌的生长和工作。及时补充水中氧的损耗,在有机物浓度高的情况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硝化细菌是典型的好氧菌,在缺氧时无法有效氧化氨和亚硝酸盐,而氨和亚硝酸盐达到一定浓度时也会造成鱼的死亡。
过滤系统的效率和氧含量成正比,采用供氧良好的滴流或呼吸(潮汐)过滤方式,可以加快菌膜的生长,如果采用其它过滤方式,除了提高水体的溶氧量以外,也可以考虑对过滤系统进行局部增氧。
3、主动引进有益菌,可选择硝化细菌或复合菌(含硝化细菌)投入水族箱。
硝化细菌无处不在,只要有适合的条件,它们就会繁殖起来。但硝化细菌属于自养菌,必须在体内合成有机物,繁殖较慢,如果在水族箱内投入足量的硝化细菌,可以加快硝化系统建立的速度。
复合菌除了硝化细菌以外,还有一些其它有益菌,建议使用。有益菌不仅能高效清理水中的有机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微生态平衡,还会产生一些有益的代谢物(主要是次级代谢物),如抗生素、生长激素、维生素、生物硷等,对抑制有害菌,促进植物生长等有积极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经过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硝化系统便可初步建立起来,水中的有机物浓度也降到比较低的水平,这时,就可以正式养鱼了。
二、系统稳定性
开缸后,一般最好是逐步增加饲养量,因为这时的生物系统尚未稳定,抵抗冲击的能力比较差,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过滤系统能力不足,或饲养密度和投饵量过大,有机物排放量超过了系统的自净能力,水体开始富营养化。解决的方法,一是加强生物过滤(还可以配合物理吸附等辅助手段),二是降低饲养密度和投饵量,另外,就是通过换水稀释,这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但过度依赖换水来维持水质,会降低系统的稳定性。
有机物浓度偏高,虽然对大多数鱼没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水中常见的纤毛虫,在有机物浓度高的情况下容易大量繁殖,这是水族箱中爆发纤毛虫病(如白点病)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生物耗氧量大,各种好氧微生物和鱼争氧,对鱼的健康不利,鱼的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得病。有机物浓度高还为各种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环境中,鱼儿易患水霉病和细菌性肠炎等疾病,有些微生物,如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杆菌、痢疾杆菌等,会产生多种外毒素和内毒素,对鱼有直接的危害。此外,富营养化还会造成水体透明度下降,影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不利于观赏。
水质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微生态系统的稳定。微生态系统的稳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够适应短时间的外部变化的压力,保持自身生存的能力并保持系统集体性状的完整性;(2)对环境压力具有抵抗性和修补能力。环境压力没有超过一定范围时,系统可以抵抗这种压力保持稳定,如果环境压力超过其可抵抗的范围,由于某些微生物类群的死亡或失去活性,系统的部分功能丧失,此时系统的剩余部分又可与新出现的类群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即进行修补;(3)可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如跟随季节变化的周期性调整。
稳定性和微生物的多样化有关,一个稳定的系统,其微生物的种类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不会因为个别种群的变化影响整体结构。当微生物的种类达到某个程度,并形成相对均衡的结构,系统才能获得比较高的稳定性。
开缸后具体需要多长时间系统才能达到稳定很难说,也许一个月,也许几个月,有的水族箱甚至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很复杂,比较常见的是生物过滤系统薄弱,负荷能力不足,此外,随便增加鱼只数量或频繁更换品种;饲喂不定时不定量;不及时换水;过度清洗滤材;过滤器时开时停;以及随便在缸内用药等不当的做法,都会妨碍系统的稳定性,甚至造成系统的崩溃。
三、日常维护
再好的水也需要维护,从这个意义上说,养水贯穿于养鱼的全过程。
水族箱的日常维护是一个大题目,包括鱼的饲养管理、水质监控、器材养护等方面。不同鱼种的混养;饲料的选择和投喂量;鱼病的防治和检疫;特殊鱼种对水温、PH值、硬度的要求,以及鱼的繁殖等,都属于鱼的饲养管理范畴,其中有些内容和养水有关。过滤器、滤材、水泵、增氧泵等器材,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
对于一个良好的水族生态系统来说,水质的日常维护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控制好鱼的饲养密度和投饵量,保证过滤系统正常运转,再加上适时换水就可以了。当然,对水温和PH值等也要注意观测,必要时加以调整。
实际考察不同的水族箱,我们会发现,每个水族箱都不一样,单从水质方面来看,也存在很大差别,有的水族箱水质稳定,鱼的状态好,很少生病,有的水族箱水质差,鱼病多,经常死鱼,可称之为问题缸,多数水族箱居于中间状态,用分数来表示,大致在60—80分的区间分布(60分以下为不合格,80分以上为优良)。一般来说,只要加强过滤,或减少饲养密度和投饵量,情况就会有所改善,但还有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我们看不见,说不清的微生物,是很难控制的,一些有害菌不请自来,在水族箱里安营扎寨,形成恶劣的生态环境,一旦出现这种局面,采用常规手段很难扭转。对于问题缸,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最好的办法是彻底消毒后重新建缸。
由于各个缸的情况不同,水质的日常维护也不完全相同。有的人认为,家庭养鱼不用搞得太复杂,越简单越好,但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力求系统简单化的代价就是增加日常维护的工作量。
水质的日常维护,主要是换水。在水族箱这个人工生态环境中,很难形成完整的物质循环,由于饲养密度高,有机物分解的压力大,可能会出现分解不完全的现象,一些中间产物不能被继续分解,只能通过换水来稀释。某些矿化物,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利用生物法去除有一定难度,这些物质的积累,是相当常见的问题,这也是水族箱需要定期换水的原因之一。
换水的频率和换水量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是根据饲养密度、投饵量、水族箱的有效容积、鱼的品种、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等灵活掌握。有的缸一两个月不换水,鱼的状态仍然良好,多数缸最好一周换水3/1—1/4,饲养密度大的可适当提高换水频率,如果水有腥臭味,或鱼的食欲下降,就应该马上换水。
家庭饲养观赏鱼受到条件的限制,水族箱的数量和容积有限,而许多人见到喜欢的鱼就忍不住买回来,饲养密度越来越高,再加上投饵无节制,加重了水质的污染。生态系统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稳定性差,缺乏缓冲能力,水质波动大,对鱼不利,如果耗氧和复氧平衡不好,还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控制饲养密度是维护水质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专业养殖中有“生态防病”的做法,即合理掌握放养量,以保持鱼、环境、致病病源三者的关系处于平衡状态,实现效益最大化。家庭养鱼一般不追求效益最大化,适当降低饲养密度好处多多。
四、好水的标准
静态地看,经过增氧、除氯等程序“做”出来的水,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渔业水质标准,大致上已经算是好水了,用这样的水养观赏鱼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只有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水质相对稳定的水环境,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好水。
对于业余养鱼的普通爱好者来说,除了几种常见的测试剂以外(一般较多使用的测试剂有PH、NH3/NH4+、NO2、NO3、KH/GH等测试剂),主要是采用直观的方法来判断水质。
新鲜的自来水是无色的,但养过一段时间后,通常会带有浅黄色或浅褐色,这是正常现象。我国古代就有绿水养金鱼的经验总结,现代水产养殖也有看水色辨水质的方法。对于大多数热带观赏鱼来说,适合养殖经济食用鱼类(特别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鲢、鳙鱼)的水体太肥了,也不利于观赏。水色太深,透明度较差,说明水中有机物浓度过高,一般是过滤系统负荷能力不足造成的。适合观赏鱼的好水应该是透明度高,略有浅黄色或浅褐色的水体,水面无油膜、浮沫,闻之无味或仅有少许腥味。
有经验的老手通过观察鱼的状态就可以大致判断水质的好坏,水好鱼的状态就好,不仅食欲旺盛,生长快,而且体色鲜艳,疾病也少。如果鱼的食欲下降,经常生病,首先应该在水质方面找原因。鱼出现浮头的现象,通常是缺氧造成的,水中的溶氧量和饲养密度、温度、气压、水草夜晚的呼吸作用等因素有关,但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重要因素,就是水中有机物浓度过高,生物耗氧量大。因此,除了机械增氧外,换水稀释是提高溶氧量的一个有效方法。
能够较长时间不换水,而鱼仍然能保持良好状态,说明水的自净能力强,稳定性高,能拥有这样一缸好水确实令人羡慕,难怪一些鱼友以此来炫耀。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控制饲养密度,二是要强化生物过滤系统,形成良好的生态平衡。不过,除非我们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生态系统,实现大自然条件下完整的物质循环,否则,长时间不换水是不值得提倡的。
有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什么是老水?从字面上看,老水就是养鱼时间比较长的水,这样的水未必是好水。如果我们把老水理解为通过长期养水获得的具有活性和稳定性的水体,而且日常换水不改变其性质,那么,这样的水就是好水。有时,鱼病了后用药物治疗无效,放在老水中静养一段时间就痊愈了。有的人认为是因为老水中含有某些对鱼健康有益的成分,这种看法推测的成分较多,缺乏实验依据,但老水养鱼生病少,有病恢复也快,是许多人的经验之谈。